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乔治·萧伯纳 |
释义 | § 简介 乔治·萧伯纳 乔治·萧伯纳出生在爱尔兰首府都柏林,英国小说家、剧作家,一生留下了五十余部剧本。他从小就爱好音乐与绘画,最后走上了作家的道路。他接受了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思想;钻研过马克思的《资本论》;还参加过英国改良主义组织;反对暴力,反对“为艺术而艺术”,主张文学要反映社会问题。[1] 在艺术手法上他善于通过人物对话和思想感情交锋来表现性格冲突和主思想。 中国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介绍萧伯纳,并翻译和出版了他的数种剧本。新中国成立后,出版了更多的新译本,而且多出自老舍、潘家洵、朱光潜、杨宪益等译家之手。北京还上演了他的剧本《卖花女》、《巴巴拉少校》等。[1] § 简历 1870年父母分居。本年在都柏林美以美教会中学毕业,因家境困难,未能升学。[1] 1871年到一家房地产公司当抄写员,后又充任会计。 1876年移居伦敦母亲处,依靠母亲生活。想靠写作生活,没有成功。 1879年第一部小说《未成熟》遭到卡普曼荷尔书局审稿人的拒绝。 1882年9月,听了美国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利·乔治的一次演讲。从此开始注意研究社会经济问题,并阅读马克思的《资本论》。 1884年改良主义的费边社成立,萧伯纳参加该社,并成为该组织者之一。发表长篇小说《业余社会主义者》,尖锐地批判了资本主义。 1885年开始写长篇小说《凯雪尔·拜伦的职业》和《不合理的姻缘》。本年开始和威廉·阿杰尔合作从事戏剧创作。因没有取得协调一致,剧本最后搁浅。 1888年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女儿爱琳娜邀他参加易卜生名剧《玩偶之家》的业余演出。剧评家威廉·阿切尔朗诵易卜生《培尔·金特》一剧给他听,萧伯纳开始研易卜生。 1891年发表关于易卜生戏剧创作的评论《易卜生主义的精华》。 1893年发表关于妇女问题的剧本《荡子》(又译《好逑者》)。 1894年发表由《鳏夫的房产》、《荡子》、《华伦夫人的职业》三剧编成萧伯纳第一个戏剧集《不愉快的戏剧集》还发表了《武器与人》。 1896年完成《难以预料》一剧,触及资产阶级家庭的瓦解问题。 1897年《康蒂坦》和《魔鬼的门徒》两剧发表。《康蒂坦》、《武器与人》、《风云人物》、《难以预料》四剧组成萧伯纳的第二个戏剧集《愉快的戏剧 集》。《魔鬼的门徒》和《布拉斯庞德上尉的转变》、《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三剧组成萧伯纳第三戏剧集《为清教徒写的三剧本集》,表达了作者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的愤慨。 1900年发表《布拉斯庞德上尉的转变》。 1903年发表阐述自然哲学思想的第一部作品《人与超人——喜剧与哲学》。 1907年发表历史剧《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 1908年发表关于家庭和婚姻问题的剧本《结婚》。 1910年《贵贱联姻》、《芳妮的第一个剧本》发表。 1914年发表论文《战争常识谈》,表明自己对战争的观点。 1917年写出表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知识分子绝望情绪的剧本《伤心之家》。十月革命发生,萧伯纳是亚欧最早同情和拥护这一革命的进步知识分子代表人物之一。 1921年变种的生物戏剧《回到马修斯拉时代》发表。同年,在英国共产党理论刊物《劳运月刊》的创刊号上,发表了论文《无产阶级专政》。 1931年访问苏联,在莫斯科度过七十五寿辰。高尔基写信向他祝贺,称颂他是“勇敢的战士”,还说“你活了一世纪的四分之三,对于人们的保守倾向和庸俗见解用你尖刻的俏皮话给以致命的打击,不知几多次了。”回国后,萧伯纳发表演说撰写文章,赞扬苏联人民的卓越成就,并多次公开声称未来的世界属于社会主义。 1932年发表剧本《真相毕露》。 1933年访问中国,2月17日到达上海。与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等会面。是年,发表最后一部小说《黑女求神记》。 1936年发表剧作《意外岛上的傻子》、《女百万富豪》、《日内瓦》、《好国王查理第二治下的黄金时代》。 1944年政论书籍《政治指南》发表。 1950年11月2日卒于英格兰东部海瑞福德郡一小村镇。 § 家庭 萧伯纳的父亲是个没落贵族,母亲出身于高贵的乡绅世家,从小受过严格的上等教育。 父亲做过法院公务员,后经商失败,酗酒成癖,母亲为此离家去伦敦教授音乐。 § 主要作品 电影《窈窕淑女》 《鳏夫的房产》 历史剧 《卖花女》(1964年改编成电影《窈窕淑女》,当年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音乐等八座小金人。) 《魔鬼的门徒》 《伤心之家》 《华伦夫人的职业》 《苹果车》 《医生的两难选择》 《匹克梅梁》 《武器与人》 《康蒂妲》 《风云人物》 《凯撒与克莉奥佩特拉》 《英国佬的另一个岛》 《医生的困境》 《安德洛克勒斯与狮子》 《皮格马利翁》 《回到玛土撒拉》 《人与超人》(1903) 《巴巴拉少校》(1905) 《圣女贞德》(1923) 《牵强附会的寓言》(1949)[1] § 作品特点 萧伯纳的戏剧最突出的特点是紧密结合现实政治斗争,敢于触及资本主义社会最本质的问题,把剥削阶级的丑恶嘴脸暴露在公众面前。在艺术手法上,他善于通过人物对话和思想感情交锋来表现性格冲突和主思想。萧伯纳的戏剧性语言尖锐泼辣,充满机智,妙语警名脱口而出。他的最著名的剧作有:《鳏夫的房产》、《华伦夫人的职业》、《武器与人》、《真相毕露》等。其喜剧作品《卖花女》(Pygmalion)因被 Alan Lerner 改编为音乐剧《窈窕淑女》(My Fair Lady),该音乐剧又被好莱坞改编为同名卖座电影而家喻户晓。 三十年代初,萧伯纳访问苏联和中国,与高尔基,鲁迅结下诚挚友谊。 § 思想 萧伯纳的世界观比较复杂,他接受过柏格森、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思想,又攻读过马克思的《资本论》。 1884年他参加了“费边社”,主张用渐进、点滴的改良来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反对暴力革命。在艺术上,他接受易卜生影响,主张写社会问题,反对奥斯卡·王尔德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主张。萧伯纳将自己划归于易卜生流派。他主张摈弃以罗曼蒂克、尖锐情景和血淋淋的结局来构筑情节的旧式悲剧,坚决反对以巧合、误会和离奇的情节耗尽观众注意力的所谓“佳构剧”,提倡剧本的任务是引起观众的思考,情景必须是生活化的。他曾明确提出,戏剧是“思想的工厂,良心的提示者,社会行为的说明人,驱逐绝望和沉闷的武器,歌颂人类上进的庙堂”。[2] § 获奖经历 1911年,萧(伯纳)首次被一位牛津大学的教授、诗人墨累伊所推荐,成为1911年度的候选人。当时诺贝然的常任秘书威尔生对萧伯纳没有好感,便以所谓的“太会诡辩、无情、不文雅”为理由而未被竞选上。 1921年,他又被一批瑞典学者提名,被列入竞争侯选人之一,不过诺贝尔委员会主席霍尔斯陶穆将他列在名单的第三位,结果又一次落选。 1923年萧(伯纳)以他的大型悲剧《圣女贞德》再度被提名。瑞典文学院院士的支持态度较之1921年更加积极,在授奖大会上,霍尔斯陶穆对萧(伯纳)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1925年,萧伯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中说:“作为一位戏剧家,萧伯纳用他的新思想赋予陈旧而偏激的传统以新的活力。他用机智、幽默和狂放的夸张来抨击各种各样的成见。”萧伯纳接受了奖状,但没有出席颁奖仪式,谢绝了4万多美元的奖金。[1] § 人物语录 每个成功的男人后面都有一个女人;每个不成功的男人后面都有两个女人。 —萧伯纳 乔治·萧伯纳 我生下来时很聪明的——教育把我给毁了。 —萧伯纳 完美无缺苦练来……但没有一个人是完美无缺的……所以干吗要苦练呢? —萧伯纳 有人说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就是要帮助别人的,倘若此话非虚,那么请问,别人来到这个世界又是干什么的? —萧伯纳 由于光速比音速快,所以在我们听到人们开口之前,个个都显得很聪明。 —萧伯纳 金钱并非一切,还有信用卡呢。 —萧伯纳 人们应该喜爱动物,它们好吃来着呢。 —萧伯纳 每一个男人都应该结婚。毕竟,幸福不是人生中惟一的东西。 —萧伯纳 明白人从不结婚,结了婚就不明白了。 —萧伯纳 成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就看你怎么看,无怪乎成功人士大家都拿他当自家亲戚看。 —萧伯纳 “未来取决于梦想。”所以赶紧睡觉去。 —萧伯纳 开始新的一天,应该有比每天早上一觉醒来更好的方式。 —萧伯纳 “工作令我着迷”,我可以一看好几个小时。 —萧伯纳 上帝造就了亲戚;感谢上帝给了我们选择朋友的机会。 —萧伯纳 学得越多,知道得越多。知道得越多,忘得越多。忘得越多,知道得越少。那么何必学呢? —萧伯纳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