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惠来县 |
释义 | 惠来县 惠来县于明嘉靖三年(公元1523年),迄今479年。旅居港澳台和海外侨胞20多万人,是广东省著名侨乡。 惠来全境居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日照充足,雨量充沛,自然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资源20多种,其中花岗岩总储量1500万立方米,高岭土总储量5000万吨,稀有金属锆英石储量1.2万吨。水力、风力资源丰富。有水库,山塘200多座,总库容量近4亿立方米,蕴藏发电能力达5.29万千瓦,有水力发电站48座,总装机容量1.28万千瓦。全县可建风电场面积30平方公里,被定为“国家乘风计划”的海湾石风电场首期工程2000年投产以来取得较好效益。特色农业发展较好,荔枝种植面积达1.6万公顷,产量近4万吨;龙虾、鲍鱼、石斑鱼、海胆等名珍海鲜产量也较高。 § 惠来历史 惠来县境内古为百越之地。秦汉时,为南海郡博罗、揭阳辖地。晋以后至明代中期均为潮阳、海丰辖地。明嘉靖三年(1524),始析潮阳县隆井都一半和大坭、惠来、酉头3都及海丰县的龙溪都合置惠来县,因县治在惠来都,故名。嘉靖四年(1525)建城,得名惠城,因其地处葵岭东南,故又称葵阳。 嘉靖三十二年(1553),又割入靖海千户所。置县后隶属潮州府管辖至清末。民国时期,先后属广东都督府、巡按使潮循道、东江行政委员公署、东区绥靖委员公署、广东省第五、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5月20日惠来全境解放,8月,成立惠来县人民政府。惠来县先后隶属潮梅人民行政公署、潮汕临时专员公署、潮汕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潮汕专员公署、粤东行政公署、汕头专员公署。1958年12月10日,撤销惠来县建制,与普宁县合并。1961年3月恢复惠来县建制,隶属汕头地区行政专员公署。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惠来县属汕头市。1987年全县共置14个镇、3个乡、4个农林场,下辖288个村民委员会,27个居民委员会,553个自然村,总人口74.12万人。民族为汉族。方言以潮汕话为主和少数客家话。总耕地面积35.71万亩,人均0.48亩。 § 经济文化 惠来经济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有“草县”之称。地理条件虽然优越,但历史上旱、涝、风、潮灾害频繁,有“三日无雨火烧埔,一日下雨变洪湖。十年九灾多荒月,十家家户九家愁”和“一年咸水淹,三年断炊烟”等民谣俗语。过去受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农业生产发展缓慢。1949年全县水稻平均亩产101公斤,总产量3.85万吨,农业总产值仅3777万元。新中国建立后,实行土地改革,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1978年以后,农村落实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又推广科学种田,粮食产量明显提高。1987年水稻平均亩产378公斤,总产12.29万吨,比1978年分别增长50%和5.3%。在此基础上,合理调整生产布局,组织农业深度开发,发展以荔枝、菠萝、香蕉为大宗的水果生产,荔枝产量居潮汕之首,瓤肉清脆香甜,在香港素享盛名。其他经济作物种植以花生、茶叶、黄麻、萝卜、蔬菜、甘蔗为主,萝卜干质量居全国首位。蔬菜从自给发展为外销。至1987年,全县水果种植达22.63万亩,是年总产2.12万吨,比1978年扩大1.79倍,总产提高5倍,其中荔枝种植面积达8.4万亩,总产量1293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2..65倍和16.7%,菠萝、香蕉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全县农业总产值为2.05亿元,比1978增长91.6%。 县境雨量充沛,但分布不均。每年5月至8月为多雨期,占全年降雨量88%,常在春夏之交发生洪涝。农业生产量遭受严重破坏,农民生活困苦。新中国建立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下,大规模筑造堤围,兴修水利,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至1987年,全县共修筑山塘水库224座,其中大型水库1座,中型7座,小型216座,蓄水4亿立方米,灌溉面积27.59万亩;修筑引水工程29宗,引水量857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4万亩。加固江海堤围、闸坝251.2公里,其中龙江干堤25公里,捍卫耕地面积22..2万亩,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基本实现农田灌溉水利化。同时加强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职权,建造水电站。新中国建立38年来,全县共建成五福田、船桥等大小水电站48处,装机62台,容量1.23万千瓦。解决农村、城镇用电照明和供给部分工业用电、农业机电排灌。惠来 惠来有山地面积101.55万亩。新中国建立前,大部分是荒山秃岭,沿海是荒沙一片。新中国建立后重视造林绿化,既营造用材林、新炭林、竹林和果林,沿海沙滩又营造防护林,林业生产发展很快。至1977年,全县山林实有面积54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50年1%提高到28.7%,但也出现过1958年“砍林炼钢”和文化大革命期间“砍林造田”的失误,林业发展过程有挫折。到80年代,实行县、镇、村三级领导干部挂钩林种果责任制,同时贯彻“以迅速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林果结合和营造丰产林为重点”的林业发展方针,造林绿化有新的发展。据林业部门统计,至1987年全县有林面积77.9万亩,占山地叫面积76.7%,比1977年增长44%,森森覆盖率已达41.5%。林木主要品种有松柏、相思、桉树、杉、竹等,果林主要品种有荔枝、龙眼、芒果、生(乌)榄、菠萝、梅、杨桃、梨、桃、李等。全县已基本消灭荒山,林果并茂。 惠来农民历来重视养猪、养牛羊和鸡、鹅、鸭(下称三鸟),把发展畜牧业作业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新中国建立后,饲养业发展较快,1985年全县生猪饲养量32.6万头,年终存栏量20.2万头,比1949年分别增长2.3倍和3.3倍。为加快饲养业的迅速发展,1987年引进澳大利亚牧草,全县种植面积8088亩,居汕头市各县之首。年总产干草2.5万吨,占全市产量一半。并建成畜牧饲料粉试验加工厂和牧草综合示范中心,给发展畜牧业创造有利条件。1987年全县耕牛年末储栏量3.09万头,比1978年增长59.3%,生猪饲养量34.98万头,年终存栏量20.68万万头,分别比1978年增长40.8%和19.1%,三鸟饲养量173万只,比1978年增长1.42倍。 全县可养殖的海水面积1.05万亩,淡水面积5.27万亩,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渔船配置现代化捕鱼设备、通讯设备,促进水产总量明显提高,1987年水产品总量2.88万吨,比1949年增长7.2倍。其中:海水捕捞2.54万吨,海水养殖1333吨,比1949年分别增长6.5倍和24倍。名贵海鲜产品如鱿鱼、龙虾、对虾、鲍鱼、海胆、石斑石、鳗鱼、乌贼、紫菜、赤蟹等远销海内外。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淡水养殖业发展迅速。1986年全县投资人民币2964.4万元,美金550万元,建成养虾池7100亩,在靖海、资深建虾苗室2个,育苗水体2000立方米。在隆江、溪西等建养鳗池311.4亩。在神泉、靖海建鲍鱼养殖基地,规模效益日趋扩大。大量虾、鳗、鲍鱼等水产品和水产加工品进入国际市场。1987年全县淡水捕捞总量150吨,淡水养殖1931吨,比1980年分别增长85.4%和215.5%,海、淡水资源得到初步开发。惠来靖海湾 惠来有悠久的文化渊源。境内已发掘出古代的夔纹陶器、西周甬钟、春秋铜矛、东汉铜鼓等文物。古老传统文化相沿继承,人才辈出,艺文昌盛。明初,苏福(民间称为苏神童)所作《三十夜诗》脍炙人口。1949年以前,惠来已有周田的中一枝香、海埕的正天香两两个潮剧团,还有皮影戏、木偶戏等。新中国建立后至1957年,惠来正式成立玉正潮剧团,文化事业发展较快,但中间仍有落。1978~1987年,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设施配套逐步完善。 全县仅有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2所,学生467人,小学约214所,学生约1.3万人。1978年以来,教育事业更受到重视,至1987年全县投入教育奖金3599万元(包括财政拨款、华侨捐资、群众集资),新建扩建拆建校舍21.9万平方米,维修校舍3.68万平方米。据县教育部门统计,1987年底,全县有中学26所,其中完全中学9拟,初级中学17所,在校学生2.68万人;职业中学2所,学生1689人,电视大学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小学242所,学生7.43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幼儿园74所,入园幼儿1.16万人,各类学校总计346所。全县形成从幼儿到大学的教育体系。教育条件的改善,有效地推进教育质量的提高。自恢复高考制度至1987年,全县考上大学院校1386人,中专学校991人,中师826人,技工学校204人。在抓好普及教育的同时,积极办好各类成人教育,以及青壮年的扫盲工作。 至1987年,全县有19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获国家奖1项,省级奖2项,市级奖16项。县农业科研部门培育的杂交水稻“矮优2号”等4个品种,推广种植面积24万亩,增值850元。国营县电器石研制的DJWJIO―1·2·3型高压电力计算箱,BJW-0.5型低压计量箱两项产品创值250万元。惠来的体育事业,新中国建立后有所发展。1987年少年组象棋新秀许银川被送进省象棋队集训,8月,参加全国赛进入了八强。全县体育项目有:武术、篮球、象棋、潜水、游泳、荡千秋、赛龙舟等。 县内名胜古迹多处,主要有龙泉山庄风景区、百花尖风景区、黄光山风景区、铭湖岩、仙井岩、清水岩、神泉的海角甘泉、蜃楼海市(非固定),惠城东栅永福寺(活佛宋禅祖师潜修圆寂之地)等,自然景观优美,吸引了中外游客。改革开放后,旅游事业日益发展。 § 行政中心 惠城,是惠来县人民政府所在地。自建置以来,系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惠城镇位于惠来县中部,大南山主脉以南,雷岭、盐岭河中间,即东经116°17′,北纬23°02′。北与普宁市和汕头市潮南区以分水岭为界;南接东陇镇和隆江镇;西与青坑林场少部份邻界,大部份与石榴潭水库连接。全境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北部为山区、丘陵,中南部为小冲积平原。倚山濒海(距神泉港7公里),地处亚热带,呈高温多雨特色,气候温和,土质肥沃,宜农宜果,四季常春。镇境西北最高峰珍珠帘,海拔767米,向东绵延第二山峰称五福顶,海拔617米;再向东南延伸,形成双过年山,海拔605米。双过年山向东绵延有盐岭山、五朝山,形成县城北面屏障,其最高山峰称尖山,海拔495米。再向东是学地山,进入华湖镇境。雷岭河为镇境最大河流,发源于潮南区,流经华湖镇,从虎头山旁至惠政桥,为县城与华湖镇分界线。盐岭河发源于镇境盐岭山,故名。从镇西北流向东南,河长15.4公里,集水面积60.1公里,在东陇镇赤洲村北汇入雷岭河,经神泉港入南海,是雷岭水系的主要支流。原河林乡境内有3条水系,一是林樟水,发源于与普宁县的分水岭;河流长22.6公里,为石榴潭水库的主要水源;二是五福田水,发源于珍珠帘山,流入石榴潭水库,为水库的主要水源;三是山美水,发源于双过年山南麓,经石古、毕章、后洋汇入螺溪。惠城镇地处粤东沿海,全镇总面积178平方公里,现有农田耕地面积13914亩,山地面积22万亩,山地造林主要以杉、松柏、相思为主,造林绿化占有96%以上。 § 风景名胜 惠来依山傍海,名胜古迹众多。“惠来八景”闻名遐迩,有峻峭挺拔的“百花领袖”,取之不竭的“海角甘泉”等,神泉的“海市蜃楼”与山东蓬莱齐名。人文景观丰富,有22处文化古迹列为省、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佛教活动历史悠久,有唐代高僧大颠潜修的虎头岩寺、清初宋禅祖师坐禅的永福寺以及西天佛寺等。沿海景点有海蚀崖、海蚀柱、海滩等,其中靖海湾东部的“客鸟尾石笋区”更以突兀新奇著称。滨海旅游业初具规模。有占地面积380公顷,集植物观赏、高尔夫球场、海滨度假村、潮汕民俗文化村于一体的粤东金海湾植物园。此外,南海、靖海等地的海滨度假村己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龙藏洞 道教胜地赤松观龙藏洞 在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惠城镇西北8公里处, 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往古昔一仙庙,世称“龙藏洞”。这里山清水秀,清幽雅静,自然风光绮丽,民间传说:当地干旱缺水时,唯有此处终日泉水潺潺!历代地理先生朝思暮想择此地作风水,谁知罗庚盘一摆放,指针即不动弹,不可思议。置身此地,真有神秘玄妙之感。据传,清朝乾隆年间,惠来县靖海乡人宋超月乙镜真人,与道友畅游潮州九邑,惠来都十八景地,识昆仑山落脉,西系葵峰望天岭、双乳峰,居普陀岩虎头山,悟莲峰山油瓶石坑有玉盒献宝,仙师南行追龙赶凤,但见龙藏凤栖,到了“龙藏洞”,遂推卜立愿而戏言曰:“藏世道宣仙地,389年后,自有吾后传明月善人,在此为师创观建宫,存真容于龙藏洞。”至公元1994年11月当地道友自筹资金300余万元,修复古庙,圆成“龙藏洞赤松观黄大仙庙”,并经揭阳市宗教事务局核准,惠来县宗教事务局批准登记开放。于1996年阴历8月23日,举行黄大仙诞辰暨龙藏洞管理委员会成立挂牌揭彩双庆活动,盛况空前。还先后接待了海内外来宾3万多人,举行“罗天大醮”法会3 次。祈祷世界和平,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快乐!参加信众约15万人次。现在在赤松观后殿兴建了“乙镜真人宫”,于1997年4月20日举行奠基典礼,请汕头大学及汕头园林建筑高级工程师设计,参偈先贤鲁班图模,定为 天地人三才乾坤宫阁,分三层设计:上层呈天坛形冲云宫;中层为城郭形八卦迷宫;底层为富丽堂皇地宫。三层叠宫,有24 屋顶、36飞檐、72角椽、99洞孔,8柱6门玄洞冲天,造型独特,史无前例。还规划在山腰修复“观音圆通宫”、“报孝堂”﹙功德堂﹚,在山顶复建“冲天观”,以恭三清至尊、李道明天尊、吕纯阳祖师等八仙。近年来,龙藏洞管理委员会在修复道观的同时,积极地为当地社会公益福利事业做贡献,如自筹资金 100万余元,修建7公里长、宽8米的黄大仙公路,架设了电话线和供电线路,改善了当地山区的交通、通讯和生产、生活条件,受到当地群众的赞扬。 亚洲第一航标塔 亚洲最大的航标塔 海上航标灯塔。位于惠来靖海镇西南石碑山岬角。初建于1882年,数建数毁。现在的灯塔为1989年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塔高68米,塔顶灯光视距24.5海里,主光灯每10秒闪动一次,并配有雷达应答器和无线电导航系统等设备,是中国16个导航台中最高者,有“亚洲第一航标塔”之称。 海角神泉 海角甘泉 海角甘泉位于神泉镇区东南角,宋时是海滩上一个淡水泉眼,明时砌成泉井,其时潮汕神童苏福为它题写独脚联“抉(快)取携而不竭任卤浸咸蒸独标平淡”,一时成为绝对,扩大了此泉影响,并被人们编造出许多神奇传说,使此泉演变为“神泉”。清乾隆间知县王玮在井旁建亭,将苏福独联刻在亭柱上,并树碑撰文。清代歌咏神泉诗中有“天涯有奇景,海角出甘泉”的句子,因而产生了“海角甘泉”的雅称。 榕石永福禅寺抱石苍榕夺化功 擎天傍立梵王宫 在惠来县城北部。有古榕抱石而生,榕则虬枝劲干,石则苔痕斑驳,木石结缘,蔚为奇观。石上曾有一祠奉祀九子母神,明代又于其旁建榕石庵,此庵几百年间历经沧桑,几度兴废,解放后,已是庙宇颓败,几将倒塌,近年,由华侨捐助重建新寺,称“榕石永福寺”,现有大雄宝殿、东西阁、功德祠、祖师庙等,规模宏伟,远胜旧寺,数十身贴金佛像,神态俨然;绿瓦朱扉,金碧辉煌,成为又一旅游胜地。 海市蜃楼 海市蜃楼 海市蜃楼常出现于神泉港西南海面,时间多在春夏之交,天将大雨前夕。“海市蜃楼”的出现次次有异,有古代的台榭、亭阁,有现代的高楼大厦,还曾出现过日本侵华的战争场面。同一次蜃景也变幻莫测,景象万千:时而勇士披坚执税,万台奔腾,时而曲苑、酒旗,仕女嬉游,或隐或现,若远若近,蔚为壮观。蜃景出现 有一年一次或数年一次,也有一年两次。长则几小时,短则十几分钟,甚至一瞬即逝。1957年3月19日蜃景出现,从下午一时至六时四十五分才消逝,是有史以来延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当地渔民总结为观察气候经验,有“景远候风,景近候雨”之说。今年的海市蜃楼出现了两次,分别在四月和五月份,其中四月份一次时间长达四五个小时之长。 靖海古堡 靖海古堡 惠来县靖海镇,古称靖海所。靖海所设于山地高处,城峘周长1500多米,高近5米。东北面城峘完整,有瓮城及城楼,墙以石垒筑,上有城垛及望孔。靖海所历来是潮汕地区的军事要地,明代在附近筑有南北炮台及烽火台客鸟尾石笋“这里的奇石真是叹为观止,在全国来说也是难得一见!”这是一位旅游发烧友畅游惠来县靖海镇客鸟尾石笋之后由衷发出的赞叹。这片海滨石笋区被大自然长年累月的雕琢、加工和呵护,出落得美仑美奂、神奇脱俗。 客尾鸟石笋 石笋区 石笋区由一个伸人海中的小山头和周围一片片或联结或分散的大小石头组成,初来乍到者立即会被目不暇接的神奇石头所征服:小山头像一个巨大的山水盆景,它最高处的石头是一头引颈眺望的“海狮”,像是要跑到岸上溜达溜达;海狮的脚下,是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锦缎”,每一个方寸之间各有各的图案和美妙之处,像动物又像花朵,这些图案表面滑爽近乎晶莹剔透。小山头四周的石头更显个性和特色,有的像一个个破土而出的竹笋,彰显生命的张力;有的像一群憨态可掬的企鹅,享受明媚的春光;有的像一簇簇浪花,开怀大笑般互相追逐;有的像一本本排列整齐的红皮书;引领游客去领略大海的奥秘;有的像是一群仙人在观海;有的像是一群海豹在晒太阳。所有的石笋为了标新立异,都不约而同在颜色上做文章,有的故意涨红着脸,好让自己更加妩媚;有的独标平淡,于洁白晶莹中体现一种清高;有的身着杂色衫儿,在群石之间显示自身的兼容和素雅。它们任凭风吹雨打、任凭日晒海蚀,依然清新、依然亮丽。轻松活泼的色调,和着丽日蓝天,和着湛蓝的大海,和着洁白的浪花,和着岸上风能发电厂一排排优雅的风车,和着照相机不停的咔嚓声,和着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合奏出一曲风景这边独好的交响曲,令游入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靖海镇客鸟尾石笋区距离惠来县城只有区区的30多公里,交通便捷,景区至今保持天然朴素的本色,没有任何人为雕琢,也没有别处景区的拥挤和杂乱,更没有俗气的商业气息,来这里完完全全可以在不被打扰的情况下和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来一次亲密接触,让自己融入自然,融入风景,于轻松写意中让身心得到放松。而且沿途是风光旖旎的海滨长廊,中间有海角甘泉、神童苏福的独脚联、国内第一航标塔等名胜风光,以及在建中的国内最大风能发电厂,是一金路线。 严禅寺 严禅寺 百花山庄严禅寺,位于惠来县城以东三十里处周田镇施家村,俗称“百花尖”。它创建于宋,明、清均有葺修和扩建,规模宏大。1983年10月被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8月被批准登记开放。系岭东名胜之一。古往今来,年代变迁,几度葺修。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政策得到落实。重修古刹。辛酉年(1984)以来,搜集失散碑刻、名人词赋,集名句勒于盘石之上,重展古范,供游人欣赏。1988年开始筹划于寺前建大雄宝殿,经精心设计,于1993年择吉鸠工,破土运后,填坑垒堤,以兴建大殿,劈山拦坝以造祖堂,并在大殿两边建二层楼为会议厅、客堂、禅房及其它配套设施。至乙亥年(1995)蒲月竣工。新建成的庄严禅寺,在百花石门内,坐北向南,面阔70米,进深30米,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总投资100多万元。由上下傍山筑宇八组单体构成,为四合院建筑,厅堂均以木石结构,盖金黄色琉璃瓦,属歇山顶及硬山顶。 文昌阁塔 文昌阁塔位于惠来县城之南,初建于明嘉靖年间,清顺治时毁于火灾,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知县张秉政修阁,移北向南。乾隆二年(1737年)知县杨宗秉于阁前祠原地建文昌阁塔三层,额曰“奎光阁”。此塔为风水塔,属古代砖石结构,贝灰夯筑,状为三层八角形,密檐式塔檐,高23米,每层皆有石柱支架,外有栏杆,内有旋梯可上;藻井上绘有八卦图。第三层北门上刻有清知府周硕勋“巢凤凌云”楷书。登塔远眺,海光山色,尽收眼底。仿建了昔年的文明书院,展出文物、古董,两侧为革命历史展览馆。公园内游亭小阁分设而立,盆景、假山、喷泉、兰圃、古榕等选景而设,呈现出一派充满生机活力的崭新面貌,增添了古迹的风采。园内有环水长廊,供人休憩,廊壁上刻有惠来著名风景线图,可供导游。 黄光山 黄光山佛教名胜地 惠来县溪西镇黄光山,创建于南宋建炎年间。座北朝南,背山面谷。为四进院落式布局,面积1538平方米。该寺建筑错落有致,殿阶严整,门脊嵌龙,回廊悬空,甚为壮观。寺前有一宽45米高12米的巨大照壁,上嵌“黄光山”三字。寺后奇峰叠嶂,寺左有清代武举练武场,上有摩崖石刻,山顶新建达摩祖师石像高二十八米,蔚为壮观,每年正月潮汕各地及海外潮人纷纷前来此处朝圣,人山人海络绎不绝,是海内外闻名的佛教朝圣胜地。 宋大峰祖师庙 宋大峰祖师庙 峰德林宋大峰祖师庙,位于惠来县隆江镇岗前村,供奉大峰祖师,由民间集资七百多万元修建,硫璃绿瓦盖顶,屋脊五彩嵌瓷,规模宏大,庄严雄伟。时刻木雕均出自名师巧匠之手,构思别致,技艺精湛,飞禽走兽活龙活现,古今人物画屏栩栩如生,是民间传统艺术的精品,极具鉴赏价值。 § 特产、小吃、美食 功夫茶 [惠来功夫茶] 一般泡茶方法泡制出来的茶相比,功夫茶的茶香更浓郁,茶味更甘苦,上等的功工茶入口润滑,口感微涩,但喝过后甘香无比,回味无穷,那种在舌根喉头久久驻留的甘香是喝其它任何一种茶都无法体会到的。可以这么说,喝一两口功夫茶,提神醒脑解渴开胃小意思;喝一两泡功夫茶,茶香茶味绕舌三日。 贝雕 [贝雕] 贝雕是选用有色贝壳经剪取、车磨、抛光、堆砌、粘贴等工序而成的工艺品,品种有:各种人物、动物、花卉、挂屏等陈设品;各种文具、烟具、台灯等生活用品。色彩富丽,自然美观。 [靖海鲍鱼] 个小,味美。鲍鱼为海产八珍之一,鲜食、干制均可。潮菜“清炖鲍鱼”为宴席上佳肴,选靖海鲍鱼炮制,其味更醇更佳。鲍鱼壳可作药用,具清肝明目之功效。 [神泉鱼丸] 揭阳市著名鱼港——惠来神泉,捕获甚丰,鱼产品加工也很有特色,而以鳗鱼、淡甲、马鲛等鱼加工制成的鱼丸最出名。神泉鱼丸爽脆、鲜甜味香,备受潮民欢迎,食市上每每供不应求。 荔枝 [惠来荔枝] 惠来种植荔枝历史悠久,如今仍保留着上千年树龄的荔枝。品种主要有三月红、水东、妃子笑、桂味、糯米糍、淮枝等,良种率达87%。惠来发挥资源优势,按照基地化、产业化、专业化的要求,突出品牌发展战略,朝规模化、集约化迈进,全县形成了“一带二系三基地”10万亩的优质荔枝基地。 [荔枝酒] 荔枝自古以来就享有“岭南第一佳果”的美称,历史上许多名人都爱吃荔枝,尤其是以唐朝美女杨贵妃和北宋文豪苏东坡最为知名。前者留下了一个“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不知荔枝来”的经典,后者为了“日啖荔枝三百颗”,立下了“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心愿。据了解,用荔枝所制的荔枝酒,不仅味道鲜美,而且有补元气、益脾肺、生津液、安心神等特点,这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介绍。方惠新介绍说,荔枝营养丰富,果肉中含糖量高达20%,在每毫升果汁中,维生素c的含量很高,可达70毫克,还含有蛋白质、脂肪、磷、钙、铁等。荔枝算是水果中的名贵品种,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种。由于其保鲜难,所以将其酿制成酒,可以使更多的消费者享受到荔枝的营养和美味。 豆缉 [靖海豆(米咠)] 靖海豆(米咠)是以花生仁、白糖、猪油为主要原料精制而成的一种饼食类。 [惠来本港龙虾] 龙虾主要产于惠来县靖海镇。靖海龙虾是名贵海产品,大者可达数公斤,具有体大肉多、味道鲜美、蛋白质含量高的特点,历来是宴席上的佳肴。龙虾除作佳肴外,还有很高的食疗作用。 绿豆饼 [绿豆饼] 香滑可口,是点心佳品,也是茶点的最佳之选 隆江猪脚 [隆江猪脚] 隆江猪脚肉色鲜艳,吃起来肥而不腻,隆江就以猪脚饭著称。 [惠来炸豆腐] 香酥可口,口感外酥内嫩滑 § 行政分划 1999年,惠来县辖14镇3乡(惠城镇、华湖镇、仙庵镇、靖海镇、周田镇、前詹镇、神泉镇、东陇镇、岐石镇、隆江镇、溪西镇、鳌江镇、东港镇、葵潭镇、南海乡、青山乡、河林乡);大南山华侨管理区辖3办事处(桃园办事处、龙湖办事处、岭门办事处)。 2000年,惠来县辖14个镇、3个乡。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961658人,其中:惠城镇 115033人、华湖镇 56075人、仙庵镇 72274人、靖海镇 64137人、周田镇 65582人、前詹镇 43938人、神泉镇 70110人、东陇镇 73523人、岐石镇 48583人、隆江镇 99244人、溪西镇 45636人、鳌江镇 38461人、东港镇 25384人、葵潭镇 75063人、南海乡 13965人、青山乡 10494人、河林乡 17255人、东埔农场虚拟镇 9654人、葵潭农场虚拟镇 4325人、大南山华侨管理区虚拟镇 12303人、青坑林场虚拟乡 619人。 2002年,惠来县辖14个镇(惠城、华湖、仙庵、靖海、周田、前詹、神泉、东陇、岐石、隆江、溪西、鳌江、东港、葵潭)、3个乡(南海、青山、河林)。2003年,惠来县撤销青山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葵潭镇和隆江镇;其管辖的螃蟹、青坑、圆墩3个村委会划归葵潭镇,葵潭镇政府驻地不变;其管辖的头寮、尾寮2个村委会划归隆江镇,隆江镇政府驻地不变。撤销河林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惠城镇,调整后,惠城镇辖原惠城镇和河林乡的行政区域范围,惠城镇政府驻地不变。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惠来县辖14个镇(惠城、华湖、仙庵、靖海、周田、前詹、 神泉、东陇、岐石、隆江、溪西、鳌江、东港、葵潭)。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 投入资金4.15亿元,加快交通、能源、水利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交通网络更趋完善,省道揭神线全线贯通,葵西线、惠红线等地方干线公路上等级建设相继上马。水利建设有新进展,全年开工项目190宗,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54宗,大型项目石榴潭水库和尖官陂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顺利开工,国债投资项目凤山港海堤、见龙海堤除险加固工程进展顺利。农村改水工程稳步推进,其中岐石片区供水工程于年内动工。实施新区“绿化工程”,县城面貌有明显改观。 § 民俗风情 七样菜 在潮汕平原,正月初七吃七样菜的习俗由来已久:每逢这天,人们将七种蔬菜放在一起烹调,取个好意头,谓之能明目,并且财运亨通。这种风俗习惯最早可上溯到晋朝,晋议郎董勋《答问礼俗》载:“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人日也称“人胜节”。 七样菜对哪七样没有具体规定,大多以潮汕所产的大菜、春菜、芥蓝、厚荷等为主,数量的多少也无限制,可随意。其实,人日吃七样菜,是有一定的科学根据的,此时,春气生,天寒渐暖,菜蔬逐渐多起来。食混合菜,能使肠胃适应季节转变。 正月初七吃“七样菜”,这一古老的中原习俗能在潮汕大地保留下来、历久弥新,正在于它的好意头。它使人们吃出了好心情,同时又寄托了人们期盼财运兴旺、顺风顺水、吉祥如意的景屏景屏或称活景、藏景、美景屏。是一种广场游展式造型艺术。以戏出场面为内容,人物由小童扮演,配以一定景物。真人(故叫活景)假景定格造型,构成一定主题的景观。一个景观叫一屏,游展时一屏或几屏,由人力扛抬,新中国建立后改为板车或汽车运载。定格造型用钢筋作支架,支架都通过景物隐藏起来,人物的手脚也多隐藏起来,以假造的展露在外,因而屏中人物似是站在或安坐在支撑力极小的器物(如横箫之尾、树枝之梢、或扁担之端一类)之上。使观众感到表演者具有不可思议的能耐或似神仙般的超能,而产生奇特新鲜之感,这正是它魅力的所在。此项技术相传始创于清嘉庆年间,至1987年有不断改进,形象更加逼真。新中国建立后还有以现代戏为题材的景屏。游展时或配以锣鼓八音,更具气派,成为春节期间或盛大节日的拔尖节目。靖海镇有张、林、曾三姓,以造景闻名,代代相传。民国期间香港曾邀往展艺,博得中外人士称奇赞赏。 潮州音乐 民国初期,县内有儒家乐社,又称闲间、乐社,系能奏会弹之人,在工作之余,组合弹奏。县城有“怡情社”乐班。民国36年(1947)又创“陶情社”,为精通、喜爱潮乐者聚合的小团体,并起了积累、整理乐谱的作用。如《寒鸦戏水》、《昭君怨》、《十八板头双飞燕》、《二板连小八板》等本,至1987年已散失殆尽。类似县城这种乐社,隆江、靖海、东陇等地都有。新中国建立后潮州音乐广泛流行,各个乡镇及大的乡村都有乐社。 唱歌册 潮州歌册是一种以潮汕方言为表现形式的叙事长诗。惠来县广大妇女喜欢唱歌册和听歌册。唱歌册时,依歌册唱诵,歌声悠扬悦耳,表达非常清晰。听者边作手头工作,边听曲文。唱歌册只凭唱者顺口朗诵,七言、五言、浅白押韵,四名一韵,无乐伴奏。新中国建立前曾有刻版数百种歌册,内容都是民间故事、历史故事,情节离奇曲折,连接多本,是一种向广大妇女传播历史知识、文化知识的好形式。颇有吸引力,为妇女所喜爱。 唱渔歌 渔歌内容反映渔民生活与生产。1958年神泉镇业余剧团曾整理渔歌多首,其中《歌唱新渔村》曾参加汕头地区民歌汇唱。 大锣鼓 大锣鼓,为惠来县春节期间供游行表演的文娱活动。除在本村表演外,还有进县城或到邻村穿街走巷表演,以示和睦亲邻。一队大锣鼓的组成可多达上百人,头尾可摆1~2华里。前有大旗招展,后有锣鼓铿锵,丝竹悠扬。大锣鼓演出时,队前用一根青竹挂一幅红幡,上帖金字“国泰民安”。接着是大旗队,肩扛大旗,一队数十人,多者上百人、徐徐前进。50年代以前多是男青年扛旗,以后多用女青年,身着时装。80年代开始穿皮鞋、西装短裙,戴乌晶眼镜,肩扛约3米长的镶边锦旗,上帖四字组成的吉祥语。接着是以24面大锣(有的多至32面),8付深钹,10只海螺为主的乐队。队员身穿同一式样的颜色的服装,头扎英雄巾。接着又是担炮囊与挑花篮的男女儿童,都作古装小生、花旦化妆。用竹片缠红绸的扁担,担起来摇摇晃晃,悠悠颤颤煞是优雅。最后是大鼓亭,后跟唢呐队及八音班,演员全部穿长衫戴礼帽,边行边演奏潮州音乐。鼎盛时,全县有过200多班,一直传到1987年,形式未改,但大旗与人的装扮,有了更新。春节期间或隆重节日,多班汇集县城或各圩镇表演,附近村庄群众都进城观看,万人空巷。 鳌舞 方言称舞鳌,鳌鱼用竹、木、布扎形彩绘制成,长3尺,龙头鱼身。舞者手擎鳌鱼挥舞。一班有5只。在锣鼓伴奏下,有追逐、穿花、跳径、跃龙门、咬斗、喧春等动作。清末,惠城始组织舞鳌队,群众认为有吉祥、利市的兆头。鳌鱼生活在海底岩石间,属珍贵鱼类,谷认为幸运者才能捕捞到。故自古以来,民间喜用“鳌”定名。惠来县就有鳌头村、鳌头塔、鳌江之名称。 狮舞 方言称舞虎狮。惠来县春节至元宵有舞狮习惯。舞狮队多来自农村。狮头为截底半球形,直径与成人肩膀差不多,青面白眉或金眉,圆目(能转动)方口(木制),额上有一“王”字,额顶至两颚围上一条褐黄色兽毛皮。狮身是一幅近丈的黄布,狮尾为一大簇流芳状的红麻丝。舞时,一人在前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尾,按锣鼓节拍表演。动作神态有理毛、舔背、抓痒、瞌睡等。还有一种称“高脚狮”,舞狮者肢踩高跷,并增加一位戴面具的狮娘。舞狮后,有武术表演,多为南派的手拳、棍、叉、双刀、双锏等真功夫。有的还表演纵身串火圈的惊险动作,多姿多彩,观众不断鼓掌欢呼,为节目增添了欢乐气氛。 龙舞 方言称舞龙。惠来县舞龙,始于清咸丰年间。青山乡的螃蟹村和葵潭镇的长春村,有舞“双龙抢宝”的节目。光绪年间,惠城镇英内村开始组织舞龙队,此后,每年春节期间都有舞龙。龙是用竹、木、布造形,彩绘制作,九节或十一节为一条龙,一鼓一锣一钹伴奏。动作有反肚、翻滚、跳龙门、追珠等。仿佛在波涛壮阔海里翻腾,活龙活现。夜间装上蜡烛,龙眼熠熠发光。有的口吐星火,称舞火龙。透过鞭炮爆响,硝烟弥漫,龙如在云雾中飞腾,五彩缤纷,极为壮观。 英歌舞 惠来英歌舞,相传始于明朝中叶,表演形式与海丰、陆丰同类节目相似,故称为“南下英歌”(南下,意即潮境之南)。一队英歌大体分为刚健雄浑的扣棒为“前棚”;丰富多彩的戏曲片断为“后栅”。集舞蹈、戏曲于一体。英歌前棚,表演者化装为梁山泊三十六天罡(有的加上七十二地煞)。画上不同的脸谱,头扎武士巾,一色武士打扮,其中前18人(或36人)双手各执尺许木棒;后18人握手鼓执鼓棒。演出时,随锣鼓节奏,执木棒者,两相扣击,执手鼓者击鼓。后棚与前棚相反,是轻柔美妙折子戏打扮。每一出折子戏一般2-3人,多是群众喜闻乐见戏曲的片断,为双摇橹、弹四板、打花鼓、十八摸等。英歌舞出演时,前头是一画绸质红幡,上写班名。一化装玩蛇少年引导英歌队前进。接着是一对表演滑稽动作的男女,头盖像大灯笼一样的头罩,身着戏装,手执一把破葵扇,嘻嘻闹闹,既加强喜剧气氛,又为舞队开道。三十六天罡后面是英歌锣鼓。鼓师是整个英歌队的指挥者,有的坐在鼓车上,有的把鼓挂于胸前,另有敲大锣、打大钹、钦仔、吹海螺者配合。扣英歌舞有多种变化,惠来县多采用二拍一段连作,即“咚咚~锵、咚咚~锵”。节奏轻速,舞姿娇健快捷。舞队所到,群众自动列于两旁欣赏。在广场演出时,前棚扣棒者围成一个圆圈坐下休息(以鼓棒作“凳子”),后棚演出折子戏。有时可演一两个钟头,然后再整队行进。英歌舞多在春节、元宵节表演,分布于惠城、隆江、神泉、靖海等地。惠来“打火醮”惠来“打火醮”,盛行于明末清初至民国。此俗在潮汕地区唯惠来独有。“打火醮”一次长达10余天,固定在当年11月进行,但没固定日。这期间,各地的亲朋都云集县城参加盛会,各社头请来潮汕各地的戏班,一连10天,每晚演出通宵达旦。街道两旁铺户,张灯结彩,热闹非凡惠来“打火醮”由来已久。雍正十一年癸丑(1713)年,江举人裘曰菊到惠来任知县,当时惠来背山面海,暴雨过后,滴水无存,属火地,被称为“水清龙骨现”,因此,他倡议逢丙年“打醮”,以禳除灾祟。从此,逢丙年“打醮”的习俗便延续下来。那是全县十年一祭的盛大庆典,常在县城举行,旨在祈求神灵不让火灾降临。突出的景点是在城隍庙前搭建一座华丽宏伟的醮棚,夜晚亮起千百盏灯火,有点辉煌若仙境的境界。其他活动有:在大街上罩上白布,街旁接连悬挂灯屏人仔;每个社头都要演戏;有时还邀艺人作特殊表演。较有特色的是演奏倒吊唢呐。即表演者用双脚挂于一横杆上,头部向下,同时吹奏大小不等的三把唢呐。即鼻孔插两把,口衔一把,吹奏出不同音色的优美旋律。 此外,在迎神送神活动中,为了显示神有灵,由同身作各种,惊险表演。如走火城(即同身在一片烧红的木炭上面行走),咬犁头(即同身口咬烧红的犁头),竹篮请水、坐刀轿、卧钉床等,使祭神活动增加热闹、神秘气氛。动由民间组织得到恢复和发扬,2006年11月县城城隍庙的“打火醮”活动万人空巷,十分隆重。 § 生老习俗 祈子 祈求得子的习俗与灯关系密切。“灯”,在潮语中与“丁”音。因此, 关于“灯”,人们从中不知寄托了多少希望,因为这是一家香火能否承继 的问题。一个姑娘出嫁时,嫁妆少没有人非议,但是,一盏崭新的油灯却是少不了。这盏 灯带到婆家之后要放在床头,意思是为婆家带来了男丁。生了男孩的人家,会在元宵夜举行热闹非凡的“上灯”活动。在潮州,人们往往将灯挂到凤栖路路口的凤栖庙门口,然后,每晚抱着孩子到庙中,一方面往自己的灯笼里添点红蜡烛,一方面接受四邻的祝贺。还要在庙前悬八屏大“花灯”,后宫里还挂着一只彩凤,并在供桌上摆了“花碗”。其实,以“灯”谐“丁”以祈求子的习俗,不仅是潮汕地区有,在其他地区也很多。每年三月二十三,每逢妈祖圣诞这一天,潮汕乡民都要天妃庙去抬 天妃出游。这时,那些结婚而未有子嗣的人最为踊跃。因为能为妈祖抬轿, 都意在求妈祖赠福赐子。而那些无能力为妈祖抬轿效劳的,就站在路旁, 等妈祖圣驾经过时,摸一摸妈祖轿,也算是沾了光。 在民间的习俗活动中,还有不少是将这一种期待得子的心理寄寓于民 俗活动方式中。像新娘出嫁时,除了备一盏油灯外,还得备些龙眼干。龙 眼干,潮汕人称之为“桂圆”,除含有富贵圆满的意义外,也含着早生贵 子的愿望。那些在这一年结婚的人家,搓完了汤圆后,总会 将汤圆数一数,如果汤圆是单数,那么意味着生男孩;如果是双数,则意 味生女孩。 保胎 妇女有了身孕,便有了许多禁忌,如忌动砖瓦土石、修葺房屋、拆窗、砌灶等,唯恐触动了胎神; 生产 妇女临产时,必须请来接生婆。丈夫不能留在产房里服侍妻子,要和全 家的男人一样离开产房。有些人为了分娩顺利,还会到庙字里去祭拜“催 生娘娘”,保佑顺产。 产妇产下婴儿后,胎衣不能随便丢,有的地方把胎衣埋在江滨沙滩, 据说埋得越深孩子的胃力越好。于是,产妇的娘家就必须准备鸡蛋送到产妇家,为其补养。 坐腊、开荤 产妇在产后一个星期内,产房不能透风,这段日子叫做“坐腊”。到了 第七天(有的地方是第九天或十二天),举行“开荤”仪式,产妇开始吃 肉、吃鱼来滋养身体。同时,还要备办礼物送给邻里亲朋,生男孩的送甜 面条,生女孩的送用薯粉制的圆子,称为“圆仔”。到了满月,则必须备办丰盛的酒菜宴请亲朋好友,叫做喝“满月酒”。 为使婴儿顺利长大,又有一系列民俗活动。有的人会购买耳环、脚镯 给小孩子佩戴,据说这样就可使小孩长寿。 饮茶礼俗 潮汕工夫茶,已成为当前研究潮汕文化项目之一。饮工夫茶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交际礼尚,因而产生了许多礼俗。 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因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会被烫,而茶是热的,满了接手时茶杯很热,这就会让客人之手烫,有时还会因受烫致茶杯掉下地打破了,给客人造成难堪。 先尊后卑,先老后少”到人家跟前说声“请喝茶”,对方回以“莫拘礼”、“莫客气”、“谢谢”。如果是较多人的场合,杯不便收回,放在各人面前桌上。在第一次斟茶时,要先尊老后卑幼,第二遍时就可按序斟上去。对方在接受斟茶时,要有回敬反应,喝茶是长辈的,用中指在桌上轻弹两下,表示感谢;小辈平辈的用食、中指在桌面轻弹二次表示感谢。“先客后主,司炉最末”。在敬茶时除了论资排辈,按步就方之外,还得先敬客人来宾然后自家人。在场的人全都喝过茶之后,这个司炉的,俗称“柜长”(煮茶冲茶者)才可以饮喝,否则就对客人不敬,叫“蛮主欺客”、“待人不恭”。 “强宾压主,响杯檫盘”客人喝茶提盅时不能任意把盅脚在茶盘沿上檫,茶喝完放盅要轻手,不能让盅发出声响,否则是“强宾压主”或“有意挑衅”。 “喝茶皱眉,表示弃嫌”客人喝茶时不能皱眉,这是对主人示警动作,主人发现客人皱眉,就会认为人家嫌弃自己茶不好,不合口味。 “头冲脚惜(音同),二冲茶叶”之称,要是让客人喝头冲茶就是欺侮人家。 “新客换茶”宾主喝茶时,中间有新客到来,主人要表示欢迎,立即换茶,否则被认为“慢客”,“待之不恭”。换茶叶之后的二冲茶要新客先饮,如新客一再推卸叫“却之不恭”。 “暗下逐客令”本地群众热情好客,每以浓茶待人,但有时因自己工作关系饮茶时间长会误工作或是客人的话不投机,客人夜访影响睡眠,主人故意不换茶叶,客人就要察觉到主人是“暗下逐客令”,抽身辞,否则会惹主人没趣。 “无茶色”主人待茶,茶水从浓到淡,数冲之后便要更换茶叶,如不更换茶叶会被人认为“无茶色”。“无茶色”其意有二,一是茶已无色还在冲,是对客人冷淡,不尽地主之谊;二是由于上一点引申对人不恭,办事不认真,效果不显著,欲有“某人无茶色”。 “茶三酒四秃桃二”本地人习惯于在茶盘上放三个杯,是由于俗语“茶三酒四秃桃二”而来,总认为茶必三人同喝,酒必须四人为伍,便于猜拳行酒令;可是外出看风景游玩就以二人为宜,二人便于统一意见,满足游兴。 § 传统节日 春节 俗称“正月头”,指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共3天。正月初一称“元旦”。传说这一天是管全年的,所以迎接这一天的到来,人们非常虔诚。一要打扫房屋,贴上春联。二要沐浴斋戒,沐浴在前一天晚上,斋戒在当天早上。三要守岁迎年。刚交子时,就要争先放响第一声鞭炮,称“开门炮”热烈欢迎新年到来。 春节主要活动是祝福,俗称“拜年”。家里是晚辈向长辈祝福,对外是到亲友家拜年,要带上礼品,主要是“大吉”(柑),送给对方尊长。对方一般是收两个,回送两个,互致敬意。80年代后,送“红包”的多,送柑的就很少了。有打电话去祝福的。过去不准嫁出的女儿回家看见“过年灯”,而今风俗改变,在城镇正月初一这一天,女儿、女婿成为各家的主要客人。另一类的拜年活动是舞狮、舞龙、唱曲、吹唢呐、摇钱树,俗称“闹新正”,向主人家讨赏钱。新中国建立后,确定正月头为春节,放假3天,要求各地开展民间文化娱乐活动,讨赏钱的就少了。春节,各家都煮甜粥。初一早,每人都要先吃甜粥,祀祖后才吃早饭。这几天,大人孩子都要穿新衣,三餐都要吃干饭。干饭要煮多点,留有“剩饭”,作“米谷吃不完”先兆。开正以后,还有正月初七吃“七样菜”风俗。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夜称“元宵”,又称“上元节”。旧志载,元宵节的活动从正月十一日起至二月乃止,约为20天,相当热闹。元宵节的活动有3个内容。第一是“兴灯”。上一年生男孩的人家要到祖祠和神庙里去挂灯笼、彩灯。 第二是“看新娘”。元宵夜(多在正月十六夜),凡上一年里娶的媳妇都要艳妆靓扮立于厅堂中让里邻观看。厅堂中摆着方桌,上放茶点,新娘坐于桌后,中央由长辈一陪伴坐着。邻里来时方起立,但不言语,只让人细看。看者多属青少年。此俗50年代起废除。第三是游神赛会。50年代后也大都停止举行。城镇地方,元宵这一夜街巷都悬挂彩灯,俗称灯节。儿童耍鲤鱼灯、蛤婆灯,很是热闹。惠城东郊、北栅有木秋千,供人玩荡;还有灯谜。50年代后,木秋千停,灯谜较活跃。 据调查,石峻、后山等农村,则仍有木秋千活动。 清明节 有两个“清明”:一个是三月初三古清明,踏青节;一个是农历时序的清明节。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俗称“过纸”。主要是清除坟前杂草,用红油将墓碑字迹漆新,在坟头挂上五色纸条,摆上祭品。祭品一般是糖饼,拜后分给扫墓的人作点心并将糖饼分给当地牧童。这一天由家人去扫墓的是近祖,远祖扫墓一般由理事人负责订期进行。 惠来习俗,扫墓并不限定清明一天。从清明日至三月底,都可以扫墓。子孙住居分散的,常选定三月里的一天出门,扫墓后并聚餐。 50年代后,惠城有由机关团体或学校师生到烈士陵园敬献花圈的活动。80年代后,侨胞和港、澳、台同胞也常回乡扫墓,纪念祖先。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也称端阳节,俗称五月节。相传古代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投水自杀,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这一天定为节日。有赛龙舟、吃粽子风俗。赛龙舟含有救溺者的意思。赤洲渡口、龙江、惠城南栅池、东片西塘池和狮石湖曾溺人的地方都赛过龙舟。粽子,用麻竹叶包糯米煮熟,称为“粽球”。原为祭品,现已成为有独特风味的小食。这个节日,民间有许多杀虫措施:一是用艾悬插门口或厅堂,女人则用嫩艾叶簪发,说是“辟邪”;用埔姜在家里驱蝇驱蚊,唱驱蝇歌;二是让小孩在这一天吃中药“使君子”,驱蛔虫;三是做栀粽、栀糅,据说吃了能健胃、清热、消积;四是药店在这一天要晒贵重药材,读书人要晒书籍,以防虫蛀。这一天,可说是民间的杀虫节。 中元节 俗称“七月半”。棵品特殊,做“人仔棵”、“媳妇仔”,或叫“草棕头”。在这个月,各庵堂多举行“盂兰盆会”,俗称“施孤”。有“高孤”、“暗孤”之分。“施高孤”较为隆重。搭上“孤棚”,即用木柱、木板搭成高棚(有的长几丈、十几丈),上面陈列各种祭品,有面包山(即用竹扎成高塔形,糊上纸,外面挂满面包)、棵山(即用竹扎成锥形,约一米高,糊上纸,外面贴上红棵)、饭包、米糖方等等。主持庵寺则请来一班法师,设座祷祝。即用几张方桌联成大祭桌,主要法师披架裟、戴僧帽,高坐祭桌上念经,并用手演示各种动作,其余法师坐在供桌两边,配以鼓乐,场面肃穆庄重。广场上还祀着三尊彩纸糊成的高大神像,即大士圣王居中,两旁为山神伯公。至下午四时左右,祭礼结束,焚烧纸礼(有金山、银山),小孩子一哄而上将三尊神像砸烂,火化。之后,孤棚上将祭品收起来,向下面观众投掷,观众争、抢,叫抢孤。有抢实物,如面包、棵,有抢竹签,凭竹签可向主持者换饭包、糖方。至此结束,叫散孤。“施暗孤”则较简单,即由各庵寺择日(或定日)举办,老百姓各带祭品纸礼拜祭,结束时纸礼焚化、祭品各自带回。从七月初一“开孤门”到七月底“关孤门”各庵寺轮流择日举办。 中秋节 俗称“八月半”乙这天晚上,除了祀祖,就是拜月。月圆人圆,这个节日许多人是当团圆节看待的。夜来拜月,不论城乡,都由妇女主持。在门前或庭院放一方桌,上供鲜果糕饼,红烛大香,恭候“月娘”升上中天。过去还有少年筑瓦塔炀火煨芋,以及“诳扫帚神”、“诳三姑”、“诳田师爷”等巫祝活动,80年代后已罕见。有些乡镇还在这一天开展集体赏月活动。即征集古玩、文物,扎上彩棚陈列,妇女则借此比赛做雅棵工艺。 重阳节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即第二个草药节。这天有特殊的活动--登高,有特殊的食物--焖草药饭,食“糯米糟”(甜酒)。这个节设有祭祖。 谢 神 惠来县居民除了信天主教、基督教者外,大多有在农历正月向神灵祈福许愿,并在年尾酬谢神恩的习俗。 农历10~12月中旬,每村每社每户都择吉日、备盛礼拜祭神灵。特别是整个村许愿的,拜祭礼仪更为隆重。通常是演戏(包括皮影戏)、大锣鼓、八音班、纸龙袍冠履、全猪全羊、大雅裸……特殊的祭礼有上刀梯、烧焰火,还有十年一祭的打火醮。择要叙述如下。 第一、上刀梯 新中国建立前各个大乡(5000人以上)多有此拜祭活动。即在晚造已收割的田埕上平整一片十多平方米的地基,上面铺上由两块拼成的长约4米、宽2米、厚5米的硬木,再放上两个特制的大龙船缶钵,每个直径一米多,口下底上。钵上各竖起一根可以制作包帆船桅杆的大杉木,长约20米。再用麻绳将磨得明晃晃的刀的两端缚在青竹片上,成一竹刀梯,宽约70公分,刀的间隔约20公分。然后将这竹刀梯固定在两根大杉木上,每把刀都贴上神符,这样刀梯就初具模型了。再用两根大青竹(留竹尾)缚在刀梯顶端,并用麻绳缚成索梯状,索梯四层,每层约0.5米。四周用长绳固定,并用木桩谷笪围起来,只留一小门,这就是刀梯了。到了吉日,由同身(即神、人同身,巫师)拜祭。同身绿衣红裤,头扎红巾,身背铜钉球,赤足,先在庙中拜祭,并表演各种动作,有护法点燃纸条,口念咒语在旁服侍。同身口中念念有词,一会,即甩铜球开路,手持燃香,跑到刀梯下,将香咬在嘴里,手攀足蹬,直上刀梯,在刀梯尽头拜祭,将香插在备好的竹香炉中。表演动作后,又上索梯,钻来钻去,有的还在索梯上翻筋斗。这就是祭天。拜祭完毕,同身下刀梯回庙,算是完成一个程序。每天两次,一直拜了三四天才结束。善众围观的有时上万人。 第二、烧焰火 这种活动是在特大的庆典上才举办的。惠来烧的焰火与外地的不同。此种焰火的单位称棚,一棚中分若干鼎,就像一幕戏分成几场一样。首先需选一相当空旷的场地,中间竖上一根长木柱,上面挂着若干个长圆筒形的东西,好像卷起来的大草席。每筒叫一鼎。放烧的时间多选没月黑夜晚10时左右。经各项拜祭活动结束后,由村中主持人点燃导火线,只见夜空中喷射出一串耀眼的火花。不久,一个圆筒接上火,唰的一声扩展成一幅长方形的图案。以闪烁的火线为线条,勾勒出各种各样的形象。有的是一幢宏伟的洋楼,窗户以一个哗哗转动的“火风车”来表示,红黄蓝白绿,色彩斑斓,有的是一个农民在田间戽水,那表示水流的火花,随着农民动作有节奏地喷射。有的是一个妇女在推磨挨豆腐,随着那女人一伸一缩的手势,表示豆浆的火花四处喷射。有鱼跃,有鸟飞,有虎,有狮,这样一鼎接一鼎的烧,每鼎5分钟左右。最后的压轴戏是放下一条火龙,头、身、尾都在晃动,双眼是极好看的小火风车。摆动一番之后,轰的一声,一个火球从龙口电吐出来,那熠熠生辉的五彩火球直窜高空,照得四周透亮,人形俱可辨认。霎时火球坠落,龙吐珠至此演示完毕,整棚焰火算是烧完了,接着是成千上万观众的欢呼喝彩声,与主持人放鞭炮的毕毕剥剥的声音。 第三、打火醮 那是全县十年一祭的盛大庆典,常在县城举行,旨在祈求神灵不让火灾降临。突出的景点是在城隍庙前搭建一座华丽宏伟的醮棚,夜晚亮起千百盏灯火,有点辉煌若仙境的境界。其他活动有:在大街上罩上白布,街旁接连悬挂灯屏人仔;每个社头都要演戏;有时还邀艺人作特殊表演。较有特色的是演奏倒吊唢呐。即表演者用双脚挂于一横杆上,头部向下,同时吹奏大小不等的三把唢呐。即鼻孔插两把,口衔一把,吹奏出不同音色的优美旋律。此外,在迎神送神活动中,为了显示神有灵,由同身作各种,惊险表演。如走火城(即同身在一片烧红的木炭上面行走),咬犁头(即同身口咬烧红的犁头),竹篮请水、坐刀轿、卧钉床等,使祭神活动增加热闹、神秘气氛。 分活动由民间组织得到恢复和发扬,2006年11月县城城隍庙的打火醮活动万人空巷,十分隆重。 冬节 即夏历的“冬至”。民间非常重视,称为圆满节。早晨,全家的人都要先吃一碗汤圆,吃了冬节圆,就叫增加一岁了。 冬节圆除供人吃外,还用表来表示节日气氛。门环、灶头、谷囤、猪牢、牛舍,都要贴摺一粒,表示到处都圆圆满满。这一天,又是耕牛的节日。要让牛休息,不放牧,主人要用冬节圆喂它,割蔗尾供它啮,在牛的前额贴上一粒汤圆。 除了汤圆,还包饺子,叫“冬节茧”。这种饺子与北方不同,是用粳米粕制成的。 除夕 夏历每年最后的一个夜晚,俗称“廿九夜”。有时是三十夜。除夕的主要活动是结束将过去的这一年的事务,做好迎接新一年的准备。这项活动实际在十二月廿四日就开始了。 第一件是送神。祭灶以后,便将家里墙上贴的神符、香炉里的残香、旧门联、门神,都一概扫净,送到小溪里或竹丛下。 第二件是“采囤”。就是打扫屋子。这次打扫,上下四壁都要洗扫,蚊帐被席也要洗净。 第三件是迎新准备。如购买年糕;蒸制果品;布置门户,贴上春联;修整仪容,男的要理发,女的要修容;廿九夜要沐浴更衣,穿上新衣服。此外,水缸要添满水,米瓮要装满米,油灯要添满油一过年灯不能熄灭。 晚上祀祖后吃团年饭,饭后有一个礼节,就是大人给小孩送压岁钱。 § 名优特产 惠来特色产业呈现规模化和集约化格局。全县水果种植面积41万亩,其中荔枝21万亩,是广东省三大荔枝主产区之一,远销东南亚和欧美市场,有“全国荔枝名乡”之美誉。帝浓酒业是目前世界最大的荔枝果酒厂。海水养殖特色明显,对虾、膏蟹、鲍鱼、西施舌等种类繁多,尤以鲍鱼为著,全县工厂化养鲍63家,养殖水体达30万立方米。 § 基础设施 水电、火电、风电一应俱全,年发电规模达150万千瓦。现有220千伏变电站一座、110千伏变电站7座,供电可靠率100%。 通讯发达 早在1993年,惠来就跨入全国邮电百强县,目前,已建成基站100个,拥有GSM、CDMA数码移动网;沿海还建立覆盖距岸基70120公里海面的无线信号网络,设施配套,通信畅通,服务高效。 交通便利 建成以公路为基础,以港口为依托,铁路、水路、航空综合配套、区内运输网络和对外大通道基本完善衔接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每百平方公里国土面积通车里程达到 88公里,与能源工业大县相适应的大交通网络基本形成! 供水保障 现有供水厂6座,日制水能力7.4万吨。同时,县城第三水厂、葵潭第二水厂等即将上马建设,设计日制水能力共7万吨,其中,县城第三水厂设计日制水能力5万吨,完全可满足社会生产和群众生活用水需求。 高速公路 沿海交通大动脉横贯东西,境内全长67.8公里,深汕高速过境14.87公里,共设立5个出入口。列入省“十一五”规划的揭潮惠高速公路,可直达潮汕国际机场。 高速铁路 在建厦深高铁于2007年11月23日开工,预计在2011年底通车,在惠来县内开通葵潭站,届时惠来到深圳和厦门都只需要一小时。厦深高铁的通车也将造就中国第一长地铁隧道-大南山隧道,位于惠来县与普宁市。由于温州动车事故,本预计2011年年底通车可能性降低。 深水港头 惠来电厂煤码头建设总规模为2个7万吨级煤码头(水工结构按15万吨级船型设计),一期工程煤码头按7万吨级设计,设计年吞吐量为638万吨,预计今年12月底竣工。神泉港列入广东省二类口岸建设规划和国家一级渔港建设计划,规划建设5000吨级泊位2个,已建有500吨级内港码头一座。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