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异病同治
释义

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采用同一方法治疗的法则。中医治病的法则,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的区别。异病可以同治,既不决定于病因,也不决定于病证,关键在于辨识不同疾病有无共同的病机。病机相同,才可采用相同的治法。例如久痢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等,属不同的病,但如果均表现为中气下陷证,就都可以用升提中气的方法治疗,常用代表方剂是补中益气汤。

§ 概念

中医学辨证地看待病和证的关系,既重视同一种病可以包括几种不同的证,又重视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同一种证,因此在临床治疗时,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方法来处理。

所谓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点,以及病人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候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

所谓异病同治,则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候,因而可以采用同一方法治疗。

可见,中医治病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证的异同。相同的证可用相同治法,不同的证就必须用不同治法,即“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

根据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原理,感冒病各个不同的证候,必须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 含义

所谓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点,以及病人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候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

所谓异病同治,则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候,因而可以采用同一方法治疗。

可见,中医治病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证的异同。相同的证可用相同治法,不同的证就必须用不同治法,即“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

根据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原理,感冒病各个不同的证候,必须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 针灸临床中的应用

异病同治方法:

即不同疾病同时治疗,具体方法是:由于身心智疾病主要是饮食结构不合理造成的,通过补缺食,排过食达到异病同治的目的。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是指导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异病同治”就是在此原则指导下产生的。“异病同治”作为中医最基本的 治疗 原则之一,在临床实践中,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浅表性胃炎、神经性呕吐、顽固性膈肌痉挛三病虽表现各不相同,但其总病机不外胃失和降,气机不畅。可按“异病同治”原则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是指导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异病同治”就是在此原则指导下产生的。“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若病机相同,即可用同一种 方法 治疗。也就是说,异病可以同治主要是因为不同疾病在其自身 发展 过程中出现了病位相同、病因同源、病机吻合时,便可采用相同的治法。“异病同治”作为中医最基本的治疗原则之一,在临床实践中,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自从事中医工作以来,跟随家父邵经明教授,始终牢记辨证论治的思想,处方用穴总离不开辨证论治,临床上从不拘泥于某一方只能治某种病,而是着眼于“证”的异同,遵循“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现将运用“异病同治”原则,取中脘、内关、足三里为主治疗临床案例,简介如下:

女,38岁。胃脘部间断隐痛近6年,加重1周,于1996-04-21初诊。患者近6年来上腹部无规律阵发性疼痛,程度较轻,未引起重视。但症状渐渐加重,常因饮食失宜或劳累而诱发,冬季发作较频,且伴纳差便溏。半年前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先后服用吗丁啉、胃复安、香砂养胃丸、三九胃泰等药,病情虽有所改善,但终不能治愈。本次发病因工作较忙,加之进食寒凉,胃脘部疼痛较甚,服用上药无效,故前来我院就诊。查:其面色苍白,痛苦面容,四肢欠温,上腹部轻度压痛,喜暖,舌淡胖、边见齿印,脉沉细。证属脾阳不足,中焦虚寒,胃气不和。治宜温中散寒,健脾和胃,取中脘、内关、足三里、脾俞胃俞针刺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并配合艾条温和灸。一诊后患者即感胃脘部舒适,疼痛有所改善。1次/d,治疗5次后,胃痛明显减轻,偶有隐痛,无明显畏寒,共针治10次,诸证消失。为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继针10次。随访1年病情未有反复。按:慢性浅表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痞满”等范畴。它是上消化道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西医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故 目前 治疗本病,首选胃肠运动促进剂,如吗丁啉、胃复安等,促进胃肠蠕动,加快胃排空,使胃肠动力恢复正常,部分患者症状因而得到控制或缓解。但长期使用疗效并不理想,且有一定的副作用。中医学认为,胃主受纳,以降为顺,脾主运化,以升为和,脾升胃降保持了中焦气机升降适度,纳运正常。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以脾胃气机失调为主要病机,尤以胃气失和为其关键。不论是何因所致,都伴有气机不畅,脉络阻滞,即所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故调理气机为其首法。治胃之方,功在于运,运者行也,动也。六腑以通为用,调畅气机,则五脏得藏,阴阳气血平和,疾病得除。所以治胃,皆以行为旨。中脘为任脉穴,交于足阳明胃经,且居胃腑之上,为胃之募穴,腑之会穴,具有健脾胃、理气机、调升降等作用;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循行于胃心胸部,具有宽胸理气、和胃降逆作用;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合穴、下合穴,配五行乃土中之土穴,善治脾胃病,具有健脾和胃、行气消胀、通络止痛等功。《四总穴歌》云:“肚腹三里留”,即说明足三里治肚腹病效佳。三穴是治疗胃痛的基本处方。该患者有多年的胃痛病史,久病必虚,脾俞、胃俞乃脾胃之经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可改善脾胃功能,消除脾胃功能失常所产生的各种症候。脾俞、胃俞配入主穴更能发挥健脾益胃,理气止痛之效。又因遇寒凉易发,故配合艾灸以温阳益胃,散寒止痛。

§ 异病同治与一病同治的区别

异病就是病症怪异、奇特和伴带有神秘的病症。但是不可可以把所有病症出现的怪异现象定位与异病。更不可以把一病同治与异病同治混淆视听,不可以合法身份或权威性发言。奇迹每天都在发生,不一定要每次都要亲自眼见,才是事实。王法虽有制约,但它也无法制约奇迹发生。

异病同治条件:异、实综合症,异、虚综合症,虚、实综合症,异、虚、实综合症。具体以患则者的实际病情,采取实际有效的综合(中、西以及其他医种)治疗。

一病(异病)同治:实则是一病多治冠以异病同治实际就是把病情严重化,异病(癔病)本意:病情奇特,病症表现怪异,康属于异病(癔病)表现。看一下他们的异病同治吧。实事求是,不要冠一个炫耀的光环,让人崇拜。集思广益,不以大压小,取长补短,各思其责。众所周知水克火但是远水救不了近火虽然现在的科技发达,交通工具日益更新,但是,他还是有不足的地方,这就是利弊共存的事实。

§ 相关参考

1.http://disease.39.net/hx/0712/26/205783.html

2.http://www.myyl.org/xs/200802/1565.html

3.http://www.beijingdaily.com.cn/xxjk/zjlt/200702/t20070201_163971.htm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1:1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