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胡俨
释义

§ 简介

胡俨(136l—1443),字若思,号颐庵,南昌人。出身于元末世儒之家。父胡鼎,善治《春秋》。母徐氏,亦知书,曾口诵《孝经》、 《论语》 教子。

胡俨自幼笃学好古,天文、地理、律历、医卜等诸子百家之书,无不遍览,更兼天资聪颖,读书作文,思若泉涌,乡里许多有名望的贤达长老纷纷折辈份与他结交。明洪武二十年,胡俨考中举人,授华亭(今甘肃平凉地区)教谕,从此走上仕途,历任知县、翰林院检讨、侍讲、左庶子、国子监祭酒等职。洪熙改元,因病退休,加太子宾客致仕,仍兼祭酒。宣宗即位,辞归南昌,在离家十里的城南灌城乡悬榻里觅得废官舍一栋,稍加修葺,淡泊静养,终其一生。

胡俨博学多才,是教育家兼文学家。“在朝称馆阁宿儒,朝廷大著作多出其手”,重修《太祖实录》、《永乐大典》、《天下图志》,胡俨皆充总裁官。据《明史•艺文志》载,著有《颐庵集》30卷。流传至今的仅有《颐庵文选》2卷。其中包括诗、词、辞、赋、序、记、墓志、碑铭等各种文体。诗风颇近江西诗派,词旨高迈,寄托深远。文章则气格高老,律度谨严。

§ 生平

胡俨入仕后,从政时间较短,除知桐城县4年,任翰林院检讨与解缙等名儒同直文渊阁参与机务1年多之外,大部分时间从教。他的教育生涯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从事县学教学(30-39岁)。他初任华亭教谕,便能“以师道自任”,注意自己的文章和道德

修养。母亲于洪武癸酉年(公元1393年)去世,丧服解除后胡俨改任长垣(今河南省内)教谕,为奉养亲老,他又申请就近教学,获准,因而改任余干教谕,开明代学官许乞便地就养亲老之端,使学官能“忠孝两全”,无后顾之忧。三任教谕,无疑为他出任祭酒、管理国学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第二,“久居国学”(44—65岁)。清人认为:胡俨“以憨直为同僚所不容,故久于国学,未能悉究其用”④。此说能否成立,姑且不论。然而,胡俨正是以其“久于国学”的业绩确立了一代儒师的地位。他于永乐二年始拜国子监祭酒,负责国子生的训导政令。当时法度严峻,国子生托事告归者坐戍边。胡俨上任伊始,便奏请皇上废除了这一使学子斯文扫地、“天理”难全的苛法,表现出儒师的胆识和对国子生人才的爱护。史称其“久居国学二十余年,以身率教,动有师法”,可见他对国学的作用、贡献是不小的。第三,家居为师(66—83岁)。他66岁“辞归,家居20年,方岳重臣咸待以师礼”。他甘处淡泊,节俭守要;且常常应人之求,题记作序,撰碑立传,以其威望和特有的方式方法,教育后生晚辈,影响时人学子,促进办学和教化事业,可以说是“静”亦有师法。如《送赵季通调北京国子司业序》、《弋阳县重修儒学记》、《重修新建县儒学记》、《重建白鹿洞书院记》等一些文章都是此时所作。

胡俨如此注重“师道”,讲究“师法”,这是由他的师道观所决定的,同时也与他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地位有关。明初,朱元璋父子为巩固其封建统治,一方面大兴学校,以培养和网罗天下人才;另一方面又大力提倡理学,以规范和箝制人们的思想行为,这样势必对学官提出更高的要求。胡俨作为一个由儒士登上儒师地位的人,自然要对皇上感恩图报,以振立师道为己任。所谓“师道”,首先当指“为师之道”,即师者用以要求、影响、督导士子的标准、法则。在胡俨看来,北宋学者胡瑷是振立师道的先驱、榜样,他以法度检束士子,士子最初很不适应,久乃化服;明代要达到教化的目的,一个学官要有所作为,成就教化事业,也必须振立师道,这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他在《送赵季通调北京国子司业序》中指出:“故君子所为,不求近效,当要其成。要其成,古有其道。古人道亦日: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强调师法的尊严,主张师者对于学子的严格督导和教训,认识到一个“严师”的艰难。所以他三任教谕,能“以师道自任”;久居国学,亦能“表率学者”、“师范天下”;辞归家居,又能不断保持和完善一代“儒师”的自我形象。其次,所谓“师道”,也是就“师”与“道”两者的关系而言。胡俨从古人的遗训中,也从教学的实践中,认识到师的重要作用,师以传道,师以明道,师严然后道尊,然而“道”的教后道行,离开了师的主观努力,实则只是一句空话。所以,他希望赵季通鉴往察今,明“道”振“文”,真正履行一个学官的职责:“鉴前代之所失,体皇上之至意,遵太祖之成宪,与其君子日从事于诗书礼乐,讲明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振起乎斯文,以淑诸人,以行诸世,庶上不负君命,下有以慰士子之心。”由此可见,胡俨所要振立的师“道”,既是为师之道,也是为臣之道,为人之道,归根结底,也就是圣贤孔子之道。同朝大学士胡广评论胡俨说:“盖其履师儒之位,表率学者,必以明经讲道为务,而不为虚言,要其归一本于道德而已矣。”可谓一语中的。

在教育目的上,胡俨主张:“明体适用”、“学以致道”。“体”,是指封建道德的准则,“用”则是指准则的应用。北宋教育家胡瑷曾提出“明体达用”的口号;胡俨将“达”字换为“适”字,意思也许差不多,但似乎更为强调准则的实践和应用。他认为:“措之躬行,见之实用,可谓善学者矣。”他在为一些官员倡修儒学或书院的题记中,除了赞扬有司的善政之外,无一例外的是强调教育的目的、功效。譬如,他在《弋阳县重修儒学记》中说:“语日:‘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学宫之修,复固有司之善政,学者从事于斯,岂徒尚夫宫室之美观也哉!藏焉修焉,一志虑之,专以戒夫游惰之失。胥靠胥训,味圣贤之言,以求夫义理之奥。磨硥切磋,深造自得,乃有以开明其心志,而义精仁熟则于应事接物之际皆得其宜……此明体适用之学。诸君子笃志不倦,必获其效。”认为学校教育就是要使学子努力去探求品味圣贤之言的义理奥秘,开导启发他们的思想志趣,做到义精仁熟,这样应事接物才能适宜得体。又,新建县儒学的前身是宗濂书院,几经兴废迁易,重修之后,胡俨为之作记。他借题发挥,勉励士子致力于周敦颐的学说,“故学舍虽有迁易而道则无古今,今求其道者图书俱在,图衍《太极》书,体夫诚而天地万物之理无所不该,推之于用,则修齐治平,自身而家而国而天下,亦举而措之耳。”明确地提出了学习的目的就是要获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他还认为,教育的根本宗旨就是要通过教师及教学设施的建立,造就和培养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他说:“然必有教之之师,养之之具,拔隽髦而造就,乐菁莪而长育,俾之知明诚之两进,与敬义而偕立,志伊尹之志,学颜子之学,庶不负先贤立教之本旨也。”另外,胡俨特别重视小学。小学,即字书之学,它本来是古代教育的一种基础教学,但胡俨把它作为明理、致道、成德行、立人极的重要途径之一。他在任国子监祭酒时,就常对别人说:“字书之学,虽日小学,然通知古今,该贯物理,亦岂易言哉。” [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3 17: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