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山乡巨变》 |
释义 | § 作品简介 《山乡巨变》 《山乡巨变》,长篇小说。周立波作。1958-1960年发表。作品善于运用方言土语,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山乡巨变》都是《暴风骤雨》的续篇或姊妹篇.作家敏锐地把时代的暴风骤雨投入《山乡巨变》中,创造了一个具有史诗风范的文本世界.暴风骤雨的情结使《山乡巨变》这部作品始终情绪高扬,独具激情燃烧的美学基调,作家通过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山乡巨变》成为今天不争的红色经典。 《山乡巨变》,它由正、续篇组成,完整地描写了湖南省一个叫清溪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从初级社到高级社的发展过程,艺术地展现了合作化运动前后,中国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时的精神风貌和新农村的社会面貌,剖析了农民在历史巨变中的思想感情、心理状态和理想追求,从而说明农业合作化是中国农村的第二次暴风骤雨。《山乡巨变》塑造了一批温和的无私的农村基层领导者形象,如同《暴风骤雨》一样,《山乡巨变》同样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 作者简介 周立波(1908—1979)原名周绍仪,湖南益阳人。曾就读于湖南长沙省立一中,后在上海劳动大学社会科学院经济系读书。1932年9月在上海参加“左联”,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每周文学》编辑。抗战爆发后到晋察冀边区参战。40年参加延安整风,44年任《解放日报》副刊部副部长,46年调任北平军调部中共代表团英文翻译。48年主编《文学战线》。翻译工作从30年代以后开始,翻译了捷克作家基希的报告文学《秘密的中国》和俄国作家普希金的《杜布罗夫斯基》。47—48年间写成长篇小说《暴风骤雨》,是周立波的代表作。作者善于选取突出的典型事件和富有特征性的细节,用简练、朴素的笔墨加以描绘,展示人物性格,风格单纯明快。善于运用地方口语,词汇丰富,生动活泼,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及地方色彩,解放后周立波三次到石景山钢铁厂深入生活,写出较早反映工业建设和工人生活的长篇小说《铁水奔流》之后,回到湖南益阳农村安家落户10年,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写出了许多反映农村新人面貌的短篇小说和散文,其中《盖满爹》、《禾场上》、《上那面人家》、《艾嫂子》等都是一些富有特色的篇什。1959年写成了《山乡巨变》。这些作品题材以小见大,平凡中见深邃,构思精美,感情亲切真挈,笔触细腻明快,形成了平易隽永、凝炼自然的艺术风格。“文革”前夕,江青一伙把周立波歌颂毛泽东同志的散文《韶山的节日》污蔑为毒草,从此,他长期遭受打击、迫害,失去创作自由。粉碎“四人帮”后,写出了短篇小说《湘江一夜》,获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79年逝世。 § 创作背景 1955年周立波返回家乡湖南农村,安家落户,深入生活。一九五七年底完成了长篇小说《山乡巨变》,一九五九年十一月又写出了续篇。深刻地反映中国农村的巨大变化。农业合作化运动,是要改变两千多年来世代相袭的私有制和私有观念;改变中国劳动者几千年来的劳动习惯和生活习惯。是一种翻天覆地的变化。 周立波是一个时代感使命感很强的作家,他以敏锐的眼光紧跟时代变革,把笔触集中到农村,以农村为背景,生动地记录了这一历史变革。 § 故事梗概 1955年,团县委副书记、共产党员邓秀梅奉命来到偏僻山村清溪乡和农民一起建立合作社,但一些私心较重的老农却不肯入社。邓秀梅对他们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并挫败了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合作社赢得了秋季丰收。 壮阔的波澜触动了每一个角落,引起巨大的矛盾,在父子、夫妻之间,在每个人的心灵之内,都展开了深刻的冲突。农民在党的领导下,经过激烈的斗争,使经济基础、社会习俗、家庭生活、爱情观点与人和人的关系都起了变化,整个山乡出现了新的面貌。 § 艺术魅力 《山乡巨变》 《山乡巨变》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又增添了邓秀妹、刘雨生、李月辉、“亭面糊”、王菊生、张桂秋等一批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特别是“亭面糊”这位老农,简直就是《暴风骤雨》中那个逗人发笑的老孙头的亲兄弟,显得十分丰满并富有立体感。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山乡巨变》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每一章集中刻画一个人物,描写一件事情。作者善于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富有个性的行动,突现人物性格。学习古典小说刻画人物的技法明显可见。 《山乡巨变》具有浓郁的南国的地方特色,湖南山村清秀俊美的乡风水色和当地特有的风情民俗,赋予小说一种特殊的文化蕴涵,并创造出令读者心驰神往的优美意境。 周立波是驾驭语言的巨匠,《山乡巨变》中语言洗练流畅,清丽自然;人物对话幽默风趣,含蓄传神。特别是对湖南方言土语的运用,更见语言大家的功力。 § 人物塑造 书摘 《山乡巨变》集中笔力描写了新一代农民的成长和老一代农民的变化,塑造出一些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清晰地反映了农村历史变动中的阶级关系和社会动向。 《山乡巨变》一问世,评论界就指出,出现了一种不同于五十年代以阳刚美为主流的审美风格即和风细雨的“阴柔美”。这也包括小说刻画了一批温和而大公无私的基层领导者。其中一个重要人物是乡党支部书记兼农会主席李月辉。他像个“婆婆子”,做工作总是“将心比心”,善于把“全乡的人,无论大人和小孩,男的和女的”都团结在乡政府周围。这是五十年代难得的推行“和谐”,不搞斗争哲学的基层干部。 农业社社长刘雨生一心为公,为办社,为社里工作一天忙到黑,以至妻子拖后腿最后离婚。刘雨生与再婚妻子盛佳秀举行婚礼的晚上还离开新房去察看社里谷草。刘雨生是一个描绘得成功的新一代农民的生动形象。他不是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只是一个忠心耿耿为党工作,勤勤恳恳为集体办事的好党员、好干部。小说在创造这个人物时,没有把他推到社会斗争的风口浪尖中去表现,而是着力从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发掘他可贵的思想品质,表现他外表普通而思想崇高、举动平凡而贡献突出的性格特征。 还有县里来的工作组长邓秀梅,今天的评论者称之为“乖宝宝”、“党代表”,她以密切联系群众的细腻的工作作风赢得村民的喜爱。邓秀梅作为运动中党的领导者形象,也是刻画得较为生动的。小说摆脱写领导者形象的固定程式,从实际生活出发,细致刻画这个生长在农村,与农民有血肉联系的女青年干部的性格特征。她热爱劳动,热爱群众,政治上很敏锐,政策观念强。在这个群众的贴心人和领导者身上,既有青年人朝气蓬勃、热情乐观的特点,又有妇女绵密细致、温柔和气的气质;她的某些缺点也很符合她的身份,是一个具有时代色彩而又真实可信的基层干部形象。 王菊生、张桂秋这两个富裕中农也写得很有个性特色。绰号叫“菊咬筋”的王菊生,是一个仪表堂堂,有健壮的体格、聪明的头脑、勤俭的习性和熟练的耕作技能的富裕中农,但私有制和私有观念使他变得委琐卑下。出奇的贪婪狡诈和盲目的自信要强,是他突出的性格特征。小说通过他玩弄诡计抗拒入社及妄图拚命比垮合作社,遭到失败最终而入社的曲折过程,真实地表现了一个富裕中农在农业合作化中的态度和动向。“秋丝瓜”张桂秋是另一种类型的富裕中农。他兵痞出身,没有劳动习惯,也不熟悉耕作技术,因而以投机倒把和玩弄权术的方式抗拒社会主义。小说通过描写他与破坏分子龚子元相勾结,阻挠合作化,最后失败而要求入社的过程,从另一侧面反映了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的进攻和失败结局。 § 评价 周立波创作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山乡巨变》,创作意图与叙事指向非常明确,就是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颂扬走集体化道路的积极分子。如果说,这部长篇小说关于风俗风景的描写和浓郁的地方色彩使其有较高的乡土小说审美品格,那么,小说还体现了作家对新中国农村的展望,寄寓着作家对新农村新生活方式的思考。后来,对于我们今天新农村建设,不无启示意义。 《山乡巨变》塑造了一批温和的无私的农村基层领导者形象。《山乡巨变》一问世,评论界就指出,出现了一种不同于五十年代以阳刚美为主流的审美风格即和风细雨的“阴柔美”。这也包括小说刻画了一批温和而大公无私的基层领导者。其中一个重要人物是乡党支部书记兼农会主席李月辉。他像个“婆婆子”,做工作总是“将心比心”,善于把“全乡的人,无论大人和小孩,男的和女的”都团结在乡政府周围。这是五十年代难得的推行“和谐”,不搞斗争哲学的基层干部。农业社社长刘雨生一心为公,为办社,为社里工作一天忙到黑,以至妻子拖后腿最后离婚。刘雨生与再婚妻子盛佳秀举行婚礼的晚上还离开新房去察看社里谷草。还有县里来的工作组长邓秀梅,今天的评论者称之为“乖宝宝”、“党代表”,她以密切联系群众的细腻的工作作风赢得村民的喜爱。 § 人物形象 《山乡巨变》 作者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代表了现实中的各个阶层人物的行为与心态。真正做到了化大为小,小中见大。较好地用有限的笔墨记录大的历史变革。 邓秀梅是一位年轻的共产党员,有较强的工作能力,是党的形象、政府的形象的象征,盛淑君是一位活泼、开朗,有上进心,积极要求加入共青团,是建国后忠于党的事业,拥护党的领导,积极为人民服务的朝气蓬勃的年青一代的象征。 盛佑亭是一位老贫农,对党和政府有无限的感激之情,但是长期以来农民身上残存的私有观念仍在他身上作祟,他还未能成为一位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新农民,他代表了当时中国农民中一部分仍未完全摆脱旧社会劣根性的人的形象。 其他像陈先晋、王菊生等基本上都属于这一类型,但是他们之间还是有些细微的差别的。作者细微地写出了他们间的差别,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民心态的复杂性,较忠实地反映了生活。反革命分子龚子元自然是当时农村反对派势力的象征,他们敌视共产党和它的政策,时时处心积虑地要与党和政府作对,与人民作对,破坏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者选择这些人物,都具有典型性,是当时中国农村各阶层人物的复杂心态的代表者。 然后作者以清溪乡为背景,围绕合作化运动展开故事,将各阶层人物在这一大变革前各自的行为与心态表现出来,人物之间互相交叉、斗争,使故事波澜起伏,表现了变革的曲折性。同时通过在曲折中党和人民的最终胜利,歌颂了党和人民的力量,歌颂了合作化运动的伟大。是一曲时代的赞歌,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 § 人物性格描写 本文的另一可取之处是:作者很好地注重了表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这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可贵的创作方法。英国作家兼文艺理论家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极力推崇“圆形人物”,刘再复也有专著《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论》、所谓“圆形人物”,所谓“二重组合”,都讲的是一个道理,那就是小说人物的复杂性。 文革中文艺中的人物性格都是单一的,革命者是坚强勇敢的、善良正直的,反革命是软弱胆怯的、狠毒贪婪的。历史证明这类作品不是真正的艺术品。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是忠于生活的表现,生活中人物就是复杂的。文贵以真,只有真才能引起共鸣。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是艺术创作忠实生活的表现。盛佑亭是一个老贫农,旧社会吃苦受穷,翻身后,从心眼里感谢党和毛主席,在他的性格中有拥护新社会热爱新社会,紧跟党和毛主席的较好的一面,可是几千年来旧社会沉积在他身上的私有观念却一时还未摆脱,这种观念又不时鼓动他做些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相抵触的事情来。革命首先是政权与制度的变革,但观念的革命却是一项更深层次的工作。作者写出了盛佑亭身上新社会新观念与残存的旧社会旧观念之间的艰苦的斗争,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其它像对陈先晋、王菊生等人物性格的刻画上都具有这种特征。对性格的复杂性描绘并不只是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多面性,而是写出了各种性格在一个人身上的冲突与对抗。周立波的《山乡巨变》其实并不只是写出了五十年代中国农村所有制的改变,而是写出了从旧社会跨入新社会人物内心世界的艰巨改变。这是本小说最可取之处,是大家手笔。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