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彝族 |
释义 | § 民族概述 彝族自称繁多,因地而异,有“诺苏”、“密撒”、“腊苏”、“罗罗”、“撒尼”、“阿细”等。新中国成立后,按照广大彝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以“彝”作为统一的民族名称。彝族和分布于我国西部的古代居民氐羌有着密切关系。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地区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 [1] 陈玉先中国画 《彝族民族舞蹈》 § 民族起源 彝族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在六七千年前,居住在中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到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游弋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为单位,在祖国的西南地区形成“六夷”、“七羌”、“九氐”,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夷”、“青羌”、‘‘侮”、“昆明”、“劳浸”、“靡莫”等部族。当古羌人游弋到西南时,西南地区已有与其先后到达的两大古老族群——百濮族群了百越族群。古羌人到西南后,他们了百濮、百越长期相处、互相融合,并吸收和百濮、百越的南方文化。 § 历史沿革 魏晋以后,昆明人与焚(濮)的融合发展为对僚人的融合。汉至六朝,汉文史籍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称为叟人,有时则以叟、濮并列。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乌蛮系由昆明部落发展而成,白蛮系以叟濮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 彝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时期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度。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会已出现游牧部落与定居农业部落的分化。东汉至魏晋时期,各彝族先民地区继续分化出一批叟帅、夷王,表明在征服濮人等部落的基础上,昆明部落已基本完成从原始部落向奴隶占有制度的过渡8世纪30年代,蒙舍诏统一六诏,云南彝族、白族先民联合各族上层建立了南诏奴隶制政权,统治中心在今云南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统治范围达到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与四川南部,基本上控制了彝族先民的主要分布地区。 南诏奴隶制王朝曾长期统治彝族先民地区,不能不对当地奴隶制的存在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唐天复二年(902), 南诏奴隶制王朝的覆灭,不意味着彝族先民地区奴隶制随之消亡。两宋300多年中,戎(宜宾)、泸(泸县)、黎(汉原) 彝族3州的彝族先民,处在宋王朝与大理政权的相互争取之中,出现了奴隶制经济相对繁荣的局面。与之相配合,奴隶制生产关系出现了强大部落奴役小部落的情况。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蒙古骑兵自四川分三道进攻云南,经彝族地区,促使处于分裂状态的各彝族地区出现比较松散的反蒙古联合,开始统一于罗罗族称之下。与之相对应,蒙古贵族加强了对各地彝族兹莫即土长的争取工作,发展为在部分边疆民族地区分封各族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当地人民的土司制度。 自1263~1287年,相继在今越西、西昌、屏山、大方、昭通、威宁等地设立彝族土司。 明代276年间,地跨云、贵、川三省的水西(大方),乌撤(威宁)、乌蒙(昭通)、芒部(镇雄)、东川(会泽)、永宁(叙永)、马湖(屏山)、建昌(西昌)等地各彝族土司(兹莫)连成一片,相互支援,保持着基本上相同的奴隶制度,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各彝族地区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土司及黑骨、白骨与家奴3个等级。在上述等级关系的基础上,明代水西、建昌、乌蒙等地彝族的土司制度仍然是奴隶制的上层建筑。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在彝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给土司、土目、奴隶主势力以沉重打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部分地区比较迅速地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 民族经济 彝族以农业为主,由于绝大部分分布在山区,尤其是在高寒山区,以种植荞麦、土豆、豆类等杂粮为主,在城镇附近的则以种植水稻为主,也兼种马尾松、云杉、樟漆、木棉等经济林木。[2] 经济作物-荞麦新中国成立前,包括云南大部、贵州部分以及广西的全部彝族地区,以土地个体私有为基础的封建地主经济早已占着绝对统治的地位,实物地租是地主对佃农最主要的剥削方式。此外,对佃农一般还进行额外劳役剥削,雇工与高利贷剥削也十分普遍。部分地区由于某种历史原因,土司仍得到保存,或在“改土归流”时保全了大量的土目与中小奴隶主,因而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较长。如在乾隆初年,贵州威宁地区的彝族群众仍然“半为夷目家奴”。及至建国以前,所属百姓仍然保留某些农奴的特点,奴隶主的剥削虽以实物地租为主,仍不同程度地残存着奴隶制的痕迹。 云南武定、禄劝以及红河南岸等地当时也保存不少大小彝族土司,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地主经济已有取代领主经济的发展趋势。农业是广大彝族地区的主要经济部门,农作物主要有玉米、荞麦、土豆、小麦、水稻、大麦、燕麦、元根等。农具主要有犁、耙、条锄与板锄。在高原地区,人口稀少,牧草丰富,适宜于畜牧业的发展,主要牧养牛、马、猪、羊等。山地森林资源、山货资源十分丰富。河流湖泊中有各种鱼类和水产。狩猎,采集药材、木耳,捕鱼等成为群众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手工业基本上作为家庭副业而存在,主要采取定期赶集的形式进行商品交换。彝族的社会生产力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自给自足的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极不发达,尤其是在聚居区内一直保持着“以物易物’’的交换形式,仅用少量的牲畜、粮食、山货去换取针、线、盐之类的生活必需品。 “耻于经商’’的观念一直统治着人们的思想,在彝族人民的观念中,牛羊是最有价值的东西,是衡量贫富的标准,也是衡量一个人(或一家人)能干与不能干、强与弱的标准。拥有百头牛羊是一般彝人的追求目标。新中国成立后,彝族人民经过40多年的开发建设,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目前已经建起了钢材、生铁、煤炭、采矿、发电、伐木、化肥、农机、食品加工等轻、重工业部门,形成了一支本民族的产业队伍。云南个旧的云锡公司,已成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一个重要企业,贵州西部的六盘水特区,已发展成为著名的煤炭工业基地,四川渡口也成为著名的新兴钢铁工业城市。交通运输也得到了较大改善,各地普遍修建了公路,成昆、贵昆铁路干线也通过了彝族地区。 政府还在各地设立了一些贸易机构和集市,使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经济上实行搞活的政策,彝族的城乡商品经济有了飞跃发展,彝人中建企业、经商者逐年增多,落后的自然经济正受到严重冲击。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彝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六种方言。彝族有自己的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音节文字,其中比较通用的有一千多个。1957年通过了彝文规范方案,确定819个规范彝字,并开始试行。彝族文化艺术源远流长,用彝文记载的历史、文学、医学、历法等著作中,不乏价值极高的珍贵文献。流行的民间集体舞是“跳乐”。传统工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彝族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是副业,手工业生产也相当发达。 § 民族制度 解放前,由于居住分散,历史、地理条件不同,彝族社会经济的发展极不平衡。在社会经济结构方面基本上可以分为封建制和奴隶制两种类型。在四川大凉山和云南小凉山地区则还长期保留着比较完整的奴隶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50年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日益完善,社会稳定,经济增长。 § 文化艺术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 等。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山歌分男女声调,各地山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等。彝族舞蹈也颇具特色,分集体舞和 彝族独舞两类,其中多为集体舞,如“跳歌”、“跳乐”、“跳月”、“打歌舞”和“锅庄舞”等。动作欢快,节奏感强,通常由笛子、月琴、三弦伴奏。 彝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凉山彝族音乐风格古朴,品种繁多,民族特色鲜明而浓郁。民间音乐中的民歌和民间文学关系密切,很多普遍流传的抒情长诗,如《阿莫尼惹》、《阿依阿呷》、《阿惹妞》、《阿丝牛牛》等。都是用歌曲形式传唱的。除叙事性的歌曲外,有结婚时唱的歌曲如《惹打》,火把节唱的歌曲如《都火》、劳动时唱的歌曲如《犁地歌》、《牧学歌》等。此外还有山歌,如布拖高胜山歌、儿歌等。彝族民歌因地区的不同,其风格也有差异。凉山南部地区的民歌高吭激越,中西部地区的民歌轻柔优美,东部依诺地区的民歌敦厚朴实。过去的彝族民歌,总的说来给人以压抑低沉之感,但其朴素优美的民族、地区韵味十分鲜明。民间器乐不是供作伴奏,而是独立发展,自成系统。 引人注目的是它展示的历史时空跨度极大。常见的有口弦、月琴、马布、葫芦笙、胡琴、彝箫、坚笛、唢呐等。此外,吹木叶,即以一片树叶来吹奏乐曲也是彝族人民喜爱的民间音乐。口弦和月琴十分普遍,几乎所有的妇女.无论老幼,襟前都挂着一付口弦,随时可以演奏。口弦是一种独特而简易的乐器,由几片长约七八厘米的薄簧片组成.有竹片和铜片两种,最少的两片,最多的达五六片。竹制的音色深厚、低沉。铜制的音色清脆、秀丽。吹奏时以手指拨动黄片,利用口腔共鸣变化音色。簧片除发出本音外.还发出十分优美的泛音,构成音乐较宽的曲调。月琴多为中青年男子喜爱,其中不乏优秀的民间月琴手。50年代.凉山彝族姑娘沙玛乌芝在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奏的月琴.受到热烈赞扬。 凉山彝族的民间舞蹈往往和歌唱、器乐的演奏分不开。民间舞一类是产生于生产劳动中的舞蹈如荞子舞、包谷舞、织毡舞等,大多是模拟劳动动作和表现生产过程。另一类是在节日或在婚嫁欢乐场面中常见的舞蹈如跳锅庄、跳“都火”、对脚舞、被毡舞、芦至舞。有的表现耕牧的勤劳。丰收的欢乐,有的表现征战的勇敢、爱情的追求从彝族民间艺术中开出的凉山歌舞之花,不仅在中外舞台上一展辉煌,而且在现代生活中遍地开放。彝族1986年,美国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曾把这种民间自娱性的歌舞列为最受欢迎的"全球十大民间舞蹈"之一。"打歌"遍及云南,不仅彝族,就连白族、纳西族等民族中都盛行这种歌舞形式,只是叫法不同而已,如有"打歌"、"左脚舞"、"踏歌"、"跳芦笙"等名称。据考证,"打歌"系"踏歌"转音而来。早在汉唐之际,"踏歌"就曾是中国中原及南方民间十分活跃的民俗性歌舞。而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铜鼓形贮贝器上所铸的"滇族羽舞"和江川李家山出土的18个垂尾人连臂环舞的铜扣饰以及凝固在云南沧源等地崖画上的舞蹈图纹,其舞蹈图案都与彝族的"打歌"形象相同,这也许可作为彝族"打歌"起源古老悠久的佐证。至今,在云南巍山县巍宝山龙谭殿的壁画上还保留着一幅清代人绘制的"踏歌图",其情形与今天巍山彝族的打歌非常相似。 § 人口分布 彝族主要聚居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峨边、马边自治县。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峨山、江城、宁蒗、巍山、路南、南涧、寻甸、无江、新平、漾濞禄劝、普洱、景东、景谷、镇沅自治县。以及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人口为776.23万人(2000年)。 § 语言文字 彝族是六七千年前中国古代生活于西北氐羌族群的后裔。彝族以大分散、小聚居为特点,与其他民族交错而居。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为6个方言。原有一种表意文字,史称爨文。1975年制定了四川《彝文规范试行方案》,确定了819个规范彝字。 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为6个方言。原有一种表意文字,史称囊文,也有人认为它是音节文字;1975年制定四川《彝文规范试行方案》,确定819个规范彝字,并开始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推行使用。 来源广,历史久,分支多,造就了彝族文化的丰富性;大杂居,小聚居,分布广,铸就了彝族文化的差异性。崇虎、尚黑、敬火、爱武,是彝族文化的几个明显特点。而彝族的十月太阳历。可与闻名于世的玛雅文明相媲美。彝族人民喜食“砣砣肉”,爱饮“杆杆酒”。舞蹈和音乐独具特色。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6种方言。彝文是一种音节文字,至今使用。用彝文记载的历史、文学、医药学等许多著作以及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学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彝族还有自己的历法。彝族音乐富有特色,舞蹈多与歌唱相伴。传统工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颇富民族特色。 § 风俗习惯 彝族"爬花房"--彝族男女的婚恋:"爬花房"是楚据彝族特有的风俗。姑娘年满16岁,父母就为她另盖一间小草楼,让其单独在其中过夜,而年满20岁的男青年,可以在夜晚爬上心爱姑娘的草楼谈情说爱。他们在一起吹响蔑,对调子,互诉爱恋之情。即使同时有几对青年男女也是如此,大家并无拘束。一旦爱情成熟,男女双方只要征得父母同意就可以结婚,双方父母一般不会干涉儿女们的选择。 云南小凉山彝族的婚礼相当别致。结婚时,男方要备马,携带酒、布、肉、养面等礼物去迎新娘。女方村里的姑娘,可使出浑身本事向迎亲的客人泼水,捉住拼命戏乐。送亲的人全要男子,新娘至男方门前,要到太阳落山方可进门。进门前,由一人托着装有羊肉、养把把和酒的木碗,在新娘头上绕一圈,以示婚后生活富裕。然后,新娘由表兄弟背进屋去。 "跳菜"--彝族的歌舞伴餐:"跳菜",即舞蹈着上菜。它是云南无量山、哀牢山彝族民间一种独特的上菜形式和宴宾时的最高礼仪,是舞蹈、音乐与杂技完美结合的历史悠久的传统饮食文化。宴宾时,通常用方桌沿两则一溜摆开,宾客围坐三方,中间留出一条"跳菜"通道。三声大锣 拉开"跳菜"序幕:大锣、芦笙、三弦、闷笛、树叶等民乐齐奏;在姑娘小伙"呜哇哩--噻噻"的吆喝声中,只见顶着托盘的彝家男子双手拱揖,脚步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另一个人头顶和双臂各撑一菜盘(共24碗)紧随其后入场。他们合着古朴纯厚的民乐协奏曲,脸上作着滑稽州怪相,跳着歪来复去而又轻松、优美、流畅、连贯的舞步,一前一后登场。两位手舞毛巾的搭档,则怪态百出,形如彩蝶戏花般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地为其保驾护航。 一对托菜手要上菜四桌,搭档把32碗菜摆成回宫八卦阵,每碗菜都像一粒"棋子"。自有定位,全按古已有之的规矩逐一落桌,丝毫不乱。各地彝族盛行父系小家庭制,幼子往往和父母住在一起。妇女地位较低。遗产由诸子平分,绝业一般归近亲所有。彝族历史上盛行父子连名,此俗在凉山彝族居民中一直继续到建国前。一夫一妻是彝族婚姻的基本制度,娶媳需付较高的聘金,交错从表婚比较流行,夫死实行转房。建国前云南部分彝族地区还保持着公房制度,凉山彝族保持着严格的等级内婚。历史上彝族多实行火葬,建国前,凉山及云南沿金沙江一带居民仍行此葬俗。其他地区自明、清以来逐渐改为上葬。 民间素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习。凡有客至,必杀先待客,并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别以牛、羊、猪、鸡等相待。在杀牲之前,要把活牲牵到客前,请客人过目后宰杀,以表示对客人的敬重。 酒是敬客的见面礼,在凉山只要客人进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后再制作各种菜肴。待客的饭菜以猪膘肥厚大为体面,吃饭中间,主妇要时时关注客人碗里的饭,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随时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诚。吃饭时,长辈坐上方,下辈依次围坐在两旁和下方,并为长辈添饭、挟菜、泡汤。婚俗: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则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饮之习;滇西的彝族,凡娶亲嫁女,都要在庭院巾或坝子,用树枝搭棚,供客人饮吸烟、吃饭、闲坐,民间把这种用枝搭的临时棚子称“青棚”。 § 饮食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地区是玉米,次为荞麦、大米、土豆、小麦和燕麦等。肉食主要有牛肉、猪肉、 羊肉、鸡肉等,喜欢切成大块大块(拳头大小)煮食,汉族称之为“砣砣肉”。大、小凉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 彝族不食马肉及蛙蛇之类的肉。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礼节。酒为解决各类纠纷,结交朋友、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大多数彝族习惯于日食三餐,以杂粮面、米为主食。手沙江、安宁河、大渡河流域的彝族,早餐多为疙瘩饭。午餐以粑粑做为主食,备有酒菜。 在所有粑粑中,以荞麦面做的粑粑最富有特色。据说荞面粑粑有消食、化积、止汗、消炎的功效,并可以久存不变质。贵州女宁荞酥已成为当地久负盛名的传统小吃。肉食以猪、羊、牛肉为主。主要是作成“坨坨肉”、牛汤锅、羊汤锅,或烤羊、烤小猪,狩猎所获取的鹿、熊、岩羊、野猪等也是日常肉类的补充山地还盛产蘑菇、木耳、核桃,加上菜园生产的蔬菜,使得蔬菜的来源十分广泛,除鲜吃外,大部分都要做成酸菜,酸菜分干酸菜和泡酸菜两种,另一种名吃“多拉巴”的菜也是民间最常见的菜肴。 彝族日常饮料有酒、有茶,以酒待客,民间有“汉人贵茶,彝人贵酒”之说。饮茶之习在老年人中比较普遍,以烤茶为主,彝族饮茶每次只斟浅浅的半杯,徐徐而饮。彝族常吃的典型食品有:荞粑,彝族风味主食;面糊酸菜肉,彝族家常菜;白水煮乳猪,云南彝族传统佳肴,用乳猪水煮后蘸食;锅巴油粉,云南彝族风味名小吃,用豌豆面制成。 § 服装 彝族彝族支系繁多,各地服饰差异大,服饰区别近百种,琳琅满目,各具特色。妇女一般上身穿镶边或绣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头、耳环,领口别有银排花。除小凉山的彝族穿裙子外,云南其他地区的彝妇女都穿长,许多支系的女子长裤脚上还绣有精致的花边,已婚妇女的衣襟袖口、领口也都绣有精美多采的花边,尤其是围腰上的刺绣更是光彩夺目。 滇中,滇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鲜艳的缀有红缨和珠料的鸡冠帽,鸡冠帽常用布壳剪成鸡冠形状,又以大小数十、数百乃至上千颗银泡镶绣而成。居住在山区的彝族,过去无论男女,都喜欢披一件“擦耳瓦"--羊皮披毡。它形似斗蓬,用羊毛织成,长至膝盖之下,下端缀有毛穗子,一般为深黑色。彝族少女15岁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童裙,梳的是独辫,满15岁,有的地方就要举行一种叫“沙拉洛”的仪式,意即“换裙子、梳双辫、扯耳线”,标志着该少女已经长大成人,15岁以后,要穿中段是黑色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长裙,单辫梳成双辫,戴上绣满彩花的头帕,把童年时穿耳的旧线扯下换上银光闪闪的耳坠。 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镶有花边的右开襟上衣,下着多褶宽脚长裤。头顶留有约三寸长的头发一绺,汉语称为“天菩萨”,彝语称为“子尔”。这是彝族男子显示神灵的方式,千万不能触摸。外面裹以长达丈余的青或蓝、黑色包头,右前方扎成拇指粗的长椎形的“子尔”--汉语称“英雄髻”。男子以无须为美,利用闲暇把胡须一一拔光,耳朵上戴有缀红丝线串起的黄或红色耳珠,珠下缀有红色丝线。 撒尼是彝族的一个支系。撒尼妇女的花包头,象传说中的阿诗玛一样,至今,仍是姑娘服饰重要组成部分。花包头多为心灵手巧的姑娘亲手制成,长约3米,宽约0.17米,一条黑布作底,上面绣有数条彩色图纹,花色图纹的优劣,标志着姑娘的智慧和才能,也是青年择偶的一个标准。因此,花包头的制作十分精致美丽。每逢喜庆、外出,姑娘们都要穿上崭新的民族服饰。花功夫缠包头,要经过七、八道手续才能完成,被当地群众看作是自由、幸福的象征。 彝族不同支系服饰各异,花枝招展的女性打扮不胜枚举,相对而言,男子的传统服饰特色已经不多。不过,凉山地区彝族男子还保留着古代遗风。 他们在头顶前脑门蓄一绺长发,象征男性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彝族俗称“天菩萨”。川、滇大小凉山彝族男子喜爱用青布或蓝布包裹头部,并在前额处扎出一长锥形结,以表示英勇威武的气概,习称“英雄结”。另外身上斜挎用细牛筋编织而成的佩带(古时用于挂系战刀)称之为“英雄带”。大小凉山山势险峻,气候寒冷,当地彝族群众故用毛毯护身,俗称,“擦尔瓦”。擦尔瓦是用羊毛织成的披衫,有白、灰、青等色,上部用羊毛绳缩口,下部缀有长达0.33米左右的旒须。制作一条擦尔瓦,往往要用几个月时间,彝族人的擦尔瓦一年到头不离身,白天御风寒,夜晚当被盖,堪称凉山彝家服饰象征。 § 民居 彝族的房屋结构有的地区和周围汉族相同,凉山彝族居民住房多用板顶、土墙;广西和云南东部彝区有形似“干 彝族栏”的住宅。土掌房--彝族独特的民居建筑:彝族的"土掌房"与藏式石楼非常相似,一样的平顶,一样的厚实。所不同的,是它的墙体以泥土为料,修建时失用夹板固定,填土夯实逐层加高后形成土墙(即所谓"干打垒")。平顶的制作也与石楼相似,也具备晒场的功能。土掌房分布在滇中及滇东南一带。这一带土质细腻,干湿适中,为土掌房的建造提供了大量方便易得的材料和条件。 彝族住房多为三间或五间。正中一间为堂屋,是家庭成员聚会之所,亦为接待客人之所。靠墙壁左侧,设一火塘,火塘边立石三块成鼎状,锅支其上,称为"锅庄"。锅庄严禁人踩踏跨越,否则认为不吉。锅庄上方,以蔑索吊一长方形木架,上铺竹条,作烘烤野兽干肉或蒜头、花椒、辣子之用。火塘用以煮饭、烧茶、取暖和照明。彝族一家老幼,常围火塘而坐,叙天伦之乐,火塘成为彝族传递文化的场所。一般彝族人家,则在火塘边铺一草席,身裹披毡而眠。 § 计时历法 十月太阳历文化园与玛雅文明相媲美的彝族十月太阳历:历法是人类文明的标志。闻名世界的玛雅文化其精髓之一便是历法。以前,中国大部分地区都通行农历。但在中国的彝族,至今还保留着一种鲜为人知的古老的历法--彝族十月太阳历。据推测,此种历法源渊于远古伏羲,大约有上万年的历史。它把中国的文明史追溯到埃及、印度、巴比伦三个文明古国之前。 彝族十月太阳历以12届相轮回纪日,3个属相周期为一个时段(月),即36日为一月,30个属相周为一年。1年10个月,360日,10个月终了,另加5日"过年日",习称"过十月年",全年为365天。每隔3年多加1天,即闰年(闰日),为366天。 据考证,彝族的向天坟,其实就是古人用以观天象星斗的天文台,与彝族太阳历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彝族十月太阳历是悠久神秘的古老历法,它与中国儒、道、阴阳学说有深厚的渊源关系,至今还有许多"密码"有待破译和研究。 § 宗教与节日 彝族宗教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中,最主要 火把节是对精灵和鬼魂的信仰。彝族的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拜本主会”、“密枝节”、“跳歌节”等。“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而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多在夏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每到火把节,彝族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打牲畜祭献灵牌,尽情跳舞唱歌、赛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转绕住宅和田间,然后相聚一地烧起篝火,翩翩起舞火把节--彝族的狂欢节:"火把节"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晚上举行,是彝族盛大的节日。 彝族过去崇拜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民间传统节日很多,主要节日有十月年、火把节及区域性的节日和祭祀动。十月年:是彝族的传统年,多在农历十月上旬择吉日举行。节期5—6天,节日里要杀猪、羊,富裕者要杀牛,届时要盛装宴饮,访亲问友,并互赠礼品。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届时要杀牛、杀羊,祭献祖先,有的地区也祭土主,相互宴饮,吃坨坨肉,共祝五谷丰登。火把节一般欢度三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两天举办摔跤、赛马、斗牛、竞舟、拔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补年节:居住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彝族居民,在新年后的农历二月初十和十一日,还要过一次年节,彝语称这个节为“麻龙火”。在祭祀活动中,以祭龙规模最大。祭龙选在二、三、四月中的一个龙日,以村寨为单位每人自带一碗米、一小块盐,由老人备香火,在龙树下集体祭祀;云南彝族则选择正月的第一个龙日进行祭龙,祭祀后大家席地而坐,不分长幼,饭自带,肉共食,是一种大规模的集会。 § 支系婚俗 彝族-他留人婚俗 要同床共枕需忍受七个美女诱惑彝族 在云南西北地区和香格里拉边缘地带,生活着一些他留人(彝族的支系),这里的青年男女在谈情说爱时有着神秘的风俗。一般都要先经过洗礼、换裙、拜祖先、过“七关”等程序,其中过“七关”的过程特别奇特,令人匪夷所思,而这正是他留人婚恋习俗的特色所在。 他留姑娘在出现月经初潮后,就要接受成人的洗礼。母亲和其他女性长辈会选一个好日子,点起好香,挑来净水把姑娘的全身洗净。然后,已等候多时的女伴们进来,为她换下以前穿的白裙子,穿上标志成年女子的黑裙子,并说一些祝福她的话。同时,家里人在自家正房外的院子里为女儿搭盖一间“青春棚”,让她单独住在里面,开始让她与人交往。此后,青春棚里有什么动静父母都不去过问,来棚中的小伙子越多、越热闹,父母就越高兴,他们会认为自己家的姑娘有本事、有魅力。 他留人家的男孩子长大成人后,男性长辈就会选一个日子让小伙子向祖宗灵位磕头,祈求祖宗护佑自己。只有履行了这道手续,小伙子才能成为正式的大人,也才可以与姑娘们交往。 经过成人洗礼的小伙和姑娘,虽然已经具备了大人的资格,可以名正言顺地谈恋爱了,但还不能冒失地去找对象。他们如果希望自己心理成熟一些、见识宽广一些,在恋爱时言谈举止比较得体,还得找一位老师。小伙子要拜自己亲哥哥以外的“阿哥”为师,请他好好教自己。这个阿哥则要向徒弟传授与姑娘们交往相处的知识和一些规矩,并带他到青春棚里去玩耍,广泛结识朋友,积累一些经验。姑娘也得找一个“阿姐”,向她请教一些经验和知识,还要和阿姐到一些青春棚去看那里的姑娘是怎么言谈、如何运用眉目传情的,然后就是过“七关”了。 过“七关”的第一步,先由阿哥为小伙子物色一个最好的青春棚姑娘,然后在月上房梢时领着小伙子到那里去。阿哥和姑娘寒暄一阵后,便假咳两声对姑娘说:“姐姐,我这兄弟到了谈情说爱的时候,我们都敬慕姐姐的好人材和品行,来找姐姐帮帮他,教给他做人的道理,请姐姐把他调理成真正的成人。”姐姐心中很高兴,嘴上却要说:“哥哥夸奖我了,我嘴笨相貌丑,怕自己教不好这个弟弟。既然你们相信我,我就试一试吧。”阿哥听了这话,心里就踏实了,便说天色不早了,自己该走了,让这两个人说一说吧。 阿哥走了以后,姑娘就开始铺床,安排弟弟和自己就寝。他们俩和衣并排躺在床上,小伙躺在床的外侧,然后姐姐就开始问弟弟家有几个兄弟姐妹、是家里的老几、有多少田地、庄稼长得怎么样、牛羊猪鸡有多少、平时在家干什么活……姑娘可通过这些话题了解小伙的家境和性格,看他的见识、修养和素质情况。后来,两个说困了,就开始睡觉。一整夜,小伙和姑娘同床共枕,可是各人稳守自己的领地,井水不犯河水,而且还要压抑住青春热潮的躁动,经受毅力的考验。即使谁要翻个身,也得非常小心和轻巧,以免惊醒对方引起误会。第二日早上,小伙子要是神色安详地出了青春棚,说明他夜里坐怀不乱,得到了姑娘的信任,他也就顺顺利利地过关了。 第二天晚上,阿哥又领着小伙子到姐姐的青春棚,而这回姐姐和他们一起去另外的青春棚找姑娘。阿哥还是对这个新的姑娘说明自己的来意,姐姐则在一旁引荐这个小伙子。时候差不多了,阿哥和姐姐就借故走了。留在棚中的姑娘和小伙又是在一张床上同眠,交谈一些话题。如果小伙仍能谈吐有分寸、行为有规矩,他就过了第二关。如此这样,姐姐要负责给小伙找够包括自己在内的7个姑娘,让小伙子过关。如果小伙子过了七关,说明他品行和素质好,他的美名就会在远近传播。以后,小伙子到任何一个青春棚,都会受到姑娘的热情款待。 小伙子找的第一个姑娘最重要,如果小伙子没有出什么错误,这个姑娘就要把他负责到底,成全他的美名,为他在本村找7个姑娘(包括姑娘自己)。如果凑不足,她就得凭自己的关系带着小伙子到其他村寨找姑娘,直到包括自己在内凑足7个姑娘为止。 § 民族医学 彝族医学理论体系 彝族古籍《宇宙人文论》中说:“天地产生之前,清气熏熏的,浊气沉沉的。清浊二气互相接触,一股气、一路风就兴起了。两者接触后,形成青幽幽、红彤彤的一片。清的上升为天,浊的下降为地。”又说,“当阳气未升,阴气未降的时候,清浊二气如海水漫溢,清气熏熏,浊气沉沉。清浊二气运行就象和煦的仙风吹拂着。它们又起变化,清气变成青色,浊气变成赤色。青清之气升,青天产生了;赤浊之气下降,赤地就形成了”。 该书中又记载了“哎”和“哺”结合,产生了人类。“哎”为乾,为男,为父,属阳性;“哺”为坤,为母,属阴性。认为天地万物都是阴阳二气相互结合的产物,是自然变化的规律。 《宇宙人文论》中对五行的论述较全面。首先,论述了五行的含义。所谓五行,是指天上五星的运动。这是彝族先民仰观天象而得出的结果。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以及生活实践的观察,以天五行应地五行和人五行。地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人五行指与之相应的肝、心、脾、肺、肾。此五行形成后,随其变化,形成人体的根本。五行中的水相应于人的血,金相应于人的骨,火相应于人的心,木相应于人的筋,土相应于人的肉。五行成为人体雏形以后,就开始有生命,依着人体发展变化成为完整的人。五行应五体(皮、筋、骨、肉、脉)的理论,反映了彝汉医学间认识的统一性。 毕摩的八卦推命图 《宇宙人文论》中记载:当宇宙的八方产生八卦之后,哎哺二卦为父母产生人的身体;且卦产生人的舌;舍卦产生人的命门,鲁卦产生人的肩;朵卦产生人的口;哼哈二卦产生人的耳和目。彝族的八卦,是由东西南北四方,加上东南、西北、东北、西南形成八个方位而产生的。 从上述记载中,可看出,彝医认为,天是一个整体,人体是一个整体,人与天地是有着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 彝医认为:人体的气,从生门(囟门)下来,经大肠与胃,注到脐眼下面;从气海起,清气有三条路,第一条到心;第二条从脐底通过胃以至整个消化道;第三条起于脐底,经肺入肾。浊气三条路也起于脐底,第一条经肾入腹腔,上达头顶;第二条经肩到脑髓中;第三条经尾门,从尾根上达头顶。以上清浊二气共六条,不断循行于人体中,以维持生命的正常活动。 《宇宙人文论》中说,人体同于天地之体、同样由清、浊二气管着气、血、营、卫。认为:“气血流通了,运动不停息”。 《西南彝志》中有“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的理论记述。这就是当时彝族先民以朴素的唯物观洞察大自然和宇宙奥秘变化所得出的天地形成理论,以及与人的关系。 《西南彝志》亦云:“人死气血断,气出于上窍。”认识到了气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彝医对病证病因病机的认识是在“天人相应”、“阴阳五行”等医学理论基础上形成的。 病因病机 (一)风证 风证,既是病因,又是病名。彝医认为,在正常情况下,风为生产、生活之动力。而自然界中的风、雨、露水都是清、浊二气充溢旺盛所形成的。水热蒸发为气,到处弥漫,流动而形成了风。春风吹了,万物发生,叫做生风;夏风吹了,万物兴盛,叫做盛风;秋风吹了,万物成熟,叫做熟风;冬风吹了,万物收藏,叫做藏风。晴天、雨天,由风来识别;云雾游行,由风来拨动。风促使有生命的东西繁殖,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风。 致病因素方面,风邪则为诸病因之首。古彝文《公史传》云:“吹风成了气,吹风成了力,吹风成了毒,成了千万毒,所有病邪从此来。”认为所有病邪都由风引起。并分为山风、火风、水风、岩风、冷风、雪风、神风、湿风8种。 风证,多具有起病急,传变快,部位不定等特点。常表现为发热,恶风,恶寒,肌肤红、肿、痛、痒,头身、肌肤、关节疼痛,游走不定,手足麻木不仁,抽搐,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二)箭证 《公史传》中记载:“风成了箭,雨成了箭,木柴成了箭,大鸟成了箭,野兽成了箭,树木、石头成了箭。”认为各种箭邪均可伴随着各种风邪来伤害人体。 箭证,皆由风引起。又分为游风箭、神风箭、火风箭、水风箭、岩风箭、冷风箭、雪风箭。 (三)毒证 《公史传》中,对毒的记载有狗毒、兽毒、蛇毒、蛙毒、蜂毒、虫毒、饮毒、菜毒、草木毒、铁毒、石毒、岩毒、风毒、水毒、人毒、火毒等。 水毒指污水;火毒指天火、明火、风火;虫毒指毛毛虫、蜈蚣、蛇、蜂、蜘蛛等;铁毒指刀枪伤、铁锈、磨刀石水;石毒指石头伤,跌仆伤。此外,还有酒毒、草乌毒、菌子毒等等。均为致病因素。 (四)邪气、毒气 邪气:有山邪、岩邪、岩洞邪、树洞邪、箭邪、水邪、冷邪、暑邪、火邪、秽邪、鬼邪等11种。 毒气:有污泥毒气,污水毒气,湿毒气,坟地毒气等4种。 (五)蛊证 彝医将蛊证分为“斯”和“都”两种。“斯”:包括蛇、蚂蝗、牛皮等蛊毒,系人为致病。将特制的“蛊毒”放置于冷食物中,人若误食之,即中蛊毒,表现面色发黄,腹胀腹痛、纳差、呕吐、消瘦无神,病情逐渐加重,出现体温低下,脉象沉迟,大便下血水,若不及时救治,可导致死亡。死后尸检,可见肝脏腐烂。 “都”:系牛、羊、鸡蛊。邪气中人,可表现为眼睛突然红肿、疼痛,可致双目失明。 (六)尔证 “尔证”彝医认为是一种附于人体的“馋鬼”所致。其表现为易饥、嗜食、嗜肉食、全身松懒,神倦乏力。此证发病急,死亡快,多见于婴幼儿。 (七)麻风证 麻风证,分蛙、蛇、猴、鱼、蜂五种。彝医认为是由麻风侵袭人体血脉而致病。潜伏期1~5年,临床表现:初起面色变白,微浮肿,全身发热或时热,全身持久微痒,眉毛渐脱。甚则身肢溃烂,指、趾脱节,脸肿色黑。 (八)色劳证 性生活时突受惊吓,或同房后即喝冷水,用冷水洗浴,或过河等引起。表现为双侧少腹部可触及粗而硬的包块,疼痛难忍,甚则尿闭,点滴不行。多发生于男性。 (九)虚劳证 虚劳证由劳伤或饮食所致;致消瘦乏力,生育能力低下,或妇女经带异常等。 (十)月劳证 月劳证,为经期、产后未满月而同房,瘀血内停所致,常表现为经闭不行,小腹有硬块疼痛等。 (十一)干枯证 干枯证多由房事不节或同房后即干重体力活,或淋雨、涉水而致,常表现为:头昏眼花,恶风,恶寒,肢冷,神倦乏力,消瘦,皮肤干燥,口唇干裂出血,眼睛发黄,头发干枯;男子则虚怯阳痿;女子则经闭、不孕等。 (十二)闭证 闭证,包括尿闭证与经闭证。 尿闭证:由于劳累过度而同房,或同房时突受惊恐,或外伤引起,使尿路受伤以致小便点滴不行。 经闭证:分先天性经闭和后天性经闭。先天性经闭,多由于母亲在怀孕期间,忧思恼怒,或劳累过度,以致内体虚弱,影响胎儿发育所致;后天经闭,多由于妇女身体虚损,或情志不遂等原因引起。 (十三)崩证 崩证,分白崩与红崩。 白崩,多由身体虚损,中气下陷,或湿热下注引起白物大下。无论男女,量多,甚则污染床铺。 红崩,为素体虚弱,月经量多,势急如山崩。 (十四)霍乱证 彝医认为:这是由于风雨外邪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病证,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上吐下泻,小腿抽搐。 (十五)麻脚证 麻脚证是由风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死亡率高。临床表现:起病急,唇紫目呆,头身疼痛,继而双目上翻,抽搐,昏厥,死亡。 (十六)缩阴证 缩阴证,由于性生活时,突受惊恐,或受冷风刺激,引起突然腹痛,脸面青,全身抽搐,昏迷,生殖器收缩进入腹内,若抢救不及时,可导致死亡。见于男性。 彝族医学特色诊疗 诊断 彝医药除具有独特的理论基础外,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还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在诊断方面,主要运用望、闻、问、切和方位推算法。 (一)望诊 1.望患者形体(胖、瘦)、精神、脸色、肤色、白睛色泽、翳膜血丝、指甲色泽(查血虚程度)。 2.望舌色、舌苔,舌下筋脉若变粗变黑起疙瘩者为病情严重,病程长或有瘀阻。 3.望头发光泽,发根有无水珠;有水珠者,则空虚不严重;无水珠者,则血虚较重。 4.望耳后血管颜色和分岔,可察儿科病情:色黑,岔宽为病重,病程长;色淡黄为小儿水肿,病程长,治疗困难。 水肿 5.水肿病人,从其肩部向双手指端挤压,然后,用绳线捆扎十指的第二关节处,并在指尖放水。若水出清稀透明者,为易治;水出浑浊而稠、起丝者为难治。 6.望膝弯处血脉变粗而黑为瘀血,多为腰扭伤等。 7.在病人背上喷酒或水,察看其汗毛,若交织者为中狂犬毒。 8.取病位的血,水洗观察,可辨其箭毒。 (二)闻诊 1.听患者呼吸声,呻吟声,肠鸣音。患者呼吸均匀为正常,呼吸短促为病情重。呻吟大者为疼痛剧。肠鸣音强为虚寒腹痛。 2.嗅患者的疮疡,脓血,以及鼻涕的气味,如腥臭者,为热重:无腥臭秽气者,为病轻。 (三)问诊 1.问患者病史、家庭史,起病原因,以判断疾病的病程、病情轻重及预后。 2.询问患者的自觉症状。 3.询问患者的饮食、口味、喜恶、痰涎及二便情况。 4.让患者服食生黄豆,查问其味觉,并观察其症状,以辨别其是否患狂犬病。 5.让患者服食生魔竽,察问其味觉及感觉,可诊查是否患“羊毛痧”病。 6.让怀疑中蛊毒的人服食煎鸡蛋,可辨是否已中蛊毒。 (四)切诊 1.切脉。彝医切脉部位为颈动脉、手腕脉、足三里处脉和腹沟脉。 手腕脉,除通常用的切脉点外,彝医还以内关穴为切脉点。彝医认为,若人的五脏发生了病变,或已肿,内关穴部位的脉就会跳甚,且有摆动态;若临诊时,患者腹沟动脉的搏动未被触及,则表示患者病情危险难治。 2.切摸患者小腹部,察其柔软丰满度,以判断其生育能力,并查其有无包块及其形状、大小、软硬度。 (五)方位推算法 这是彝族普遍用来推算人的“本命”所在方位及疾病预后的诊断方法,是对人类生命运动形式的一种表述。它主要解决寿命的测量,疾病的预后,以及生命周期性节律的计算。它是利用天体运动的周期来度量生命的长度,反映生命的节律,以“岁”为单位来度量寿命的长短。 彝族医算主要依据太阳历和阴阳历来推算病人的年龄、禁日、衰年,以表达生命运动的规律。其内容在彝族历算书《库什特衣》中有记录,而较有代表性的则是云南双柏《看人辰书》和四川凉山的《医算书》。 彝族医算,是通过一套复杂的“生命历”系统,即“十二兽、阴阳五行、八方位年”之间的对应关系来曲折实现的。其对应关系的几个主要概念是: 太阳历:以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即太阳在黄道上的运动,又是地球绕太阳公转运动的反映)为天文依据,以回归年(太阳绕黄道一圈,或地球绕太阳一圈的时间间隔。现代测定为365.2422日)为基本周期。古埃及历、古玛雅历和现行的公历均为太阳历,太阳历又叫阳历,而彝族历史上曾使用自己的太阳历。其特点是:以十二兽(即十二属相)纪日、纪年。12日为1周,3周为1月,1月36日,10个月为1年,约30周,余下5日作过年日,每隔2年加1个闰日在过年日中。其年平均长短度为365.25日,与真值甚为接近。太阳历与月球运动无关。 太阴历:称阴历。是以月亮的运动力天文依据,采用朔望月为周期。 阴阳历:是以太阳、月亮的运动分别纪年、月的历法,彝族古代和现代在与汉族交往中,亦 使用十二月制的农历,其月序与汉族农历一致。 彝族医算中推测病人岁数和衰年的方法,是以“年”为基本单位,不涉及月亮运动,故与太阳历有关。而在一些起推算禁日的方法中,采用了每月30日,1年12个月的基本单位,既有太阳运动的因素,又有月亮运动的影响,故与阴阳历有关。 禁日的推算:禁日,彝称“人辰日”,意为人体可能发生危险的日子。因彝族的禁忌很多,范围亦广。这里所说的禁日,主要是对针刺反应而言。彝族先民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通过大量的观察,发现人体不同部位对针刺的反应因日子不同而变化,有的甚至可发生致命的危险。因此,要用历算来掌握和避开这些日子。所以,禁日就是禁止针刺人体或人体某些部位的日子。 衰年的推算:十二兽纪年法是彝族医算中最有意义的运用,是推算生命中周期性衰弱时间,从而使人的生命过程呈现一种以八年为周期的节律性变化。 衰年,就是在“十二兽年一一阴阳五行——八方位年”这个系统中,所推算出来的生命节律中人体表现衰弱的年份,在这种年份中,机体抗病力下降,容易患病和受伤,且病后不易恢复。只要衰年一过,人体机能便又恢复正常。这种用来测定和解决生命节律问题以及预测疾病变化的规律,彝族称之为“戈波”,或曰“生命历”。 治疗 彝医在治疗疾病方面,十分重视针对疾病症状对症治疗,除采用通常的药物治疗外,还创造了不少灵活应急的对症方法。 (一)药物疗法 药物疗法也称药治法,是彝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法,即根据不同的疾病,选用多种植物、动物、矿物药制成各种方剂,治疗疾病的方法。 其治疗原则有汗、清、消、补、温、吐、下等。 其剂型主要有酒剂、散剂、水剂、油剂、炖剂、蒸剂、粥剂、敷剂、擦剂、洗剂等。 1.药物敷治法:分冷敷、热敷。冷敷止血,治鼻血;热敷,治跌扑肿痛或风湿冷痛。 2.药物擦治法:分冷擦、热擦。如豺狗肉泡水冷擦,治风湿瘫痪;药酒烧擦,治跌打肿痛或风湿冷痛。 3.药物烧治法:主要有麝火烧和爆灯花两种。麝火烧:是以火草和少许麝香共搓绒而成,直接烧患处或穴位。“爆灯花”是用灯草蘸上清油后,在清油灯上点燃,直接烧患处或穴位。烧的穴位,主要是四大经脉(胸、背至脚左右一条,双手内外正中线各一条)、头、眉、耳、脐周等。 4.药物熏蒸法;以药物置烧红的石板上,投水或酒后盖严熏,为防疫和治疗的普通常用方法。 5.药物洗浴法:药物煎洗,多用于皮肤、感冒、风湿、蛔虫等病。 (二)其他治疗法 1.刮治法:以铜钱、手镯蘸清油、白酒、水刮患处或胸背部,致出红籽取毒,用于治疗喉证、发痧、腹痛等。 2.按摩、推拿、提筋法:治跌打肿痛,风湿等。 3.针刺放血法:主要用于瘀、寒、痈、毒及危重证候。 4.割治法:割小儿虎口取血籽治疳疾;割切伤口毒肉,以治蛇伤。 5.捆治法:用于外伤大出血或蛇伤。前者意在包扎止血,后者阻止毒气扩散(配放血)。 6.挑治法:用于异物入肌肤。 7.取治法,有火罐取、蜡纸取、灯草取、药物取、鸡取5种。 (1)火罐取:彝医拔火罐,主要用的是牛角、竹筒、烟杆等。其方法与汉医略有不同,如火罐筒(牛角、竹筒、木筒)的底部要钻一小孔,周围敷上蜂蜡。拔火罐时,医者先口对小气孔,用力吸尽筒里的空气,待其吸稳后。用舌尖将已被温化了的蜂蜡舐封住小孔即成。若是狂犬病或蛇伤病人,则医者还得口中含白酒才行,以免中毒。待火罐把毒气扯在一处时,在起包处点针见血再拔,吸出毒血。此法主要用于狂犬病、风证、箭证、蛇证、扭伤等。此外,还可用于子宫倾倒,下垂,但不点针取血。 若火罐内放上一些取风的陈艾、花椒、火葱、韭菜等药末或药泥,则扯风、扯毒力强而疗效更佳。 (2)蜡纸取:此法用于忧思、郁怒、暴气引起的不思食,口渴欲饮,清瘦无力,肌肤变黑,或咳嗽的气火伏心证。气火上冲头部,则表现出双侧太阳经痛,头重,昏晕,目发黑或黄。 (3)灯草取:此法用于不慎食入羊蹄岔肉中被肉包裹着的小毛团,而致脘腹剧痛。俗称“羊毛针痛”。 (4)药物取:此法适用于虫牙痛。方法是把闹洋花籽研末,置一烧红的石板上,加猪油,周围敷上泥土,中间留孔,插上一根竹管,痛牙接在竹管上端,这样,痛牙里的“小虫”就会寻香气而爬进竹管里。 (5)鸡取:通过剖鸡取象,把病人身上的病灶及毒气取到鸡身上,从而减轻或消除患者身上的毒气;彝族民间还常用活鸡剖开,紧贴患者的胸部,以抢救休克和危重证,挽救病人生命。其他动物也可以用来取象及取毒。 这些丰富的治疗方法,是彝族人民在千百年艰难曲折的医药实践中得出的经验。这些经验结晶亦是中国传统医学伟大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彝药 彝族药物是彝族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是中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彝族药物数达千种,包括有动物药、矿物药、植物药,其中以植物药和动物药运用较为广泛。 彝族多居于山地,周围环境中动物药资源极其丰富。由于一些主要聚居区(如凉山腹地)交通闭塞、人迹罕到,更保持了生物界的自然生态状况,保留了较多的动物种类;同时亦保留着彝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动物药知识。但是,彝族动物药研究起步较迟。凉山彝族自治州于1979年始有计划地开展对彝族动物药的考察研究,经5年多努力,已在这项研究上做出相当成绩,专著《彝医动物药》收载彝族历史上和民间使用的传统动物药材224种,其中含药用动物133种。 彝医动物药使用源于原始社会时期彝族先民。公元10世纪末的古彝文医书中已载有动物药的种类和功效;16世纪中叶的《双柏彝医书》中收载了动物药92种,占全书药物的1/3,清初的《彝族献药经》中记载的动物药比重更大,占92.8%;可见彝族对动物药的使用频率是较高的。 彝族善于用动物的胆、肉、骨、血、油等治疗疾病。如《彝族献药经》中胆、肉药各占一半;《双柏彝医书》中肉类药占24%,胆、骨类药也占相当比例。 麝香 彝医动物药历史上曾与汉族有过交流。早在《名医别录》中已指出彝区之永昌、益州等处产麝香、犀角。20世纪40年代在凉山彝区考察的学者,记录了凉山地区盛产的鹿茸、麝香、熊胆、穿山甲、蛇等名贵动物药。 彝医动物中约10%的品种,为历代各族本草所未载。如治跌打损伤的野鸡胆;止心痛的杉木鱼胆;治麻风初起的麂胆;以及治烧烫伤的马骨髓;治风疹水痘的黄鼠狼胆、乌梢蛇骨;治风湿心痛、消淋巴结肿的岩羊胆等,都是较新颖独特的药物。 这类药中还有一些较为独特的用法,如治蛇咬伤的麝香,其用法是自头顶破血施药;又如治肿瘤的熊油,是与白萝卜共蒸内服。 自1978年以来,云南、四川等地分别进行了彝族植物药的调查,目前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已整理出102种,峨山县整理出23种,凉山彝族自治州整理出105种并编著出《彝医植物药》专著。《云南省药品标准》收载了8种彝族药物,《中国民族药志》收载的民族药中,记录了彝族药名及药用经验约有15种。 同时,《云南省药品标准》还收载了一个由糯米草根、紫草根等5种植物药粉末组成的彝药复方“号务宰莫”(又称“撒梅接骨散”),其功效为解毒散瘀、消肿止痛,用治跌打骨折、外伤等。 近年来,彝族药物资源的研究开发出现了崭新局面,不仅在发掘整理方面向广度发展,而且在实验和临床应用方面向深度发展。一些效果独特的药物经过系统深入研究,已研制成新药投入生产,并在临床上获得满意疗效。如四川凉山发掘的彝药“木谷补底’,经原植物研究,确认为虫草属一新种凉山虫草,具有产地海拔低(1500米)、虫体大(子座高20~30cm,径1.5~2.3mm,是冬虫夏草的3倍)、资源丰富三大优点,实验室研究证明其药理作用、化学成份均与冬虫夏草一致,目前已批准试销试用,为我国珍贵药材虫草开辟了一条新药源。 云南发掘的彝药“一妹姑班”系卫矛科植物昆明山海棠,凉山又称“牛牯史”,经实验提取分离,得出一萜三萜和生物碱等成分,其中生物碱成分雷公藤次碱(Wilfoline)为治疗类风湿的有效成分,而二萜成分雷藤素甲(Triptolide)和雷藤素丙(Tripterolide)可增强机体免疫活性。临床用其片剂、煎剂、酊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有一定疗效。药理实验亦证明其制剂具有抗炎和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的作用。目前已有昆明山海棠片正式生产,投入临床使用。 彝药“苯之多七”为罂粟科植物大理紫堇,主治风湿骨痛、牙痛、肝炎、肾炎、结膜炎等,药理分析得出乙酰紫堇灵等7个生物碱。 罗锅底 彝药“罗锅底”流传于云南嵩明地区,主治腹痛及痢疾。为雪胆属植物块根。实验分离到雪胆素甲和乙,二者混合晶是治疗痢疾、肠炎、扁桃腺炎的有效成分,具有广谱低毒抗菌作用。后又分离出雪胆皂甙甲和乙,二者甙元都是齐墩果酸,用于治支气管炎和烧伤等,雪胆素试用治疗麻风及肺结核获得一定效果。 灯盏花(菊科短藁飞蓬)是治跌打损伤、风湿疼痛、牙痛、胃痛的彝药,从中分离出的有效物质灯盏乙素,还可治疗脑血栓、脑出血、脑栓塞等脑血管疾病。 凉山彝药“瓦布友”(紫藏科植物两头毛),治疗肝部疾患和痢疾有良效,其制剂用于临床治疗急性菌痢和病毒性肝炎,治愈率高于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从中分离出的乙素(熊果酸)和丁素(烯醇化物B一双铜化合物)分别是具有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降温、抗菌、镇静等作用的有效成分。 彝族保健 彝医植物药多以鲜品入药,在某些聚居区(如凉山)无准确剂量,并且使用单味药较多,常见的用法有捣烂、揉烂、外敷、咀嚼、熬水内服和炖鸡肉服。 彝族地区产名贵药材已有悠久历史,特别是凉山地区。如1942年《西昌县志·产业志》记载当时仅西昌附近的药材就有达年产数万斤记录。这些药材大量运售川、滇二省内地。例:防风,年2万斤,运售云南;贝母,年4千余斤,运售云南;秦艽,年3千斤,运售四川、云南。猪苓年3千斤;石斛,年5千斤;服苓年3千斤;沙参,年5千斤等。 凉山境内螺髻山的药材也极丰富,时人谓盖山“多药材,大黄尤盛。”“余甘子,解硫黄毒,州迤西山野遍生。” 凉山地区除有丰富的植物药外,动物药中珍贵者亦极多。任映沧《大小凉山开发概论》中记有:“雷马屏峨小凉山各地皆产鹿。雷波中山坪附近且有以野鹿名坝者。……麝香产小凉山高山中,闻清代夷患平息时,颇多出产。熊胆与鹿茸同,出产颇多。……此外尚有各类毒蛇数十种,闻其毒液亦为药物之良品。” 彝族先民很早就发明了制盐技术,盐的运用,对彝族人民的生活及彝族医药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们以盐水清洗伤口,给牲畜吃。 此外,彝族将酒用于药中,亦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43年(即光武帝建武十九年),居住在凉山一带的彝族先民之一“邛人”,已经会酿制毒酒,并将其用于战争。在日常生活中,彝族自古以来好客喜酒。酒成为彝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彝家山寨的妇女生孩子必须吃甜白酒煮鸡蛋,认为甜白酒补益气血,能使产妇身体恢复。 彝酒是用谷类和曲酿成。其性悍,质清,味苦甘辛,性热。具有散寒滞,开瘀结,消饮食、通经络,行血脉,温脾胃,养肌肤的功效。可以直接当药,治疗关节酸痛,腿脚软弱,行动不利,肢疼体冷,肚腹冷痛等症。彝族用酒治病历史较长,范围很广,数量较多,方法各异。常见的有酒泡药(药酒);以酒(或甜白酒)为引煎药;以酒兑服药汁(或药粉);以酒调药外敷或点火酒。这些都是彝族医药中的古老传统医疗方法。 至今,彝医仍用酒或酒佐以治疗多种疾病,据有关资料报道,近年来所收集的1535首彝族方剂中,633首方剂配用酒。其中内服方320首,外用方13首,内科方112首,外科方88首,伤科方22首,妇科方78首。 从而可见,酒在彝族丰富的药物资源中占有重要位置。 彝族医药简史 彝族凉山 彝族医药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这个时期的彝族先民吃住都在森林中,并且多数住在树上,故对植物有了最直观和最粗浅的认识。也许正是由于这一历史和自然发展的原因,彝族医药与植物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彝族先民们一方面处于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以及面对凶残的野兽伤害,一方面也处于自身疾病的折磨之中,在与自然灾害及疾病的斗争实践中,慢慢地积累了保护身体健康和提高体质的经验,同时也发展了医药知识。 和其他民族医药一样,药物是彝族医药发展的基础。彝医的药物分植物、动物、矿物三部分。 在母系时代的凉山彝族地区,常常以一种植物来代称某个部落或部族,甚至有的山岭等地名也来自植物名称。如“达罗波”、“达日波”、“舒祖波”等,它们分别是黑色的阙山草、阙山草及生长杉树的山。这种命名的习惯,从母系社会一直延续到今天,至今凉山地区仍不乏以植物命名的地方,如勒乌(大黄)、尔吾(土香薷)等地名。 进入由偶婚代替群婚的父系社会后,促进了社会和遗传学的进步。此时,对植物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积累。彝族先民们在迁徙、放牧的生活中不断地发现一些有毒的植物,关于对毒草和中毒的认识时间,大约是在“吃草籽树果”的阿(田合)居子时代,但当时未能明确记录下来。“中毒”和“毒草”的概念是在彝族祖先采集野生植物和放牧生活中,出现了羊和人中毒的现象,加上口尝身试积累而产生的。毒草可以毒杀人畜,引起彝族先民的高度重视,于是他们对毒草进行辨认下了一番功夫,并且还对植物的毒性部位作了描述,如他们认为乌头属植物“毒藏在根上,花开在头上”。由于目睹了被毒草毒死同胞的惨痛情景,彝族先民们对毒草有着极为深刻的印象。并将之录于书上,以指明毒草生长的地方以及毒性的部位,示于后人。 从公元初年到南诏彝族奴隶制建立之前,彝族历史经历了从勿阿纳(《西南彝志》)希孟遮世系第51世君长,到那意笃色(76世)的彝族奴隶社会前期。这一时期,彝汉医药相互进行了交流。彝医使用的一些有效药物也被汉医所用,并且收录进汉医的医书中,如名著《名医别录》就收载了不少彝族地区的药物。在《华阳国志》《水经注》《说文》《汉书》《续汉书》《博物志》等书中、也都记载了一些彝族的药物,宋代还有彝族地区的犀角、麝香进贡给皇帝的记载。这一切,充分说明了彝族的医药交流,进一步促进了彝族医药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华夏医药的宝库。 明代以前,彝族历代对植物药的记载非常零星、分散。此时问世的《双柏彝医书》一书,将流传在民间分散的大量植物药收集起来,它虽然还不是专门的本草书籍,但其中所记载的彝族植物用药之丰富,是前所未有的。书中记载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皮、全草、树脂及植物寄生的药材,达数百种之多,如根皮根茎类66种,叶类17种,皮类12种,果、籽类19种,全草类34种,茎木类6种,寄生、树脂、菌类6种。 除此之外,著名医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也记录了一些彝族药物,证明此期彝族医药应用的广泛性。 滇南本草 15世纪中叶,明代本草学家兰茂著成《滇南本草》,成为我国第一部中医理论与少数民族医药经验相结合的地方性本草专著。在此之前,历代书籍对民族药物虽有收载,但都不如兰茂所收集的规模大、药品多,尤其是西南地区的民族药物。《滇南本草》中不仅记录了药名,并考证弄清植物及产地,还尽量将当地各民族中的用药经验归纳进书中。彝族的许多药物也记入了。如芸香草、老鹳嘴、鹅掌金星草、韭叶芸香草、救军粮、橄榄(余甘子)、甘蔗等等。 到了清代,对于植物药的运用就更加广泛了。彝著《献药经》中说:“植物皆配药,蔬菜皆配药”。明确记载了草果、红果、生姜、胡椒、老母猪赶伴草等药用植物的主治功效。 《献药经》还有一个较为明显的特点,就是药物相互配合,以提高疗效。书中认为凡药用的植物、动物、家畜、五谷等,都可用来相互配合使用,药物配合十分广泛,只要是对病情有效的药物都可以进行配合。这充分说明彝医此时已从单方向复方迈进了一步,这无疑是彝医药发展的一个新起点。 由于彝族居住的地方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药材十分丰富。据1942年的《西昌县志·产业志》记载,当时西昌附近年产药材数万公斤并大量运往川、滇二省及内地。 凉山地区不仅药材丰富,其中名贵药材也是引人瞩目的。丰富的药材资源奠定了彝族医药的基础,使彝族古老的医药得以不断发展完善起来。 彝族善用动物药起源于原始时代,在长期和野兽接触的过程中,先民对动物的认识也随之增长,它对后来彝族医药的发展,特别是动物药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彝医学的相互交流,彝族地区的动物药越来越受到汉族及其他民族的重视。《名医别录》就记载了彝族地区的牛黄、麝香、犀角、露蜂房等动物药,并明确地记录了这些动物药的产地、性味、功能、主治。 彝族先民所使用的动物药中,有一部分药至今仍在普遍使用,如熊胆、蛇胆、野鸡胆、野猪胆、羊胆、牛胆、狐狸胆、蝙蝠胆,以及鹰肉、猴肉、虎肉、熊肉、野鸡肉、牛肉、羊肉、蛇肉、鸡蛋等。 成书于明代的《明代彝医书》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彝族医药专著。书中对16世纪前彝族医药经验做了系统总结。其中不仅详细记录了各种疾病的治疗和药物的使用方法,还记载了各种动物药的胆、油、骨、血、肝、肉、肾鞭等药用部分,以及虫类药物等。较其他彝医书籍载述详尽确切。 书中胆类药物有10种:老鸦胆、狐狸胆、猪胆、岩羊胆、耗貂胆、黄鼠狼胆、獐胆、熊胆、鸡胆及其他的动物胆。 油类4种:小土猪油(白冷油)、生猪油、蝙蝠油、耗油。 骨类11种:大黑蛇骨、麂骨、龙骨(龙欧)、乌梢蛇骨、穿山甲壳、岩羊蹄壳。豪猪刺(刺猬刺)、岩羊角、绵羊角、绵羊蹄、鹿茸。 血类5种:斑鸠血、鸡血、岩羊血、麂血、羊血。 肉类22种:猪肚子(瓦黑肉)、蝙蝠肉、耗貂肉、黄鼠狼肉、螺蛳肉(阿古)、泥鳅、黄鳝、小鱼、虾、小绿雀肉、山麻雀肉、细子雀肉、腊肉、猴肉、豪猪肚子、小鸡、飞貂、石泵(阿皮)、娃娃蛇(阿杯勒)、团鱼、耗子肉、斑鸠肉。 肝、肺类3种:耗貂肝、牛肝(尼塞)、猪肺。 肾鞭、胎及胎衣7种:耗貂睾丸、熊胆(野包弱)、熊肾鞭、麂胎、马胎衣、野猪香、耗貂香。 虫类13种:飞蚂蚁蛋、臭皮虫(波那弱)、土小狗(嗄桥姆)、棕树上虫、黄刺果根(刹那波日)上虫、蜈蚣(塞西莫)、蚂蚁窝(树上蚂蚁包)、刘寄奴上虫、松树树上虫、蚯蚓、灶妈妈虫、竹中虫、蝌蚪。 分泌排泄物8种:鸡蛋(包括腌鸡蛋、鸡蛋清)、蜂蜜、燕窝泥、动物屎(包括旱獭屎、黄鼠狼屎、各种虫屎、老虎屎中骨、虫面、溏鸡屎)、人中黄、鹅蛋、耳屎、大土蜂(多拉雀)之柄(土蜂巢)。 其他4种:黄鼠狼嘴、头发灰、野猫尾巴、斑鸠脑汁。 可见彝族对动物药的认识是十分广泛的,而且擅长运用动物药。 由于彝族长期生活在山林地带,除了动物资源丰富之外,也发现和应用一些矿物药。尽管彝族医药中使用的矿物药较少,但其起源很早。远在彝族祖先从事狩猎和放牧的原始时代,就有用矿物药治病的原始方法。这些矿物药,都是天然生成的,获取相对容易,如天然硫黄、天然火硝、盐块等。在《名医别录》中记载了不少彝族地区的矿物药,如空青、曾青、肤青(推青)、朴硝(芒硝)、硝石、温泉(硫黄)、金屑、银屑、扁青、青碧、盐、琥珀等。其中有些矿物药不仅彝医运用,汉族及其他民族的医生也善于应用,并且一直沿用到今。 彝族先民不仅有自己丰富的药物资源,也有自己独特的治疗特色。 手持青鸟的毕摩 如凉山地区巫师称为“毕摩”,毕摩又有教师之意,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同时也兼通医药,他们在从事迷信活动的同时,实际上也运用医药知识作为补充。如有的毕摩念经后,往往要病人喝一碗各种草熬的“神汤”,有的毕摩还能进行按摩、采药等医药活动。有的毕摩并常采用熏、洗、蒸等三种外治方法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瘫痪,疟疾等病。其熏法多用于病程较短者,蒸法多用于病程较长的慢性病患者。有的毕摩在运用酒吹法治无名肿毒、疖肿、淋巴结肿大、蛇咬伤等症方面积有一定经验。其法为口含白酒喷吹肿胀处,时间半小时至两三小时,以达到疏导瘀血、气通血行和消毒的目的。巫术盛行,阻碍和破坏了彝族医药的正常发展,但也保存和运用了一些医药知识。如《献药经》,本为《作祭经》中有关人的生老病死的一部分,但其中涉及到很多医药内容,如疾病名称、药物的采集、加工、炮制、配伍,以及大量动物药和植物药的功效等珍贵资料。 在彝族民间,广泛存在一些擅长医药的普通群众,他们的医药经验来自家族内部口耳相传,并主要在家族内部使用。以经验医学为主,融采药、制药、治病、配方等多项工作于一身。配药时不用秤,药物份量亦无一定之规,主要以医生的经验为依据。他们对当地出产的动植物药有本民族的称呼,例如称麝香为勒舍,熊胆为峨节,大黄为勒乌,车前草为吾莫迭补等。并有本民族积累的特殊用药经验,如用阿衣(冬葵)引产催生,用衣布阿节(多毛隐翅虫)治淋巴结核,都拉(毛茛科植物紫乌头)解乌头毒,拉莫各尔(菊科等三七)治风湿关节疼痛,其他还有伊斯(贝母)止咳,猴骨治肺病,蛇胆消瘤,熊胆治肿块,野猪肾通尿结石等。 彝族习惯采集新鲜的植物叶或根或根皮,加少许水或盐冲烂、揉搓、捣绒后,敷于伤患处。例如将斯赤列(忍冬科接骨木)的根皮冲烂,再加其他药物敷治骨折,将尔吾(坝子花)花顺在掌心揉搓,以其汁搽涂蜂叮处等,其习用植物药多达数百种,并能区别各种草药不同部位的特殊功效。 由于长期生活于高山林区,自然环境恶劣,造成的刀伤、箭伤、跌伤、蛇伤等外伤机会较多,故彝医多长于治疗外伤。例如以麝香治蛇伤、熊胆治牙痛、紫花地丁止血、接骨丹治骨折等。对于风湿、疥疮、疟疾、肺病、胃病、痛疾、难产、淋巴结核等治疗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由于不能认识这些疾病产生的原因和不能从理论上揭示其实质,只好借助于巫术,归于鬼的作祟,如麻风鬼、肝病鬼、生疮鬼、肺病鬼等,但在治疗上有如前所述的多种办法。 药物复方,在彝族医药中也时有使用。如以赫得布(地拢猪)为主,配以大豆、燕麦、猪油、清油调制的软膏治疗淋巴结核,在彝区通用。又如以吾莫迭补(车前草)、契厄(野蒿子)、厄什阿马(仙鹤草)、尼尼契(地蜂包)四种熬水吃治腹泄消化不良等。 有人将彝族医药特点总结为:“以经验为主,长于外伤,兼有内治,草药丰富,动物药多,喜鲜用,有复方。” 在疾病的预防方面,彝族群众从实践中已体会到,选择住地时,应避开疾病流行区和毒草丛生之地。并对麻风病人实行迁居独住,死后火葬或牛皮包裹深埋,对染病牲畜亦实行深土埋葬,或以整个家支(部落)搬家迁居以躲避疫病等。并用拉助(女贞)、格乌(野八角)、药果(岩擅香)等熏“鬼”进行空气消毒杀菌,以阻止麻疹、伤寒、疟疾等传染病流行。 近代,彝汉医药交流日益增多,彝医善于吸收汉医的营养,逐渐摆脱过去单方单药,只凭经验的传统格局,使彝医药有了突破性发展,为彝族医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勤劳智慧的彝族先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在与疾病斗争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探讨发掘,积累了本民族特有的医药经验,整理了大量医药文献,为我国民族医药的发展写下了光辉一页。现将古彝医籍中有代表意义的文献归纳如下: 《双柏彝医书》又称《明代彝医书》,是1979年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药检所在双柏县发掘出的一本古彝文医书。原件为彝医书,因其成书于明代,所以又称《明代彝医书》。 据该书抄本原伯《序》所称:此书成书于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以后历经清代、民国多次传抄。此次面世的是民国一年(公元1912年)的抄本。此书共有古彝文约5000字,记录了56个病种,87个处方,324味药物。全书内容丰富,叙述较详,以病症为纲进行编写,所列病症、症状或体征约有60种左右。有的直接以病名出现如疟疾、蛔虫、奶疮等;有的则以病因命名如蛇咬伤、菌子中毒、皮肤湿疹等;但多数还是对症状的描述,以症状为病名的。如老母猪风、恶心呕吐,噎脖子等等。书中内容涉及到临床各科,其中属内科者约20多种,属外科(包括皮肤科、花柳科)者约16种,属五官科者约有6种,属妇产科者约有5种,此外,还有少数属于骨科、神经科和儿科的。在一病一症下,少则一方,多则十余方,也有一方通治数病的。全书列方剂243个,复方多于单方。复方由二三味或五六味药物组成,未见10味以上的。书中的治疗法多种多样,在内服外治的基本治法下又衍生出了多种治法,如外治的方法就有药水外涂,湿布热敷,药渣外敷,针挑,拔火罐,小夹板固定等等。某些病症还注明了禁忌,有的禁吃腌菜,有的禁吃鸡肉、猪肉,尤其是禁吃母猪肉等等,这些内容体现了当时的彝医对疾病的产生,病情的进退,药物的生克关系都有一定的认识。 《双柏彝医书》是对16世纪以前彝族人民医药经验的总结。迄今为止尚未发现有内容如此丰富的彝族医药专门书籍。彝族的医药经验,多散在于各种经书、史书中,非常零星片断。而《双柏彝医书》则在近五千字中,详细说明了多种疾病的治疗药物和使用方法。而这些疾病和药物。都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地方性。 《双柏彝医书》的出现,说明了16世纪中叶彝族医药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证明当时主要以行医为业的彝族医生已出现了。他们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已经有意识收集本民族的医药知识,并将之归纳、整理为专门的药方专书。并且此方书,不仅概括了医药知识,又具有指导人们行医治病的作用。它所记载的病种是彝区常见病、多发病;它所收录的药方和治疗的方法是彝族人民迫切需要的。正因为如此,它才在很困难的环境下,辗转传抄,流传了400多年而不失。国内有研究彝族医药的学者把《双柏彝医书》的发现称之为“彝族医药史研究中的第一次重要发展。” 《启谷署》是贵州省仁怀县政协秘书长王荣辉同志保存的一本彝族医药古籍手抄本。其成书年代难以考证,据遵义医学院教授鉴定推测,“本书成书年代不会晚于明万历庚寅年(1590)年。” 《启谷署》经过翻译整理,记载有5门,38个疾病,263个方剂,此书是一部临床价值较高的彝医书,经后人临床验证,有效率达95%以上,是我们研究彝族医学很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 《指路书》又名《人生三部曲》,彝语《卓莫苏》,由金国库老人和罗希吾戈先生译定。据推测成书年代在明末清初之际。此书属彝族丧葬仪式唱诵的经书,内容主要讲死者的祖先某人曾在何地生息。“指路”是给死者的灵魂指明道路,把死者的灵魂从当地沿着迁徙来的路线送回彝族祖先的发源地。但是,书中记载了大量的医学理论,对彝族男子生平活动的描述及对妇幼保健,人体发育,胎产的认识运用唯物主义的思想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供牲献药经》是彝族古典文献《作祭经》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祭奠死者时呗耄唱诵的一种经文,虽然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是也确实有一部分内容是朴素的唯物思想的认识和反映。《供牲献药经》(以下简称《献药经》),写于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曾广泛流传于云、贵、川三省。它是著名历史学家、社会学家马学良教授1947年在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团街区安多康村彝族毕摩张文元家调查时发现的。后经马教授翻译整理成彝汉对照本。 《献药经》中记载了很多的医学理论,其中内容涉及内科、妇科、儿科、外科、伤科、胚胎、采药,药物加工炮制等等。其中内科记载了18种病证及其治疗,如冷病瘦病、落水得病、哮喘病、寒热往来病、瘴气病、眼花目眩病、中毒身体消瘦病、哼病、嚎病、呃逆病等。妇科疾病中记载了不孕证、性淡漠等。外科疾病主要记载了癞病、痒病、痈疽的症状及治疗。伤科疾病中主要记载了跌打劳伤及犬咬伤的治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献药经》中关于胎儿在母体中的发育描述甚为生动:“古时人兽不相同。一月如秋水,二月象尘草叶,三月似青蛙,四月象四脚蛇,五月如山壁虎,六月始具人形,七月随母体转动,八月会合母亲的气息,九月生下母亲怀中抱。”这段描述,十分具体地阐述了胎儿的发育过程,并且提出了孕育中的生命在三至四个月时开始四肢分化,在临产前一至二个月时产生同母体精神上联系的观点。由于这段文字所具有的原始朴素的医学观,被美国学者肯尼思·卡兹纳选入其著作《世界的语言》(KennethKetxner:TheLanguageofTheWorld,FunkandWangnalls.NewYork,1975)一书中,作为彝语言文字的样品。至于出生后婴儿从一月至成年的漫长历程,书中亦有详细记载。 《造药治病书》原名叫比木都且(译音),意为“造药治病解毒。”成书年代约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全书共19页,用凉山彝文书写,自右向左横书。共约有6000个彝文字,译成汉文约一万字。分278个自然段落,书中绝大部分是关于医药的叙述,夹有少量巫术咒语。其医药部分,共收载疾病名称142个,药物201种。其中植物药127种,动物药60种,矿物药和其他药物14种。所载病名多为凉山彝族当时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所收药物大都产于当地。值得一提的是:书首的一段话开门见山:“这是造药治病书”。点明了本书的主题,是重于医而轻于巫的。可以说,这是一部在“巫”的统治下产生,却又竭力冲破“巫”的束缚的医书。它是彝族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 《医病书》系手抄本。抄于清雍正八年(1731年),它以朴素简明的彝文记载了38种疾病,其中内科病6种,外科病4种,儿科病2种,眼科病1种,方剂68个,其中单方38个,复方31个(由二味药组成者20个,三味药以上者11个)。均作煎剂服。全部处方共列有药物97种。其中动物药25种,植物药72种。 《好药医病书》,又称《医病好药书》。此书抄于乾隆丁已年(1737)冬18日,内容较《医病书》丰富,涉及范围亦广。记载了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和五官科等39种疾病,共有317个处方。由单味药组成的方剂有171方,占54%。但在复方三味药以上的方剂明显地比《医药书》多。这充分说明该书对药物功效的认识已进了一步,不仅掌握了药物的主要作用,而且对药物的多种作用和配伍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治疗方法上,除了内服外,还采用了外包治疗疮疡、刀伤和跌打劳伤;外搽治疗疔疮和皮肤病。按摩治疗腹痛和头疼;搔刮治疗腹痛、腹泻;煎汤治疗疮、癣、疥、癞等。具体疗法亦有增加,体现了当地彝医的特色。全书共使用药物370味,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分类法大致分为水、火、土、金石、谷、菜、果、木、草及禽类、兽类、鱼类和鳞类等13种,但以草类最多。该书比《医病书》涉及面广,数量亦多,是内容比较丰富而全面的著作。 《娃娃生成书》,又名《小儿生成书》。为手抄本,抄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6年),属于介绍妇科、儿科部分生理知识的专篇,它以朴素、生动的彝族文字将胎儿逐月发育,生长的情况作了描述。对从婴儿直到儿童(1~9岁)的智力、生理变化也作了简单的记述。 《超度书·吃药好书》一书中有介绍药物的专篇,包括药物25味,治疗9种病症,在24味动物药中重点介绍了5种动物肉和10种动物胆的功用。均系彝民经常狩猎所能捕获的动物,如野猪、獐子、熊、麂子、猴子、鹰、乌鸦、鱼、蛇等。 《医算书》是在四川省凉山州发现的,成书年代不详。医算,是古人将天文历法知识运用于生老病死方面的一种方法。它主要解决寿命的测量,疾病的预测,以及生命周期性节律的计算。医算也是生命运动与天体运动的结合。 彝族医算主要依据太阳历和阴阳历来推算病人的年龄、禁日、衰年。 在以阴阳历推算禁日的《医算书》中,还附有一些药物治疗方法。这些药物几乎全力动物药,是作为万一在禁日中因施行针刺损伤了身体以后的应急治疗来使用的。这不仅说明彝族使用药物治疗的思想和方法,还证实了彝族医算的目的是为了治病、防病。医算与药物治疗是共存互用,不可分割的。 《聂苏诺期》是新近出版的又一部发掘整理出来的古彝医书。该书内容丰富,除涉及病症、治法、用药等方面外,还按病症分类收载了许多彝族医案。这对研究当时彝医对疾病的观察和认识以及治疗方法都具有很大的帮助,这是该书的特色之一。特色之二是该书所载的273种彝族药,每种都列出彝文名及相应的汉语音译,基源(包括拉丁学名和药用部分),为今后的临床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特色之三是突出了彝族在用药方面的一些特点,譬如:彝医善用植物寄生入药,书中例举了多种寄生类药材,丰富了植物药药用部位的研究内容。 古彝文书籍《寻药找药经》不是毕摩的经书,而是用五、七言韵文写成的说本。书中向听众述说找药的艰辛,药物的珍贵;同时也承认药草只有劳动者(牧羊女)才能找到;而药草的发现是从对动物的观察中得到启发的。书中首先描写药物的珍贵,其贵重到了部落首领们不惜以“九黑牛为礼”,“六羊六黑牛为礼”、“三羊三黑牛为礼”作祭去祈祷寻药的成功。这说明了彝族先民对医药的迫切需要。然后叙述找药艰难。天君(首领)、天臣(头目)、天师(祭师、毕摩)一起出动,谁也找不到“不病不死药”。这反映了彝族医药不经过实践,光靠“神”力是不会产生的。 《老五斗彝医书》是1987年聂鲁、赵永康在云南省新平彝族自治县老五斗乡一带发现。据考证,此书属清末时期著作。此次发现的是民国三年抄本,全书均用彝文手抄,是一本较珍贵的彝族医药文献,它可以提供研究彝族南部方言区的医学流派和发展情况。 该书记载疾病53个。其中内科疾病17个,伤科疾病5个,外科疾病18个,妇科疾病4个,虫咬伤4个,中毒性疾病2个,儿科疾病3个。针刺部位五处:人中、七宣、百会、涌泉、太阳。火罐拔毒一种。记载动物药123种。 《三马头彝医书》是1986年在云南省元江县洼垤三马头李四甲家发现的,此书没有记载具体年代。据考证,此书属于晚清彝族医学著作,全书均用彝文书写。书中记载疾病69个,其中内科疾病41个,妇科6个,儿科1个,外科16个,喉科1个,伤科1个,中毒性疾病3个。记载药物263种。 《洼垤彝医书》是1986年在云南省元江县洼垤李春荣家发现的。据考证属于晚清著作。书中记载疾病48个,其中内科28个,妇科3个,儿科2个,外科2个,伤科8个,误吞异物2个,虫兽伤5个,中毒性疾病3个。记载动物药75种。 《查诗拉书》是一本流传在哀牢山地区彝族村寨中较为完整的殡葬祭词,它系统地介绍哀牢山地区彝族丧葬习俗。但是书中论述了不少彝族医学知识,如对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幼童期,少儿期的生长发育过程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本书在用药上大胆使用胆类药,体现了彝族医药特色。并提出很多卫生防疫及处理措施。 《尼苏夺节》是一部彝族创世史诗。全诗由10个神话故事组成,从开天辟地、战胜洪水猛兽、栽种谷物、发展生产、婚姻恋爱、音乐舞蹈、金属采炼,一直写到民族风情,伦理道德和创造文字为止,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情节动人,文字流畅,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方法描写了彝族人民历史发展的过程。 除上述内容之外,该书中还记载了大量的医药卫生知识。书中在记载有病要求医是这样说的:“若要人不死,要把太医求,要把良药吃,娘古阿娘吉,娘别厄母病,天天去求神,日日去卜卦,早晚又刮瘀。卜卦卦不利,求神神不灵,样样都做遍,病魔不脱身。寻思人世间,人人这样说,治病要煨药,吃药能治病。” 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彝医主张人生了病,要积极寻药治疗而不能信奉鬼神,彝医还认识到,药物只能治病而不能使人生不老,因为这是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 《看人辰书》一书是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发现的。此书系统的记载了在某些特定日子,针刺特定部位会发生危险,就把相应的日子定为“某日”。它用阴阳历推算禁日,按每月36天计算,逐日有禁刺部位。明确指出:“在这些日子针刺时,要注意碰着人辰而发生意外。” 《斯包比特依》是在凉山州发现的一本彝医书,全书用彝文书写。彝族认为。“斯色”的疾病属于汉医学的风湿一类疾病。“斯”是神灵,“色”是游荡。“斯色”即如神灵游荡不定之意。故称天气、山气、地气、水气等所引起的疾病为“斯色”病。 书中比较详细地论述了“斯色”病的起源,传播及如何驱赶这些病邪的方法。通过了解该书,可以从一个角度看到,彝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认识到治疗本病的措施和方法。 由上可见,彝族医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逐步走向成熟。 彝医专家简介 方文才 方文才 男,彝族,生于1947年,中共党员。自幼学习彝医药,14岁时已攻读大量医学名著并开始行医,18岁时已在滇南地区小有名气。1971年入伍,在昆明军区司令部门诊部任医师,1980年毕业于云南中医学院中医系。现任成都军区民所所长(主任医师)、中国民族民间医药研究会副主任委员、《民族民间医药报》主编、《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副主编、云南省民族民间医药研究会副会长、成都军区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自60年代从事民族民间医药工作以来,在彝医药研究方面有一定造诣,能识别和应用于临床的植物药达3140余种,并写出了约12万字的药物分布资料,收集并制作出2200多种药物标本,撰写了《民族医药教材》《彝族医药学》《民族民间药物治疗内科病症》《民族民间方剂选》《彝族医药珍本集》翻译,整理了彝医古典著作《医病书》《医病妇药书》等。20多年来,诊治了省内外及国外病人20余万人次,培养了初、中级医药人员300余人。良好的医德医风和高超的医疗技术曾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光彩的事业》《中国名医列传当代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书刊报纸或电台报道。在科研上取得了多项成果:“复方灵芝糖浆”治疗冠心病,改善冠状动脉循环,效果显著;“杜鹃花糖浆”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获原昆明军区科技进步三等奖;近8年来,又研制出治疗眩晕症的显效药物“方氏八仙丹”;抗老防衰的营养保健品“八仙饮”;主治神经性头痛、外伤后头痛的良药“脑康灵”;治疗乳腺小叶增生与子宫肌瘤的药物“方氏妇乐康”;治疗关节炎与肩周炎的外擦剂”乌龙酊”;治疗溃疡病、慢性结肠炎的“方氏胃肠乐”等。他在治疗中师古而不拘泥。他认为,正气不能存内,不仅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还是疾病发展变化的决定因素,主张“无病善防,增强体质,有病驱邪,慎毋伤正”。[2]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