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曾宝荪
释义

§ 简介

曾宝荪(1893-1978)教育家。湖南省湘乡县荷塘乡(今属双峰县)人。女。字平芳,别号浩如。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生。父亲曾广钧,是曾国藩孙辈中最年长的一个,她又是曾孙辈中最年长的一个。幼时从祖母郭氏(馆名艺芳,曾纪鸿夫人)学,也请塾师。不缠足。稍长,入上海晏摩氏女校,继入务本女学校,再入浙江公立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入浙江冯氏高等女学校(英国圣公会所办),成绩优异,成为以后一大转折点。1911年(清宣统三年)在该校加入基督教。1912年(民国元年)春,去英国留学,先入瓦津私塾礼堂学校(中学女校性质),专心学英文,又进黑山高级女子中学,她相信科学救国,攻读理科课程,后因考试合格,进入伦敦大学的西田书院(中学性质)。1916年夏,考得伦敦大学理科学士学位。后去剑桥、牛津大学读研究项目,次年又读师范科。回国后,得亲友及社会人士赞助,于1917年9月在长沙创办一所“艺芳”女子学校。自任校长。先在西园开学,计有英文、算学专修生及大学预科两科,后迁曾国藩祠,实行六年中学一贯制(湖南和平解放后改为长沙市第十四中学)。曾宝荪像

§ 生平

清光绪十九年正月二十一日(1893年3月9日),曾宝荪生于北京,适与屈原同日生,故字平芳,读孟子养气章有感而号浩如。父亲曾重伯(广钧),为光绪十五年进士(曾家出了两个进士,另一个就是曾国藩),是一个具有维新觉悟的人,他给了曾宝荪一生三次大帮助,一是不许缠足,二是不为她幼时定婚,三是准她入基督教和出洋留学。祖父曾纪鸿,是曾国藩次子,精通算学,但屡试不第,抑郁中英年早逝,死时仅33岁。曾宝荪自幼受教于祖母郭氏"艺芳老人",4岁入富厚堂家塾。曾府家塾的学生年龄大小不一,程度不齐,各上各的课,各读各的书,那上课的情景煞是热闹:“一阵乌鸦噪晚风,诸生齐趁好喉咙。赵钱孙李周吴郑,天地玄黄宇宙洪。杂字读完翻幼学,百家念毕诵神童。座中更有超群者,每日三行读大中。”曾宝荪资性颖悟,很受祖母喜爱,也很顽皮,常带弟弟攀树爬到"芳记"书楼看杂书,小说、星卜占相之类的书都有,到了吃饭的时候又悄悄地爬出来。一旦被管书楼的家仆发现后去告发,少不了受祖母一顿责骂。14岁就读于上海,先后入晏摩、务本女校,旋考入杭州省立女师。一年后,改入英国圣公会所办的一所教会学校--冯氏高等女校,校长是英国人巴路义女士。巴女士很器重曾宝荪,视其为之最得意的门生。在巴女士的影响下,她受洗礼皈依基督教。1912年,巴路义女士回国度假,带曾宝荪到英国留学,第二年考入伦敦大学西田学院学理科,1916年获理科学士学位后转剑桥大学专门学习生物学,次年又回伦敦大学学习师范教育,立定志向,回国后以从事女子教育为终身职业。 曾宝荪

1918年初,经上海回到长沙,巴路义女士不顾年事已高,也随曾宝荪一道到中国办女校。安顿好巴女士后,回荷叶富厚堂省亲,在农历年底又返回长沙,紧锣密鼓地筹办私立艺芳女子学校,为纪念祖母"舌聿之教",取其斋名为校名,自任校长,堂弟曾约农襄理校务,巴路义女士执教英文。首次招英、算专修科5人,大学预科生4名,后一度改称大学部。而主要是办中学,高中、初中,还有附小。从1918年至1949年,历时30多年,由于时局动荡,艺芳女校三度停办,三度复校。据《曾宝荪回忆录》载,共办了初中26个班,高中19个班。大约培养了1000多名学生,是湖南省教育界一所颇负盛名的女子学校。在办艺芳女校期间,还两次兼任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即稻田女师,后改名第二女子中学)校长。春风化雨,桃李盈庭。曾宝荪办女学,着重女子完全人格的培养,倡行荣誉制,凡学生寝室门、房门、衣柜均不落锁;图书馆不设出纳,学生自行登记借还书,管理人员只负整理之责;考试不用监考,学生不带夹袋,不交头接耳,考场秩序井然;设学生自治委员会,自己管理自己。这一系列措施,使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抗日战争爆发后,长沙遭敌机轰炸,曾宝荪、曾约农避居香港,1942年他们又回到家乡,办家塾,课教曾氏子弟。抗战胜利后,回到长沙,收回原曾文正公祠--浩园,恢复艺芳女校,国难日艰,筚路蓝缕,实属不易。1947年,曾宝荪在湘乡竞选国大代表,由于曾氏宗亲的奔走活动,终于压倒国民党中央内定的张默君而获胜。1949年,她和曾约农先生去了香港,走后,要师爷把曾国藩、曾国荃、曾纪泽、曾广钧等人的日记及其他重要手稿装了四大铁箱带到了香港,1951年初,曾宝荪姊弟又去了台湾,日记、手稿等又被运到了台湾,1971年,曾氏姊弟已届耄耋,决计将这批珍贵历史文献寄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富厚堂及其他在荷叶的曾氏府第所存手稿及藏书后来由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交湖南图书馆保存至今,完好无损。曾宝荪、曾约农姊弟均终身未婚,相依为命。曾约农任过设在台中的东海大学校长,长期在台湾大学任教。曾宝荪去台后,未再直接从事教育工作,除了传教布道外,也参加了一些政治活动。1978年7月27日在台北溘然仙逝。

§ 成就

对曾宝荪一生影响最大的人有三个:祖母、父亲和英国人巴路义女士,而最终促成她事业的却是冯氏女校校长英国人巴路义女士。曾宝荪与巴校长的交情开始于她的一次反叛行为,因为曾宝荪对学校的许多做法表示愤怒,就自办了一张报纸专讲学校不平之事,巴路义校长看了不仅未有开除之意和惩罚之心,还和曾宝荪促膝交谈,从此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曾宝荪回忆录》

1912年,巴路义女士有回国一年的假期,她非常欣赏曾宝荪的学识和人品,决定带她到英国留学深造。她写信征求曾宝荪父亲和祖母的意见,父亲完全同意,但祖母要求在巴师(曾宝荪这样称呼她)回国之时将孙女一同带回,方才答应。

1912年4月初,她们从中国出发。到英国后,为升大学,她于1912年9月入英国有名的黑山高级女子中学学习英文,并选修生物学和化学,将来准备学医,科学救国。1913年9月,她以优异成绩考入伦敦大学的西田书院。在西田书院,她选的是理科,课程有生物、化学和数学。

当曾宝荪不负恩师厚望,考上伦敦大学西田书院时,巴师的归期已到,曾宝荪该怎么办?是放弃学业回国?还是不守当初对祖母的承诺独自留在英国?但如果巴师不回中国再为教会服务五年,她将失去退休金。经过一夜的痛苦抉择,巴师决定继续留在英国陪伴曾宝荪完成学业。曾宝荪说:“那你岂不是为了我牺牲了自己的退休金么?”这位爱才的女士说:“上帝会安排的。”

1916年,她以优异成绩获伦敦大学理科学士,这是中国女子所得的第一个理科学位,她就成了中国女子中的第一个理科学士。这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还是第一遭。毕业后的她在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继续读研究科目。为了将来办学,1917年,她又在伦敦学了一年师范科,并与巴师在英国筹措资金筹划回国办学事宜。1917年10月30日,她们得到西田书院校长和各界人士的捐款资助,决定带着基金回国办学。  曾宝荪手迹

回到中国的曾宝荪,决定与巴师在湖南长沙办一所全新的女子学校,既不同于外国人的教会女校,也不同于中国人办的女子学校,而是将中西最好的东西兼容并蓄,办一所自己理想中的学校。1918年9月,艺芳学校正式开办,一办就是32年。曾宝荪任校长兼英语和生物教员,巴师作英文教员,曾宝荪的弟弟曾约农任教务主任兼英、算及理化教师,又请了一些国文、体育、音乐和手工教员。

艺芳学校是一个既民主又严肃的学校,是初中高中六年一贯制度。学校管理采取民主制,学校大小事由学友会成员投票决议,所有学生和教员都是学友会成员。学校所有账目公开,任何学生都可以查账。学校从不开除学生,不记过,不当堂训斥学生,有什么问题私下谈话解决。

曾宝荪一生未婚,但她并不寂寞,她把自己的爱心献给了每一个学生和教育事业。她不仅是艺芳学校的校长,还兼任省立第二女子中学校长、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长。她常常被邀请演讲,有一次在12个省市演讲,时间长达半年。她曾四次出席国际会议,包括在日本和中国召开的太平洋国际学会。由于她对教育事业的贡献,受到人民的尊敬。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1: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