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秦昭襄王
释义

§ 简介

秦昭襄王画像

(公元前324——前251年),秦武王之异母弟,名则,一名稷,战国时秦国的国君,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251年在位。初由其母宣太后当权,外戚魏冉为相,史称“王少,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为政,威震秦国”。魏冉举白起为将,先后战胜三晋、齐、楚等国,取得魏的河东和南阳、楚黔中和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公元前266年,昭王听信魏人范睢的话,夺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权,拜范睢为相,改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胜赵军,公元前256年又灭亡东周,奠定了秦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

§ 生平

昭王生于公元前324年,在这一年,秦惠文王称王,惠文王称王的第十一年(公元前314年),赵武灵王在燕国的子之之乱后从韩国迎立燕公子职。公子职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燕昭王。但此时燕国局势混乱,公子职在易王后的支持下,与太子平发生战斗,公子职不利。燕国的太后易王后是秦惠文王的女儿,燕昭王是易王后的儿子,易王后与燕昭王希望能够得到秦国的支持。公元前311年,秦国与魏国组成联军进攻燕国太子平,杀之,立公子职,秦燕结盟。秦惠文王派自己喜欢的儿子稷入燕为质,以表明秦国对秦燕友谊的重视。在公子稷入燕不久,秦惠文王就死去了,太子荡即位。

公子稷就是在燕国的图强巨变中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光。

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武王东征三晋返回时路过东周都城,因意气用事,举鼎绝膑而亡。武王无子,惠文后欲立自己的儿子公子壮,宣太后欲立自己的儿子公子市。结果在秦国北方的邻国赵国的干预以及内部争斗中,多方妥协迎立在燕国为质的公子稷。

昭王即位后,秦国的大权掌握在宣太后手中。昭王即位时只有十八岁,政治经验不足,应付不了国际国内的紧张局面。在其执政的前期,国王的权力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他不可以为所欲为地胡来,国王更象一个职业,而不是财产继承权。这对于秦国保持稳定的局面和持续上升的势头有很大好处。当时秦国的一号人物无疑是宣太后。而当时丞相魏冉的眼里只有他的姐姐宣太后。昭王对魏冉对待自己的态度很能理解和容忍。他知道没有魏冉对宣太后的全力支持,他就不可能成为秦国的国王。甚至昭王对魏冉还有很强烈的感谢之情,魏冉毕竟没有让自己的儿子为王,而是把王位让给了他姐姐的儿子,魏冉当然有对他傲慢的资格。并且魏冉是他的舅舅,掌握着秦国的武装部队,他也有这个实力。国内地位与国际地位的反差没有让昭王感到耻辱、有所怨言,而是很泰然地应对现实。他知道,这是秦国的一个特殊阶段,宣太后和魏冉这两个新政权缔造者的存在必然会造成国王权力空间的缩小,而且自己也确实不具备掌控这种复杂局面的能力。宣太后对于昭王的谦虚谨慎很欣赏。她知道昭王对亲政的渴望,但她认为目前国际国内的复杂局面是昭王应付不来的,过早的还政,只能害了这个稳重的儿子。宣太后也在为昭王的亲政创造条件,她并不是一个恋权的女人,只是为了保证秦国政权的稳定,她不得不亲自掌舵,以度过这个危机重重的阶段。

由于公子市和公子悝是按照储君的地位来对待的,在秦国的地位很高。这使得在宣太后和魏冉背后的昭王反而显得轻了,许多追随魏冉和公子市、公子悝的大臣把昭王只当作过渡性人物,对昭王的尊敬很不够。虽然在国内昭王不是秦国的一号人物,但宣太后却不允许别人对昭王不敬。而在外交场合,任何对昭王的不敬都会遭到宣太后的严厉报复。宣太后维护的是昭王作为一个秦王的尊严,因为他代表秦国,为了国家政策能够得到有力的贯彻,国王是必须要有权威的。宣太后决心理顺这种不利于秦国稳定的局面,她不断地强化昭王的权威,缩小自己的影响,为昭王的最终亲政创造条件。昭王是一个城府很深,有理想的人,而且非常务实。在燕国的见闻,让他对一个国王担负的追逐荣誉、强国富民的责任十分渴望,但他也知道,对实现自己的理想不能操之过急,目前是母后和舅舅在秦国执政,他们干得很好,而且在眼下的复杂局面下,他们也确实是不可替代的。更何况,他们在秦国的执政地位本来就应该是他们的。要想亲政,只能等待时机成熟的时候,等待母后对自己的政治能力认可的时候。而这,需要时间。至于两个弟弟对自己的不敬,昭王认为他们既是对王的不敬,也是对兄长的不敬,决定对他们要给予惩罚,而对他们最严厉的惩罚就是通过自己的长寿来实际剥夺他们的王位继承权。于是,昭王非常注意自己的健康。

宣太后在秦国的长期执政,主要是因为她具有过人的政治才能和特殊的身份,而使得她在那个时期是不可替代的。在昭王逐渐成熟,能够独立执政的时候,宣太后就谈出政坛,还政给昭王。但昭王遇到大事还是去请示他的母亲,听听她的意见。昭王知道母后是一个极为精明的人,经历过秦孝公、秦惠文王和秦武王三代秦国有为君主,而且她与张仪、公孙衍、严君疾、甘茂这些绝顶聪明的人打过交道,对如何当好一个国王、如何处理。宣太后由于经历过三个王朝,与许多当时的风云人物交往深厚,因而对秦国的立国思想和国际攻略非常了解。她的执政使秦国的内外政策得以延续,昭王在宣太后的调教下,将秦国的争霸事业推到了一个从来未有的高度。

宣太后执政期间,昭王是积极的配合者。在他们母子的亲密配合下,诱杀了两位对秦国有极大威胁的国王,一位是楚怀王,一位是义渠王。楚怀王在位期间,灭了强大的越国,占有了原来的吴越之地,向北进攻魏韩宋,这些胜利使楚国的领土几乎扩充了一倍。楚怀王十分渴望得到秦国占领的巴蜀和汉中的肥沃土地,对这些地区进行过猛烈的攻击。对于秦国来说,楚怀王是一个非常可怕的邻居。于是,宣太后决心不计任何手段也要除掉楚怀王。她先利用自己出身楚国有楚国血统的事实,与楚怀王叙家谱,展开感情攻势。接着又示秦弱,主幼国疑,要割地嫁女与楚国结盟,希望得到楚怀王对她们母子的支持。结果,取得了楚怀王弃齐亲秦的外交胜利,造成齐、韩、魏三国因恐惧楚、秦、赵联手瓜分中原而进攻楚国。宣太后务要杀死楚怀王而后快,趁楚怀王向秦国求和的机会,迫使楚怀王入秦,强行扣留。

秦昭王十一年(公元前296年),秦在楚怀王险些逃脱后杀死楚怀王。楚怀王死后,即位的楚顷襄王没有什么作为,在与秦的较量中丧失了包括郢鄢二都在内的大片土地,把国都也迁到了千里之外的陈(今河南淮阳)。从此,楚国一蹶不振了。秦国西方的义渠是一个游牧政权,受赵国的控制,经常劫掠秦国的西部边境。在东方国家合纵攻秦时,义渠就侵犯秦国的西部边防,使秦国陷入东西两面作战的窘境。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 272年),宣太后用牛羊美女笼络义渠王,以请义渠王到秦国观光的名义将其诱入秦境,将义渠王杀死在咸阳北岸的甘泉宫。随后,大举进兵,灭亡义渠,解决了秦国的西部麻烦。宣太后为扫除劲敌,诱杀两位国王,毫无信义可言,极大地破坏了国际交往的起码原则。昭王本人为赵武灵王所立,但即位后被宣太后架空,使赵国一点便宜也没占着。宣太后维护了秦国的利益,但这种为达目的不惜用任何手段的做法对昭王也产生了极大的震动。宣太后奉行的实力外交、功利主义本来是秦国长期以来的对外政策,本应为六国所深刻认识。但昭王发现,宣太后只要稍以利诱,六国中准有上钩者。昭王在母亲那里学到了力与利的使用,这对他的后期执政有很大的影响。宣太后对结盟一点也不感兴趣,她不相信任何盟友。秦国只要结盟,那个盟友准会倒霉,不是成为秦国的替罪羊,就是成为秦国的垫脚石。楚国与秦国结盟后,替秦国挨了齐韩魏三国联军的打。燕国应秦的攻齐号召,出力最多,但结果是一场空,齐国最富裕的城市陶被秦国占了去。宣太后从来都不告诉三个儿子她处理国家大事时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全凭他们自己的悟性去理解。昭王由于是王的原因,能够得以经常与宣太后在一起,从宣太后身上学到了很多治国御臣的办法。

在昭王朝的前期,秦王稷主要是看他的母亲如何行使国家权力的,他是一个观察者和学习者。宣太后迟迟不放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担心昭王应付不了他的两个舅舅和两个弟弟。在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考察后,宣太后觉得昭王已经有足够的智慧和耐心时,她逐渐地往幕后隐退,把昭王推向前台。昭王对两个舅舅很尊敬,对两个弟弟很爱护,对于他们对自己的轻视从来都不发作,而是用更好的待遇来对待他们。昭王这样做是给宣太后看的。宣太后觉得昭王已经有了王的气度和智慧,已经懂得争取最强者的同情和学会让对方来承担责任了。宣太后对她的两个弟弟和两个儿子做了暗示,昭王是秦国的王,是宣太后支持的王,他们都应该支持昭王,不要给昭王添麻烦。对于母后的还政,昭王没有立即接受。因为他无法单独压制他的舅舅和弟弟。但昭王还是很强硬地任用自己看中的文官武将,在遇到大事时与宣太后商量。昭王对朝廷人事大权的使用遭到了魏冉的抵制,但宣太后告诫魏冉不要与昭王发生冲突。为了加强昭王的实力,宣太后还把秦国的间谍系统交给了昭王,这让昭王实力大增。秦国的间谍系统在七国中是最厉害的,本来一直是由国王控制。在武王突然死去后,这个系统的指挥权便被惠文后控制了。宣太后与惠文后争斗的过程中,这个系统给宣太后制造了很多麻烦。在取得胜利后,宣太后便亲自掌握秦国的间谍系统。宣太后也一直在暗中观察昭王的用人和决策,发现昭王是一个非常称职的国王,便放心地让他干下去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昭王三兄弟已人到中年,公子市和公子悝见昭王身体仍然很健康,执政能力非常出色,得到了宣太后的认可,便有些着急了。在宣太后的影响下,公子市和公子悝对执政的愿望也很迫切,而且两个人都有一定的政治才能。

昭王的儿子中,最出色的是柱。柱从小就被昭王安排到宣太后的身边,侍奉宣太后,与宣太后的感情十分深厚。而且柱为人正直爽朗,在宣太后的影响下,看问题很有深度。昭王让柱享有太子的待遇,只是没有太子的头衔,这让真太子公子市很恼火。此时的柱已经到了而立之年,很成熟了。

对于昭王和他的两个弟弟之争,宣太后很苦恼也很无奈。当初兄终弟及的设计由于昭王在位时间的不断延长而使得兄弟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并且昭王还在努力把他的王位传给他的儿子,而不是当初约定的弟弟。宣太后感觉到昭王还会在位很多年,真到了昭王去世的那一天,公子市和公子悝也肯定是垂髫老者了,如果他们还活着的话。他们肯定是不如柱精力旺盛。而且柱是她眼看着长大的,是很好的一个国王候选者。但要让宣太后亲手把公子市拉下马,宣太后也下不了这个决心。本来王位应该是公子市的,只是由于赵武灵王的插手,昭王才即了位。公子市是宣太后自小就疼爱的一个儿子,甚至超过了昭王。公子市由于是太子的原因,常年在外为质,数次遇险,全凭着自己的机智逃过去了,没有理由剥夺为了秦国数次死里逃生的公子市的太子头衔。公子悝的聪明不在昭王之下,甚至还是一位出色的将领。宣太后无法在这个家庭纠纷中做出选择,只能靠拖来解决问题。但公子市取得了魏冉和白起的支持,想要象当年宣太后一样用武力夺取王位,惩罚他违约的哥哥。宣太后严厉警告魏冉和白起不要参与昭王兄弟的争斗。后来,公子市要动用刺客来袭击昭王。从昭王让公子市不断出质危险国家的安排,从昭王屡次违约致使这些国家追杀公子市的情况来看,公子市有充分的理由断定昭王在一步步置他于死地。公子市要先下手为强。但昭王的间谍侦知了这一情况。昭王派公子市出使魏国。公子市知道谋已败露,咸阳不可久留,便到魏国出使以避一时的危险。秦昭王四十年(公元前267年),公子市被昭王的刺客杀死在了魏国。宣太后不愿相信兄弟火拼的猜测,派人调查,希望是别人杀死了公子市。但结果是证实了对昭王的怀疑。眼看着昭王又要与公子悝火拼,魏冉也在与白起加紧准备。宣太后不得不说话了。她决定改变当初的设计以避免一场新的内战。靠着时间的帮助,昭王成功地使自己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王,并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柱。昭王四十二年,安国君柱被立为太子。魏冉到陶就国。宣太后薨。两年后,昭王杀死了还不安分的公子悝。

在昭王朝的前期,宣太后和魏冉是秦国大政方针的制定者,昭王只是参与执行。在公子市、宣太后和公子悝陆续死后,在魏冉到陶国去了以后,昭王要解决的就是白起了。在昭王朝前期,昭王在秦国国内的威望不仅远在宣太后和魏冉之下,甚至不如白起。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里,昭王一直笼罩在宣太后的光环下,被当作一个礼仪性的元首。如果昭王不胜任国王这项工作,随时可以被公子市和公子悝取代。那时的昭王远没有魏冉和白起那样叱咤风云,在军队系统里,魏冉和白起是真正的军事领袖。昭王在前四十多年的秦王生涯里,从来没有指挥过一场真正的战争,离秦军的将士也比较远。这不是昭王不想接近军队、指挥军队,而是由于魏冉牢牢地掌握着军权,对昭王很抵制。在魏冉到陶就国后,昭王决定要亲自指挥一场大战,以从白起的手中把兵权夺下来。

昭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1年),有魏人张禄来见。昭王知道张禄其实就是范雎,是当时天下有名的辩士。昭王在见到张禄后,感觉其人名不虚传,辩才不在张仪之下,但见识却要逊色不少。昭王见张禄以宣太后和穰侯专权来说自己,就决定要利用张禄来抵制魏冉。昭王拜张禄为客卿,张禄便散布穰侯攻陶实在不对、穰侯擅权有害秦国的言论蛊惑人心,诋毁穰侯等人。穰侯欲诛之,但由于昭王的善待贤能、不可使名士失心云云,张禄得以无恙。昭王四十一年,在魏冉到陶就国后,昭王便起用张禄为相。张禄用郑安平、王稽等人压制白起。昭王为了全面掌握军权,决定进行一次全军参与的军事行动,打通秦国本土和陶的联系,继而灭掉韩魏。魏冉出于陶国的安全利益,希望远离秦国本土的陶能够与秦本土相连,支持昭王灭掉韩魏,扫除陶的西部威胁。从昭王四十二年到四十六年,昭王命令白起等人打通了沿黄河两岸,秦与陶之间的通道。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赵国要与秦争夺韩上党的事件。昭王命秦攻韩上党将王龁避免与赵军发生冲突,全力灭掉韩魏后,再与赵国决战。昭王四十七年,赵将廉颇攻击王龁,为王龁所败。赵孝成王命赵括取代廉颇,击败王龁,秦国占领的韩上党告急。韩上党若为赵括占领,秦国在黄河北岸的河东地区和在黄河南岸的函谷关以东包括陶在内的大片土地都有被赵军占领的可能,秦国不得不掉转进攻方向,放下黄河南边的韩魏,与黄河北边的赵国进行决战。昭王将在野王(今河南沁阳)一带准备攻击韩都郑和魏都梁的白起调到韩上党与赵括对垒,昭王决定把相对封闭的上党地区作为决战的第一战场。让魏冉佯攻邯郸,使赵不能抽调邯郸地区的主力支援赵括,同时钳制齐韩魏楚,对临近的黄河守军进行支援。在函谷关和陶之间的黄河守军压制韩魏,阻击韩魏楚渡河救赵,配合上党军和陶军的行动。留有一军保卫国内。由于这次大战确实对魏冉所在的陶国很有利,因此魏冉很支持这次全军行动,与魏冉交厚的白起也很卖力。昭王第一次有效地调动了全国的军队。当时秦赵两国是两个超级强国,谁也不具备灭掉对方的实力。秦昭王的这种战略部署,实际上就是让白起在上党地区与赵括打一场消耗战。范雎早就看出昭王的用意,让郑安平做好接替白起的准备。郑安平不解,范雎说,上党巨战,白起胜了,功在昭王,从此秦国的军权就被昭王掌握了。到时候,昭王必会听从我的意见,用你为将。如果白起败了,昭王正可以解除白起军权,昭王还会用你为将。所以说,无论白起胜负,昭王都已稳操胜券,你就等着吧。白起与赵括在河东地区各调集百万大军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巨战,结果赵军伤亡七八十万,秦军也伤亡六十来万。但秦国消耗的人力和物力要远远多于赵国。长平之战后,秦军虽然占领了整个河东地区,但秦国的损失过大,已经无法再支持攻击邯郸的大战了。田单防守的邯郸十分牢固,城中驻有几十万精锐赵军和大量粮草,邯郸外围还有几支机动部队协助防守。但在这个时候,魏冉去世了。昭王考虑,秦军战线过长,供给困难而且消耗已经过大,邯郸不可卒拔,如果这个时候韩魏进攻秦国,秦国就有可能遭受大败的厄运。昭王四十八年年底,昭王命令秦军大部收兵,留一部秦军继续攻邯郸。昭王把陶的精兵调回国内,填补空虚。上党大战后,昭王对秦军的将领做了很大的调整,白起被搁置。白起在长平之战中,被赵括所派的刺客刺伤,此时伤口发作,白起养病在家。在此期间,秦军中与白起最为交厚的王陵、王龁等将领先后被派往邯郸战场,但均告失利。昭王使范雎请白起,白起以病推脱。司马靳跟随白起多年,感到很纳闷,问白起,

武安君此前不论身体多么糟糕、敌军多么强大,都从未推辞过,这次为什么这么坚决地就推掉了。白起说,此前出征,只要调配得当,就会立于不败之地。而此次出征却是必败。赵军虽经上党巨战,但还有很强的实力。我军连续作战,早已疲惫,给养也已出现困难。邯郸城高兵众,田单调度有方,邯郸本来就不是可以轻易攻下来的。韩魏齐楚在穰侯去世,陶国精兵调回国内后,就图谋救赵击秦。邯郸离秦千里之外,沿途为三晋旧地,本来就反心很盛,秦王又将大军调回国内,秦军占领的黄河两岸非常危险,只要韩魏楚来救,切断秦军归途,秦军就很可能有去无回。攻邯郸的难度要远在长平大战之上。以目前的人员配备和战略部署,邯郸城下就是秦军的坟场。秦王忌我军权过重,正在着力削夺。此次让我攻邯郸,就是想在我战败后,判我的罪。司马靳听后,劝白起造反,白起没有表态。此时,昭王已经在秦军中安排了大批自己选拔的将领,原来魏冉白起系统的将领也有很多倒向了昭王。昭王命范雎请白起为将攻邯郸,白起再次拒绝。秦王大怒,以白起屡次拒绝王命为由,夺武安君封号,贬为士卒迁往阴密(今甘肃灵台西南)。白起居咸阳三月不行,徒众越集越多,与军中将领也有交接。昭王见白起反势日盛,派人强令白起上路。白起上路没走多远,就被昭王派遣的使者军逼迫自杀。

昭王在除掉白起后,命郑安平为将,代白起去邯郸。郑安平是魏国人,是范雎的挚友,为范雎举荐,也是当时的一位名将。在邯郸战场,多为白起旧将,不听从郑安平的指挥,秦军被田单和来救的信陵君、春申君包围分割。郑安平被围,无人去救,被迫降赵,几支秦军也先后被歼。至此,魏冉、白起系统被昭王全部消灭。

昭王五十二年,与范雎交厚的另一位秦国重臣,河东郡守王稽被指控有通敌嫌疑,被昭王处死。举荐王稽和郑安平的范雎负有举人不当,与王稽郑安平同罪的责任,被迫自杀。昭王消灭了秦国的最后一位权臣。此前,昭王压制魏冉与白起,多让范雎出面,秦国百姓对范雎很怨恨。范雎死后,秦国百姓皆夸昭王圣明。

昭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七十三岁的秦王稷去世,子安国君柱即位。

昭王在位的五十五年,为秦国最终统一六国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础。没有昭王朝在军事上、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成功,秦国就不会有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成功。昭王朝打下的坚实基础使秦始皇统一六国成了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在昭王朝的五十五年时间里,宣太后、魏冉和秦昭王运用灵活多变的外交手腕,灭亡了义渠和西周国,严重地削弱了六国的实力。

秦昭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85年),秦国号召秦燕赵韩魏五国攻齐。昭王二十三年,燕国动用了全国的力量,为主力军,以乐毅为五国联军统帅,攻破齐国。齐国只剩下即墨和莒两个据点。秦国占据了当时中国最富裕的城市陶。后来,虽然由田单复国,但齐国遭此严重打击,被挤出了强国的行列。

昭王刚即位时,楚国的楚怀王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国王,对秦国的威胁很大。宣太后先与楚国结盟,引得齐国联合韩魏攻楚,秦国也趁火打劫。昭王八年(公元前 299年),宣太后和秦昭王将楚怀王诱骗入秦。昭王十一年,楚怀王死于秦,楚国的国势日衰。昭王二十九年,白起攻下楚都鄢郢,夷陵和竟陵之间的大片土地,建立了南郡。白起还攻占了洞庭湖附近的广大地区。楚顷襄王被赶到千里之外的陈。白起攻楚一役解除了楚国对秦国汉中、商於和巴蜀地区的长期以来的巨大威胁。楚国从此一蹶不振。

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与赵国发生了以长平为主战场的河东大战,两国的国力都遭到了很大的削弱,但秦国的战争恢复能力比较强。昭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昭王挑动燕国与秦国夹攻赵国。燕国派六十万人攻赵,虽然被赵国击败,但赵国也损失不少。经过这两次大战,六国中实力最强的赵国的实力受到了很大的削弱。

燕国在燕昭王变法图强后,国势一度很盛。但在与秦国联合攻击齐国和赵国后,燕国的国力一损再损,不复燕昭王时的强盛。

韩魏两国屡屡遭受秦国的攻击。魏冉和白起攻魏攻取了六十余城。王龁占领韩上党期间对韩上党的战争潜力破坏殆尽。白起攻取了韩国最重要的两个工商业城市、冶铁中心宛和邓,韩国的军工实力受到很大削弱。白起指挥的伊阙战役,斩首韩魏联军二十四万,华阳战役斩杀三晋联军十五万。韩魏在秦国的长期进攻下,只有招架之功,已无还手之力。

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宣太后和昭王诱杀义渠王之后,攻灭义渠,最终解决了义渠政权对秦国关陇地区长达几百年的威胁。

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灭掉了西周国,挂名的周天子赧王去世。秦国向六国明确发出了统一全国的宣言。

经过昭王朝一系列凌厉的攻势,六国的实力都遭到了严重的削弱,只有赵国还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在昭王朝,蜀郡守李冰父子开凿的岷江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关中平原之外的第二个天府之国,成为支持秦国连年战争的经济基地。李冰还曾经受命治理沫水、邛水、洛水,对秦国的农田水利工程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这些水利工程的修建,使秦国的农业经济实力大大强于六国。

在昭王朝的兼并战中,秦国将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推向占领地区,使被占领地的居民愿意归秦,为秦所用。荀子所说的战国兼并战易取不易守的问题被秦国很好的解决了,这也是秦国能最终统一六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昭王朝前期,由于宣太后的政治设计,魏冉、芈戎、公子市、公子悝等人长期为秦国的将相。昭王朝中期,在魏冉的提拔下,白起成为秦国最有影响的军事将领,白起对魏冉等人和分封制度非常支持。这些人都对分散国家实力的封君制度感兴趣,对昭王的中央集权很抵制,是国家统一领导权的严重威胁。昭王在艰难地熬过了将近四十年的影子国王生涯后,终于取得了一定的实权,打破了宣太后当初设计合理但后来却成为秦国政治紧箍咒的兄终弟及制度。并且在深明大义的母亲宣太后的配合下,解除了魏冉的威胁,在法律上取消了公子悝的太子地位。昭王利用范雎对白起进行了沉重的打击后,拔掉了秦国统一王权的最后一个障碍白起,掌握了军权。随后,昭王又亲自除掉了因与白起集团斗争而受到重用的范雎集团,没有把这个问题留给下一代秦王。蜀国在被秦惠文王占领后,一直图谋造反。在秦武王突然死去后,在宣太后和惠文后的争斗中,蜀国支持惠文后,一度有复国的迹象。秦昭王连续杀死两位蜀侯,才稳定了蜀国的局势。后来,昭王撤消蜀国,改为郡,由秦中央直接任命官吏为蜀守,将秦国统一战争的战略基地蜀牢牢地控制在秦中央的手里。秦国在昭王手里被改建成了一个高度集权的国家,使秦国的组织结构适应统一战争的需要。

昭王不仅在国内外的斗争中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对王位继承这一关系到秦王朝稳定的重要问题做了明确地安排。[1]

§ 年间大事记

秦昭襄王元年 前306

秦右丞相甘茂惧谗,奔齐。

秦昭襄王三年 前304

秦昭襄王赵稷与楚怀王熊槐盟于黄棘(河南南阳)。秦将侵地上庸(湖北十堰竹山)还楚。

秦昭襄王四年 前303

齐、魏、韩,三国以楚与秦盟,背叛合纵,联合攻楚。楚遣太子熊横入秦为人质,秦发兵救楚,陷蒲阪(山西运城永济市西)、阳春(山西运城永济市西南)、封陵(山西运城芮城封陵渡)。秦再攻韩,陷武遂(山西运城垣曲)。

秦昭襄王五年 前302

秦昭襄王赵稷、魏襄王魏嗣、韩太子韩婴,会于临晋(陕西渭南大荔)。秦以侵地蒲阪还魏,抗秦合纵盟约又瓦解。楚太子熊横自秦逃归。

秦昭襄王六年 前301

秦、韩、魏、齐,四国攻楚,败楚于重丘(河南驻马店泌阳),杀楚大将唐昧。秦蜀侯赵辉被诬进毒,秦遣大夫司马错击杀之。秦寻攻韩,占领穰城(河南南阳邓州市)。

秦昭襄王七年 前300

秦华阳君攻楚,斩首3万,杀楚大将景缺,陷襄城(河南许昌襄城)。秦丞相樗里子赵疾卒,楼缓继为丞相。

秦昭襄王八年 前299

秦昭襄王赵稷邀楚怀王熊槐会盟武关(陕西商州商南),突劫熊槐至咸阳,强迫割巫郡(重庆巫山)、黔中郡(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熊槐怒拒,乃留不使返。秦任齐孟尝君田文为秦相。

秦昭襄王九年 前298

秦昭襄王赵稷信谗,欲杀田文,田文逃归齐。秦军出武关攻楚,斩首5万,陷楚16城。

秦昭襄王十年 前297

楚怀王熊槐自秦囚所逃走,秦军遮楚道搜捕,熊槐奔赵,时赵主父在代,其子赵惠文王不敢收容。将奔魏,秦兵追至逮获。

秦昭襄王十一年 前296

楚怀王熊槐薨,秦归其尸。

秦昭襄王十二年 前295

秦命穰侯魏冉为丞相。

秦昭襄王十四年 前293

韩、魏攻秦,秦任白起为元帅,战于伊阙(河南洛阳南),大败二国联军,斩24万人,掳魏韩联军统帅魏国大将公孙喜。

秦昭襄王十六年 前291

秦攻韩,陷宛城(河南南阳)。

秦昭襄王十七年 前290

魏割河东(山西)400里、韩割武遂地(山西运城垣曲东南)200里于秦。

秦昭襄王十八年 前289

秦大良造白起、客卿司马错,率军攻魏,军至轵城(河南济源),陷大小61邑。

秦昭襄王十九年 前288

秦昭襄王赵稷称西帝,遣使尊齐湣王田地称东帝。寻皆弃帝号,恢复称王。

秦昭襄王二十年 前287

秦攻魏,陷新垣(山西运城垣曲)、曲阳(河南济源)。

秦昭襄王二十一年 前286

秦攻魏,魏割故都安邑(山西运城夏县)求和,秦尽驱安邑之民入魏,仅据其城。

秦昭襄王二十二年 前285

秦、楚会于宛城(河南南阳)。秦、赵会于中阳(山西吕梁地区中阳县)。秦大将蒙武攻齐,陷9城。

秦昭襄王二十三年 前284

燕上将乐毅会赵、秦、韩、魏,五国联军,大举攻齐,陷齐70余城。

秦昭襄王二十四年 前283

秦、赵二国会于穰城(河南南阳邓州市)。秦攻魏,陷安城(河南新乡原阳),前锋至魏都大梁而还。秦昭襄王赵稷向赵国索和氏璧,声称用15城交换。赵遣舍人蔺相如执璧赴秦,见秦无诚意,完璧归赵。

秦昭襄王二十五年 前282

秦攻赵,陷两城。

秦昭襄王二十六年 前281

秦再攻赵,陷石城(石家庄)。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 前280

秦大将白起攻赵,斩首2万,陷代郡(河北张家口蔚县)光狼城。秦大将司马错攻楚,陷黔中(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楚割汉水以北及上庸地(湖北十堰竹山)求和。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 前279

秦大将白起攻楚,陷鄢城(湖北襄樊宜城)、邓县(湖北襄樊市)、西陵(湖北宜昌市)。秦赵会于渑池(河南洛阳新安西)。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 前278

秦大将白起攻楚,陷其国都郢都(湖北荆州江陵),烧其先王坟墓彝陵(湖北宜昌市),楚兵溃散,不能复战,迁都陈丘(故陈国,河南周口淮阳)。

秦昭襄王三十年 前277

秦于侵楚地置黔中郡(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

秦昭襄王三十一年 前276

秦武安君白起攻魏,陷两城。

秦昭襄王三十二年 前275

魏割温城(河南焦作温县)8城与秦。秦穰侯魏冉再攻魏,韩遣大将暴鸢救魏。魏冉大破韩援军,斩首4万,围大梁。

秦昭襄王三十三年 前274

秦穰侯魏冉再攻魏,陷4城,斩首4万。

秦昭襄王三十四年 前273

魏、赵联军攻韩华阳(河南郑州新郑市),秦救韩,败魏军于华阳城下,斩首13万,魏割南阳(河南焦作修武县以西)与秦求和。秦又败赵军,沉赵军2万于黄河。

秦昭襄王三十七年 前270

秦攻赵,围阏与(山西晋中和顺),赵大将赵奢救之,大败秦军。秦任魏国人范雎为客卿。

秦昭襄王三十八年 前269

秦再攻阏与,不能胜。

秦昭襄王三十九年 前268

秦攻魏,陷怀城(河南焦作武陟)。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 前266

秦任范雎为丞相,封应侯。

秦昭襄王四十二年 前265

秦攻赵,陷3城,赵左师触龙说太后遣少子长安君入齐为人质。齐遂发兵救赵,秦军始退。

秦昭襄王四十四年 前263

秦武安君白起攻韩,陷南阳(河南焦作修武县以西),绝太行山道。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 前260

秦左庶长王龁(hé)攻赵,陷上党(山西长治长子),赵大将廉颇知不能战,严垒相峙,俟机进击。秦国深以为忧,乃用离间计扬言秦不惧廉颇,惟惧赵括。赵果命赵括代廉颇,秦人闻之,大喜如狂,密遣大将白起代王龁。赵军出击被截分为二,秦军以50余万大军依靠地形围住人数几乎相等的赵军,赵军断粮46日,大溃。秦杀赵括,坑赵降卒40余万于长平(山西晋城高平市),赵举国大震。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 前259

韩割垣雍城(河南新乡原阳)、赵割6城与秦求和。秦昭襄王赵稷代报范雎之仇,诱赵相平原君赵胜赴秦,然后囚之,索魏齐交换。魏齐由赵再奔魏,无人敢于收留,窘困自杀。赵斩其首献秦相范雎,秦始释赵胜还。

秦昭襄王四十九年 前258

秦五大夫王陵攻赵都邯郸,不能克。遣王龁代之,仍不能克,乃围邯郸,赵震恐,向各国乞援。楚使大将黄歇救赵,魏使大将晋鄙救赵。秦昭襄王赵稷遣使谓魏安釐王魏圉曰:“敢有参战者,吾移兵相加。”魏圉惧,命晋鄙屯兵邺城(河北邯郸临漳),不敢再进。魏信陵君魏无忌计夺晋鄙军,引兵而前。

秦昭襄王五十年 前257

秦命武安君白起代王龁为帅,白起以赵尚不可破,且身又有疾,辞不肯行。秦昭襄王赵稷谓其心中有恨意,乃杀白起。魏信陵君魏无忌大败秦军于邯郸城下。秦太子赵柱之子赵异人质于赵,赵商人吕不韦助以资财,共逃归秦,赵异人改名赵子楚。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 前256

秦大将赵掺攻韩,陷阳城(河南郑州登封市),斩首4万。攻赵,陷20余县,斩杀及俘虏9万。周赧王延大恐,与燕、楚密谋联合各国,再缔合纵盟约攻秦。秦即起兵攻周,掳周赧王延入秦,既而释归。赧王崩,周亡,立国879年。

秦昭襄王五十二年 前255

秦应范雎辞相。蔡泽继任相国,数月亦免。秦迁西周文公咎于悉狐聚(河南平顶山汝州市西北),西周亡。

秦昭襄王五十三年 前254

秦攻魏,陷吴城(山西运城平陆)。魏屈服,降为秦之属国。韩桓惠王赴秦朝觐。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 前251

秦昭襄王赵稷薨,子孝文王赵柱嗣位。

§ 主要业绩及历史地位

第一,对远交近攻和近交远攻策略的创造性运用。

第二,巩固对巴蜀的统治,巴蜀的稳定,对秦以后的统一战争有很大促进作用。

第三,消灭义渠。义渠隐患的解除,不仅消除了秦的后顾之忧,戎地骁勇的士兵众多的牲畜,还为秦灭六国提供了雄厚的军事资源。

第四,治国成就。秦昭王对国家的治理成就显著,在当时口碑甚好。活动在昭王同时代的大 思想家荀况考察过秦国社会状况。这位学者的理论学说与秦国的治国纲领是有分歧的。即使如此,他仍对昭王治理下的秦国吏治民风等给予很高评价。

第五,辉煌的军事业绩。秦除政治廉明,外交军事方针正确之外,还造就了一支能征善战的强大军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战役的胜利。

第六,消灭东周。灭周不仅表明秦统一天下的 决心和意志,更显示了秦已具备击败东方各国联合进攻的雄厚实力,这一事件会给各国造成 深刻的心理威慑,意义是深远的。灭周是一个新纪元的真正开始,东方各国的末日也真正来临。

秦昭王在位时间是历代君王中最长的,在最后六七位秦君王中,他统治的时间超过了前任的孝公、惠文王、武王的总和,也超过了后面的孝文王、庄襄王和始皇帝的总和。他在政治军事诸方面都建立了卓越的功勋,特别是军事方面的成就,即使 较之始皇帝也毫不逊色,为秦国的发展做出极为杰出的历史贡献,昭王时代是秦国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决胜时代。翦伯赞说,昭王末年,“秦对六国的斗争已取得决定性 胜利”是非常精辟的论断。虽然晚年他独裁专断造成若干损失,听信应侯之言,丧失灭赵良 机,冤杀名将白起,这些都不能掩盖他的历史功绩,也不能掩盖这个时代秦国在各方面突飞猛进的事实。昭王时代是和孝公时代、秦王政时代(称帝前的时期)并驾齐驱的重要时代。

§ 姓氏争议

上古时代,姓氏有区别。姓为族号,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称号;氏是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的符号,为姓的支系。张亮采的《中国风俗史》第一编《浑朴时代》第六节《名姓氏族之辨》上说:“姓者生也,所以明世系而别种族也;氏者犹家,所以表家门也。故一姓分为数十百氏。”姓始于母系制时代,形成之后比较稳定;氏始于父系时代,常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情况比较复杂。汉代应劭《风俗通义》中说:“盖姓有九,或氏于号。或氏于谥,或氏于爵,或氏于国,或氏于官,或氏于字,或氏于居,或氏于事,或氏于职。”

在《史记》中,司马迁谈到秦始皇的姓氏,有以下几个:

第一个姓嬴,见于《史记。秦本纪》。司马迁引用周孝王的话,说:“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 接着,司马迁又说:“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司马迁在《秦本纪》中叙述了秦的世系,包括秦始皇、二世和子婴之后,总结说:“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

第二个姓赵,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

综上所述,说秦始皇姓嬴,是论其总根;说秦始皇姓赵,是指其支系。这几种说法都出自太史公,都有充分根据,都是对的,不能说哪个是错误的。但是在《通志·氏族略》中却注视着先秦时代“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所以古时历史学家如司马迁、班固等著正史时,严格按照先秦时代(包括秦朝)的贵族姓氏制度,只称呼秦始皇为赵政,而无嬴政一说。

§ 历史事件

据《辞海》介绍:公元前306~前251年在位。秦武王死后,诸弟争立。赵则为质于燕,国人迎而立之,是为昭王(一作昭襄王)。时昭王年少,宣太后听政,以魏冉(宣太后异父长弟)为将军。同年,秦将甘茂攻韩宜阳,五月而不下,昭王悉起兵佐甘茂;又涉河取武遂(今山西垣曲东南),筑城。次年,秦武王弟庶长壮与诸公子作乱,魏冉发兵平叛。此后,魏冉与宣太后专国政。前304年,昭王依秦制举行加冕典礼,亲掌朝政,仍执行结楚抗齐之策略。前302年,秦楚联盟破裂,秦齐结好,昭王不断出师攻楚。次年,秦蜀郡守反,昭王使司马错入蜀平乱。后来昭王派李冰为蜀郡守,在蜀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前300年,昭王使华阳君(宣太后同父弟)代楚,取襄城(今河南襄城)。次年五月,秦师攻楚,取8城,昭王以约楚怀王会盟于武关,劫楚怀王至城阳,要求割地。怀王不答应,竟终老秦国。此后,昭王发兵击楚,败楚军.取析(今河南西峡)等16城。后数十年,昭王时而联楚攻齐,时而联齐伐楚,并向魏、韩进攻,军事上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并连续从韩、魏夺得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垣 (今山西垣曲东南)、宛(今河南南阳)、轵 (今河南济源东南)等地。

前288年,昭王自称西帝,尊齐王为东帝。齐王听从谋士之策,自去帝号,并约诸侯合纵攻秦。昭王被迫也取消帝号。次年,韩、赵、魏、燕、齐五国联军攻秦,无功而还。前284年,在秦的操纵与参与下,韩、赵、魏、燕,秦五国伐齐,攻入齐都临淄。后齐虽复国,却无力与秦抗衡。前279年,昭王在屡败赵师之后与赵结盟于渑池,而后大举攻楚。次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郢都(今湖北江陵)。楚迁都于陈。同年,昭王初置黔中郡。前271年,昭王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次年,昭王在灭义渠后,置北地郡。至此,秦有上郡、陇西、北地,并筑长械以拒狄戎。昭王所筑长城,西起今甘肃岷县之西南,北经皋兰。东越陇山,入今陕西之富县境,北经延安、绥德,东达于黄河西岸而止。昭王灭义渠之后,听从了范雎建议免掉魏冉相位,加强了中央集权。昭王在败楚之后,军事上指向当时最强大的赵国。前260年,秦军于长平大破赵军40万,因赵犹有余力,故秦军围邯郸,大败而归。前256年,昭王出兵灭西周。昭王在位56年间,平蜀伐楚,击韩、赵、魏。他远交近攻,对关东六国步步进逼、蚕食。这期间,他又灭义渠,修筑长城,扩修咸阳,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

§ 历史地位

秦昭王在位时间是秦历代君王中最长的,在最后六七位秦君王中 ,他统治的时间超过了前任的孝公、惠文王、武王的总和,也超过了后面的孝文王、庄襄王和始皇帝的总和。他在政治军事诸方面都建立了卓越的功勋,特别是军事方面的成就,即使 较之始皇帝也毫不逊色,为秦国的发展做出极为杰出的历史贡献,昭王时代是秦国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决胜时代。翦伯赞说,昭王末年,“秦对六国的斗争已取得决定性 胜利”是非常精辟的论断。虽然晚年他独裁专断造成若干损失,听信应侯之言,丧失灭赵良 机,冤杀名将白起,这些都不能掩盖他的历史功绩,也不能掩盖这个时代秦国在各方面突飞猛进的事实。昭王时代是和孝公时代、秦王政时代(称帝前的时期)并驾齐驱的重要时代。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3:4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