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鹅毛笔》
释义

§ 剧情简介

故事发生于1807年的法国。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萨德侯爵(乔弗瑞·拉什饰),因为所著小说中含有大量性爱情节而声名狼籍,并被当时的统治者拿破仑视为异类,关入了疯人院,由一名“心理医生”(迈克尔·凯恩饰)监视治疗。萨德没有因此改变自己的创作风格。相反,舆论和权势的压迫使他更加执着,仿佛是一种冲破传统桎梏的使命在不停的激励着他。

经营疯人院的考尔麦神父为人大度耿直,在同德萨德长期相处中,对他渐生好感。尽管考尔麦神父也不喜欢萨德的作品,但两人还是结成挚友。期间,还有一名经常出入疯人院的少女(凯特·温斯莱特饰),她是萨德的仆人。德萨德的每一部作品都是由这名少女偷偷的带到外面,得以流传于世。[1]

§ 明星阵容

《鹅毛笔》该片导演菲利普·考夫曼可以说是好莱坞中的祖父级人物了。这位老导演早在1978年就因执导《人体入侵者》(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名噪一时。近年来他的作品不多,值得一提的是1993年的《旭日追凶》(Rising Sun),该片曾被指责有反日情绪,但仍是1993年夏季美国电影票房十大座片之一。

凯特·温斯莱特自乘坐“泰坦尼克号”驶遍全球后,已稳居一线票房女星的位置。她的出演将是影片的一个卖点。据介绍,凯特会在该片中有不少暴露镜头,影片也因此被设为受限制级。

迈克尔·凯恩在片中饰演库尔德医生。凯恩刚刚因在影片《苹果酒屋的规则》中的出色表演,捧走了今年的奥斯卡最佳男配角。

《鹅毛笔》的导演考夫曼。从《布拉格之恋》到《巴黎迷情》,再到《鹅毛笔》。从昆德拉到亨利·米勒再到萨德。考夫曼试图通过书写萨德之死为萨德立传,苏格拉底与耶稣。

§ 关于萨德

《鹅毛笔》

好莱坞影片《鹅毛笔》里出现的萨德,是一个英雄的萨德。在这部影片里,萨德被美国精神同化了。除去穿着古装之外,萨德简直就是正义的化身。他既不是一个拥有施虐狂名字的萨德,也不是一个性行为自由而放任的萨德。他在《鹅毛笔》中,是斗士,是与法国君主制、共和制和帝国制三代政府顽强抗争的自由主义战士。为此,他不得不熬过监狱中漫长而无聊的27年时光。《鹅毛笔》是为萨德其人其名慷慨激扬的长篇辩护,是对萨德其人其名英雄主义化的颂赞。电影中的萨德被礼貌地封许为圣人,历史上的萨德应该拥有更丰富的表情。

萨德经常在人与非人的形象之间变换。有时,他是人群中的一匹野兽,到处撕咬,到处发泄,只顾自身欲望的满足,并与此同时表现出对人类普遍道德水准的轻蔑与践踏。有时,他又只是18世纪末年法国的一个放浪贵族,伙同一些同好、同志或同道在当时法律的边缘胡作非为,既被法律所限制,也被法律所惩罚。有时,他表现得像一个英雄。有时,他又像一个追赶时髦和实利的老纨绔。有时候,与其把萨德看成一种变态,不如把他视为一种奢华。他不仅仅是多种极权政治的受害者,更是多种极权政治的边界线。

事实上,萨德已被历史普遍化了。普遍成一个有代表性的名词,一种“施虐狂”现象的总结和归纳。它是敌基督。

有人鞭挞有人被鞭挞,有人在床上被别人勒死,有人把别人勒死在床上,似乎是为了快乐。萨德在小说、戏剧中所展现、所强调的性行为的“邪恶”力量,与人类真实生活场景中的虐恋,仅仅是对应,并不是鼓励。有时候,那又仅仅是自传,与人类群体无关。他的小说代表作《朱斯蒂娜》中所有的描绘,远不是典型,更大的可能是范例。

有人不分性别和方式地与人交往,有人十分注重人的性别和行为准则。萨德属于前者,所谓性的少数派,或曰在性动作上有特殊作为的人。略有不同的是,他写作,而且是以他的特殊性为起点。有幸的是,这一点点偏离,造就了平庸人类的一道历史关碍。也许,人类至今还没有跨越它。包括帕索里尼那样的电影导演,在改编自萨德小说的《索多玛120天》的电影中,也还是像卡尔维诺所指出的那样,仅仅把批判的手指指向了别人。

有人被判终生监禁,有人被判绞刑,萨德前前后后27年的监禁岁月,无论对于萨德还是对于人类来说,都算不上最新颖,最富于荒诞性、戏剧性和启迪性。一方面在性行为上施虐,另一方面却处处感到受害,这就是两面的萨德。萨德以“历届政府的囚犯”的名义自撰的《D.A.F.萨德的墓志铭》的全文是: “墓前经过的人,/请您双膝跪地,/为这位世上最不幸的人祈祷。/他生于上个世纪,/在我门生活的时代命赴阴曹。/可恶的专制统治,/时时对他进行迫害。/恶魔国王多麽可耻,/欺压了他一生一世。/恐怖笼罩时期,/它把萨德推到悬崖边缘。/议会恢复时期,/萨德还得含冤。”

萨德还让我们想到他的后世同行王尔德和让-热内。他们就像他的同门兄弟。王尔德因为“绯闻”入狱。让-热内在监狱中成为作家。他们似乎分享了萨德身上两种至上的“光荣”。这样的一个萨德,改变了文学的某种传统。他从不赞美大自然,不去歌颂人们所谓千古不灭的爱情。它沉湎于一种几乎是幽闭的、感官的、噩梦式的“表象”里,肆意地激荡着。

萨德早已成为一种传说,一种相关于人类想象力的极限挑战。任何试图通过电影或传记或其他方式把萨德完整化、提纯化或者系统化的努力,都会显得相当幼稚而可爱。

§ 剧情分析

《鹅毛笔》

医生代表现代技术理性。医生与萨德是对立冲突的。医生是国王派来的,暗示了权力与技术的结合。

院长或神甫是基督教的代表。神甫同情萨德,认为写作是好事情,但不要公开发表,以免添乱。神甫在剧中前后的变化体现了基督教在当时的时代语境中的遭遇。

美黛莲和萨德之间有一种感情,主要是精神方面的而不是肉体方面的。美黛莲喜欢阅读,喜欢萨德的作品。美黛莲的出身是平民。她和她的同伴都喜欢萨德的作品。一个细节,美黛莲和同伴在高声朗读萨德的作品,并模仿书中的故事,在阅读和模仿中得到了极大的快乐和满足,爆发出阵阵笑声。而美黛莲的母亲则听不下、看不下去了,感慨年轻人的道德堕落。值得注意的是:萨德预想的阅读对象。这一对象是平民而非贵族,更不是像卢梭这样的人。萨德的写作给平民带来了快乐。

什么是民主?区分民主的政治层面和文化层面。其中更重要的是民主的文化含义。在20世纪,中国的学人主要关注民主的政治含义,而忽视了民主的文化含义。民主的文化含义就是欲望的解放,然后,这种被解放的欲望披着自然权利的面目出现。霍布斯是始作俑者。由此而来的问题即是:自然欲望的自由和平等问题。古代限制自然欲望是有理由的。

在各种自然欲望中,性欲是最强的一种,在现代社会中,至上已经成了现代文化的一个符号。雅书和俗书的差异通过萨德的写作被突破了。

电影一开头就是拿破仑说法国大革命是件坏事,需要重整秩序。 阿多尔诺认为萨德和法国大革命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揭开性的秘密,公开教导性的快乐就是启蒙。 注意两点:启蒙的效果和启蒙的来源。

关于启蒙的效果,注意两个细节。一是医生和他的妻子。他喜欢上了那个年轻貌美的小修女,让她还俗,结婚,把她像鸟一样安置在家里。装修房子。年轻帅气的装修设计师。医生忙于管理疯人,疏于管理家政?小修女和装修设计师逃跑了,留下了那封讲述自己的“自然权利”的书信。医生发现了秘密:《圣经》与萨德小说。萨德小说的启蒙效果就是人性的解放。

神甫认为可以写作,但不可公开。神甫与平民关系颇好,神甫与启蒙有一种亲缘关系。基督教主要就是针对平民的。 启蒙的限度与写作的欲望和禁忌。

萨德与美黛莲的关系。美黛莲告诉萨德:有些事情是只能想不能做的。 写作的禁忌基于写作对象的欲望的性质。这一欲望是否纯粹自然性的?欲望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一方面,萨德导演的戏剧。情欲的狂欢,并导致了血案。自然欲望体现了两面性。性与暴力。 另一方面,美黛莲与神甫的自然情感,体现了自然欲望中美好的一面。但神甫在经历了通过的思想挣扎后选择了上帝而非美黛莲的爱。 《鹅毛笔》

《鹅毛笔》的关键:萨德为何要死?

萨德在监狱里最后一次写作的疯狂场景:从萨德经各狱友到美黛莲执笔,体现了启蒙的传播过程。传播过程最后由于误解和模仿而引起狂热并导致了火灾。大火暗示了法国大革命。在熊熊火光中,疯人们都跑出来了,暗示了法国大革命把平民以及人的自然欲望解放了。

这场骚乱中美黛莲被发狂的火夫杀死了。 医生在骚乱后代替了神甫。 神甫与萨德关于美黛莲的对话。萨德吞十字架而死。

对萨德之死的解释。考夫曼或许意图表达这样的观点:萨德是对禁忌的含恨而死的。萨德吞下的十字架代表了基督教制度。萨德尽管和美黛莲关系暧昧,但他其实非常清楚,他并非适合美黛莲,神甫才是美黛莲的最佳爱人。神甫可以选择还俗而接受美黛莲的爱,但神甫最终选择了上帝。萨德死前发出了对基督教制度的诅咒和反抗。但小枫先生认为萨德吞下十字架体现了萨德对写作的忏悔。关键的问题是:谁害死了美黛莲?萨德认为是自己的写作害死了美黛莲。小枫先生还认为《鹅毛笔》的结尾是败笔。

§ 剧情分析结论

《鹅毛笔》

回到开始提及的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反萨德写作。《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中塑造的道德虚无主义分子。这一问题成为了其后陀思妥耶夫斯基多部小说的核心主题。《罪与罚》和《卡拉马佐夫兄弟》则反思了这一问题:观点能否杀人?陀思妥耶夫斯基还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承认了与萨德的关系。

萨德自觉地拥抱恶,玩味恶。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与恶作斗争。但二者都必须面对恶或与恶作伴。在对恶的拥抱和反抗中都经意不经意地完成了对恶的认识和启蒙。

20世纪的写作为何到了没法避免与恶为伴?比如康拉德的《黑暗的心》,还有《现代启示录》。康拉德的另外一部小说《在西方的眼皮底下》也是如此。

古代作家和现代作家对恶的理解和表达差异。

古代作家的写作的教育功能。民主的写作已经丧失了这种教育功能,而仅仅成为个人欲望的表达。这一问题在20世纪再次尖锐地被提出:民众是否能够教育自己?如何教育自己?

人与人之间道德上的差异是否在民主社会中还存在?大学与民主社会的写作和教育。当下大学面临的危机及其改革。

§ 简评

该片作为一部传记类的影片,比较真实的记述了两百年前的一段历史。影片耗资不大,没有太多大场面的刻画,但对于细节描绘下足了功夫。制片从法国请来了几位研究历史和民俗的专家亲临指导,还对演执人员进行了一次法国文化的培训。

影片除了刻画萨德这位杰出的作家之外,同时也告诉告诉人们应当清楚的认识传统制度,客观的对待社会发展,否则就会让无知占据人的心灵。这也正是该片的现实意义所在。

§ 制作背景

《鹅毛笔》

曾以《布拉格之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享誉世界影坛的菲利浦.考夫曼,终于将这个传奇人物的生平搬上银幕。影片着重讲述的是萨德以色情文学成名之后被关在精神病院中坚持写作的一段经历,对于萨德这个神秘作者的性格、心理,编导都做了个人化的处理,赋予角色超越时代的思想和行为。片中,萨德的作品色情与否、道德与否,都已经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萨德自觉的反抗精神。在片中,萨德更象个为自由奋斗的勇士,甚至是革命者(每次骑马来取稿件的神秘人就更象是一名革命斗士了)。如果不是片中一再诵读那些充斥着性器官及其隐语暗示的章节,萨德的作品在影片中很容易被理解为反抗暴政、争取自由的革命言论。

这是考夫曼对萨德这一形象的美化处理,虽然算是寄托了一定的理想,但也不能不说是考夫曼的轻率之处。这种“古为今用”的改编,总会或多或少带着编导专横的强加意念。而且,考夫曼在漫无节制的随意想象和情节编织中,采用了过于简单的处理方式。片中大部分角色比较平面化、概念化,尤其是医生一角。编导为使冲突集中,作了一厢情愿的处理,这个残暴冷漠的角色正好就是萨德笔下的贵族,又恰好是个对女儿乱伦的父亲,而这个女儿居然用萨德的书籍勾引到一个年轻男人一起私奔。编导只靠一个主要角色就描绘出十八、九世纪的贵族阶级的风流荒唐和虚伪残忍,不知考夫曼是否得意,但其结果就是我们这些看戏的人付之一笑——当不得真的。[2]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3:5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