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古吉拉特
释义

§ 概述

古吉拉特

古吉拉特北靠拉贾斯坦邦,南接马哈拉施特拉邦,东邻中央邦。面积18.7万平方公里。人口有4130多万(1991年)。

关于“古吉拉特”一词的来历,说法不一。一种认为,“古吉拉特”是由梵语“古尔贾尔”(瞿折罗)的变音“古贾尔”发展而来。另一种认为“古贾尔”很可能是五世纪时随匈奴人一起入侵印度的一个名为“古贾尔”的民族,他们分布在克什米尔和现在的古吉拉特一带,而其主要定居区是拉贾斯坦。他们初入印度时是处于游动状态,所到之处都有一部分人留下来,并把他们的居住区命名为“古贾尔”。现在的古吉拉特、古贾朗瓦拉、古贾尔康以及西旁遮普一些城市名称的来历都同这个民族有关。据说现在北方邦的萨哈兰普尔城18世纪时也叫“古吉拉特”。公元7世纪玄奘在印度时,西拉贾斯坦还叫“瞿折罗”(古尔贾尔)。9世纪时,拉贾斯坦的北部和中部叫“古尔贾尔特尔”。11世纪初,拉贾斯坦的部分地区仍叫“古贾尔”。由此推断,古代的古尔贾尔比今天的古吉拉特邦面积要大。

§ 生活

古吉拉特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全部75%人口在农村。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棉花、高粱和玉米等。该邦海岸线长,长达960英里,占整个印度海岸线的1/3,因此盛产食盐,盐产量占全印度的70%。主要工业有纺织业、制盐业、水泥、化肥和机器制造业等。另外有相当规模的军工业。主要矿产有原油、锰、石灰石等。

§ 居民

古吉拉特人

南亚民族之一。人口约3780万(1986)。主要分布在印度古吉拉特邦境内,毗邻各邦亦有分布。另在巴基斯坦、东南亚和非洲等地亦有少量分布。属欧罗巴人种印度地中海类型。中世纪时曾建立国家,中国史籍将其称为“瞿折罗”和“胡茶辣”。19世纪上半叶受英国殖民者统治和分割。操古吉拉特语,属印欧语系印度语族。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甘蔗、棉花等。手工业以家织布、金属加工和珠宝首饰业较发达。社会分拉吉普特、古贾尔、婆罗门和吠舍四大种姓。实行种姓内婚。农村主要穿围裤,头包大头巾。城市多穿无领长袖衫或衬衣,外套紧领长衣或西服,戴黑尖帽或甘地帽(船形白帽)。妇女多围裹纱丽。城市居民以面食为主,大米为辅。农村则以高粱、粟米为主食。多信印度教,部分人信伊斯兰教、耆那教、琐罗亚斯德教和基督教新教。

§ 历史事件

1947年,理当成为世俗国家的印度脱离大英帝国独立,并分裂出一个新的回教国家巴基斯坦。领土分裂迫使数百万人民因印度教、回教分治而从家乡迁徙,但仍有为数不少的回教徒仍留居印度。印度与巴基斯坦间之紧张关系及显见的威胁,影响着印度教徒与回教徒间之互动,尤其是边界的克什米尔(Kashmir)、旁遮普(Punjab)与古吉拉特省。

1969年,领土分裂后第一个较大的地区冲突发生于古吉拉特省,造成2,500人死亡(英国广播公司新闻,2002年9月25日),而该地区冲突的状态一直持续至今。1980年代后期,估计约有1,000起地区性零星冲突的发生,并造成约1,300人死亡(Desai,〈导致分裂之因),2002年3月3 日)。

“世界印度教徒会议”1(Vishva Hindu Parishad;VHP)-印度教徒的民族主义组织,在阿逾陀北部城市重建罗摩神庙(Ram temple),而成为地区冲突之导火线,此冲突并扩及整个印度,特别是古吉拉特地区。巴布里清真寺为十六世纪回教徒征服印度时所建,该寺正好位于许多印度教徒认定其神圣的罗摩神出生地的印度教神庙旧址上(此说多所争议)。冲突爆发于1992年,印度教激进团体将清真寺摧毁,报载造成全国2,000名回教徒死亡。2002年初,VHP宣称将于2002年3月15日在阿逾陀开始建庙,数百名志愿者开始包围庙址,恐吓并驱离回教徒,随后还掠夺回教徒的家园与商店。[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9: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