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药王山 |
释义 | § 概述 位于陕西 耀县城东1.5公里处,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长期隐居之处,因民间尊奉孙思邈为“药王”而得名。药王山本名五台山,由5座山峦组成,山峦顶平如台,形如五指,为纪念医学大师孙思邈,后人在此修庙、建殿、塑像、立碑,药王山成为著名的医宗圣地。远远眺望,绿树丛中,殿宇环山依岩而建,气势壮观迷人。孙思邈(公元581~682年),耀县孙家源人,早年体弱多病,家境贫寒。少年时开始钻研医道药理,兼读经史百字之说,青年时已造诣颇深。学成后曾辞朝廷征召,长期在家隐居行医济人。晚年根据唐代医药文献,搜集民间治疗经验,结合个人行医体会,编著医书。《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30卷,是他的力著。在印刷不发达的古代,手抄本广为流传,直到宋代才出版了两书的摘缩本,并传入朝鲜和日本。这两本书开创了疾病分类、症候记述、治药王山景色(20张)疗方法和药剂处方,对中国医学发展贡献极大。 药王庙,为纪念中国隋唐时代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而建,位于陕西耀县城东的药王山上。 药王山,又称五台山, 药王山因与长安县南五台相对,亦称北五台。平均海拔高度约1000米。药王山是孙思邈的隐居之地,明代修建的药王大殿位于五台中的显化台上。 药王大殿是药王庙的中心。殿高22米,长57米,宽24米,坐北面南,川巨石砌其基,给人以稳如泰山之感、殿内中央供奉着孙思邈的彩色塑像,像高3米,身着昏黄袍服,头戴道巾,面方目朗,两腿跨坐,双手搭膝,姿态和蔼可亲。为明代所塑,至今色彩依然绚丽异常。 殿前东边有碑亭一座,明隆庆六年所刻的五通碑石就立于此亭内。其中习通石碑的两面刻写的是《千金宝要》,记载了孙思邈所著《千金方》中近千副重要药方。另一通刻写的是《海上仙方》,两面刻字,记载了药王搜集、整理的治疗各种病症的单方、验方。 碑亭东侧是孙恩邈医学著作陈列室,室内陈列着药王画像和各种版本的《千金翼方》、《备急千金要方》等著作,供人参观学习研究。洗药池,位于药王庙西南200米处,为两个直径约2米,深1.5米的石窝。传为孙思邈当年洗药用的池子。静应庙,现辟为道观,也是朝拜孙真人的胜地、现存古建筑为明、清修建或重建。药王山现是一处令人心驰神往的旅游胜地。 § 历史 药王山在南北朝时就开始建有佛教寺院,唐朝末年以来,宋、元、明、清各朝,陆续为孙思邈修建庙字,使药王山成为寺庙林立、文物丰富的宝库。药王山海拔812米,药王大殿在北边的山腰上。从山下拾级而上,经过天门,便是雄伟壮观的大殿。大殿高22米、宽24米、长57米,依山而立,如同空中楼阁。殿门前耸立着一对铁旗杆,上面有一幅赞颂药王高尚医德和高超医术的对联:“铁杆铜条耸碧霄,千年不朽;铜烧汞炼点丹药,一日回春。”大殿中央靠山,有明代孙思邈彩色塑像一尊,高3米,白脸长须,身着便服;相貌温和端庄。塑像上方,有松鹤延年雕画。塑像背后,有一岩洞,俗称药王洞。 § 孙思邈 药王孙思邈孙思邈(公元581~682年),耀县孙家源人,早年体弱多病,家境贫寒。少年时开始钻研医道药理,兼读经史百字之说,青年时已造诣颇深。学成后曾辞朝廷征召,长期在家隐居行医济人。晚年根据唐代医药文献,搜集民间治疗经验,结合个人行医体会,编著医书。《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30卷,是他的力著。在印刷不发达的古代,手抄本广为流传,直到宋代才出版了两书的摘缩本,并传入朝鲜和日本。这两本书开创了疾病分类、症候记述、治疗方法和药剂处方,对中国医学发展贡献极大。 孙思邈被人尊为药圣,药王。旧日,每逢农历二月二日,这里有庙会,前来烧香磕头的男女老少不计其数,他们之中有献祭面塑的,有取神水的,祈望百病脱身,健康长寿。在药王洞内,刻着全国各地药王庙的石谱,凡石谱上刻有名字的药王庙,每年二月二日之前,都要到这里取神水。耀县药王山保留有金、元、明、清诸代建筑近200间,除药王庙,还有静应庙,院中有唐代古柏一株,周长3.9米,相传为孙思邈所植。院东南有一块平地,叫检药场,相传为孙思邈在这里检晒过中药材。药王庙建筑以金、元建筑尤为可观,特别是元殿中尚有大型元代壁画两幅,至今基本完好,为国内少见。 § 建筑 大殿配殿内,还有扁鹊、仓公、张仲景、华陀等10位古代名医的彩色塑像,他们都是孙思邈当年研究医学时尊崇 药王山的先师。孙思邈塑像前面有献亭,内立30多通石碑,上刻药王山的历史变迁和历代文人学士对药王的颂诗。献亭东侧还有一碑亭,其中《千金宝要》碑由四块相等石碑组成,刻于宋徽宗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碑刻分六卷,有164页,拓印后可装订成书。碑上的900多副常用药方,是宋代人郭思从《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书中选的,可称普及本。另一石碑为《海上方》,上刻卫生常识和常用验方100多副,韵文记述,便于记忆。《千金宝要》四字取自孙思邈原书用语:“人命至贵,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海上方》一名源自民间传说,相传孙思邈救过东海龙王的太子,老龙王感恩不尽,将宫中珍藏的《海上仙方》赠与孙思邈。大殿东边有一陈列室,展出历代印刷的孙思邈著作的版本,还有1985年日本出版的《千金翼方》。 药王大殿东约200米左右,有一处“摩崖造像”共有8个大小不同的佛龛,有佛像43尊,据清代重修碑记载,这里的造像是由殿宇改造而成的,其中有一龛观音立像,高1.8米,姿态优美,肌肉丰润,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从作风上看,属隋代作品。另有金代和明代坐佛各一龛,其余均系唐代作品。这批造像有浮雕、有圆雕,大者高达丈余,小者不过1尺,形象生动,雕刻细腻,线条流畅,肌肉感强,表情和悦可亲,是关中渭北有名的古代石刻艺术。药王山的造像碑和历代名碑,也是一笔珍贵的历史文物。现保留有北魏至唐代各类造像碑石100余通,有被称为北魏造像之始的《魏文朗造像碑》(公元424年);有被誉为“三绝”的《姚伯多兄弟》等造像碑卜还有许多反映宗教音乐、经变,以及其他内容的碑石,为从事宗教研究、民族史研究和雕刻艺术提供了难得的史料。历代名碑等150多块,其中见诸各家金石著录的近30块。有著名的《张僧妙法师碑》(碑即《宋徽宗题椿慧龙章云篆诗碑》北宋)。这些碑石存放在药王大殿西侧的五室一廊中,号称耀县碑林。 药王山集山川风光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文物胜迹丰富多采,是关中渭北有名的游览胜地。1961年药王山石刻被列为第一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整修的药王山,堪称古代艺术陈列馆和古代医学博物馆。 § 特色景点 药王山石刻: 药王山石刻众多除大量的摩岩造像、摩岩石刻石牌坊动物、植物石刻等文物外北魏到隋唐造像碑和历代记事碑三百余通现列举一些名碑如后。药王山石鼓文碑: 唐拓本石鼓文清顺治十六年刻碑用四块巨大的华原磬玉石刻成刻石有石鼓文658字并录有与全文相应的658字石鼓文音释。刻石还录有韦应物、韩愈、苏轼分别在不同年代作的《石鼓歌》邑人左重耀撰的《刻石鼓文铭》。刻石依据版本是由唐韩愈亲校由宋苏轼所藏再传于李文正之手最后由明末御史邑人左佩玄得到左佩玄之子左重耀与耀州知州唐输辅所刻。 魏文朗造像碑: 北魏始光元年(424)造四面五龛有佛道混合造像十四尊人物三十六众铭文八十八字并有狮、虎、鹿、车骑等浮雕和线刻。造型生动布局得体刀法粗犷铭文完整为造像碑中精品。 姚伯多造像碑: 北魏太和二十年(496)造四面三龛有佛像九尊及供养人线刻像十铭为四面刻制计一千二百余字书法古朴楷中有隶是研究我国书法由隶变楷的珍贵资料此碑拓片多次在外展出以文字、书法、雕刻被誉为“三绝”。是一种罕见的楷书。 三县邑子造像碑: 北魏正光四年(523)造北地郡宜君同官、土门三县邑子二百五十人合造首身座齐全雕工精细。碑高二点二米宽零点九五米厚零点三米为药王山现存造像碑中最大最完整最精细致的一通。 张僧妙法师像碑: 北周建德三年(574)刻立。蟠首方座上有圭额。额文楷书共一千零三十八字以书法健美著称于世。《陕西金石志》录有全文《鲁迅日记》、《鲁迅书帐》均有记。 吴洪标兄弟造像碑: 北魏(年代不详)造四面两龛佛六尊有铭文北地郡泥阳县道民七十一人造碑身正面绘有《天界图》日作园形中有黑线可能是古代对太阳黑子的描绘。碑阴刻碑顶竿、高跷、叠罗汉、相扑、假面戏、竹马戏等《百戏图》。也是古代杂技艺术实物史料。 孙真人祠记碑: 宋元丰四年(1081)碑金大定九年重刻立石碑额有金代画家杜穆所绘《孙真人新堂图》碑文二千五百余字是研究药王山沿革、地貌、形胜及孙真人隐居旧址生平事迹、传说等的宝贵资料。 龟蛇碑原碑刻: 于元代明正统十三年(1448)重刻立石现存两通一在南庵、一在北洞蟠首龟座碑身正中阴刻“龟蛇”两个大字各半米见方二字若象形龟如乌龟爬动蛇字蜿蜒盘曲活灵活现一挥而就堪称神来之笔为元代著名道士谭真君书。在南庵者附刻于《唐太宗赐真人颂》碑之阴。 § 庙会 药王山在南北朝时就开始建有佛教寺院,唐朝末年以来,宋、元、明、清各朝,陆续为孙思邈修建庙宇,使药王 药王山 山成为寺庙林立、文物丰富的宝库。 药王山海拔812米,药王大殿在北边的山腰上。从山下拾级而上,经过天门,便是雄伟壮观的大殿。大殿高22米、宽24米、长57米,依山而立,如同空中楼阁。殿门前耸立着一对铁旗杆,上面有一幅赞颂药王高尚医德和高超医术的对联:“铁杆铜条耸碧霄,千年不朽;铜烧汞炼点丹药,一日回春。”大殿中央靠山,有明代孙思邈彩色塑像一尊,高3米,白脸长须,身着便服;相貌温和端庄。塑像上方,有松鹤延年雕画。塑像背后,有一岩洞,俗称药王洞。大殿配殿内,还有扁鹊、仓公、张仲景、华佗等10位古代名医的彩色塑像,他们都是孙思邈当年研究医学时尊崇的先师。 在药王洞内,刻着中国各地药王庙的石谱,凡石谱上刻有名字的药王庙,每年二月二日之前,都要到这里取神水。耀县药王山保留有金、元、明、清诸代建筑近200间,除药王庙,还有静应庙,院中有唐代古柏一株,周长3.9米,相传为孙思邈所植。院东南有一块平地,叫检药场,相传为孙思邈在这里检晒过中药材。药王庙建筑以金、元建筑尤为可观,特别是元殿中尚有大型元代壁画两幅,至今基本完好,为国内少见。药王大殿东约200米左右,有一处“摩崖造像”共有8个大小不同的佛龛,有佛像43尊,据清代重修碑记载,这里的造像是由殿宇改造而成的,其中有一龛观音立像,高1.8米,姿态优美,肌肉丰润,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从作风上看,属隋代作品。另有金代和明代坐佛各一龛,其余均系唐代作品。这批造像有浮雕、有圆雕,大者高达丈余,小者不过1尺,形象生动,雕刻细腻,线条流畅,肌肉感强,表情和悦可亲,是关中渭北有名的古代石刻艺术。药王山的造像碑和历代名碑,也是一笔珍贵的历史文物。现保留有北魏至唐代各类造像碑石100余通,有被称为北魏造像之始的《魏文朗造像碑》(公元424年);有被誉为“三绝”的《姚伯多兄弟》等造像碑卜还有许多反映宗教音乐、经变,以及其他内容的碑石,为从事宗教研究、民族史研究和雕刻艺术提供了难得的史料。历代名碑等150多块,其中见诸各家金石著录的近30块。有著名的《张僧妙法师碑》(碑即《宋徽宗题椿慧龙章云篆诗碑》北宋)。这些碑石存放在药王大殿西侧的五室一廊中,号称耀县碑林。药王山集山川风光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文物胜迹丰富多彩,是关中渭北有名的游览胜地。1961年药王山石刻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整修的药王山,堪称古代艺术陈列馆和古代医学博物馆。 § 拉萨药王山 药王山最早叫“角布日”,意为山角之山,这是相对于对峙的红山而言,随着历史的流变,不知是哪一年山顶上修建起的招拉笔洞寺为业医喇嘛所居,所以,今天一般称此山为药王山。也许,还不仅仅是这个原因。在历史上能够施良药、除病苦的药王菩萨在藏族人民心目中是慈善和智慧的偶像。 § 拉萨药王山的由来 药王山 很早的时候,人们为了祭祀药王菩萨,在这座山顶上堆起了一个碎石菩萨,在这座山顶上堆起了一个碎石组成的,插着经幡的“轮堆”。而藏族所说的药王菩萨大概就是汉族人所崇拜的文殊菩萨吧。因为文殊菩萨也专司医药,为民解除疾病之苦。要不,传说里的药王山又为什么会成为文殊菩萨留足的神山呢。如果您伴随着朝圣的香客从“角布日”东侧的小巷进入朝拜神山的秩序时,巷口处那迎风招摇、色调耀眼的经幡令您心驰神往外,您能看到,山崖脚下,一个个业余民间雕刻大师,流浪艺匠心度虔诚在地块块片岩上精心雕刻着形象各异的佛和神灵石像以及六字真经。偶而,一个朝圣的香客捐上一些钱换取一块石刻,但他们并不是带回去供奉在自己经堂的佛龛里,长明灯前,也不是当作朝拜纪念品或旅游纪念品作为珍藏,而是转眼主恭恭敬敬地放置到了神山的随便那一个崖坡上。这已经是多少世传承下来的朝圣习俗了。一来,是朝圣者对那些以此为业谋生的艺匠们的施舍;二来就是对这座神山从心底里发出的敬仰与祈祷吧!传说这些艺匠们,其中大部分是以此为业、为生的民间雕刻艺人,但有些以前并不以此为生,只是在他的一生中的某个阶段造下了孽缘,为了向神赎罪,便来到神山脚下操此“善业”的。快要走到这条民间艺匠汇聚的深巷尽头时,就会看到坐落在药王山东南坡半山腰的查拉路甫石窟。石窟依山而立,洞口朝着日出的方向,与大门面向西方净土的大昭寺遥相望。洞内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中心立柱与洞壁间的空间狭窄,仅可容一人通过,但朝圣的信徒们必定要进洞窟内按宗教仪轨以顺时针方向朝瑾一番。 § 拉萨药王山建筑特色 窟内有造像七十多尊,除多尊为泥塑外,余皆为石刻像,零散地分布在中心立柱四面和洞窟的南面、西面、北面的岩壁上。造像以宗教人物为藏王、历史人物为主,从造像技法、形象特征上看为不同时期雕成。在诸造像中尤以经廊南壁上排的尼玛次造像最为有趣。造像高仅29厘米,饰高发髻、戴耳坠、项链、手镯、上身袒露、披帛、下身着紧腿裤,右手持钵,左手指着上方雕刻的一个金光四射的太阳,打座在方台上。"尼玛"是藏语太阳之意,"次"是抓的意思。传说尼玛是古天竺的一位神人,他曾抓下天上无数个太阳。这个传 说带点宗教色彩,但却与我国古代“后翌射日”的神话有某种相似。除此之外,窟内藏王松赞干布和九位大臣的造像也雕刻得栩栩如生、颇为传神。那头戴塔式夹帽、顶端露出一小佛头(这是松赞干布像的主要特 征),浓眉大眼,二排八字胡须,表情庄重的松赞干布像,虽不知刻于何年何月出自哪一位艺匠之手,但这位在藏族历史上做出过辉煌业绩的杰出人物,为世代藏族人民敬仰,奉为神的化身而千古留名,紧靠着松赞干布像右侧雕刻的是文成公主像,当朝圣者立足于她面前默默祈诵时,她那为藏汉两个民族长期合睦友好开创的历史业绩和所做出的伟大贡献,世代传颂。离开这传说颇多、使人产生不少联想的石窟,去领略与查拉路甫石窟相映生辉的凿刻于“角布日”神山东山头北崖壁、山北的南崖、山南面崖壁上的万尊摩崖造像与六字真经,那您可谓走进了佛国境界、艺术的大宫殿里。 每到一个重要的宗教节日,药王山的转经路上,人潮涌动,焚香祈祷,叩头膜拜把信徒们的内心祈盼倾至这佛光四溢的神山上。不少康区、藏北、境外的信教徒不远万里,从家乡携带着刻有六字真言的牛头,石块来到神山面前,恭敬置于山崖上下班,以表达自己的真诚。平日里,朝圣的信徒手摇转经筒,口诵六字真言心度虔诚地绕着药王山朝拜,山崖下的流浪艺匠仍在潜心地凿刻着奉献给神、给人的“艺术品”。 § 拉萨药王山看点 药王山上是拍摄布达拉宫最好的角度,尤其是半山腰。 [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