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扁穗雀麦 |
释义 | § 简介 扁穗雀麦(rescuegrass) 禾本科雀麦属的一个种,学名Bromus cartharticus Vahl.,短期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扁穗雀麦 阿根廷,中国云贵高原也有野生类型。现在的栽培种是从美国、新西兰、阿根廷等国引 进的。云南省有少量栽培。 须根发达;茎粗大扁平,株高80-110cm;叶长20-30cm,稍有柔毛;圆锥花序,分枝,顶 端着生2-5小穗,小穗含6-12朵小花,种子多,千粒重10g左右。 § 地理分布 扁穗雀麦原产南美洲的阿根廷,19世纪60年代传入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已广为栽培。我国最早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在南京种植,后传人内蒙古、新疆、青海、北京栽培,为一年生。引入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栽培表现为短期多年生。凡引种过地区,常可见逸生种。 § 习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寒,也不耐高温,耐盐碱能力较强,耐旱、不耐涝。适于温暖又 无严冬酷暑的地区生长,在云贵高原,能在冬季生长。喜沃的粘质土壤。北方春播,夏 季即可收到种子,收种后仍可再生。 南方冬季温暖地区宜秋播,北方宜春播当年利用。一年可收三四茬,每公顷产干草7500 kg左右。种子产量可达1500-2200/kg/ha。需肥量高,宜施有机肥和追施化肥。 适口性好,可以青饲,也可以晒制干草,其鲜草含干物质30%,粗蛋白4.7%,粗脂肪1.0 %,粗纤维7.3%,无氮浸出物12.6%,灰分4.4%。 § 形态特征 扁穗雀麦为禾木科雀麦属短期多年生草本植物。须根发达。茎直立丛生,粗大扁平,高达1m左右,高者达2m以上。叶鞘早期披柔毛,后渐脱落。叶舌膜质长2—3mm,有细缺刻。叶片披针形,长达40—50cm,宽6—8mm。圆锥花序开展疏松,长20cm,有的穗形较紧凑,小穗极压扁,通常6—12个小花,长 2一3cm,种子多,千粒重10g左右。颖尖披外形,脊上具微刺毛,第二颖较第一颖长,外稃顶端裂处具小芒尖,内稃窄狭,较短小,颖果紧贴于稃内。[ § 生物学特征及发生消长规律 短期多年生草本植物。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寒,也不耐高温,耐盐碱能力较强,耐旱、不耐涝。适于温暖又无严冬酷暑的地区生长,在云贵高原,能在冬季生长。 § 种子萌发吸水特性与温度条件 扁穗雀麦种子萌发吸水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吸水速度呈先快后慢的趋势,在第二小时达最大值0.1363g/h,种子萌发最低吸水量为种子原重量的83.66%。在不同温度处理下,扁穗雀麦种子在25~30℃恒温条件下萌发相对较好,发芽率达97%,发芽指数较高。25℃萌发条件下活力指数最大,为679.41,其次为30℃。胚根的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胚芽为25℃。综合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最后确定扁穗雀麦的最适发芽温度为25~30℃。当温度降低到10℃或升高到40℃时,种子发芽受阻,发芽率均为0。 § 饲养价值 适应性较强,有较强的再生性及分蘖能力,产草量较高,抗冬性较强,在南方是解决冬春饲料的优良牧草。幼嫩时茎叶有软毛,成熟时毛渐少,适口性次于黑麦草、燕麦等。它种子成熟,茎叶仍为绿色,可保持较高的营养价值。其鲜草含干物质30%,粗蛋白4.7%,粗脂肪1.0%,粗纤维7.3%,无氮浸出物12.6%,灰分4.4%,其中家畜所需要的必需氨基酸较丰富,赖氨酸含量较高,为优良的禾草之一。 § 栽培要点 扁穗雀麦较易种植,长江流域以南冬季温暖地区可以秋播,一般一次播种可利用2—3年;北京、青海、内蒙古等冬季寒冷地区可春播,利用1—2年。每亩播种量1.5—2kg,条行距15—20cm,播深3—4cm,播后盖压。生长期间注意中耕除草和适当浇水施肥,尤其追施氮肥,可大幅度提高产草量和改善品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