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古北口镇
释义

§ 简介

区域地图

古北口镇位于密云县东北部,东邻新城子乡,南接太师屯镇,西连高岭镇,北隔长城与河北滦平县相望。东经117°17′30″--117°03′58″,北纬40°36′38″--40°42′23″。距密云县城55公里。京通铁路斜贯镇境西北部,设古北口站。101国道(京承公路)纵贯全境。程控电话密布全镇,交通、通讯便利古北口镇全镇总面积84.71平方公里。境内有万沟架子峰、卧虎山,高程为1124.6、665米。地貌属燕山余脉浅山丘陵区。潮河从北部关口入境,绕流阴山,贯穿全境,沿河两岸有部分河流冲积发育而成的平地。东有小海河从汤河村东北入境,横贯镇境中部,于北甸子村南注入潮河。政区包括9个行政村,40个自然村,居住着汉、满、回三个民族,2796户,8286口人,劳动力4676人,其中汉族占90%以上。全镇共有耕地578公顷。林地面积3848公顷,水域面积11公顷,林木覆盖率45%,司马台水库一座。

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3371万元,工农业总产值3416.1万元,农村人均劳动所得2870元。粮食播种面积7705亩,总产量2092吨,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及杂粮。果树总面积4593亩,树种以苹果、板栗为主。大牲畜存栏549头,特产有蜂及山野菜,产蜜7.5吨,山野菜5吨。

古北口镇以服装、纺织、橡胶、轻工制造等为主导产业,以稳定经济、加强工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终旨。近年来,大力发展旅游业,相继开放了司马台长城、令公庙等镇内自然与人文景区,使边寨古镇再现自然风貌披上了新姿。

§ 历史沿革

古北口镇中国长城上关口之一,北京与东北地区往来的咽喉要道。位于北京市密云县东北部。555年,居庸关至山海关长城从此修过,古北口与长城相接。1403年朱棣称帝后迁都北京,为加强北京防务,大修长城。尤其是首都北京从居庸关到山海关这一段500多千米的长城修得特别坚固。西北居庸关,东北古北口成为明王朝首都的两个重要门户。古北口与居庸关东西对峙,是华北平原通往内蒙古高原的要道,自古称为雄险,有“地扼襟喉趋朔漠,天留锁钥枕雄关”之称。古北口的关城,跨于两山之上,建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并设有守御千户所。

§ 旅游资源

司马台长城

司马台长城始建于明朝洪武初年(公元1373年),是在北朝北齐长城的基础上修筑的,属明代“九镇”中蓟镇古北路所辖。明万历年间,蓟镇总兵戚继光和总督谭论率兵进行了重点整修,极大地完善了防御体系。现今司马台长城辖于北京市密云县东北部的古北口镇,距北京120公里。

修建肉丘坟

肉丘坟坐落于古北口镇河西村,是著名的爱国教育基地,在这里长眠着长城抗战中的三百多名抗日英雄,每年都有许多人前来拜祭英灵。肉丘坟杨令公庙

说起古北口,不能不提杨令公祠,因为它凝聚了古北口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英雄的无限敬仰。令公祠始建于北宋元佑年间,大约在1025年,至今已经历了900多年的历史了。1983年被列为密云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阴历的九月初七,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来这里上香,有本地的百姓,也有北京市、河北省乃至其他省市的人。古北口镇还举行庙会,有扭秧歌的秧歌队、卖土特产品的商贩,非常热闹。

§ 生态农业

古北口镇古北口镇水产业发展迅猛

古北口镇按照“旅游兴镇、引进强镇、养殖富民”的发展思路,积极调整水产产业结构,大力宣传县政府制定的兴鱼富民优惠政策,发挥区域优势,优化水产布局,使水产小区形成集餐饮、住宿、垂钓、采摘、娱乐为一体的生态产业格局(以上为其中一部分水产小区图片)。全镇共有9个标准化水产养殖小区,全部通过无公害食品认证,到目前为止,全镇养殖水面面积100亩,实现商品鱼产量11万公斤。2005年渔业综合收入完成51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1.4%。

§ 村镇建设

古北口镇古北口镇近几年来不断探索发扬村级环境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使之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各村(居)委会也结合自己具体的情况,从实际出发,从细节出发,调动广大群众自建,自创,自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这其中,北台村从一件小事出发,切实将镇党委政府的村级民主以及环境政策落到群众心坎里。

北台村坐落在古北口镇西南部,仅靠国道101线,是从太师屯镇进入古北口镇的第一个行政村。北台村的村容村貌对于古北口镇环境优美的乡镇形象有着直接的影响,村党支部、村委会也始终以创建生态文明村为中心,高度重视环境整治和维护工作。通过对以往环境整治工作经验的总结分析,村两委班子和全体村民代表集中讨论研究,决定面向本村全体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对2008年保洁员岗位人选进行公开招聘。

具体措施是:

1)招聘工作由村党支部书记总负责,村委会主任亲自抓,村委兼支委做材料整理和存档工作。

2)充分发挥村广播台和宣传栏等宣传阵地的作用,把村委会拟定的招聘启事(内容包括任职条件、工作职责、工资待遇等)宣传出去,做到家喻户晓、人尽皆知,调动全村人民的积极性。

3)应聘人员须在规定时间内向村委会递交一份工作承诺申请书。

4)先由村两委班子成员共同对收到的申请书进行筛选,主要以承诺人的态度、承诺内容、家庭实际情况和平常村民反映意见为衡量标准。最后由全体村民代表一起讨论决定最终的责任人选。

5)招聘过程对全体村民全程公开,随时接受村民的监督,并根据村民提出的合理建议对招聘具体工作进行调整。

6)保洁员试用期为三个月,如果切实履行职责、工作认真负责、村民反映良好,则继续聘用;如果经常无故缺岗、村民反映不好、不能胜任工作,将予通报批评,对通报三次以上还不能胜任工作的,将作辞退处理。古北口镇工作自2007年12月26日两委班子召开专题会议讨论研究开始,至2008年1月1日签订《北台村2008年保洁员责任协议书》结束,用了仅仅一周的时间,由于事先准备充分、广播宣传有力,工作进展得十分顺利,得到了广大村民的积极响应,共收到村民承诺申请书50份,经过全体村民代表依照衡量标准严格筛选,共同讨论推选出3位为保洁员。随后,村委会按照相关要求,将3名保洁员的承诺申请书和责任协议书一起贴在了宣传栏中进行公示,村民普遍认为,这三人平时就严格要求自己,做事认真负责,一定能够胜任本村的保洁员工作,这样一来,村域的环境卫生一定能够再上新的台阶。

此次招聘从最平常的保洁员挑选机制出发,让村民参与其中,充分发扬和调动村民自我建设,爱护本村意识,并且形成村民自治,监督透明的村域环境,将古北口环境整治工作提上了一个崭新的全民自主建设新局面,也为北京绿色奥运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 重点工程

古北口镇启动五项重点工程,全力打造环境优美乡镇一是启动镇区给、排水、污水处理基础工程;二是启动面积为100亩的生态文化广场建设,把古北口的历史文化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三是启动国道周边环境治理工程,计划6月底前完成“五化”;四是打造古镇文化,恢复古镇风貌,启动一纵两横的古街区改造工程;五是完成集祭祀、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古北口抗日烈士陵园建设。

§ 富民政策

古北口镇为了进一步推动农民调整农业结构,发展适销对路的种养业走上致富道路。镇党委、镇政府制定出台了鼓励农民增收致富的第一号文件,有效地调动了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积极性。在养殖业方面共落实柴蛋鸡、羊、水产等养殖户近百户,组建养殖合作社1个。柴蛋鸡养殖规模达到6万只,肉鸡出栏18万只。完善7个标准化渔业生产基地和休闲渔业小区建设,养殖水面达到115亩。

在种植业方面,汤河和潮关两村发展冷凉蔬菜观光采摘园200亩;杨庄子和龙洋村发展订单糯玉米550亩,并成立糯玉米种植合作社2个,亩收入达到1000元;在旅游景区附近建设果品观光采摘园8处,面积400多亩。杨庄子村利用果园发展立体种植,发展牧草500亩。

认真落实粮食直补和生态林管护政策,及时将粮食直补资金和生态林管护员工资按政策要求兑现到农民手中,调动了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民从靠山吃山向养山就业的转变,同时也使农民得到了实惠,增加了收入。[1]

§ 名字的由来

曾经的边关军事重镇,留下了70多座庙宇及其它文物古迹,也留下了众多文人的足迹。宋嘉祐五年(1060年),欧阳修自汴京出发,直奔古北口。登上峰顶,望长城内外,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留下了“古关衰柳聚寒鸦,驻马城头日欲斜;犹去西楼二千里,行人到此莫思家”的诗句。从北宋开始,一批文人学士在古北口留下了诗文吟咏。根据《历代文人诗咏古北口》的载录,仅清朝皇帝乾隆为古北口所做诗歌就有53首。而在当地传说中,“古北口”之名正是乾隆皇帝给起的。

乾隆元年,乾隆帝前去热河途中经过古北口,感叹于长城内外的美景,便问刘墉此地为何名。刘墉如实回答:“春秋时叫北口,北魏时叫出峡,唐时叫虎北口。”乾隆帝心想:我来来去去从此口过,怎能叫“虎北口”!于是派刘墉前去查找此地有什么古迹,终于在城南门的门楣的城砖上找到“古关”二字,又在北门的门楣的城砖上找到“北口”二字。乾隆帝便将此地改作“古北口”,流传至今。

古镇中“一纵四横”的古街,是明清商贸交易的地方。如今这里仍有明清时期的老铺面房,有石桥、三眼井和御封井等景观。当地的老人告诉我,古北口的庙宇在鼎盛时期达到108座。据史料记载,直到民国初年,这里大大小小的庙宇还有40多座。如今,能够准确追溯初建年代的庙宇有建于辽太平五年(1025年)的杨令公庙,建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的药王庙等10余座。“二步三座庙”是对古镇庙宇文化的真实写照。农历九月十四是杨令公的生日,当地百姓自发为其庆祝,逐渐形成规模盛大的民间庙会,每年吸引周边地区众多民众参加。

§ 一镇132个姓氏

在密云县志中,关于河西村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刘彻在这里建立“奚城”。“也就是现在的河西村中心小学的位置。”王长青遥指着右前方告诉我。到了明代,戚继光在古北口地区修建长城,使这里成了军事重镇。有记载称河西村为柳林营,可见这里曾经是军队安营扎寨的地方。

到了清朝,河西村的军事作用得以延续。随着避暑山庄的修建,古北口地区成为通往热河避暑山庄的唯一通道。河西村里更是设立了九门提督府这样高级别的军事衙门。为了满足驻军将领的需要,村里修建了很多官房,专供官员的家眷居住。清康熙年间从甘肃、青海一带来了一位总兵马进良,深受当地百姓拥护,后来他所带的士兵就世代留了下来。如今村里的马、哈等姓氏就是他们的后代。在与老人们的攀谈中,他们告诉我,村子里一些七八十岁的老人,祖辈也多是明清时迁来的。

如今,河西村共有7个民族,包括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苗族和裕固族。其中,满族、蒙古族、回族基本上都是当年驻军的后裔,他们的姓氏包括关姓(满姓瓜尔加氏)、那姓(满姓叶赫那拉氏)等,朝鲜族的桐姓、苗族和裕固族的个别姓氏在村里则比较少见,这些人是1931年为躲避战乱从东北迁来的。一直担负着军事重地角色的古北口,接纳了一批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军队在此驻防,也为他们的后代提供了繁衍生息的土地.。[2]

§ 邮编

101508 [2008年代码]110228111:~001南菜园社区 ~002古北口社区 ~003北头社区 ~005东山社区 ~201古北口村 ~202河西村 ~203潮关村 ~204杨庄子村 ~205龙洋村 ~206北甸子村 ~207北台村 ~208汤河村 ~209司马台村[3]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9:5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