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朱集镇
释义

§ 自然资源

朱集镇该镇区位优势独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齐全,通讯便利。镇内有太行堤河和投资300万元的节水闸一座,常年有充足的水源,满足工农业用水的需要;有5千万伏变电所一府,电力极为充足;交通便利,镇内有60公里的柏油路,真正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辖区内有著名三省井,还有闻名暇尔的三省庄,三省庄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区等待商家的落户。全镇总面积45平方公里,辖18个行政村,83个自然村,3.8万人,5.6万亩耕地。朱集镇商贾云集,生意兴隆,市场繁荣,在周边享有“小香港”之称。三纵三横的市场大街,吸引三省的商人前未经商办企业,现有6家联合体从事生猪外销,远销浙江、福建、安徽等地;占地10亩的青山羊交易市场年销量15万只,10家棉花加工厂年吐200万吨,木渣、加工150余家,旋皮机、热压机、壳子板、木线条100余家,另有面粉厂、油料加工、肉加工等个体民营企业共1500余家。

§ 经济状况

苹果全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形成林果这一主导产业,水果以砀山梨、红富士苹果为主,面积达1.7万亩。不断改良为黄金梨、水晶梨等新品牌,年产水果7000公斤,水果远销浙江、福建、上海等地。棉花面积1.7万余亩,山药3000亩,粮经比例3:7。该镇立足实际,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现有养殖专业村3个,规模养鸡户300余家,规模养猪户200多家,鸡存栏量40万只,猪存栏量10万头,羊存栏15万只,单项畜牧收入8000万元,人均畜牧收入700余元。

民营经济

本镇制定了极为优越的政策,使民营经济取得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目前,全镇涌现出生猪销售联合体6家,年销量10万余头,由个人经营的青山羊交易市场,年交易量15万余只;个体棉花加工厂10家,年吞吐量200万吨;木渣加工户200余个,旋皮机、热压机、壳子板、木线条加工企业100余家。面粉、油料等加工厂50家,形成了铺天盖地的态势,民营企业撑起了全镇经济的半壁江山。

§ 特色产业

朱集镇果品生产

本镇一重品种,二重品质。除不断引进备受市场青睐的名特新优品种外,还采取让老果树“脱胎换骨”的办法,改良老果园8千亩。同时,镇政府引导果农以行政村为单位成立果品产品生产专业协会,参照规范化生产标准提出要求,实行果树管理“六统一”,确保了果品优质“无公害”。

山药种植

本镇立足市场需求,把山药种植作为特色主导产业。通过采取小额贷款、技术入股、订单种植等方式,已发展水晶等优质山药6千亩,预计今年山药总收入将达3千万元。仅此一项,全镇人均增收1000元。

朱集镇木材流通

目前,本镇常年从事木材流通业的农民达2000人,木材流通量日均5千方。购买范围遍及苏鲁豫皖边区方圆上百公里,销售地主要是济宁、郓城、徐州等。

出劳务输

本镇把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一方面在青岛、烟台、苏州、华西、上海等地设立务工联系点,并多措并举强化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搞对口“订单输出”;另一方面,协助各村成立生产联合体、扶幼助老小组等,解除了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双管齐下,充分调动了广大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目前,全镇共输出劳动力5000个,年创收3500万元。

§ 产业特色

该镇的发展布局和重点是,围绕朱集镇水果生产、棉花生产、畜牧业生产优势,一是搞好农副产品深加工,以龙头带动各业发展。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大数量,膨胀总量,大力发展加工企业。二是加强小城镇建设,完善朱集街道“中”字型商贸街和3公里批发市场、工业园区高起点建设,努力把朱集镇建设成生产、加工、批发销售为一体的边贸强镇。三是狠抓招商引资,扩大固定资产投入,完善招商引资激励机制,确保招商总量突破。山东澳琪尔电源有限公司

山东澳琪尔电源有限公司该公司位于单县开发区创新路北段。是专业生产铅酸蓄电池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采用国内最先进的蓄电池专用生产线,检测设备,完善的质量保证、售后服务体系。所生产的电动车密封铅酸蓄电池及各种汽车起动型蓄电池,容量大、寿命长、防泄露、安全可靠。经各级蓄电池质量监督中心连续检测,各项性能均达国标。

§ 社会事业发展

全镇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各项事业都得到长足发展。镇有一所标准化中学,投资200万元的教学大楼可容纳60个教学班,学校引入竞争机制,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连年提高,六所义务小学教育点设施完备。镇卫生院是全县最好的实施一体化的卫生院,为全镇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供保障,镇养老院、幼儿园、托儿所配套齐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 乐陵市朱集镇

朱集镇概述

朱集镇位于乐陵市东北部,距离中心7.5公里,地处两省(山东省、河北省)三县(乐陵市、庆云县、盐山县)交界,东与庆云县东辛店乡相接,北隔漳卫新河与河北省盐山县相望,西与胡家街道办事处、西段乡接壤,南与云红街道办事处相连。该镇地处平原地带,地势平坦。东西最大距离1.5公里,南北最大距离13.5公里,全镇占地面积9000公顷。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大豆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全镇辖108个行政村,总人口为6.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7‰。全镇姓氏有王、张、李、刘等近100个姓氏。其中王姓氏最多,有1.11万人。

蜜枣经济状况

2002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达8.2亿元,财政收入16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800元。朱集镇是乐陵金丝小枣主产区,已形成集生产、加工、购销于一体的产业化格局。小枣种植面积达7.5万亩,枣树总株数达350万株,年产干枣37750吨;小枣日交易量达30万公斤,交易额达180万元;小枣加工限额企业发展到10余家,个体加工户达300多家,形成乌枣、蜜枣、枣茶三大系列产品,年加工能力6000万公斤,产值7500万元,创利税750万元,加工增值1100万元。每年来自小枣产业收入占到全镇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被林业部命名为“红枣出口基地”,先后荣获德州市“小枣生产明星镇”、乐陵市“小枣生产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朱集镇系黄河冲积平原,耕层地质为中壤,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等作物。小枣是朱集最大的资源优势和经济支柱,素有“中国论枣,当属乐陵;乐陵论枣,首推朱集”之说,栽培历史达三千多年之久,已形成集生产、加工、购销、旅游四位一 体的产业化格局。目前,全镇7.5万亩耕地全部实现了高标准的“农枣间作”,枣树总株数达350万株,品种集全国之大成,有金丝1、2、3号、冬枣、无核心枣等173个。朱集镇2002年,全镇干枣总产达5000万以斤,仅此一项,全镇人均纯收入达2800多元。小枣加工企业主要有华玉农贸有限公司、明星蜜枣加工厂、文学枣制 品厂、文彬枣制品厂等10余家,产品有乌枣、蜜枣、鸡心枣等。南起八里庄,北至王著有,形成了长达20余华里的小枣集散购销市场,制定了朱集镇小枣市场管理办法,对市场实行封闭式管理,捆绑式 收费,每年可吸引外地客户300余家,购销高峰期,日交易量可达30万以斤。以万轩枣林为依托,提出了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新思路并付诸实施。现有李先念题词碑、枣林观光塔、中国金丝小枣碑、百枣园、结义园、母子树等旅游 景点十几处,为乐陵市百万枣林示范区和三十万枣林主要游览区。李先念、吴官正、王光英、王文元、李春亭等领导同志及韩国前总理李寿成先生先后来枣林视察,并亲自栽种了枣树。2002年, 共接待中外游客10万人次,带动起鲜食枣、礼品枣、枣制工艺品、客货运输、餐饮娱乐等多业蓬勃局面,全镇旅游及间接增收500多万元。

民营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迅速。现有个体私营业户2000多家,从业人员9600多人,涉及枣制品加工、化工、纺织、塑料等六大系列30多个品种,重点企业有强力日用化工有限公司、海洋化工有限公司、强盛日用化工有限公司、宏达建筑有限公司、雄森毛纺厂、朱集砖瓦厂等10余家。其中,强力公司是该镇龙头企业,生产的枣都、枣花、强力等系列洗衣 粉畅销20多个省、市、自治区,年销售额2000多万元,上交税金20多万元。市场建设成效显著,现有农村集贸市场13处,仔猪专业市场3处,形成了覆盖全镇的网络化格局。加强城镇建设,基本达到了“道路柏油化、通讯程控化、农村城市化、城乡一 体化”,在全市率先实现电话镇,已发展成为以“旅游观光农业”为主导,集工业、交通、通讯、商贸于一体的现代化中心镇。

朱集镇产业发展

第一产业建国初期,全镇粮食平均亩产70公斤,总产50万公斤;1978年平均亩产600公斤,总产4500万公斤。建国初期,全镇农业总产值130万元,1978年3700万元,2000年为1.86亿元。种植业总产值7000万元,林果业总产值9100万元,畜牧业总产值930万元。耕地面积9000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7500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500公顷,经济作物4000公顷。粮、经作物产值之比为1∶1.33。

第二产业建国初期全镇第二产业从业人员60人,实现产值30万元,实现利税3万元;1978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200人,实现产值500万元,实现利税6万元;2000年全镇第二产业从业人员8000人,实现产值3.29亿元,实现利税3000万元。朱集镇第三产业1978年,全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00人,年创产值20万元,利税2万元。2000年全镇共有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等各类服务网点3800户,从业人员1.5万人,年创产值1.05亿元、利税1000万元。

特色产业1998年以来,朱集镇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从镇情实际出发,经多方考查论证,确立了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新思路并付诸实施,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轨。

(一)发展现状

为充分挖掘利用枣林这一资源优势,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战略目标,镇党委、政府勇于转变传统观念,拓宽思路,锐意创新,确立了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新思路。在发展上,着力抓了以下几点:

(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现了“四通一平”(通水、通电、通电话、通公交车、道路平)。

(2)抓好旅游景点建设。目前,全镇已开辟旅游景点15处。在旅游景点开发上,做到了三个结合:

一是与神话传说相结合。如母子树、望娘子树、情思树等。

二是与古今名人轶事相结合。如李先念题词碑、结义园、铁将军树等。

三是与现代高科技相结合。如百枣园、高科技农业示范园等。

另外,今年投资近150万元,抓了观光塔、“全国金丝小枣之乡纪念碑”的建设。

(3)加大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力度。扩大蔬菜、果园面积,形成了枣粮、枣菜、粮菜间作的立体种植模式。

(二)主要成效

(1)提高了枣乡知名度,使朱集走向了世界,世界了解了朱集。

(2)促进了本地经济的发展。带动了餐饮、住宿、小枣购销及游乐、摄影等行业的发展。

朱集镇社会进步

全镇共有初级中学两处,在校学生2482人,完全小学11处,在校学生5258人。全镇共有专任中学教师146人,小学教师239人。为国家输送大中专学生1168名,其中专科生573名,大学生568名,研究生17名。建国前,人均收入30元,年人均粮食25公斤。1978年人均纯收入350元,年人均粮食320公斤。2000年人均纯收入3600元,人均年末存款余额2400元。电视机1.5万台,机动车辆1.4万辆。建国前人均住房5平方米。1978年人均7平方米,2000年人均35平方米。朱集镇现有福利企业6家,职工260多人。养老院一处,收养孤寡老人46人。建国前入党的老党员每月可享受100元特殊津贴,退休老干部每月可享受60元医疗补助,鳏寡孤独老人可根据情况享受特殊津贴20~60元。每年考入大学本科的考生可享受500~1000元奖学金。

§ 湖北省朱集镇

朱集镇概述

朱集镇位于湖北省襄阳区的东北部。全镇国土总面积为128平方公里,地势属于平原地区,东面是唐河,西面北河,最北面与河南新野县五星镇、王庄镇相接。朱集镇是1965年从程河区、双沟区分离出来,程河区原来是由黄岗、上湾、朱集、马套四个小乡镇合并起来。该镇位于南阳盆地的南端,唐白河流域(汉水最大的支流)。整体上属于南北气候,以北方气候为主。

经济状况

朱集镇有13000户人家,共计67000人。耕地面积76500亩,有31个村,176个村民小组。由于人均耕地面积较小,对于数量较大的农民来说,靠种田只能达到温饱水平,不能改善他们的生活。所以外出打工的人很多,人数将近20000左右。每个小组有60到70户人家里,大约有100多个在外打工。由于打工的收入可观,促进了朱集镇经济的发展,也改善了农民的生活。[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3:2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