词条 | 营养性疾病 |
释义 | § 概述 营养性疾病 营养性疾病 nutritional diseases具有明显的营养状况不正常特征的疾病。营养状况不正常可由不平衡膳食引起,也与遗传、体质及其他疾病或代谢功能异常等有关。一般是膳食与机体两个方面(以一方面为主)综合作用的结果。 人体营养状况不正常临床上甚为常见,有营养过剩(过营养)和营养不良两种类型。因而营养性疾病也分为过营养性疾病和营养不良性疾病两大类。过营养性疾病一般是由于摄取过多食物或某种营养素、机体对营养的需要减少或发生某种代谢失调等原因引起,因而有时也称之为代谢病。 具有明显的营养状况不正常特征的疾病。营养状况不正常可由不平衡膳食引起,也与遗传、体质及其他疾病或代谢功能异常等有关。一般是膳食与机体两个方面(以一方面为主)综合作用的结果。 从世界范围来看,营养不良是引起儿童死亡和健康状况差的首要原因之一。营养不良可能是由于饮食不当或不足,对营养的吸收能力或新陈代谢能力不够所引起的。营养不良也可能发生在当对基本营养需求增加的时候,例如应激、感染、受伤或疾病期间。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是其中最严重的一种营养不良。由于人工喂养和母乳不足,婴儿通常易患此病。这种营养不良相对来说在发展中国家要普遍一些;在发达国家,少数贫穷家庭也有轻症发生。 作为儿童日常护理的项目,医生应询问儿童父母或儿童本人,以了解他们的饮食和食物不耐受性,并检查儿童有没有营养缺乏或营养失调的表现,如吸收不良、肾脏疾病、腹泻和新陈代谢或遗传性失调。医生通过观察儿童身高和体重的变化,并将其与正常的生长曲线相比较,来评定儿童的生长。如果怀疑有营养不良,可通过血检和尿检来测量营养水平。 大多数维生素缺乏症在发达国家的婴儿和儿童中很少见。最常见的是缺乏维生素E、K、C(婴儿坏血病)或必需脂肪酸。 [1] § 主要类型 相关病症:肥胖症 一、常见的过营养性疾病主要有: 1、肥胖症。 2、糖尿病。 3、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虽有遗传、体质、神经及精神等多种因素,但脂质营养失调,脂肪在膳食中生热比例过高,特别是动物性脂肪、饱和脂肪酸摄取过多,是一个重要的致病原因。胆固醇、纯糖和热能摄取过多,活动量少,肥胖等也有重要影响。临床表现为外源性(Ⅰ型)或内源性(Ⅲ、Ⅳ、Ⅴ型)血脂升高、血胆固醇与血脂上升(Ⅱ型)、血胆固醇对磷脂比例上升、β-脂蛋白增高,动脉粥样硬化导致一系列心血管系统障碍和心、脑、肾、胃功能受累等。 4、个别营养素过多或不平衡引起的过营养性疾病。个别必需氨基酸过多,导致氨基酸不平衡(如食物中滥肆强化或直接服用),可以引起氨基酸过剩毒性,蛋白质利用率下降,阻碍生长发育;某些微量元素滥肆强化或服用过多可引起铁、锌、铜等的中毒;摄入过多肝类食物(鱼肝、野生动物肝)和给儿童服用过多维生素A、D制剂,可发生这两种维生素的中毒。维生素A、D还有明显的致畸性,摄入量一般不要超过供给量标准的10倍。 二、营养不良性疾病 营养不良性疾病常因营养缺乏程度不同而分为营养不足症和营养缺乏症。前者指亚临床性营养不良;后者指有明显临床表现的疾病。二者只是程度或进展阶段不同,并无本质区别。营养不良可因食物营养未达到膳食供给量标准,机体的消化、吸收、利用功能障碍或因生理、生活、劳动、病理等原因对营养消耗过多引起(见营养不良)。 常见的营养不良性疾病主要有: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必需氨基酸缺乏引起的营养不良、佝偻病与骨软化病、营养性贫血、锌缺乏症和维生素缺乏症等。此外,某些恶性肿瘤、地方病等也与营养有一定关系,但许多问题尚待阐明,列入营养性疾病还为时过早。 § 病因及症状 营养性疾病 一、营养缺乏或不足可直接引起相应的营养缺乏病,如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脚气病、坏血病、营养性贫血等。引起营养缺乏病的原因常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1、原发性营养缺乏是指单纯摄入不足,既可以是个别营养素摄入不足,也可以是几种营养素同时摄入不足。造成营养素摄入不足的常见的原因,一是战争、灾荒、贫困等社会经济因素引起的食物短缺;二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偏食、忌食或挑食等使某些食物摄入不足或缺乏而引起营养缺乏;三是不合理的烹调加工,造成食物中营养素破坏和损失,虽摄入食物数量不少,但某些营养素却不足。如长期食用精白米面,捞饭等易患脚气病;蔬菜先切后洗,过度加热或水煮可使维生素C大量破坏、损失。 2、 继发性营养缺乏由于机体内外各种因素影响而引起营养缺乏或不足,主要是疾病、药物、生理变比等原因引起的消化、吸收、利用障碍或需要量增加等。如消化道疾病或胃肠手术等引起的营养素吸收障碍或生长发育、妊娠、哺乳或环境因素引起的机体需要量增加等。 二、营养过剩或比例失调如:维生素A、D及某些必需微量元素摄入过多可致中毒;热能、脂肪等摄入过多可致肥胖、高血脂症、动脉粥样硬化等;高盐和低纤维素膳食可引起高血压等。然而,营养过剩或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是: 1 膳食结构不合理如膳食中动物性食物比重过大,植物性食物比重过小,精制食物多,蔬菜、水果少,这是导致营养过剩和营养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2 不良的饮食行为和习惯如进食高盐饮食、大吃大喝、暴饮暴食、追求饮食享受以及优质食物集中消费等不良饮食习惯和行为是造成营养过剩的重要原因。 三、营养不良常见疾病 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常见于儿童和婴幼儿,严重时可影响生长发育及智力发育,病儿由于抵抗力低下,易受感染,死亡率高。 1、 原发性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是由于长期蛋白质、热能摄入不足,常见于缺乏喂养知识,喂食过少,不添加辅助食品,母乳不足,早产儿先天不足。成人可见哺乳期妇女长期食物供给不足者。 2、 继发性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多由于慢性胃炎、肠炎、消化不良、腹泻等原因使营养素消化吸收障碍;或由于长期发烧、慢性消耗性疾病而营养素未能及时补充;或长期患有妨碍进食或食欲不振的疾病等。 3、 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临床表现可分为营养消瘦症和恶性营养不良,前者在婴幼儿中常见,患儿体重降低,常低于同龄儿60%,皮下脂肪减少或消失,肌肉萎缩,但不浮肿。后者常见于儿童,多为长期蛋白质供给不足,热能供给基本足够,其临床表现为浮肿,体重降低、肝脏肿大、毛发无华、腹泻等,又称水肿型营养不良。临床上多见为混合型,混合型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皮下脂肪消失、肌肉萎缩、明显消瘦。生长迟滞,体重与身高低于正常儿标准,尤其体重下降更为明显。患儿表现急躁不安、表情淡漠、明显饥饿感或食欲不振,常伴有腹泻、腹壁变薄、腹部凹陷呈舟状、肝脾肿大,常易合并感染,并常伴有维生素缺乏症等。 维生素A缺乏症临床表现主要是夜盲症与干眼病。由于视黄醇供给不足,体内视紫红质合成不足,早期出现暗适应时间延长,严重时出现夜盲症。多发年龄在3~4岁。维生素A缺乏症临床表现还可有皮肤上皮细胞过度角化、皮肤粗糙、有时呈棘状丘疹,粘膜完整性破坏,导致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生殖系统抵抗力低下,而易受感染。我国人民维生素A主要来源是蔬菜水果中的维生素A原(主要为β—胡萝卜素)。 冬、春季节由于蔬菜水果供应不足,食物品种单调,维生素C缺乏症常可发生。人体由于缺乏L——古乐糖酸氧化酶,不能合成维生素C,而人体内贮存量又很少,食品在加工、贮运和烹调中丢失维生素C严重。主要临床表现有皮肤、粘膜出血倾向,严重时可有内脏出血等。此外还表现有牙龈肿胀、牙齿松动、骨骼发育不良、骨骼疼痛、毛囊角化过度等。 4 、维生素B1缺乏症多由于精白米面消费量明显上升及酗酒等原因,维生素B1缺乏症有增加趋势。长期发烧、慢性消耗性疾病、代谢旺盛性疾病、烧伤病人也可出现维生素B1缺乏症。典型临床表现叫脚气病,可分为心功能不全为主的湿性脚气病和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的干性脚气病两型。 5、 维生素B2缺乏症即核黄素缺乏症主要临床表现有湿疹样皮炎、阴囊炎、舌炎、口角炎和脂溢性皮炎等,此外亦可见角膜出血、羞明、视力模糊、流泪等表现。 6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即儿童血红蛋白低于12g%约占70%,低于11g%约占50%。根据WHO报告,亚洲孕妇贫血患病率为40%。儿童为50%,2岁以内婴幼儿高达92%。临床表现主要为面色苍白、口唇粘膜与眼结膜苍白等;中度贫血者心率加快、心脏搏动增强等;严重者可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此外病人可伴有食欲减退、恶心、腹胀腹泻,育龄妇女可有月经过少或停经。 7、锌缺乏症多见于儿童,属于世界性营养缺乏病症之一。锌与生长发育关系十分密切,缺锌可引起体内一系列代谢紊乱,生理功能异常,生长和智力发育障碍。锌缺乏的主要原因是摄入量不足,此外是消化吸收障碍、需要量增多或体内储存量减少、高能量输液等。临床表现与锌缺乏程度和缺乏时间有关,急性缺乏时以皮肤表面为主,在四肢末端,口腔周围、眼睑、肛门周围或外阴部以及易受机械刺激的部位形成糜烂、水疱和脓疱,并出现毛发脱落。锌源性肢体皮炎是一种缺锌性遗传性疾病,为常染色体的隐性遗传,为先天性锌吸收障碍。 8、维生素D缺乏 活动性佝偻病(4岁以内),骨骺无痛肿大,串珠肋,前囟未闭(18个月龄以上),颅骨软化,肌张力过低 痊愈的佝偻病:前额或顶骨凸出,膝内翻或“O”型腿,胸部变形(郝氏沟,鸡胸),骨质软化。 9、尼克酸缺乏贫血,脸色苍白,轻度黄疸,食欲不振,腹胀腹泄,感觉异常,共济失调,位感与振动感消失,伸侧反射消失,神经炎等。 10、维生素B6缺乏脸色苍白,阿佛他性口炎 11、维生素B12缺 乏叶酸缺乏 维生素K缺乏 凝血时间延长,皮下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血尿,月经过多等。 四、营养失调性疾病 1 、肥胖症由于摄入量过多或机体生理生化机能改变而引起体内积聚过多的脂肪,造成体重过度增加,从而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肥胖症者高血压患病率增高,心肌功能受损,胰岛功能异常而易并发糖尿病,并可引起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和肥胖——通气不足综合征。 2、 维生素过多症 (1)维生素A过多症 多见于儿童,如果一次摄入维生素A大于105IU可引起急性中毒。表现为剧烈头痛、颅压升高、剧烈呕吐、发烧、视力模糊、复视、眩晕、嗜睡、皮疹皮炎,严重者可发生剥脱性皮炎而危及生命。急性中毒临床少见。(2) 维生素D过多症 维生素D中毒往往是长期大剂量服用浓缩鱼肝油所致。临床表现食欲不振,体重下降,乏力易疲劳,恶心、呕吐,腹泻多尿,烦躁不安,血清钙磷浓度明显升高,动脉、心肌、肺、肾等软组织出现转移性钙化,易发生肾结石,可引起继发性肾水肿,严重时可致肾功能衰竭。 § 相关治疗 营养性疾病 营养失调症 起因若是营养不足或喂养不当,只要改正即可。不过现在大部分都是由于疾病引起的二次性 营养失调症,所以最根本的,还是要治疗基本疾病。 肥胖症 食物疗法为第一方法,必须减少热量,尤其是限制米饭、糖质,增加蛋白质、蔬菜、水果,脂肪要适当限制,可依照肥胖程度,及患儿的协调度来决定。5~6岁的孩子若过于肥胖,那么一天所摄取的热量,应限制于1200千卡以内。 过于肥胖的婴儿,在幼儿期会自然痊愈,所以不需积极减少食物,如果双亲及家人肥胖,最好稍微限制哺乳量,而且在幼儿期、学童期,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要增加运动。另外,心理上的指导也非常重要,吃太多食物,很可能是欲望得不到满足,或是因肥胖而引起自卑感,这些因素都必须加以去除。 维生素缺乏症 治疗方法是使用维生素D,预防方法是进行日光浴和补给维生素D。猪肝、奶油、蛋黄,都含有大量的维生素D。 维生素过多症 长期服用过量维生素A,会出现食欲不振、手脚肿胀、脱毛、肝肿大等慢性症状。中毒量有很大的个人差异,婴儿一日剂量超过90毫克,就会发生急性中毒。长期服用维生素D达数万单位以上,就会发生中毒,主要症状是,血中钙质提高、食欲不振、体重停止增加、喝水多、便秘,从X光片中,可看到骨端有大量的钙质沉积现象。维生素A过多症,只要停止服用,症状大都可立即消失。为了预防新生儿或未成熟儿出血疾病,往往需注射维生素K,如果过量,就会引起溶血,成为严重的黄疸,因此未成熟儿以0.5~1毫克,成熟儿以1~2毫克为限。 § 疾病预防 营养性疾病的发生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饮食习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食品生产供应状况、食物品种及加工贮运烹调销售以及营养知识普及教育等都有密切关系,其实,加工烹调中也丢失一些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如碘、硒、锌、铁等,由于地壳分布的不均匀性,这些所谓“微营养”问题有明显的地区性。预防营养性疾病主要抓好几件工作。 1、普及营养知识,指导食品消费。重点应让群众了解营养与健康、营养与疾病的关系。根据营养素的特点,在食品的贮藏、运输、加工烹调和销售各环节中尽量减少营养素的损失。推广母乳喂养,纠正儿童偏食、挑食习惯,儿童饮食适当,科学安排好一日三餐、特别要解决好早餐问题。针对儿童、青少年、妇女、老年人等不同生理人群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和指导。提倡吃标准米标准面粉,适当增加粗粮供应,开发大豆制品。 2、发展食品生产供应,优化食物结构。我国食品供应近些年来已有较大发展,但供求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品种不多,一些地区食物品种单调,更有一部分人至今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因此,发展生产,保证供应仍应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3、预防应有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有不同的营养学问题,预防工作必需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防治措施。作好调查研究是制订好预防措施的基础。 § 营养调查 1、膳食调查是调查每人每日平均膳食中可摄取的各种营养素是否能满足要求。首先要选择好调查对象,必须具备代表性,并有足够数量,调查一般应每季度一次,避免由于食物季节性供应差别造成误差,至少一年也要调查两次(如春季和秋季)。膳食调查方法有查账法、询问法、称量法和化学分析法四种。 2、 对被调查对象除了一般常规体格检查之外,还应进行营养缺乏病体征检查。 3、通过生理生化和各种营养素负荷试验,进一步了解被调查人群体内营养素水平,及时发现营养素缺乏的亚临床表现。 § 专家特别提示 儿童常见的营养性疾病 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是由于摄入食物不足、不恰当,或食物吸收不良、不能充分吸收利用,或疾病影响等以致不能维持正常代谢,使人体处于半饥饿或饥饿状态所引起的疾病。 在中国,严重的营养不良已不多见。但轻度的营养不良导致的低体重和生长发育迟缓在城市和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仍然存在。在城市,儿童的低体重和生长发育迟缓与不良饮食行为,尤其是挑食、偏食有关,解决的办法是行为纠正。解决农村儿童低体重和生长发育迟缓的关键是关注贫穷地区儿童的食物供给,尤其是蛋白类食物,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大豆或大豆制品是解决儿童蛋白质营养状况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 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一种全球范围内的常见病,尤其在发展中国家,约有2/3的儿童缺铁,其中1/3为缺铁性贫血。儿童铁缺乏的主要原因是饮食不当,尤其是完全缺乏动物性食物的膳食,这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较为普遍。这是因为植物食物中的铁是难以吸收的3价铁,加上植物性食物中存在植酸、磷酸等影响铁吸收的因素。缺铁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活动能力,免疫功能以及智力发育,一般测定方法发现的铁缺乏是缺铁性贫血。 婴儿期缺铁性贫血的预防包括:①孕妇应多食富含铁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血、瘦肉等,以摄入足够的铁,加上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以促进铁的吸收,为婴儿储备足够的铁。②4~6月龄婴儿添加铁强化米粉或配方奶粉以及适量含铁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肝和血。幼儿及年长儿童合理安排膳食,每日摄入适量鱼、瘦肉、肝、猪血等富含铁和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含铁丰富的杂粮、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 佝偻病 维生素D缺乏症,是婴幼儿较常见的营养缺乏症,特征为钙磷代谢失常及骨样组织钙化不良。重者可造成骨骼畸形,称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当维生素D缺乏而甲状旁腺反应迟钝,致使血游离钙处于低水平,可引起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发生惊厥或肌肉痉挛,称为佝偻病性手足搐搦症。 人体对维生素D的需要主要依靠日光紫外线照射下皮肤内的合成,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仅局限于部分海鱼的肝脏,因此,较少户外活动的婴幼儿易发生维生素D的缺乏。预防维生素D缺乏的主要措施是在婴儿出生2周后就开始补充维生素D10微克(400iu),增加婴幼儿的户外活动。[2]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