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社会流动
释义 《当代中国社会流动》

§ 涵义

农民工社会流动方向

既然社会成员在财富、权力和声望方面有高低之分,而且处于较高位置者更可能实现自己的愿望,那么,“人往高处走”就是社会成员普遍的价值观念。当然,社会成员在其人生历程中并不都能走向更高地位,他们的社会地位的变动情况是十分复杂的。我们把人们在社会结构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称为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

社会流动不同于物理空间上的位移,而是人们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地位上的变化。人们都生活于一定的社会结构之中,这是一个由社会关系网络形成的结构。人们在这个网络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就表明了他的社会地位,在这个社会结构中人们位置的变化就是社会流动。在讨论社会分层的背景下,社会流动更加关注的是人们在获取财富、权力和声望等资源方面能力的变化,由于这种变化,社会流动的主体增加或减少了获得他所期望的资源的机会。社会流动不一定是人们在地理空间上的移动。人们的社会流动可能是非地理性的,比如一个人可以在同一社会结构中地位上升或下降,这在社会现实中是大量的。当然,某些在地理空间中的移动也可能带有在社会结构空间中地位变化的意义,比如,在计划经济时期农村青年农民被招工进城成为工人。但是,许多人们在地理空间中的移动并不属于社会流动。判断某种变动是否属于社会流动,关键是看当事人在社会结构中获取或占有他所期望的资源的机会是否发生了变化。

由于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是多重的,所以其社会流动也是多重的。在社会流动中一般更加关注由人们的职业、职位的变化,因为职业是人们的主要的社会地位的代表,它对获取经济、权力和声望资源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 类型

根据社会流动的方向、参照基点和原因,社会流动可相应地划分为如下3种类型:

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

垂直流动是指一个人从下层地位和职业向上层地位和职业的流动,或者从上层地位和职业向下层地位和职业的流动。垂直流动可以伴随地区间流动,也可是原地升降。水平流动是指一个人在同一社会职业阶层内的横向流动。它多半是地区间的流动,也包含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工作群体或组织之间的流动。

垂直流动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极为重要。它影响社会的阶级、阶层和产业结构。如果一个时期内向上流动的频率超过向下流动,说明社会在进步,反之,说明社会在倒退。每个人都希望向上流动而不希望向下流动。但每个社会向上流动的机会分布是不均匀的,只有那些具备一定条件的人才有可能上升,这个条件就是知识、才能和机会。对社会来说,关键是要有各种合理的流动渠道,要有一套选优的标准和实施办法。这些渠道、标准和办法是在社会流动的实践中形成的,是一种社会选择而不是决策人的主观设计。水平流动可以使自然资源、物质财富和人才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和使用,影响着人口的地区分布和同一产业的内部结构。它带来人员的交往,有利于各地区和群体之间的文化交流,能打破地区和人群的封闭状态,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个人一生中的流动和代际流动社会流动

个人一生中的流动,指个人在职业和地位方面的水平的或垂直的流动。在现代工业社会,尤其是在城市,这种流动也是一种普遍的现象。社会学对此种流动的研究,主要关注人的一生,在哪个年龄阶段,哪种职业地位的人发生流动的次数最多,他们向哪个方向流动等。研究的目的是探求人生中的一条流动曲线。

代际流动是两代人之间的职业和社会地位的流动,具体操作是通过测量儿子的职业与父亲职业的异同表示出来的。社会学尤其重视代际流动的调查研究,因为代际流动更能反映社会变迁的方向,改变着社会乃至家庭的职业结构。在封闭的传统社会里,一个人一出生就注定要在他父辈所属的阶级和阶层里终其一生,子继父业,代际流动很少。在开放的现代社会,每个阶级和阶层的大门都是敞开的,代际流动是必然的。但代际之间向上流动的机会,并非对所有的人都一律平等,它受到许多个人条件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美国社会学家研究影响个人职业选择的模式是,父亲的职业和父亲的教育水平同时影响儿子的教育和儿子的第一个职业,其中尤以父亲的职业对儿子的教育影响最为显著。儿子的第一个职业和他所受的教育同时影响他现在的职业,其中尤以第一个职业影响最大。父亲的职业和教育对儿子现在职业的影响明显减弱。从这个模式中看,家庭的代际流动是受到上一代人的职业和教育水平限制的,即家庭内部条件对代际流动起着制约作用,这是不以他们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若把社会环境的变化因素加以考虑,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变迁速度加快的情况下,则有许多外力促进社会的代际流动。

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代际流动都是双向的,即有上升也有下降。考察一个家庭内的代际流动只具有个案意义,无法排除许多偶然因素。社会学着重从总体上考察上升与下降的比例,从中发现社会变迁的规律。

自由流动和结构性流动

自由流动是指个别发生的流动,是由个人原因造成的地位、职业的变化或地区的移动。自由流动不会对社会结构和人口的分布产生重大的影响。结构性流动是相对于自由流动而言的。凡是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突变,或由于某项社会发明与创造而引起的相当多的人的流动,包括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流动,都是结构性的流动。结构性的流动会在短期内影响社会结构和人口分布的变化。自由流动和结构性流动在有些场合下不易划分。例如移民,有的是自由流动,有的是结构性流动。自由流动是随时随地经常发生的,结构性流动只有在自然环境或社会发生剧变的时候才会发生。自由流动无定的方向,不能从个别的自由流动中发现社会变迁的性质和趋势;结构性流动是有方向性的,从每一次结构性流动中都可发现社会变迁的性质和方向。

§ 原因

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大体可归纳为自然、人口、社会3个方面:

自然原因

自然环境的变化是引起社会流动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引起的社会流动多半是空间上的流动,调节着人口和资源的重新分配。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洪水、干旱以及其他自然灾害等,都会使一定地域内的人口短期内大量外流。自然生态的变化虽然较缓慢,但也会引起一个地方的人口逐渐迁出或迁入。例如中国自汉唐以后,渭水流域的关中地区由于受到西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风沙侵袭的影响,最终失去了自然环境的优势,从而使人口逐渐向长江三角洲流动。

人口因素

人口是生活在自然环境之中并依靠自然资源(包括土地、动物、植物、矿物和淡水)而生存的。自然资源中较突出的是土地资源,它有一定的承载力。若人口密度超过资源的承载力,势必引起人口的向外流动。人口的密度主要由人口的自然增长率造成的,而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并不是直接由资源的贫富决定的。当一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过高或过低,就会产生人口的压力或吸引力,于是出现人口流动。

社会原因

从一定意义上讲,引起社会流动最根本的原因来自社会。从个别人的流动探究原因,是纷繁复杂的,只有从总体上分析流动才能真正把握其社会原因。社会原因概括起来表现为:①社会价值观。这是引起社会流动的一个重要原因。被一定的社会价值观肯定的东西,如地位、声望、财富等,人们竞相追求,成为推动人们向上流动的原因。价值观念的转变,会改变人们的流动方向。例如,在中国流行一时的“知识无用”、“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变态社会价值观,曾一度使人们回避向知识阶层流动。②战争、民族歧视与民族压迫。这是社会流动的一个常见原因。中国人曾把由自然灾害引起的流动叫“逃荒”,而把由战争和民族压迫引起的流动称为“逃难”。哪里有战争和民族压迫,那里就有难民逃出。难民已成为当代世界的一大社会问题。③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这是引起社会发生结构性流动的原因。社会改革调整了政治经济制度和产业结构,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迁,必然引起人口在空间和职业阶层间的流动。中国从1979年以来发生的社会流动便是证明。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的阶级关系,在革命过程中和革命之后,阶级关系发生大调整,在调整中各阶级的成员必然出现上升或下降的流动。④由发明创造引起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流动的根本原因。前三种原因都是由它派生的。前者引起的社会流动是个别的、局部的或暂时的,没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那些原因都不可能出现。归根结柢,社会流动的根源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传统社会里,社会流动之所以稀少,是由于生产力发展缓慢;到了工业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分化,社会流动率才不断提高。一个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社会,向上流动的比率也会提高;反之,就出现众人的向下流动。

§ 意义

第一,有利于社会保持一种开放式社会分层结构,不断调整个人与社会分层结构之间的关系,在社会分层现象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增加社会成员改变自身社会地位的机会,促进社会公平发展。

第二,有助于拓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接触界面,增进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相互了解与相互联系,加强社会整合,缓解社会冲突,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第三,社会流动能够有效地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开拓进取精神。由于较高的社会地位成为对有能力的人的一种奖赏,从而能够有效地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促使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给社会系统注入强大的活力,推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 未来中国社会流动的可能趋势

第一,在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中,逐步形成公正合理开放的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其结构形态将从现在的“洋葱头形”———即底层很大但中间阶层发育不起来,演变为理想状态,即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

第二,受到制度、政策改革不及时、配套的制约,和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增长的影响,成为病态的社会阶层结构,其结构形态可能继续保持现在的“洋葱头形”。

第三,由于制度、政策改革出现重大失误,经济社会发展严重不协调,公正、合理、开放的现代性社会阶层结构停止发育成长,从现在的“洋葱头形”退化为“蜡烛台形”———最底层越发庞大,自底部往上就一路孱弱始终无法壮大,中间阶层不大,头也不大———的畸形社会形态,一种瘦弱无力的社会骨架,根本无法支撑现代化发展。

§ 参考资料

[1] 中国百科网 http://www.chinabaike.com/article/baike/1001/2008/200805111478189.html

[2] 新浪 http://news.sina.com.cn/c/2004-07-30/06143871059.shtml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0 5:2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