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渭源灞陵桥
释义

§ 简介

渭源灞陵桥,又名握桥或卧桥,在渭源县城南门外的清源河上。始建平桥于明洪武年间,“既济行人,复通车马”,后遇洪水屡毁屡修 灞陵桥。1919年仿兰州卧桥于南门外建成纯木悬臂式拱桥,被称为“渭水长虹”。桥身南北向全长40米,高15.4米,宽4.8米,曲跨29.5米。整个桥分为13间,64吊柱;桥面和桥底均以每排10根粗壮圆木,并列为11组,从两岸桥墩底部逐次递级,凌空而上,形成半圆状桥体。桥面有台阶通道三条,并配有栏干扶手。桥顶为飞檐挑阁式的廊房屋面造型,全为木结构,精巧壮观,被列为国务院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著名的建筑大师茅以升在他的《桥梁史》中对灞陵桥的评价仅次于河北赵州同济桥,奠定了它在桥梁史上的地位。

§ 建桥历史

区内风景   灞陵桥在渭源县原南城门外的清源河上,是一座古典纯木结构卧式悬壁拱桥,俗称“卧桥”。因桥身拱起,宛如长虹,有“渭水长虹”之称。   灞陵桥始建于明洪武初年,系大将军徐达西击元将李思齐时,为渡渭河而建。初为平桥,传说徐达夜梦受汉武帝爱妃指点,乃以木笼装石为墩修成,桥上配以玉石栏杆,因有“渭水通长安,绕灞陵,为玉石栏杆灞陵桥”之语,徐达亲题桥名为灞陵桥,有“渭河第一桥”之称。可惜“即济行人,复通车马”的桥梁后为洪水屡次冲毁。同治年间重修,左宗棠为之题有“南谷源长”一匾。  民国八年(1919年)由县长黎之彦、马象乾倡建主持,乡绅白玉端、徐立朝督工,陇西著名木工莫如珍掌尺,仿兰州雷坛河卧桥修建木质握式桥,在县城南门口新址修建,建成纯木悬臂拱桥。七、八年后,桥身倾斜。 兰州卧桥  民国21年(1932年)县政府倡议维修,当地名匠何遇江、何遇海弟兄二人为技师,杨宗荣为贴尺,到民国23年(1934年)农历6月重建竣工,由单梁变成叠梁,再经画师曹海山彩绘,始成今日的纯木悬臂拱桥。桥身南北向全长40米,曲跨29.5米,高15.4米,宽4.8米。桥底部以十根粗壮圆木并列十一组,从两岸桥墩逐次递级,飞挑凌空,形成半圆状桥体。桥面有台阶通道三条,并配有扶手栏杆。桥顶为飞檐挑阁式廊房,共13间64柱。桥两端建有卷棚式桥头屋,四角斗起,雄伟壮观,结构独特,工艺精巧,已成为渭水一大景观。历史上曾有许多名人要员为灞陵桥题写匾额、对联和诗词。  1981年,由于其高超的建构艺术和科学价值,被甘肃省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到1986年省文化厅拨款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了再次维修。   2006年6月,灞陵桥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灞陵桥以其精绝的工艺,独特的造型,悠久的历史吸引了众多的名人雅士,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赞美之辞。蒋介石、汪精卫、杨虎城、林森、于右任、孙科等人都留有匾额和题词。现悬挂于桥内的"灞陵桥"三字的匾额为书法家启功所书,还有蒋介石题“绾毂秦陇”匾额,孙科题“渭水长虹”石刻;于右仁题“大道之行”匾额,“南谷源长"为左宗棠所书。清代诗人杨景的"闻眺城边渭水流,长虹一道卧桥头。源探鸟鼠关山月,窟隐蛟龙秦地秋。远举斜阳光射雁,平沙击石浪惊鸥。一帆风顺达千里,东走长安轻荡舟"更成了千古绝唱。

§ 重点文物

灞陵桥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甘肃省新增了29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新增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中,渭源灞陵桥和兰州的标志性建筑物———黄河铁桥并列其中。在渭源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到底有着怎样的一座桥,竟然会与黄河铁桥齐名,出现在“国宝”名单中?这是因为它不仅工艺精湛,造型美观,而且是全国唯一一座纯木质叠梁拱桥,更有不少名人为它题匾颂辞,考古和艺术欣赏价值非同一般。

全国罕见的纯木质拱桥 渭源,顾名思义就是渭水源头。灞陵桥就位于渭源县城南门外的渭河上,是一座古典纯木结构卧式悬臂拱桥,当地年长一些的人更习惯称其为“卧桥”。 灞陵桥灞陵桥因渭水绕灞陵(汉文帝陵墓)通长安而得名,最初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史传,明代名将徐达征战元守将李思奇兵至渭源,因渭河阻挡无法继续向西,命当地居民和兵士修的一座便桥。传说徐达做梦受汉武帝爱妃指点,用木笼装石为墩,桥墩上架木为梁,上铺木板,覆盖泥土,为应急所需。徐达亲题桥名“渭河第一桥”。后因每遇水涨,桥墩易毁。民国八年(1919年),根据兰州文化宫雷滩河上的握桥,建造了这座纯木结构的卧式悬臂拱桥,但雷滩河握桥早已被毁,灞陵桥就成为全国唯一一座纯木质叠梁拱桥。中国著名的建筑大师茅以升在他的《桥梁史》中对灞陵桥的评价仅次于河北赵州同济桥,奠定了它在桥梁史上的地位。 现在看到的是1986年重修后的灞陵桥,桥全长40米,跨度29.5米,高15.4米,宽4.8米,全桥分13间,64柱。内有台阶通道3条,中间宽敞,两边狭窄并配有栏杆扶手,可以帮助攀登。在旧社会,两旁小道是供百姓通过的,中间宽道只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能通过,叫“官道”。桥顶有灰瓦长廊,两头为飞彩挑阁式廊房,与长廊浑然一体。桥面和桥的底部每排10根方木并列为11组,每组用一根横木作为支点,从两岸桥墩逐次递升,飞挑凌空,形成半圆形的桥体。

§ 众多名人题匾颂辞

灞陵桥久负盛名,不仅因为它工艺精湛,造型美观,更是因为有不少名人为它题匾颂辞。左宗棠题匾 清末左宗棠题匾   南谷源长       左宗棠       时年七十有一是现存题匾墨迹中最年长的。

蒋介石题匾 民国23年(1934年)8月灞陵桥重修工程竣工后,当地政府呈请中央与本省要人题辞纪念。

蒋介石题匾额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   绾毂秦陇       蒋中正题 (绾,打结的意思;毂,车辆中心部位,连接车轮与车轴;秦陇,陕西与甘肃大地),有人说这句话是对渭水文化的最高概括。

林森题匾

灞陵桥新建纪念   兴梁利济      林森题

于右任题匾   大道之行        三原于右任题   大道之行出处见于老子《道德经》第八章,是“大同社会”的最高理想。此书“大道之行”,既是对此桥利涉便行的称道,也是对理想的追慕。

孙科(孙中山长子,当时任行政院院长)题“渭水长虹”。

还有汪精卫写的碑“关中八川,灞注于渭,渭则源自鸟鼠,昔日首阳,今之渭源……”。

何应钦书对联:于右任题匾和何应钦对联    鸟鼠烟云足画图   灞陵飞雪饶诗思       何应钦

杨虎城书对联:   为渭源灞陵桥题   鸟鼠溯灵源雪浪云涛 东行会泾渎黄河函关紫气   陇秦资利涉月环虹跨 西望是金城杨柳玉塞葡萄              二十三年夏  虎城

除国民党要员的题辞外,现悬存于灞陵桥上的匾额还有很多名人的墨宝,启功和裴建准所题的“灞陵桥”等等。

灞陵桥区域辟为公园后,一些文物移居到公园内。

其中有一块断裂为两段的张氏家庙碑,原立于原张氏私立小学的的碑亭内。民国8年(1919年),前清建威将军、民国陇东镇守史渭源人张兆钾在县城北关创建“张氏自立学校”,现为清源第二小学,现存原来三间校门建筑被划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革中亭毁,碑铺垫为阶石,当时依托张校建立的清源二小还可以拓字供练习书法,后移居公园内得以保护。碑文由陕西宋伯鲁书写,字体绮丽而遒劲,不失为书法珍品。 张氏家庙碑

§ 旅游渭源

渭源概况

渭源是古老渭河的发源地,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地区南部。县内地貌多样,宜农宜牧,北部为黄土梁峁沟壑区,干旱缺雨,植被稀少;中部为浅山河谷地带,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南部为土石高山地带,高寒阴湿,海拔在1930—3941米之间。全县总面积206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0万亩。总人口34.34万人。

境内野生动物有100多种,珍贵动物有麝、羚、马鹿、豹、雪鸡、褐马鸡及秦岭细鳞鱼、鲑鱼、娃娃鱼等。渭源县是丝绸之路南段的必经之地,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及优美的自然风景,构成了这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县内有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灞陵桥,葬有孤竹国二圣伯夷、叔齐的首阳山,省级森林公园莲峰山和石门夜月、天井幽谷、太白云海、双门踩浪、鸟鼠同穴等30多处自然景观,为旅游避暑之胜地。

灞陵桥相邻旅游区

渭源县总面积2065平方公里,海拔1930米至3941米,县城海拔2080米。共辖4镇16个乡,217个村,1509个社。总人口34万人。耕地面积80万亩。年降雨量400毫米左右。全县从气候特点上,可分为三个类型区域:北部为干旱山区,干旱少雨,植被稀少,土地面积大,农作物产量低;中部为川沿河谷区,海拔较低,光热资源丰富,水肥条件较好,全县9万多亩的水地绝大部分集中在这个区域;南部为高寒阴湿区域,雨量较多,低温寡照,植被良好,莲峰山、首阳山、天井峡、太白山等旅游景点主要分布在这个区域。

旅游攻略

交通

交通便利,兰州汽车南站、定西北路客运站每天有多班到渭源县的班车,淡季车费更偏宜。自驾从兰州市经212国道南出七道梁隧道经临洮、会川,走316国道到达县城,全程不到200公里。从临洮下高速后路况一般但车辆减少,得意的是绿色增加,北国风光尽入眼帘。

旅游提示

1. 每年五一开始春暖花开,沿途景色宜人。十一后秋色渐起,霜色愈浓,景色愈秀。夏季消暑,风景秀丽,无限精彩。冬季么,除非碰到下雪可看看雪景,但自驾要备防滑链,稳驾慢行。

2.海拔较兰州增加,空气更加透明因而紫外线变强,多喝水,多吃水果。备防晒霜、润唇膏、太阳镜、太阳帽等防晒用品不失为妙策。

3.早晚温差大,请注意增减衣物。

§ 许昌灞陵桥

许昌灞陵桥,原名八里桥,在许昌市城西4公里的清泥河上,相传为三国名将关羽辞曹挑袍处,灞陵桥从此名扬。原桥高于水面3米余,为三孔青石桥。桥面宽能并行两车,桥长90米,两岸杨柳成行,风景宜人,桥旁有《汉武帝挑袍处》石碑,为明末将领左良玉所立。另一通碑为辞曹书,保存完好,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又竖了四通碑,文字清晰,碑文论述关羽对曹操辞其金而挑其袍的过程,歌颂他“依曹已久仍归汉,留得英风在颍州”。说他视高官厚禄若粪土,褒他“情深义重垂千秋,士民争拜汉云长”。清道光年间傅梓之《许州记》载甄汝舟怀古诗句,云:“野水四堤浸柳条,道边残碣记前朝。长髯勒马横刀处,万古英风八里桥。” 许昌灞陵桥

灞陵桥此桥的始建年代无考,据1991年对原桥遗址的挖掘清理,桥基为元代构件,上部为明、清建筑。原桥青石灰砖结构,三孔,通长17米,高2.88米。桥上遗留构件有石雕栏板、戏水龙头、望桥、石狮、石猴等,都存放在关帝庙内。桥北为明末总兵左良玉泼墨手书“汉关帝挑袍处”的巨型石碑。桥南是《关王辞曹操之图》碑。

1990年重新修建了这座仿汉观赏桥。桥长121米,单拱双柱,柱承栌斗,支顶拱体。青石栏板上浮雕仿汉画像,内容有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大多是反映汉代农桑狩猎、民俗天像等现实生活。质朴生动,令人退想。东阅台的正中入口处,立有青石堆雕的“关公勒马挺风”巨像,通高9米,高大伟岸,给人以凌空立马,虎视中原之势;西月台南北对峙,高5.2米的青石子母烟,

http://www.lotour.com/snapshot/2007-7-25/snapshot_76692.shtml

http://www.luker.cn/spot/spot.asp?spotid=6982

http://www.auyou.cn/sceneryinfo-11938.html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8: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