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岳麓山
释义

§ 简介

岳麓山 岳麓山风景名胜区们于湖南省长沙市,依湘江而建。面积35.20平方公里,包括麓山景区、天马山景区、橘子洲景区、桃花岭景区、石佳岭景区、寨子岭景区、后湖景区、咸嘉湖景区等八大景区。规划在风景名胜区范围以外的外围保护区面积22.68平方公里。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其中橘子洲景区和麓山景区分别于2001年和2002年被正式评为国家AAAA风景名胜区。

§ 历史沿革

禹王碑

岳麓山其山脉属南岳衡山,古人把岳麓山列为南岳七十二之一,称为灵麓峰。南北朝刘宋时《南岳记》载“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故名岳麓。据地质学考证,岳麓山奠基于古生代,形成于中生代,发展于新生代,距今三亿余年。

岳麓山云麓峰左侧峰峦上著名的“禹王碑”是岳麓山古老文化的象征,是宋代摹刻至此的。这块碑石刻有奇特的古篆字,字分9行,共77字。相传4000多年前的洪荒时代,天下被淹没洪水之中,大禹为民治水,到处奔波,疏导洪流,竟“七年闻乐不听,三过家门不入”,最终制服了洪水,受到百姓的尊重。传说大禹曾到过南岳,并在岣嵝峰立下了这块石碑。东汉赵哗《吴越春秋》就记载了这一传说:“禹登衡山,梦苍水使者,投金简玉玉字之书,得治水之要,刻石山之高处。”唐代韩愈为此登临岣嵝峰寻访禹碑,虽未亲见,却留下了“蝌蚪拳身薤叶拨,鸾飘风伯怒蛟螭”的诗句。1212年(宋嘉定五年),何致游南岳,在岣嵝峰摹得碑文,过长沙时请人翻刻于岳麓山颠。宋以后,碑被士所掩。明代长沙太守潘镒找到此碑,传拓各地,自此禹碑名闻于世。现在全国各地有10余处禹碑,据说都是由岳麓山禹碑复刻的,由此也可见它的珍贵。

岳麓山还有一块著名的碑刻——麓山寺碑。碑高近3米,宽1米多,由唐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李邕撰文和书写,黄仙鹤刻石。碑额篆书“麓山寺碑”4个大宇,碑文共1400余字,骈散文体兼用,叙述了麓山寺自晋泰始(265-274)年间建立至唐开元(713-741)立碑时500年间的兴废修葺、历代禅师宣扬佛法的经过,以及岳麓山的佳丽风光。

由于此碑的文采、书法、刻工都精湛独到,所以人们又称它“三绝碑”。“三绝碑”在中国古代碑刻艺术中声誉很高,碑字用行书是此碑新创,笔力雄健浑厚,后起书法大师,如苏、米芾等都沿袭其法。元代书法大家赵孟自言:“每作大字一意拟之”。自古至今,许多著名文人游览岳麓山时都特意来观摩此碑,宋代的张、明代的李东阳等都留下了吟咏它的诗篇,可见其对后人影响之大。

唐代是诗的盛期,当骆宾王、杜甫;李白、李商隐等著名诗人往来吟咏古长沙时,湖南本地的俊杰之士王磷、李群玉等也才华毕露,撰文作诗,联句竞对。

宋代,岳麓山产生了一则湖湘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胡寅怒斥奸臣的故事。南宋初年,金兵不断南侵,宋高宗赵构偏安江左,执掌朝柄的秦桧等人畏敌如虎,一味妥协投降,胡寅目睹国家的内忧外患,心急如焚,对南宁朝廷极为不满,对秦桧之流深怀憎恨,他愤而辞去京官,请示归回湖南和父亲胡安国、弟弟胡宏等一同居住生活。一次,胡寅正在长沙岳麓山游览麓山寺,突然听到秦桧党羽刘旦来湖南做官的消息,他非常气愤,便挥笔在墙壁上大书“是何南海之鳄鱼,来作长沙之鸟。”南海鳄鱼的比喻,来唐代韩愈的《祭鳄鱼文》。传说韩俞初任南海边潮州刺吏,知道恶溪中有鳄鱼把百姓的牲口几乎吃光了,便写了《祭鳄鱼文》投入恶溪命鳄鱼限日离开潮州迁往南海,否则将弓矢捕杀殆尽,结果鳄鱼惧怕潜走,以后潮州永无鳄鱼。刘旦恰好是潮州人,胡寅是将他比喻成了那凶残虚伪的潮州鳄鱼,又到长沙来为害百姓了。刘旦见了这题句,知道是在讥讽自己,便向秦桧告状。胡寅因而落职,20年不再做官。这表现出胡寅和其他湖湘学派创始人一样,节操凛然,一身骨气,为岳麓秀山增色不少。

§ 民间传说

爱晚亭之民间传说 岳麓山东麓有座岳麓书院,早在宋代就是全国有名的四大学府之一。书院的主讲人叫山长。清代乾隆年间,有个名叫罗典的人,在这里做了二十七年山长,很有名气。

罗典是位经学家,为人清高傲慢,有些古板。他不但认真教那些书生死啃八股文章,还每年拿出自己的俸金,增修书院,岳麓山的柳塘烟晓、桃坞烘霞、桐荫别径、风荷晚香、曲涧鸣泉、碧沼观鱼、花墩坐月、竹林冬翠等八景,都是他亲手指点加工修饰的。为了欣赏秋山红叶,他还在书院后面的清枫峡口上建了一座亭子,取名红叶亭。

有一年秋天,江南的著名才子袁枚到了长沙,许多人仰慕他的名气,都赶来会见他。只有罗典不加理睬,他说袁枚这个人有官不做,到处游山玩水,生活放荡,写诗作文又标新立异,违背圣贤之道,特别是袁枚收女学生,更使得罗典看不惯。他不但进城去会袁枚,还怕袁枚找上门来,就在书院的牌楼上贴了副对联:“不为子路何由见,非是文公请退之。”子路姓仲名由,是孔子的学生。子又是对人的客气称呼,就是现代语中的您。上联的意思是说:“我不是和您一条路上的人,有什么理由见面呢?”唐朝的文学家韩愈,字退之,谥文公。下联的意思是:“你袁枚不是韩文公一样有真才实学的人,请打回转吧!”

过了两天,袁枚真的过江来了。他看了罗典的对联,摇摇头,笑了笑,还是到了书院门口,递了拜帖。这时,罗典正在书院里整理文稿,接过门人递上的帖子,连忙叫他传话说:“山长病了,不能相见,请自便!”袁枚碰了一鼻子灰,也不在意,便自管游山去了。袁枚走后,罗典叫人挑来几担水,冲洗书院门前的台阶,说是要洗净异端邪气。

袁枚到了清风峡,只见这里三面环山,枫叶红的象火,中间开阔处有座亭子,石柱子,琉璃瓦,飞檐高挑。亭子的匾额上写着“红叶亭”三个大字,柱子上刻了一副对联:“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种得,峡云深滴翠,一双驯鹤待笼来。”袁枚看了对联,不住点头,望望匾额,好象想说什么,又没说出口来。他离开了清枫峡,参拜了麓山寺,观赏了白鹤泉,登上了 云麓宫,才兴尽下山。

袁枚在长沙住了几天,写了很多诗,才到别的地方去。说也奇怪,他对岳麓山上的景物都写了诗,惟独在《红叶亭》题目下,只抄录了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绝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如二月花。”分明是一首人人都背得出的诗,不知道他为什么把第三句还抄脱了两个字,变成了“停车坐枫林”了。

这件事引起了长沙人议论纷纷,不久就传到了岳麓书院。罗典听了,脸红到了颈根,连声说:“惭愧,惭愧……”,马上吩咐学生把“红叶亭”的匾额取下来,又亲笔提写了一块“爱晚亭”的新匾额挂上去。(少了“爱晚”两个字,袁枚的意思是罗典不爱护晚辈)

此后,罗典再也不傲慢了。每有文人上山,不管自己喜欢不喜欢,熟悉不熟悉,总是客客气气地接进书院,热情相待

§ 自然景观

爱晚亭爱晚亭

爱晚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为岳麓书院院长罗典创建,原名红叶亭,后由湖广总督毕沅,根据唐代诗人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三行》的诗句,改名爱晚亭。又经过同治、光褚、宣统、民国至建国后的多次大修,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格局。今亭与安徽滁县的醉翁亭(1046年建)、杭州西湖的湖心亭(1552年建)、北京陶然亭公园的陶然亭(1695年建)并称中国四大名亭,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爱晚亭是革命活动胜地,毛泽东青年时代,在第一师范求学,常与罗学瓒、张昆弟等人一起到岳麓书院,与蔡和森聚会爱晚亭下,纵谈时局,探求真理。因为这个缘故,1952年重修爱晚亭时,湖南大学校长李达致书毛主席,请求提书亭名,毛主席愉快地接受了请求。

白鹤泉 白鹤泉

在麓山寺后,古树环抱,有泉从石罅中溢出,冬夏不涸,清洌甘甜,清澈透明。白鹤泉有“麓山第一芳润"之称。相传古时候曾有一对仙鹤常飞至此因而取名白鹤泉,有趣的是以泉水煮沸沏茶,蒸腾的热气盘旋干杯口,酷似白鹤。曾有寺僧砌石为井如鹤形,刻“白鹤泉"三字于崖上,并建有一石碑。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粮道夏献云在泉上建亭,抗战时被毁,解放后又新建一亭,碧瓦朱栏,颇见风雅。现泉侧建有茶室,用清冽的白鹤泉水沏茶,供游客品尝。

明代《岳麓书院志》说:“泉出石中,甘洁不枯”,又说“常有白鹤飞止石巅”。清代《新修岳麓书院志》也说:“泉出石中,甘冽绝伦,尝有白鹤守之,刻石记其上”。故称为白鹤泉。在白鹤泉的南侧,山形险峻,绝壁悬崖,中有一断裂的巨石,古人称之为笑啼岩。在笑啼岩所处的位置,两峰夹峙,形成瓶颈,加之坡陡路急,林木茂盛,每当山风拂过,天地万物嗖嗖有声,似喜似悲,若啼若笑,好象是从断岩中传出来的一样。

兰圃水景 兰圃水景

岳麓山兰圃辟建于蟒蛇洞下方谷地,原名道乡村(今呼稻香村)。附近有道乡祠遗址,或唤桃花洞。原兰圃在麓山寺内,1987年建成迁入现址。

全圃占地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86平方米,包括温室、花房、展览曲廊、荫棚、接待、会议室、管理用房等。

兰圃与清风峡相毗邻,仅一山脊相隔,亦属双峰夹峙,左边呈慢坡谷地,呈东南向,可背避北风,此间稀疏乔木形成漫射阳光,为陈置兰草理想之所;

谷中水源承苍莨谷(蟒蛇洞)之源素,涧溪清流终年不涸,与邻近清风峡之兰涧竞相媲美,为培育兰草最佳基地。“麓山春兰”久负盛名,花呈单株,淡绿色,素雅而幽香。

万景园万景园

万景园建于1985年,占地面积6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90平方米,内有温室、花房等生产管理车间及一些游览性建筑。万景园除了植物盆景,还有山石盆景,桂林山水、张家界石林、黄山绝壁迎客松长年在园中安家落户。

万仞高山浓缩于盈尺之地,不失巍峨险峻;而老干曲虬枝,竟然绿叶丛生,尤觉生意盎然、几案陈列一景常引人无限遐想,故称盆景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深受人们喜爱。岳麓山盆景园建成后,经园林处设计室进一步加工策划,凿池,建亭,完善服务设施,布局更臻完善,且辟游览公路直抵园址。

鸟语林 鸟语林

长沙鸟语林座落于全国闻名的岳麓山风景区内,占地40亩。园内征集了中外珍稀鸟类近200个品种约5000只鸟,其中 国家一、二级保护的鸟类有丹顶鹤、白鹤、红腹锦鸡等,还有国外的金刚鹦鹉、黑天鹅、鹈鹕、火烈鸟等珍稀鸟类。

鸟园注重园林造景艺术,突出鸟类表演,融驯养、保护、繁殖、观赏、科普宣传为一体,是湖南省唯一的大型鸟类观赏、鸟艺表演乐园。

漫步鸟语林,既可尽情观赏自然环境中五彩斑斓的珍禽异鸟,增长知识,还可观赏鸟艺剧场诙谐的鸟艺表演,又可感受亲手喂鸟的乐趣,真可谓“走进鸟语林,不乐都不行”。

半山亭长沙半山亭

半山亭在岳麓山半山腰,有一座六方形凉亭,是游人上山常驻足憩息之所。

半山亭的来由,还有一段有趣的传闻。据传,很早以前此地为半云庵所在,为上下山必经之路。麓山寺的僧人下山买物,挑担回寺,常在此歇息。

当时,有一烧火僧以“半”字为题,赋诗一首。曰:“半山半庵号半云,半亩半地半崎嵚,半山茅块半山石,半壁晴天半壁阴;半酒半诗堪避俗,半仙半佛好修心。半间房舍半分云,半听松声半听琴”。诗传到主持方丈耳里,大为赞叹,不再令其烧火,授以佛经,日夜持诵。此诗对仗颇工,句句用半字,用法自然流畅,气韵贯通,毫无结屈聱牙之弊。

半云庵虽已久圯,而“半”字诗却流传至今,给人们增添游兴。

南泥湾 南泥湾

“南泥湾生态休闲连锁山庄”2001年4月在湖南省延安精神研究会支持下组建,“山庄”发扬当年八路军大生产运动中359旅在南泥湾艰苦创业的精神,由小到大逐步发展成多个集游园、娱乐、运动、垂钓、会议、食宿等于一体的生态休闲好去处。这里地处城郊,交通便利,自然环境与园林艺术融为一体,浑然天成,空气清新,满目苍翠,既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又有市民休闲的城市绿洲,还有淳朴的乡间风情。闲暇之余,您置身其中,暂别城市的喧嚣,忘却工作、生活中的烦扰,亲近自然,放松自我,怡然自乐。

山庄本着“为您着想、为您开心、为您服务、为您节省”的确经营理念,提供包括接、送在内的一条龙服务,热忱欢迎您步入生态休闲的乐园——“南泥湾”。

超大规模、装饰典雅、独具特色的集演艺舞台、餐饮于一体的厅堂,既让您在享受物超所值的同时,又深深为场面的热闹和气派所陶醉。

§ 烈士墓碑

黄兴墓 黄兴墓

位于云麓峰北侧小月亮坪上方,座西朝东,俯瞰着英雄的长沙城。脚下湘江环绕,似依依罗带滔滔北去,桔子洲绿草如茵,像长蛇蜿蜒江心。地势开阔,“极目楚天舒”,衬出了先烈生前驰骋疆场,叱咤风云的壮烈气势和“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坦荡豪情。

墓由花崗石建成,底座双层方形,十分高大。底座上矗立着11米高的四棱形整块花崗石墓碑,形状如长剑直指云天。《黄公克强之墓》的碑文镌刻在墓碑东向镶嵌的紫铜板上。墓的四周有石柱和铁栏围护,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显得非常庄严肃穆。

黄兴(1874---1916),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原名轸,字廑午,又字克强,湖南善化(今长沙市黄兴镇)人。华兴会创始人之一。1907年起,先后参与指挥了钦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廉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和广州新军起义。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和赵声领导广州起义(黄花崗之役),亲率敢死队猛攻两广督署,威名显赫。同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被推为革命军总司令,在汉口、汉阳与清军作战。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陆军总长兼参谋总长。1913年任讨袁军总司令,通电督师讨袁,事败去日本。1916年10月31日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上海,终年42岁。1917年4月15日国葬于此。

黄兴为推翻帝制、缔造共和,历尽艰险,戎马半生。实为民国之开国元勋,功垂千古。章太炎(炳麟)先生悼黄兴挽联: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

蔡锷墓蔡锷墓

位于黄兴墓下,白鹤泉旁,周围松柏环抱,十分清幽肃静。

蔡锷(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未满13岁即已考取秀才,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入长沙时务学堂,从梁启超学习。1900年参加自立军起兵,失败后留学日本士官学校。1904年归国,先后在江西、湖南、广西、云南训练新军。1911年(宣统三年)擢云南三十七协协统。武昌首义爆发,与云南讲武堂总办李根源在昆明举兵响应,建立军政府,任云南都督。1913年被袁世凱调至北京,暗加监视。1915年11月潜出北京,12月在云南组织护国军起兵讨袁,与袁军激战于四川沪州(今沪县)、纳溪,迫使袁世凱在一片倒袁声中退出了历史舞台。袁世凱死后任四川督军兼省长。因喉疾赴日本就医,于1916年11月8日不幸去世,终年34岁。1917年4月国葬于此。

孙中山先生亲笔书写挽联,悼蔡将军: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把将军比作投笔从戎的班超和东汉的伏波将军马援,足见将军功绩,可标青史。

陈天华、姚宏业合墓 陈天华、姚宏业合墓

岳麓山上有几座合墓,陈天华、姚宏业墓就是其中之一。墓建在麓山寺的左后方,分冢共茔,各以花崗石砌成石棺,并列于坟茔之内,外以石砌围护。因碑上有“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字样,想来碑石应为葬后而立。墓前另有民国辛酉年(1921年)曾继悟等人为颂扬烈士伟业而刊刻的碑文。

陈天华(1875--1905)湖南新化人是辛亥革命前著名的革命宣传家,著有《猛回头》和《警世钟》两本通俗小册子鼓吹革命。姚宏业(1883--1906)湖南益阳人。二烈士均因忧愤国事,感伤时弊而先后在1905年12月8日和1906年清明日,一于日本蹈海自尽,一于黄埔江投江而殁。陈烈士死时年仅30岁,姚烈士更年轻,“仅二十有四”。 五轮塔

当年,两烈士分别蹈海、投江的书生意气,震聋发聩,引起了国人的强烈反响。1906年5月23日,二烈士遗骸运抵长沙,民众不顾当局阻挠,于29日(阴历闰四月初七日)公葬二烈士于岳麓山“以彰义烈”。是日,长沙全城学生出动,送葬队伍几万人,长达10余里。“送葬学生皆着白色制服,自长沙城中观之,全山为之缟素”。“清朝官绅咸为属目,以为民气伸张至此,其祸至足以沦宗社”。

五轮塔

又名纪念塔,曾在文革时期遭到破坏,为恢复其原貌,日前经过专家们的精心设计和修复,五轮塔已游客们全面开放。

五轮塔位于岳麓山爱晚亭一侧的山腰上,是为纪念北伐阵亡将士于1924年修建的,但在文革期间惨遭破坏。

这座五轮塔有十一米多高,完全是按照原貌进行的修复的,很多地方还保留下了以前的痕迹。更具保留价值的是,这座塔也是国内唯一的一座五轮塔。

将士公墓将士公墓

位于岳麓山赫石坡岳王亭上方。抗日战争期间三次长沙会战,由三湘子弟组成的陆军第73 军于长沙外围抗击日军。该军所属暂编第5师师长彭士量及将士,第77师、193师、50师及军司令部直属部队众多官兵壮烈殉国。

1946年春,最后一任军长韩俊指令专人督修公墓于此。公墓由忠义观、陵墓、墓碑、石阶、墓庐等部分组成,均以花岗石铺砌。从山坡下到墓区约百余米台阶石级。

墓呈正方形,二级基座,墓座居中,墓碑方柱平顶,立于其上,正面向东,中刻楷书:“陆军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另一面碑词“精神不死”为蒋介石所书。碑阴及两侧分别刊“凛冽万古”,“碧血丹心光耀天地”,“名山忠骨万古长存”。

墓后为存放阵亡将士骨灰处。门洞三个,中门上额题名“忠义现”,两侧对联: 忠昭大麓;义塞苍冥。

左侧门题名“义履”,右侧门题名“仁蹈”。忠义观由阵亡将士骨灰按部队番号分别安放。墓后山上多层排列着73军所属官兵之坟。由于公墓年久失修,破损严重。2001年经长沙市政协委员提案,市政府拨款修复。

§ 历史景点

六朝松

六朝松

麓山寺自古居于岳麓山半腰。寺庙山门上有“古麓山寺”的横额,两旁为对联“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揭示出此寺久远的历史和在湖南佛教中的重要地位。

寺门外古枫参天,浓荫笼盖,内园圃中百花争艳。观音阁为砖木结构,厅堂神龛中置观音像。堂右有一口白鹤古井,因相传时有白鹤飞止其上而得名

堂前有两株罗汉松,枝干拳曲,针叶繁茂。左边一株相传为六朝所植,称“六朝松”,树龄在1700年以上,是岳麓山植物界的元老,弥足珍贵;右边一株在清代被巨风拔去并由清人补植。

两棵古松并峙于阁前,游人从树下经过,如人关隘,故称“松关”。这葱郁古树,引发着人们无限幽思,也仿佛向人们诉说着麓山寺的悠久历史。

麓山寺 麓山寺

在岳麓山半腰,系晋初古寺,是佛教人湘最早的一所大寺。明神宗时 更名为万寿寺,民国初年复名,古麓山专。

唐代大诗人杜甫曾用“寺门高开 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的诗句称颂殿字宏大。大雄宝殿等主要建筑,于 1944年被炸毁,仅存山门和观音阁,现已修整一新.山门上有“古麓出寺” 的横额,两旁为“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对联,门外古枫参天,浓 荫覆盖,门内园圃百花争艳。

观音阁为砖木结构,1955年曾加以修葺,1980 年再次修整恢复原貌,并在厅堂神龛中置观音像。阎内常举办小型书画展览。

云麓宫

位于长沙市岳麓山峰顶。属道教二十三洞真虚福地。明成化十四年(1478)吉简王就藩长沙时所建。

嘉靖年间(1522~1566),太守孙复与道人李可经加以扩建,形成较完整的道宫格局。后圮。隆庆年间(1567~1572),在山修道的金守分请殿元张阳和为之倡修,于原址处募建三殿堂,前为关帝殿,中为玄武祖师殿,后为三清殿,名云麓宫。其建筑均石柱铁瓦,古朴典雅,并在宫后增建望湘亭,供人凭栏远眺。云麓宫

明末及清咸丰初,云麓宫两度毁于兵燹。清同治二年(1863),按原格局再加以修葺,并在殿前后左右建五岳殿、天妃殿,又增建宫门。进士吴獬游此时为宫门题写"对云绝顶犹为麓,救道安人即是宫"一联,联内隐"云麓道宫"四字,传为佳作。

抗日战争期间,云麓宫殿堂、神像、碑刻遭到严重破坏。1946年,道人邬云开、吴明海等筹款修复。于望湘亭中增置纯阳真人(吕洞宾)浮雕石像,并刻真人所著《百字铭》。亭壁挂清人黄道让"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木刻楹联。

文革期间,云麓宫遭到严重破坏。现存道宫房屋600平方米,部分建筑由长沙市宗教部门管理。长沙市道教协会设此。云麓宫地处岳麓山巅,四周古木参天,景色宜人,是游人品茶、谈联、观景、歇憩之地。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市的一颗璀璨明珠,创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它历经千载,瀚墨流香,弦歌不绝,办学不已,故有“千年学府”的美称。195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将它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明文公布,岳麓书院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适应时代前进的需要,岳麓书院于1903年更制易名为湖南高等学堂,1912年又更名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1917年改名为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定名为湖南大学。所以古岳麓书院虽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古书院的一个整体文物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但它一直是湖南大学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由湖南大学组织修复与常年的维护和管理。

古书院的出书藏书功能依然保留。书院拥有一支素养较好的作者队伍,他们著书立说,已有不少著作先后出版。座落在书院内的湖南大学出版社,既为有关书院的出书功能和传统得到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御书楼修复后,其藏书建设日益加强。

古岳麓书院还有祭祀的功能,古人先后修建了文庙及一批专祠。建文庙(即圣庙)以祭祀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始祖孔子及其知名弟子;建濂溪祠以祭祀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周敦颐(又称濂溪先生);建四箴亭以祭祀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理学之大成朱熹,及教育家、理学的杰出代表 张;建六君子堂以表彰朱洞、李允则、周式、刘珙、陈钢、杨茂元等六人在先后建设书院中的历史功绩;建船山祠以祭祀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又称船山先生)。古人到圣庙专祠进行供祀活动,也是他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弘扬传统文化、激励士贤的一种形式,但这种形式毕竟受到封建社会的粉饰,所以,民主革命开始之后,这种祭祀活动在书院逐渐消失。尽管这种祭祀形式不可取,但对圣贤先哲的纪念仍有一定意 义,对他们的哲学观点、思想道德观念中的合理部分还应继承和弘扬。古人留下的圣庙专祠,现修葺一新,供后人景仰,亦有助于人们了解和弘扬祖国的优良传统文化。 舍利塔

舍利塔

在爱晚亭后右方不远的密林中。过了枫林桥,便能见到一座形似僧帽的古塔,塔基正方形,边长约2米,塔高12米,四角和正面共有五幅浮雕,正面是佛象。—塔旁竖一石碑,正面刻有“隋舍利塔"背石刻有"共建菩提",外设石栏保护。

宋沙门觉范撰《院感应佛舍利塔记》:隋文帝杨坚于梁武帝大周七年六月出生于同州(今陕西大荔县)大兴寺中,婴儿时曾暴虐,有尼名“智仙’者,从外至,对杨坚之父杨忠说,此儿大有福分,为天佛所佑,不可令居家中,当代为养育,于是杨忠辟馆延居,杨坚30岁时,才让他回家,女尼以舍利子数百颗授之,曰:“以此福苍生”。

杨坚称帝后于仁寿二年(公元602年)诏令全国五十二州,在名山福地绘塔,分藏舍利子,塔下绘尼之像以纪之。据说岳麓山这座塔就是其中之一。

禹王碑 禹王碑

禹王碑位于岳麓山巅的苍紫色石壁上,面东而立。碑文记述和歌颂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大禹继父治水,“七年闻乐不听,三过家门不人’的美谈,倍受历代人民尊重,流传至今。

岳麓禹碑高1.7米,宽1.4米,碑文分9行,每行9字,计77字,末行空四字。其文字形如蝌蚪,既不同于甲骨钟鼎,也不同于籀文蝌蚪,很难辨认,很可能是道家的一种符录,也有说是道士们伪造的。

但远在1200多年前,即为韩愈所闻及,还亲登南岳岣嵝峰寻访禹碑,并留有诗记。即使是唐宋时的膺品,作为纪念大禹治水之丰碑,也是十分珍贵的。全国有十风处镌立禹碑,据说皆由岳麓禹碑模本复刻。

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

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沙市荣湾镇刘家台子(现为新民小区)。新民学会是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等在五四时期组织的革命团体。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

1918年4月14日,毛泽东、蔡和森、张昆弟、罗章龙等13人在蔡和森家里开成立大会。当时,学会的宗旨是“砥砺品行,革新学术,改良人心风俗”。

五四运动期间,学会经常组织会员讨论国家大事和世界形势,研究俄国十月革命经验,积极投身五四爱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寻求改造中国的道路和方法,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在思想上、干部培养上作了重要准备。

中共一大召开之前,学会停止了活动。旧址原为蔡和森1917~1920年在长沙的寓所,已毁于战火。1986年按原貌复建,占地约500平方米,坐北朝南,木结构,青瓦平房,面阔3间,进深1间,有堂屋、正房、厢房、杂屋等。房外环以竹编院墙,左有菜地,前有朝门、水塘。朝门悬挂"NC12C痴寄庐"匾额。整个旧址按原貌布置陈列,有蔡和森等的住房和成立会会议房间,其偏东向另辟辅助陈列展览,全面介绍了新民学会存在三年的活动史迹。赫曦台

赫曦台

1167年(宋乾道三年),朱熹自闽来访张,讲学岳麓、城南书院,停留二月,常晨起登麓山观日出。在《云谷山记》文中说:"余名岳麓山顶曰赫曦。"张筑台,朱熹题额“赫曦台"。后废。 1528年(明嘉靖七年),知府孙存复建"赫曦亭"于原址,又废。1790年(清乾隆五十年),山长罗典在书院大门前坪建一台,曰前亭,又名前台。 1821年(道光元年),山长欧阳厚均发现赫曦台原碑刻,为存朱子故迹,改前亭名赫曦台。1868年(同冶七年),巡抚刘昆重修时,台前更置石柱一对,坪铺麻石,增建围墙。

台为湖南地方戏台典型形制,前部单檐歇山与后部三间单层弓形硬山结合,青瓦顶,空花琉璃脊,弓形封火山墙,挑檐卷棚,呈凸形平面,前后开敞,可登石级而上。

台上左右壁上分别有"福"、"寿"'二字,各高1.3米,据传1807年(嘉庆十二年)罗典重赴鹿鸣宴时,有一道士模样之人来院,言善书能诗,士大见为道士,未予正式接见。不料道人拾一扫帚,蘸黄泥水在右墙一笔挥成一个"寿"字,不辞而去。字体如龙蛇盘绕,遒劲有力,传为"仙迹"。后力求两壁对称,罗典在左壁补书了一个"福"字。

现台中置双面屏风一块,一面绘有修复后之岳席书院平面图,另一面录朱熹、张、王守仁、毛泽东之题诗。

§ 神秘探索

蟒蛇洞

蟒蛇洞

在禹王碑北面的一个幽谷中。蟒蛇洞在西晋以前叫“抱黄洞”。相传宋祥符年间(公元1008-1016年),,有个叫张抱黄的道士,在岩下修炼,丹成升仙而去,“"抱黄洞”由此而来。据传张道士升仙后,洞被蟒蛇盘踞,故有蟒蛇洞之名。

蟒蛇洞之成为名胜,出自一个神奇的故事。据说蟒蛇经过千年修炼,每年7月15日都要出洞为害。它从洞中吐舌为桥,越过湘江架到河东白鹤观,一双蛇眼圆瞪象灯笼,口中发出美妙动人的音乐。

人们看到湘江上突然出现彩虹般的仙桥,以为是引渡凡人上升天界的。有一位道士率先踏上“仙桥”,但有去无回,葬身蛇腹。当时荆江二州刺使陶侃以他敏锐的观察,见“天门”外悬的天灯寒光逼人,疑是妖孽作怪,便一箭射去,顿时天灯熄灭,桥也无影无踪。后来派人按血迹寻找,在抱黄洞内,发现有一大蟒被射死了。从此,黎民百姓安居乐业,为了感谢陶侃为民除害,将他立足发箭的射台,称为射蟒台。

印心石屋 印心石屋

印心石屋石刻 位于白鹤泉西南、登临云麓峰石径的右侧,又名“御书亭”,今亭废石刻仍存,系山墙上嵌的一巨幅汉白玉石匾,高0.93米、宽2.88米,中刻楷书“印心石屋”四个大字,端庄朴雅,笔力遒劲。匾左刻“道光乙未秋月”,右刻“御笔”,“太子少保兵部尚书两江总督臣陶澍谨领恭摹”,正中上方刻有“道光之宝”的御玺篆章。周围装饰着二龙戏珠的花纹。

陶澍(1778--1839年),字子霖,号云汀,湖南安化人。少时曾就读于岳麓书院,后官至两江总督。道光乙未(1835年),陶澍进京,道光皇帝召见,问及家世情况。陶澍即言幼时随父萸江先生读书于印心石旁,道光亲书“印心石屋”四字赐之。陶澍以为荣,于山川胜地多处摹刻。岳麓山的“印心石屋”为赵竹泉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为之摹刻,贺熙龄有记,今已不存。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2: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