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意外北票龙 |
释义 | § 基本简介 意外北票龙 意外北票龙是镰刀龙超科下的一个属。它们的化石是在中国辽宁省近北票市发现,故以此市来命名,并在1999年3月份的《自然》(Nature)中发表。北票龙的化石发现于义县组的尖山沟,地质年代为下白垩纪,约1亿2500万年前。它只有一种,名为意外北票龙(B. inexpectus),是因它那种令人意外的特征。 很大量的北票龙化石被发现,包括有头盖碎片、一个下颌骨头、三节颈椎、四节背椎、一节尾椎、肩胛骨、完整的前肢及一个连后肢的完整骨盆。在2009年,徐星等人叙述了第二个标本,包含头骨、颈部、胸部,以及形状独特的长羽毛痕迹。 过往镰刀龙超科的实质分类被受关注及讨论,这是因为它们那像原蜥脚下目的牙齿及身体结构,显示它们一般是草食性动物,不像一般的兽脚亚目。北票龙被认为是原始的镰刀龙超科,有着一些特征证明镰刀龙超科(包括镰刀龙科)都是属于虚骨龙类,而非过去认为的蜥脚形亚目或鸟臀目近亲。 种名“意外”实际上有两层含意:1、这种恐龙的特征组合十分奇特,2、这件标本的发现实属意外。[1] § 体形特征 意外北票龙 意外北票龙约有2.2米长及臀部高0.88米,是已知最大型有羽毛恐龙。其重量估计约为85公斤。北票龙的喙没有牙齿,但有颊齿。高等的镰刀龙超科有四趾,但北票龙的内趾较小,显示它们可能是从三趾的镰刀龙超科祖先演化而来的。相对其他镰刀龙超科,北票龙的头部较大,下颌的长度超过股骨的一半长度。 意外北票龙的旧版想像图(没有第二种羽毛)从模式标本的皮肤痕迹,显示意外北票龙的身体是由类似绒羽的羽毛所覆盖,就像中华龙鸟,但北票龙的羽毛较长,而且垂直于手臂。徐星等人认为北票龙的绒羽,代表它们是介于中华龙鸟与较高等鸟类(鸟翼类)的中间物种。 与其他兽脚类的羽毛不同,意外北票龙具有第二种形态的羽毛,羽毛较长、结构较简单。第二种形态的羽毛,是由徐星等人在2009年研究第二个北票龙标本时发现;当徐星重新研究第一个标本时,也发现第二形态的羽毛。 第二形态羽毛是由单一、无分支的纤细羽毛构成。大部分有羽毛恐龙的绒羽是有一根羽干,分叉出两根以上的羽毛。北票龙的第二形态羽毛,长度为10到15厘米,大约是颈部长度的一半。而中华龙鸟的羽毛最长只有颈部长度的15%。 意外北票龙的第二形态羽毛也相当宽,模式标本的第二形态羽毛的宽度为3公厘。而中华龙鸟的羽毛最宽只有0.2公厘,帝龙的羽毛宽度仅次于北票龙。原始的第一形态羽毛的横剖面是圆形,而第二形态羽毛的横剖面是椭圆形。在北票龙的两个标本中,第二形态羽毛没有弯曲、折断的迹象,显示这种羽毛相当坚韧。 由于目前只有兽脚亚目恐龙是有羽毛的,意外北票龙的发现显示镰刀龙超科是属于兽脚亚目的。 由于意外北票龙形态非常奇特,古生物学家们对这类动物在恐龙大家族内的系统分类一直存在争论。意外北票龙的发现表明,镰刀龙类是食肉恐龙当中非常特化的一个类群。另外,意外北票龙还保存了与中华龙鸟相似的细丝状皮肤衍生物,表明这种细丝状皮肤衍生物可能在许多兽脚类恐龙类型上都有生长,它代表了后来出现的鸟类羽毛的演化初级阶段。 [2] § 重大发现 意外北票龙 科学家徐星在显微镜下用小剃针慢慢地剥离这一动物尺骨旁边的岩石。他突然发现,一束束几乎平行排列的黑色细丝状碳化印痕出现在这一动物的遗骨旁。这是皮肤衍生物的印痕!这是继中华龙鸟以后第二个保存这种结构的恐龙!他激动地屏住了呼吸,这些黑色的细丝似乎在他眼前飘动起来,化为飘飘秀发,化为翩翩舞带,化为缕缕炊烟,化为片片托月的乌云,姣妙迷人,变态无穷。徐星发现这些细丝状结构主要分布在动物的四肢附近,几乎垂直于肢骨,长度大约5厘米。尤其是在尺骨附近的细丝状结构,极清楚。 在1999年5月27日出版的英国的《自然》杂志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徐星、唐治路和汪筱林报道了他们的这一研究发现。他们把这种恐龙命名为“意外北票龙”。属名之所以叫“北票龙”当然是因为化石产自北票市。种名“意外”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说这件化石的发现,对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这次发掘来说,是意外的收获,二是说这种恐龙的形态是出人意料之外的。意外北票龙标本保存身长2.2米,估计原身长有5米左右。它的头小而低,嘴很长,下颌瘦弱,嘴里有牙。牙齿成小叶状,边缘有小锯齿。它的爪扁而弯。它的身上有细丝状的类似毛的皮肤衍生物。徐星等在他们的研究论文中写道:“这种细丝状结构从它的形态和位置来看,显然代表一种皮肤衍生物;这一发现间接证明了中华龙鸟的细丝状结构也属于皮肤衍生物,而不像有些人所说的是在埋藏的时候偶然造成的;这些结构很可能和鸟类的羽毛同源;这种我们称之为细丝状皮肤衍生物的结构可能在兽脚类恐龙当中分布广泛,代表向鸟类羽毛演化的一个初级阶段,随后演化出了真正的羽毛。”这样的表述对于一般的读者也许是不知所云。这篇文章发表后一位美国的记者曾问徐星:“您能用最通俗的语言描述一下这一发现的重要意义吗?”徐星说:“很多人都知道霸王龙。中国的发现表明,我们很可能需要改变包括霸王龙在内的一些兽脚类恐龙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它们不再是浑身披着鳞片的爬行动物,而是更接近鸟类,身体上长着类似鸟类绒羽的结构。换句话说,我们再也不能把爬行动物的概念简单地运用在恐龙身上!” 意外北票龙是在四合屯义县组下部地层中发现的,地质时代属于早白垩世,距今1.25亿年。这种恐龙属于镰刀龙类恐龙。镰刀龙是苏联古生物专家马列耶夫根据在中国内蒙古纳摩盖吐盆地发现的巨大的前臂骨骼化石而建立起来的恐龙的一个科。这个骨骼化石长2.5米,形状就像弯形的大镰刀。所以镰刀龙的原义就是“长柄大镰刀的蜥蜴”。后来人们发现镰刀龙是头小、爪大,是有点儿“四不像”的一类恐龙。就像麋鹿,角像鹿,尾像驴,蹄像牛,脖子像骆驼,但从整个来看又哪种动物都不像,所以又叫“四不像”。镰刀龙类恐龙的头像原蜥脚类恐龙,牙齿却像鸟臀类恐龙;它的腰部骨骼结构既不像蜥臀类恐龙,也不像鸟臀类恐龙。由于镰刀龙类恐龙“四不像”的形态特征,长期以来对它的分类存在着争论。意外北票龙的发现为镰刀龙的分类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证据。由于它保存了许多食肉类的兽脚类恐龙的证据,所以把它分到兽脚类恐龙。但它又是兽脚类恐龙中特化的类群,它以植物为食。所以,意外北票龙是兽脚类恐龙中的意外。 § 引发争议 意外北票龙 意外北票龙的发现解决了恐龙研究领域的一个富有争议的问题。那就是大多数食肉类恐龙是不是长毛的爬行动物。一直以来,人类对于恐龙的认识是长有鳞片的庞然大物。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 主要有两方面的依据。一是来自现实世界中的爬行动物。传统上人们认为恐龙是一种爬行动物,所以它应该和其它爬行动物如鳄鱼、蜥蜴一样身披鳞片。二是来自化石的依据。在过去发现的恐龙化石中,人们曾经发现过它们具有鳞片的皮肤印痕。基于以上两个原因,包括科学家在内,人们相信恐龙是披着鳞片的爬行动物。 但是1969年美国科学家贝克提出小型食肉类恐龙可能是温血动物,因此推论很可能小型食肉类恐龙体披毛状皮肤衍生物,也就是说它们像现在的温血动物一样是长毛的。但这一推论一直没有得到化石证据的支持。1996年中华龙鸟化石的发现第一次揭示出有的小型食肉类恐龙不同于其它长有鳞片的爬行动物,它们的确体披毛状皮肤衍生物。这一结论引起了世界各国科学家的巨大兴趣,同时也引发了巨大的争议。1999年科学家在意外北票龙的化石中发现了毛状皮肤衍生物。这一发现再次证实,绝不是所有的小型食肉类恐龙都像人们传统上认为的那样身披鳞片。 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只在中华龙鸟和意外北票龙的化石中发现了这种毛状皮肤衍生物,而在世界其他地区的恐龙化石中却没有发现类似的构造,这又说明了什么呢?应该说这些化石的发现地中国辽西北票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保存环境。而不是由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小型食肉类恐龙都没有长毛。 意外北票龙是人们发现的又一种长有原始羽毛的小型食肉类恐龙。由此科学家们推论,生存年代晚于意外北票龙的绝大多数食肉类恐龙都是体披原始羽毛的美丽的爬行动物。 意外北票龙化石 意外北票龙化石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