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歌舞伎 |
释义 | § 简介 歌舞伎是日本所独有的一种戏剧,也是日本传统艺能之一。在日本国内被列为重要无形文化财,也在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歌舞伎演出实景 剧目《鸣神(なるかみ)》 现代歌舞伎的特征是布景精致、舞台机关复杂,演员服装与化妆华丽,且演员清一色为男性。 歌舞伎是日本典型的民族表演艺术,起源于17世纪江户初期,1600年发展为成熟的一个剧种,演员只有男性.近400年来与能乐、狂言一起保留至今。 歌舞伎的始祖是日本妇孺皆知的美女阿国,她是岛根县出云大社巫女(即未婚的年青女子,在神社专事奏乐、祈祷等工作),为修缮神社,阿国四处募捐。她在京都闹市区搭戏棚,表演《念佛舞》。这本是表现宗教的舞蹈,阿国却一改旧程式,创作了《茶馆老板娘》阿国女扮男装,身着黑衣,缠上黑包头,腰束红巾,挂着古乐器紫铜钲,插着日本刀,潇洒俊美,老板娘一见钟情,阿国表演时还即兴加进现实生活中诙谐情节,演出引起轰动。阿园创新的《念佛舞》,又不断充实、完善,从民间传人宫廷,渐渐成为独具风格的表演艺术。 语源 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源于“傾く(かぶく)”此字的连用形。日语中,将引人注目的动作、服装称为“かぶき”,而这样的人称为“倾奇者(かぶき者)”。有人因此贴切地用了同音的三个汉字:歌(か)、舞(ぶ)、妓(き)来为这种表演命名,“歌舞妓”一词因而诞生。不久因为也有男性参演,所以也有人写做“歌舞伎”。后来由于禁止女性演出,“歌舞妓”这种写法变得非常稀少,自明治时代以后,定称为“歌舞伎”。 § 渊源 歌舞伎三字是借用汉字,正名以前原来的意思是“倾斜”,因为表演时有一种奇异的动作。后来结它起了雅号“歌舞伎”:歌,代表 音乐;舞,表示舞蹈;伎,则是表演的技巧的意思。 歌舞伎 阿国创建了歌舞伎后,在京都、大阪一带的“游女”受其影响组织了许多“游女歌舞伎”,她们除了演剧之外还从事卖淫活动。当时的日本德川幕府对“游女歌舞伎”的淫乱行为采取了取缔措施,于1629年公布禁止女人演戏的法律,结束了“游女歌舞伎”的时代。女人演戏被禁止,并没有中断歌舞伎的发展,剧团变更办法,以年轻貌美的男子扮演女人的角色,产生了歌舞伎中的“女形”,这种歌舞伎被称为“若众歌舞伎”。 “若众歌舞伎”中的青年男子演员因为年轻貌美,深受武士的喜爱,演员生活作风糜烂,经常和观众发生同性恋情,时有殉情、私奔等引起社会轰动的事件发生。幕府虽然采取多种措施加以改善,但难见效果,于是在1652年明令禁止“若众歌舞伎”演出活动。 然而,歌舞伎毕竟成为当时日本民众最主要的娱乐活动,幕府禁止无法断绝民众的喜好,剧团方面便想出了对付禁令的方法,把青年男子演出的歌舞伎改为成年男性演出,于是出现了“野郎歌舞伎”,也就是现在日本歌舞伎的原型。歌舞伎从此改变了侧重以美媚之貌蛊惑观众的做法,转而追求演技,逐渐发展成专门由男演员演出的纯粹演艺。 到现在,只能男人演歌舞伎,歌舞伎演员都是男人。 明治时代后,从西洋归国的知识分子和执政者们看到西洋社会里把艺术视为国家文化的象征。于是就把歌舞伎当作了日本文化的代表。歌舞伎从此被视为现代人所为的艺术。 § 历史 一般认为起源于江户时代初期,出云的巫女阿国是歌舞伎的奠基始祖。最初是在能乐的舞台上演出的念佛舞蹈。 阿国的表演非常受欢迎,引起众多卖艺女子争相模仿,因而产成了女歌舞伎(おんなかぶき)(或作歌舞妓)。 游女歌舞伎(ゆうじょかぶき): 游女即日本古时的娼妓,依照外貌与技艺素质的高低分为许多等级。江户时代初期,由于歌舞伎表演盛行,许多游女亦模仿演出,并常有借机卖淫的情事。因为败坏风俗,1629年开始,幕府 (日本)下令禁止女性演出歌舞伎。 歌舞伎 若众歌舞伎(わかしゅかぶき,日文中“众”字为“衆”): 若众意指年轻男子,在江户时代指的是尚未举行成年礼的少年。这时男子的发式是若众发,额发不剃,剔除顶发后扎上结发带;有些未婚少女也会结成这种发式。由于女歌舞伎遭到禁止,便开始由貌似女子的“若众”来担任表演工作。与女歌舞伎相同,因为艺人卖淫破坏风纪,1652年开始,幕府禁止少年男性演出歌舞伎。 野郎歌舞伎(やろうかぶき): 野郎意为男性,此处是“野郎头”的略称。野郎头是江户时代一般成年男子的发型,乃是将额发剃掉后,将中间的一撮头发向前结成半月的形状。野郎歌舞伎是在若众歌舞伎被禁以后所产生的歌舞伎型态,由蓄著野郎头的男性来担任表演工作。由男性演员演出的传统维持至今,并成为歌舞伎的一大特色。 元禄歌舞伎(げんろくかぶき): 以元禄时代为中心的约半个世纪,是歌舞伎发展跃进的时代,许多表演的形式是在这个时代确立的。后人称这个时代的歌舞伎为元禄歌舞伎。在元禄时期歌舞伎的发展中,出现了许多名演员,包括了在上方以和事(恋爱场面)出名的坂田藤十郎,在江户以和事出名的中村七三郎及荒事(打斗场面)出名的初代市川团十郎 与净琉璃交流 元禄时代以后,歌舞伎发展逐渐停滞,相对的净琉璃则出现了近松门左卫门、纪海音等等名作家,得到很好的发展。此时曾师事净琉璃作家并木宗辅的并木正三,开始将净琉璃的概念引入歌舞伎,例如增加大道具及舞台装置的改良等等,并著有三十石(舟登)始等作品。 江户歌舞伎 宽政年间时,歌舞伎的重心逐渐由上方转移到江户,重要作家包括并木五瓶及樱田治助。并木以石川五右卫门为蓝本,创作了金门五山桐,樱田则以源义经及弁庆为主角,创作了御摄劝进帐。 化政期歌舞伎 到了文化、文政年间(1804-1830),更出现了四世鹤屋南北,他的作品被称为生世话物,以写实的方式描写在封建制度底下小老百姓的生活百态。著名作品有东海道四谷怪谈,充满了退废及恶的倾向。 幕末期歌舞伎 到了安政年间,另一位歌舞伎大文豪河本默阿弥出现,他的作品被称为白浪物,主要以盗贼作为主角。主要作品包括三人吉三廓初买、青砥稿花红彩画(白浪五人男)。默阿弥的作品台词带有音乐性,被称为默阿弥调,且受到许多人喜爱。 § 分类 歌舞伎的主题大致有两类:一是描写贵族和武士的世界,二是表现民众生活。剧目可分四种:“义大夫”狂言(由“人形净琉璃Ningyo Jyoruri”(现在称“文乐Bunraku”)改编的歌舞伎剧目叫“义太夫狂言Gidayu Kyogen”。 “义太夫节”乃净琉璃的唱腔, 为竹本义太夫 Takemoto Gidayu创作的唱腔,后来变成说唱“义太夫节”的艺术家的总称。在这里“狂言”是故事的意思。“义太夫狂言”是“义太夫说唱的(或用义太夫节说唱的)故事”的意思。);“时代物”狂言,是借古喻今的历史剧;“世话物”狂言,描写庶民生活和爱情故事剧;称作“所作事”狂言的舞蹈剧,内容涉及忠孝仁义等道义,对二般市民进行勤俭、行善、惩恶的道德教育。 § 发展 在现在的日本,像中国的京剧一样,歌舞伎也面临着如何发展的问题。共通的课题是:理解和观赏歌舞伎的年轻观众越来越少。因此,日本文化艺术界也提出了歌舞伎改革的问题。 歌舞伎 评论家指出,歌舞伎的改革,一方面要保存古典中的精髓部分,否则就不能称为歌舞伎,而是新剧。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观众的要求,各种新流派的歌舞伎的出现将成为必然。 歌舞伎与能、人形净琉璃(“文乐”)并称日本三大国剧。能(のう):能是起源于14世纪的歌舞剧。自16世纪形成以来,上演至今。能原本是寺院里敬神及祈祷农作物丰收的舞蹈。现在上演的大约有240种,多以佛教思想为背景的。有名的代表作有《原氏物语》、《伊氏物语》。 狂言(きょうげん):是与“能”一起自14世纪发展起来并流传至今的歌舞剧。“能”是以严肃的题材为主,“狂言”则是以搞笑为中心、滑稽的故事情节为其特色。 在语言上“能”使用的是出自日本及中国古典的语言,而“狂言”使用的则是口语,多接近于现代的日语口语。保留下来的作品大概有300种,有200种左右至今仍在上演。 日本歌舞伎曾多次到中国访问演出。 在日本歌舞伎比任何一种古典戏剧更受欢迎,近几年又产生了不少新的剧本和制作。歌舞伎与中国京剧素有“东方艺术传统的姊妹花”之称。晚清诗人黄遵宪在《日本杂事诗》中赞美道:“玉萧声里锦屏舒,铁板停敲上舞初,多少痴情儿女泪,一齐弹与看芝居。”他把歌舞伎看作“异乡境里遇故知”了。 日本歌舞伎曾到中国多次访问演出,还到澳大利亚、加拿大、 美国、埃及等国演出。外国人虽然听不懂它的高度风格化的舞台语言,但它强调戏曲效果的姿势、动作、眼神以及它的摆架子、玩特技和夸张的出场、快速的换装、神奇的转变,这些都是欣赏歌舞伎表演的乐趣所在。 § 舞台设施 旋转舞台(廻り舞台 まわりぶたい) 1860年代的歌舞伎演出。左侧走道为花道,右侧为假花道。 位于舞台上,是歌舞伎演出里重要的换景设备。歌舞伎对舞台效果的需求,造就了全世界最早固定设置于剧场的旋转舞台。 升降平台(セリ) 大型的升降平台主要用作换景之用,小型的升降平台则用来让演员出奇不意地登场或退场。 舞台陷阱区(奈落 ならく) 位于舞台与花道的下方。 花道(はなみち) 自观众席后方左侧的休息室通联至舞台的表演区域,通常与舞台同高。花道除了是演员登场的重要通道之外,就演出而言,和舞台一样属于表演空间。花道在歌舞伎的演出中是固定配置,偶有另外架设于观众席右侧的假花道。 悬吊设备(宙乗り ちゅうのり) 位于花道上方,用来使亡灵或动物角色的演员腾空飞行。古代的悬吊设备由人力控制前进与升降,现代化的剧场中都已采用自动控制,并且也有在舞台上左右飞行的可能。 § 相关图释 歌舞伎 以其风格化的表演、华丽的装束以及惊人的尺度而独具特色。不过,歌舞伎中最能使人动心的恐怕还是旋转舞台,荒事(武生逞威)演员的极端的打扮以及称之「女形」的旦角(由男演员扮演的女性角色)。 歌舞伎歌舞伎这个词的起源是"Kabuku(日语音)",原意中含有奇异的行为样式等意思。 自从它产生之日起,歌舞伎就直接大胆的表述他们的梦想和情感,从而使它在一般百姓中大受欢迎。 歌舞伎尽管现在歌舞伎可以尽情表演,但在18到19世纪它是受到限制的。因为在那个时代之前,歌舞伎还包括纯色情舞蹈、杂技和短剧。全靠作家近松门左卫门(1653-1724)和演员市川团十郎的功劳才使歌舞伎上升为严肃的戏剧艺术。 歌舞伎歌舞伎有其特定的动作和表演习俗。其中的专业术语本来的意思已经得到了延伸并应用到了人们的日常谈话中。 § 相关介绍 阿国歌舞伎 歌舞伎舞最初起源於出云大社的女巫「阿国」,为劝募修复神殿的经费,来到京都所表演的一种叫做<念佛舞>的艺能。当时在寺庙和神社中常举行酬神祭,「阿国」也以此名目开始表演歌舞伎舞,後来还借用「能」的舞台,而大受欢迎。此时正值 17 世纪初,德川家康在 1603 年成为将军,之後德川300 年的发展也奠定了歌舞伎的历史。 东京大歌舞伎座(歌舞伎剧场) 歌舞伎舞与女歌舞伎 「歌舞伎舞」一词最早出现於史料的时间是1603年。井少五在现在的汉字中写成歌、舞、伎,但它原先是由「井少仁」而来的,其意为「异於平常的新倾向」。故名思义,歌舞伎舞是和传统的能的舞蹈大不相同的新风俗舞。 当时都市中设立了许多游里,并出现了大批的游女,她们以华丽的团体舞蹈在门口招揽顾客,後来这些游女便被称做「游女歌舞伎」。此时不但伴奏中加入了三味线,她们也组成艺团不停地巡回表演。此外,各地也都成立了游女歌舞伎座而风行全国。但是宽永6年,幕府以伤风败俗为由,下令禁止了游女歌舞伎及所有的女性艺能。 男歌舞伎 (从若众歌舞伎到野郎歌舞伎) 女歌舞伎被禁後,代之而起的是「若众歌舞伎」,这些将浏海梳起的美少年们所表演的舞蹈和狂言艺能,在女歌舞伎的全盛时期就已经存在,但直到当时才展露头角。若众歌舞伎主要都是美少年,他们以表演舞蹈和惊险的杂技为主,但也兼有男同性恋卖淫,所以承应6年,以和女歌舞伎相同的理由遭禁止。 後来,因接受了剪掉若众的象徵-浏海 ( 变成野郎头 ),以及不跳煽情舞蹈而以对白代替等两项条件,於次年才被允许继续上演,此後则被称为「野郎歌舞伎」。野郎歌舞伎时代,歌舞伎开始朝演剧的方向发展,在整备剧场、增加演员後,使歌舞伎更具可看性。野郎歌舞伎时代是初期歌舞伎的重要起飞期,也是元禄歌舞伎的准备时期。 § 相关评论 在日本传统的文化艺术中,从一度是妓女的演艺成为大雅之堂的高尚艺术,非歌舞伎莫数了。今天,它已经走过了整整400年的历史。 周作人曾惊叹:日本摹仿中国文化,却能唐朝不取太监、宋朝不取缠足、明朝不取八股、清朝不取鸦片。再想想日本的茶道、禅宗和歌舞伎,恰恰是这种兼收并蓄构成了日本文化的独特性。 「阿国歌舞伎図屏风」中的阿国形象 不知道走过了400年漫长历史之后,歌舞伎这种凄凉的歌舞还能向前走多久? 2005年,是日本歌舞伎诞生400周年。 在日本传统的文化艺术中,从一度是妓女的演艺成为大雅之堂的高尚艺术,非歌舞伎莫数了。它以其独特的集歌、舞、演剧为一身的豪华妖艳的风格,至今已走过了整整400年。为此,日本各地举办多种庆祝活动,再现这个代表了日本国粹的古老传统艺术。 日本艺术文化振兴会、松竹和共同社在东京举办了"歌舞伎四百年展",展出内容不仅有歌舞伎诞生以来到近代、现代的文史资料,还邀请了歌舞伎的名角中村富士郎到场演出、歌舞伎演员的现场化装表演、专家解说服装道具等,不但年长者观众甚多,很多年轻观众也都感叹不已。 在早稻田大学演剧博物馆举办了展期10个月的江户·明治歌舞伎展览会,展示了歌舞伎的形成、完成、成熟和古典化的全过程,歌舞伎名演员和评论家的讲座几乎座无虚席。 日本邮政公社还专门发行了面值80日元的歌舞伎诞生400周年纪念邮票,其中一枚是创始人阿国的形象,取于出光美术馆收藏的"阿国歌舞伎图屏风"。另外一枚取自著名歌舞伎剧目中的两个演出形象,前方是歌舞伎名家九代市川团十郎演出的《暂》中的镰仓权五郎景政,后方是五代尾上菊演出的《土蜘》中的土蜘精,这两名著名演员对歌舞伎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今年也恰好是他们逝世100周年。这两张邮票成为集邮爱好者的抢手货。 在歌舞伎的诞生地、创始人阿国的故乡岛根县,举办了复原阿国歌舞伎的活动,根据当时的史料和绘画记载,由著名狂言大师野村万之丞登台演出,40名演员紧跟"阿国"载歌载舞,再现了当时的风俗。 日本各有名的歌舞伎世家也都举办各类演出和讲座并行的纪念活动,让日本更多的民众体会和了解歌舞伎的精髓。日本各地的纪念活动仍在持续。 看!那张白脸 说起歌舞伎,对于不了解日本文化的异邦人的联想总会有如下两种:首先是鬼!看不出性别的白脸人浮现在幽暗的背景前,拖着比京剧还长的唱腔,舞台上似乎还飘着浮世绘的落叶;其二是"伎"字引发的歧义,还有艺妓在日本电影里的频繁现身。这些都使我们无法忽略歌舞伎这个行业的江湖身份,即使是"国粹"也是来源于民间,有它自己辛酸的成长历程。 鸣神 初代市川团十郎 现在在日本,AV小电影肯定比歌舞伎要出名无数倍;而且,坐落在东京的歌舞伎町是闻名全球的红灯区,是旅游旺地。那么真正的歌舞伎是什么呢? 歌舞伎诞生于400年前的1603年,当时的歌舞伎(kabuki)并不是现在这样的歌、舞、演剧浑然一体的艺术,也不是男扮女装,而是一种加有简单故事情节、具有宗教色彩的舞蹈,而且是女扮男装。 歌舞伎的创始人是日本关西岛根县出云大社的女祭司阿国,为了募集木殿的修缮费,她来到京都,改革了"念佛踊"(念佛踊经时的动作舞蹈),加入简单的故事情节作为一种演艺公开表演,在京都、大阪等地引起强烈反响,甚得民众欢迎,是当今歌舞伎的原型。阿国也因此成为歌舞伎的创始人。 歌舞伎从民俗发展成日本的国粹文化,经历了波折的成长过程,由"游女(妓女)歌舞伎"到"若众歌舞伎",最终发展到现在的歌舞伎的原型"野郎歌舞伎",逐渐成为现在这样专门由男演员演出的纯粹的歌舞演剧艺术。 阿国创建了歌舞伎后,在京都、大阪一带的"游女"受其影响组织了许多"游女歌舞伎",她们除了演剧之外还从事卖淫活动。当时的日本德川幕府对"游女歌舞伎"的淫乱行为采取了取缔措施,于1629年公布禁止女人演戏的法律,结束了"游女歌舞伎"的时代。女人演戏被禁止,并没有中断歌舞伎的发展,剧团变更办法,以年轻貌美的男子扮演女人的角色,产生了歌舞伎中的"女形",这种歌舞伎被称为"若众歌舞伎"。 "若众歌舞伎"中的青年男子演员因为年轻貌美,深受女性观众的喜爱,演员生活作风糜烂,经常和观众发生恋情,时有殉情、私奔等引起社会轰动的事件发生。幕府虽然采取多种措施加以改善,但难见效果,于是在1652年明令禁止"若众歌舞伎"演出活动。 然而,歌舞伎毕竟成为当时日本民众最主要的娱乐活动,幕府禁止无法断绝民众的喜好,剧团方面便想出了对付禁令的方法,把青年男子演出的歌舞伎改为成年男性演出,于是出现了"野郎歌舞伎",也就是现在日本歌舞伎的原型。歌舞伎从此改变了侧重以美媚之貌蛊惑观众的做法,转而追求演技,逐渐发展成专门由男演员演出的纯粹演艺。 另一方面,从西洋归国的知识分子和执政者们看到西洋社会里把艺术视为国家文化的象征。于是就把歌舞伎当作了日本文化的代表。歌舞伎从此被视为现代人所为的艺术。 最是那男人的"妖艳绚丽" 以前演出过的歌舞伎剧目之中,女形的印象最鲜明的是《鸣神》。《鸣神》的情节是描写一个居于北山岩穴的出家僧侣"鸣神上人"被天上宫廷派遣的美女"云中绝间姬"诱惑,堕落失身而消减身体的功力,饮酒大醉。云中绝间姬便乘机割断了鸣神上人把龙神封闭的绳索,为了万民百姓使甘露从天而降。 云中绝间姬用女色媚态勾引鸣神上人的时侯,鸣神上人情奈不住地开始触摸她的身体。这个场面的云中绝间姬充满"女人"的性感,妖艳绚丽,是一种在现实的女人之中找不到的。完全是虚幻的女人魅力。 最后,她从愤怒的鸣神上人那里逃跑的时侯也一直保持着纤弱的样子。她逃得很慢,好像小脚的女人一样用不稳的步子逃走。 听说,歌舞伎的女形本来有重视"美"的思想。比如说,歌舞伎中有"加役"这个行当是一种证明。而"立役"的意思相当于反串,指某个行当的演员饰另外一个行当的角色。特别是,一般女形演员不演心术不正的女人、没有良心的女人的角色,这种角色由"立役(相当于生)"的演员担任。从这个例子看来,女形一定需要兼而有之外貌和内心的"美",而且女形的"美"里包括比现实的女人还有女人性的纤弱、可爱的样子。 日本遇到现代(日语叫"近代")的明治时代,虽然歌舞伎也有过好像时装戏一样的现代化的尝试,可是至今它一直保留着"男扮女装"的女形。到现在,反而当代的观众对歌舞伎保留的女人形象感觉很新鲜,好像观众们陶醉在虚幻的女人魅力中。保留"男扮女装"的女形包含虚幻的艳丽,适应时代的旦角随着女演员的增加开始追求自然的女人健康美。 歌舞伎的演出内容,分为历史上武士故事为主的"荒事"和民间社会男女爱情故事为主的"和事"。歌舞伎的舞台布景非常讲究,既体现日本的花道艺术,又有旋转舞台和升降舞台,千变万化,再配以华丽的舞蹈演出,可谓豪华绚丽。男演员演出的"女形",虚幻妖艳,给人以超脱现实的美感。 现在看来,日本歌舞伎演员的化妆非常浓,但是在江户时代(1604-1868)的人们看来歌舞伎的演员不化妆,他们会感到很惊奇。因为在室内剧场演出的歌舞伎因与观众的距离相当近,所以相貌非常重要。而且最初歌舞伎的Okuni歌舞伎(17世纪初),在表演结束后,就卖身,所以最初的歌舞伎非常重视演员的相貌。但是自歌舞的中心搬迁到江户后,观众的喜好渐渐由美貌转为演技。 19世纪以后歌舞伎的观众扩大到一般老百姓。以前歌舞伎规定英雄必须具有高贵的身份,但是随着观众的变化,身份低下的人开始成为歌舞伎的主人公。因主人公是较贴近周围的人,所以演员的化装也渐渐变淡。 400年的凄凉歌舞还能走多久? 云の绝间姫 尾上菊之助 经过400年的历史演变,古典化的歌舞伎已经成为日本传统国粹文化的代表。在历史上以写歌舞伎剧本闻名的日本作家近松门左卫门,被称为日本的莎士比亚,其数十本歌舞伎剧作,成为日本文学史的宝贵遗产。一些歌舞伎演员不断磨练演技,成为名门,至今在日本拥有崇高的社会地位。现在日本著名的歌舞世家有市川团十郎家、松本幸四郎家、中村歌六家、中村歌右卫门家、尾上菊五郎家、市川猿之助家、市川段四郎家、坂东三津五郎家、片冈仁左卫门家、泽村宗十郎家等,这些歌舞伎演出世家对歌舞伎的发扬光大起到了巨大作用。 歌舞伎注重和观众的交流,延伸到观众席的"花道"是演员的登台的必经之路,产生了演员和观众合为一体的效果。 在明治维新以后,西洋剧的大量引入,使得歌舞伎的表演艺术开始走下坡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麦克阿瑟占领日本期间,因为歌舞伎中的剖腹自杀等封建忠君内容,一度禁止歌舞伎上演。后来因为占领军副官巴瓦斯是歌舞伎的爱好者,他认为应该把艺术和现实政治分离开来考虑,在巴瓦斯担任演剧审查官之后,才逐渐解除了歌舞伎上演禁令。此后,各歌舞伎世家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普及歌舞伎艺术,电视台也现场转播,并且开办欣赏讲座,一些文化人经常撰文介绍,使得歌舞伎得以复兴,欧美等西方国家也纷纷邀请歌舞伎前往演出。 但是在现在的日本社会,像中国的京剧一样,歌舞伎也面临着如何发展的问题。共通的课题是:理解和观赏歌舞伎的年轻观众越来越少。因此,日本文化艺术界也提出了歌舞伎改革的问题。歌舞伎的名角市川猿之助就成立了"21世纪歌舞伎组",在表演上改革传统的方式,在雨伞和树木等道具的掩护下不断变身,引起观众喝采。这样的改革或许是受到了中国川剧中的变脸的启发。在演出内容上,也出现了很多新的动向,引入《三国志》就是一个例子,这在传统的歌舞伎中是不可想像的。 评论家指出,歌舞伎的改革,一方面要保存古典中的精髓部分,否则就不能称为歌舞伎,而是新演剧。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观众的要求,各种新流派的歌舞伎的出现将成为必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