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枞阳 |
释义 | 枞(zōng)阳 § 地理位置 枞阳 枞阳县地处北纬31°01'~31°38'、东经117°05'~117°43',西以白兔湖、菜子湖与桐城市共水,西南一隅与安庆市毗邻,北与无为、庐江县接壤,东南与铜陵、池州市隔江相望。县域总面积为1808.1平方公里,耕地42130公顷,山场34000公顷,水面42000公顷。境内有11个民族居住。枞阳镇为中共枞阳县委和枞阳县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历史沿革 枞阳县历史悠久,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先民定居和生活。西周时为宗子国,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县,属庐江郡,名曰“枞阳”,距今已有2100多年。汉武帝刘彻南巡至枞阳射蛟于江中,曾作《盛唐枞阳之歌》。陶侃曾任枞阳令。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为同安县。至德二年(757年),改同安县为桐城县。1949年2月分桐城县为桐城、桐庐两县,桐庐县辖区即为今枞阳县境,县治初设项镇铺,后移汤家沟。1951年改桐庐县为湖东县。1954年县治迁入枞阳镇,1955年7月1日,恢复汉时县名——枞阳县。境内主要名胜古迹有:太平天国枞阳会议旧址望龙庵、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线渡江指挥部旧址陈氏宗祠、汉武帝射蛟台、陶侃洗墨池、三国吕蒙城遗址及一批名人墓葬。 关于枞阳县名的由来,说法有三:一、从古宗子国,《左传·文公十二年》 中说,“楚子孔执舒子及宗子,遂围巢”。杜注:“宗国为群舒之属,即枞阳,是古代偃姓方国,汉武帝在旧邑设县,以古国为名。”二、《尔雅·释木》:“枞,松叶柏身。”《 本草纲目》 :“柏叶松身者桧也,松叶柏身者枞也。”《说文》中述,县城后山多枞木,“县城位山南,因名枞阳”。三、古时枞阳多枞木,人们便将发源于大别山,流经城内,经菜子湖入长江河段的这段河流,定名为“枞川”。因县城坐枞川北岸,水北为阳,因而得名。 § 交通便利 枞阳县交通发达,区位优势明显。县域东南通过铜陵长江大桥与铜陵市跨江相连,西北通过合(肥)铜(陵)公路与合肥市相通,西南一隅与安庆市郊相邻。东部还有合(肥)铜(陵)黄(山)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西有合九铁路依境而掠,安庆民航机场也近在咫尺。全县建成公路222条,总里程1444.6公里,形成五纵四横为框架、对内对外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长江黄金水道74.5公里,沿江深水码头货(客)运聚集。承东启西的地理区位,为枞阳加快开发开放步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 地理条件 枞阳县地理条件优越。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北部为低山区,西北部为低丘漫岗,中部是犬牙交错的丘陵 岗冲,东南部属沿江洲圩,境内河流纵横,水系发达,主要河流有横埠河、杨市河、钱桥河、罗昌河、枞阳河等通江湖泊有白荡湖、陈瑶湖、菜子湖、枫沙湖、两赛湖等,水面总面积42000公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变化明显。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6.5°C,年均降水量1326.5毫米。 § 旅游资源 枞阳旅游资源富集。境内主要山峰有三公山、柳峰山、城山、岱鳌山、浮山、OU山等,以海拔674.9米的三公山为最高。 县境浮山、白云岩,晋梁时期就成为佛教胜地,历史上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尤其是集文山、火山、佛山于一身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级森林公园的浮山,其典型的古火山地貌姿态万千,玲珑怪幻,有36峰、36岩、72洞,孟郊、白居易、范仲淹、王安石、黄庭坚、方苞等在浮山石壁上留下了大量文体各异、书法万千的摩崖石刻,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白云岩奇峻,有“小黄山”之称。有8岩、3洞、11奇峰、8怪石、2泉、2池,小巧玲珑。还有“枞川夜雨”、“竹湖落雁”、“浮山夕照”等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观和美妙传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