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查济
释义

§ 简介

查济安徽泾县的查济古镇,这里的“查”念“zha”,而不是“cha”。这里的大部分人,都姓查。在黄山山脉北部的群山之中,在太平湖北岸,深藏着一个令人称奇的古村落——查济。它的规模之大,在皖南堪称第一,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民居群之一。它破败颓废的沧桑之美,能让人看见中国乡村时代辉煌的历史。 从泾县城往西,开行50公里就到了查济。一座座小桥,潺潺的流水,鳞次栉比的古民居,庄严肃穆的祠堂,巍巍耸立的宝塔,飘逸的凉亭,生命力极其旺盛的古树,闲散安逸的村民,一座散发着古朴典雅气息的古村落,以其独特的魅力,一下子攫住了人的心灵。

§ 地理位置

查济查济是泾县一个具有明清风格的古村落,位于泾县、太平、青阳三县交界处,在泾县县城的西南60公里处。从泾县短途汽车站乘到厚岸的中巴车,再沿公路西行3公里,就可以达到这个美丽而古老的村落了。 安徽泾县的查济古镇,这里的“查”念“zha”,而不是“cha”。这里的大部分人,都姓查。

在黄山山脉北部的群山之中,在太平湖北岸,深藏着一个令人称奇的古村落——查济。它的规模之大,在皖南堪称第一,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民居群之一。它破败颓废的沧桑之美,能让人看见中国乡村时代辉煌的历史。

从泾县城往西,开行50公里就到了查济。一座座小桥,潺潺的流水,鳞次栉比的古民居,庄严肃穆的祠堂,巍巍耸立的宝塔,飘逸的凉亭,生命力极其旺盛的古树,闲散安逸的村民,一座散发着古朴典雅气息的古村落,以其独特的魅力,一下子攫住了人的心灵。

§ 古村时逾千年

查济 查济坐落在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厚岸乡(现已合并到桃花潭镇),村庄方圆20余平方公里,始建于隋初,兴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废毁于晚清及近代,至今已有1380余年的历史。鉴于村庄现存明清古建筑较多,且废墟绵延,国家文物部门于2001年将其列为第五批国保单位。

据记载,查济村最辉煌的时候,有钟秀、平岭、石门、巴山四门,有巴山、青山、如松三塔,有108座桥梁,108座庙宇,108座祠堂,村民近7万人。历经风雨,加上太平天国战火和当代破四旧,村庄废毁严重。但三溪(许溪、岑溪、石溪)并流,人们“依山建屋、临水结村、推窗见河、开门走桥”的总体格局并没有改变,现存明清古民居也还有约200座,元代建筑1处,一个中国乡村时代辉煌村落的架子还在,村口山上的如松塔,还顶风冒雨傲然挺立着。

§ 查姓代有名人

查济村民,十有八九姓查。据族谱记载,查姓的老祖先原来姓姬,名叫姬延,在周朝的时候,封于山东济阳查地,到了那里就由姬姓改为查姓了。查姓人氏从其发源地山东,辗转繁衍到安徽,然后又由安徽向江苏发展,并且以江苏泰县为中心逐渐向浙江、江西、云南、广东、福建等地播迁,到清朝康熙年间,查姓人氏开始从福建迁入台湾安家落户。

从家谱上可知,查济村这支查姓人氏,是唐朝时候从山东迁过来的,其始祖是唐朝时兼任宣州、池州两州刺史的查文熙。他也是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查姓名人。此后,查姓代有名人。据查氏后人查全俊整理,仅明清两朝,查济村就出了七品以上官宦士子129人。

§ 具有完整规划

查济宣、池二州,从古至今,山水相连,人民相亲。但在水运主导的时代,却没有一条直接的水路可行。因此,两州之间的“官道”,多在山岭中穿行。查文熙任两州刺史后,经常往返两地之间,骑驴坐轿,必经查济。看到此处深山合围,溪流奔涌,土地肥沃,甚为喜爱。所以,卸任以后,就决计在此定居。从他定居查济开始,一代又一代繁衍生息,逐渐使一个荒僻小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大村落。

“十里查村九里烟,三溪汇流万户间。祠庙亭台塔影下,小桥流水杏花天。”这是明朝时,村人查绛所描绘的查济村情景。据介绍,查济村鼎盛在明清,当时人口越来越多,逐步向外发展,延伸到15里以外。在明朝时,村庄就有了相当完整的规划,民房、庙宇、祠堂、楼塔、水系,全按规划建设。每户人家几乎都前庭后院,临水而居。因此,查绛又深情地写道:“武陵深处是谁家,隔河两岸共一查。渔郎不怕漏消息,相约明年看桃花。”

§ 历史发展

查济查济离桃花潭不足二十公里。显然,大诗人李白不会错失与这样美丽风景邂逅的机会。也许是在别了汪伦之后,李白受查济人查师模(官至中书郎、校书郎)之邀,来到查济的石门碧山游历栖息,一连数日因流连而忘返。直到校书郎携茶带酒来款待他,他才如梦方醒,随即挥毫写下“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千古佳句。查济村自唐宋以来,查氏族人就开始建立了一系列的家规、家训及家理。明嘉靖年,查绛又进行了整理,订立家规十条、家训十四条和家理五条。事实上,这些家规、家训和家理就是查济的法律。氏族拥有对其成员立法的权利,这种权利具有超越当局法律的效力,在宗教礼仪上,它还具有抗拒法律的效力。总结说来,它们的主要内容是以孝道和祖先崇拜为中心而展开的。今天看来,在查济,除了居住需要外的民居之外,现存的遗迹主要是祠堂和牌坊,它们都深深地打上了氏族时代里彰显孝道和祖先崇拜的烙印。查济村在历史上,中国百姓最根本的信仰是对于祖先神灵力量的信仰。无疑,祖先崇拜是一种古典而又悠久的“民间祭祀”。一个村落,一个家族,必然有它的祠堂,一般而言只有一个祠堂。但在查济,祠堂众多,因为所在之地查姓人群非常庞大,据说在极盛的明末清初号称有十万人口之巨,查姓人从一千三百余年前开始繁衍生息,支系丛生,一旦某一支系发达了(无外乎中举、进士及第、做官、封诰、发财等),后人就会建祠堂以光宗耀祖、鞭策后人。宋末元初的查济人查郁因其人缘好,人财均异常繁茂,始开基立业,建宗祠、修宗谱,规模宏远。后其曾孙查桂申更为发达,生六子(恩源、图源、宝源、洪源、珍源、栗源),个个发迹。他们的后辈就在明宣德年间各建大祠堂一座,每座均具有自己的特色,有的气势恢宏,豪放粗犷;有的淡雅而富有诗意,精雕细琢;有的见砖不见木;有的见木不见砖。到明末清初时,查济人的官宦生涯进入了鼎盛时期,一门六进士、三进士、兄弟进士、文武进士、文武举人一浪接着一浪,翰林、京官、封疆大员、知府、知州、知县等官职不绝于政坛,据统计,明清两朝,查济七品以上的官宦就达一百二十九人,他们发迹后,首先要做的便是衣锦还乡。在一个宗族制为基础的古代社会里,再也没有比建祠立堂更好的方式来光宗耀祖了。据现在查济人的口口相传,说在鼎盛时全村共有祠堂一百零八座,暗合了《水浒传》中一百单八将英雄之数。现在尚存的只有二甲祠、宝公祠、洪公祠等几座了,而且目前的保护状况不容乐观,都面临着坍塌的危险,亟待修缮。

在查济,能与祠堂相媲美的建筑只有牌坊了。在世代居住在查济的查老先生的带领下,我仔细地看了仁让坊、贞节牌坊和一座贞节牌坊遗址。仁让坊矗立在村口,“仁”是儒家思想的根本,是核心的精神要求;“让”乃中庸之道,谦和忍让是对个体在社会中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基本要求。查老先生说,查济原有七座汉白玉牌坊,文革悉数破坏。现存的贞节牌坊是为一个叫徐秀姑的女人而建的,上书“奇节性成”四个大字,据牌坊上文字分析,徐秀姑十四岁到查家来,尚未成婚,未来的丈夫就死于疾病,从此她即以处女之身守寡一生。她很可能是冲喜而来。这个牌坊也许反映了查氏族人对徐秀姑的内疚之情,觉得有点对不住人家,立个牌坊来高度赞扬她。但同时,我们也能想象,在那些岁月,男权社会的力量是多么的权威和

在查济,素有“奇葩三雕,交相辉映”之说。三雕就是用在建筑上的木雕、砖雕和石雕。在查济的民居、祠堂、牌坊、桥梁、墓室等建筑上,处处散落着三雕的身影,或优雅,或雄浑,或繁复,姿态各异,美轮美奂。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于生活物件的讲究,建造时的敬业精神,一种对于美的不懈的追逐。

查济是一个典藏在深山幽谷中的璞玉,岁月的浸润使它变得灰白、雅致;四座群山像巨掌环绕着它,而它就是手掌中的一件修炼千年的珍宝。说查济是深山碧玉,仅仅把它作为一件物什来看待的。而把它看作一位恬淡隐忍的老者,也是可行的,他虚怀若谷,不与世俗争锋,只愿独守家园。转念一想,我又觉得查济是一名款步而行的少女,她的青春无处不在,鲜活的脸庞荡漾着生命的韵律,青山是她的外衣,白云是她的衣袖,林泉是她的血脉,而那千年而下的淳朴敦厚民风正是她纯洁的心灵。

§ 有人慧眼识“幽”

法国青年

如今,查济的消息已经“漏”了出去。在村中最古老建筑——德公厅屋倒塌的后进院落,出现了一位新主人——法国青年于连。他几年前偶然来到查济,立刻被这里青山环抱、溪流奔涌的自然环境所吸引,也深深喜爱上这里恬淡淳朴、悠闲自得的民风。他出钱买下了德公厅屋倒塌的后院,请当地工匠尽力将它修复。去年秋天,他与女友——南京某小学的体育老师景小姐,在查济举行了中国传统婚礼。他的父亲、几个哥哥都从法国赶来,还帮他抬轿子。现在每逢周末或休假时候,于连夫妇就会到村里住上几天。他们也因此成了查济一道特殊的人文风景。

桃花源

到了查济,很容易联想到桃花源。的确,查济的幽僻、与世隔绝似的意味,深深攫住了许多人的心。“青山横西郭,泉水绕查村。匆匆金陵客,淳朴山乡人。白云游子意,落日故国情。挥手自兹去,复蹈车马尘。”这首著名画家陈丹青写的旧体诗,契合查济的独特神貌,更表达了当代人的独特心境。

§ 查济古民居

查济村建筑

查济查济村位于皖南泾县城西60公里处。

明清民居古建筑群就坐落在流水潺潺的查济河两岸,绵延lO里,现存有明代建筑80处,清代建筑109处。几乎所有的明清建筑都雕粱画栋,翘角飞檐,其中德公厅屋、诵清堂、爱日堂等 住宅更是高大宏伟、结构精致。尤以德公厅屋四柱三层牌坊式门楼,五朵斗拱屋面,略带翘角分三层覆盖门楼,古朴典雅、雄浑大方。背面以镂雕手法雕出二龙戏珠、丹凤朝阳、鱼跃龙门、狮子滚绣球等吉祥图案,手法娴熟精美。 古雕、砖雕、木雕在查济随处可见。门窗扇格的木雕、厅堂柱础的石雕、门楼门汇的砖雕,均繁刻精镂,玲珑剔透、画面各异,或花鸟、或禽兽、或人物,无一不栩栩如生;房屋结构为多进式,或三进、或四进,进间有“四水到堂”式的天井,沿天井二搂廊廓置有“美人靠”;条石砌就墙基,柱基为圆形雕石,墙体青砖、屋上黑瓦。传统的双披屋顶半掩半露,躲在重重叠叠的山墙后面。高出屋顶的山墙既可阻止火势蔓延,又具防盗作用。山墙造型丰富,有云形、弓状、阶梯式等,墙头呈翘首长空的马头状。 这些古代民居的外形全是青砖黑瓦,并非是古代查济人没有财力或不具审美意识,明清时期,查济人多在外经商.不乏富商巨贾,且查济文风极盛。查济村周围有四门三塔:钟秀门、平岭门、石门、巴山门;如松塔、青山塔.巴山塔。古朴典雅。这三座塔就是查姓家族为振兴查济文风,而于清嘉庆年间资兴建的。查济人查秉钧、查春如更是清代书画名家。

建筑来由

那么查济人为什么不把住宅装潢得五彩纷呈呢?原来中国封建社会对色彩的使用有着极其严格的等级区分。平民百姓,纵使有万贯家私,也绝不允许在住宅上使甩各种金碧辉煌的彩画与装饰。 “堤内损失堤外补”.虽然住宅是统一的青砖黑瓦,但聪明的查济人巧妙布局,“依山造屋,傍水结村”,民居的分布格局巧妙地运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借景、对景等手法,形成“门外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的“天人合一”的格局。房屋间有街巷相通,岑河、许河、石河三水台一的查济河逶迤穿村而流,石渠绕每家每户而过;查济河因落差较大,清澈的河水迭瀑式地流淌,沿河错落有致地建有多道拱石桥、板石桥、洞石桥,将两岸民居相连。饱经沧桑的石桥,藤萝缠绕,远望犹如碧玉横架水上,与两岸青砖黑瓦遥相呼应。据说,查济村原有108座桥、108座庙、108座祠堂。时至今日,查济村虽历经百年风雨治桑,不复有往日风采,却仍存有红搂,天申、灵芝等15座桥和10余座祠堂、庙宇,于其中规模较大的宝公祠、洪公柯、二甲祠中的镏金飞檐、雕粱画栋中不难想见查济村的昔日风貌。 三水村中流,三塔拱四门,石桥跨河溪,两岸古建群。悠远独特的建筑文化,钟灵旒秀的山水意境,蕴育了昔日的查济人民。站在这明清古建筑群面前,我们不禁激起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自豪感,赞叹我们的祖先创建这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的勤劳与智慧。[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22: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