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尉迟寺
释义 尉迟寺

§ 简介

尉迟寺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安徽省蒙城县许町镇毕集村东约200米处,是国内目前保存较为完整、规模较大、以大汶口文化为主的原始社会聚落遗存。

在距今四、五千年以前, 尉迟寺尉迟寺一带的自然景观十分优美。溪水潺潺,林木葱葱,各种动物游荡河畔林间,戏水觅食。

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创造着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通过发掘使这座沉睡了五千年之久的古代遗址重放光彩,并以它独具特色的文化面貌展现着当时人们的居住形式、文化生活、意识形态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相传是纪念唐代大将军尉迟敬德在此屯兵而建,故称“尉迟寺”。

遗址呈四周低中间高的凸形的地貌,遗址中的红烧土排房是我国迄今为止已经发现的最完整、最丰富、规模最大的史前建筑遗存。

该遗址是国内目前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晚期聚落遗存,东西长约370米,南北宽约250米,总面积约为10万平方米。

1989年至199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先后进行了8次大规模的发掘,揭露面积7000多平方米,共清理出红烧土房基10排(组),计41间,墓葬217间,以及灰坑、祭祀坑、兽坑、活动广场等遗址,出土陶、石、骨等文物近万件,被史学界专家称为“可与金矿媲美的资源”。该遗址于2001年7月17日被列为第五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原始社会中、晚期,古老的居民使用原始工具进行刀耕火种,发展生产,同时也进行采集、渔猎和家畜饲养,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器皿在这里应有尽有,碗、钵、盆、罐、豆、瓶、杯、鼎、甑、鬹等生活用具,充分展现了当时人们已 尉迟寺创造了丰富的饮食文化。

这里出土的大型红烧土排房式建筑,是我国原始建筑史上的瑰宝,无论是规模还是建筑形式,均为国内罕见。通过科学的发掘,这座埋藏在地下数千年的大型聚落遗存,终于破土而出,向世人诉说我们的祖先营建这座大型房屋的壮观场面。

大片的氏族公共墓地,是原始居民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反映,成人实行土坑葬,儿童实行瓮棺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埋葬方式,但头向一致,说明当时存在着浓厚的原始宗教信仰。

房迹、围沟、瓮棺葬的发现,填补了大汶口文化史前聚落考古研究的空白。

我们的祖先就是这样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活着,给我们创造了在今天难以用金钱估价的财富。这处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曾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 挖掘

尉迟寺一条宽20余米、深4米多、南北跨度为230米、东西跨度为200米的大型壕沟,把遗址的中心部分团团围住,说明当时人们在长期居住过程中营造了必需的防御设施。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队,从1989年至今,先后进行了13次发掘,在一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共清理出房迹78间,墓葬300余座及大量的灰坑、祭祀坑等。出土各种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等珍贵文物近万件,为研究皖北地区原始社会中、晚期的历史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

1989年至199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先后进行了8次大规模发掘,揭露面积7000多平方米,共清理出红烧土房12排(组),计41间,墓葬217座,以及灰坑、祭祖坑、兽坑、活动广场等遗址,出土陶、石、骨等文物近万件,被史学界专家称为“可与金矿媲美”的资源。

4月17日,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再次 “入住”尉迟寺,经过一个月的辛勤工作,在近100米的发掘现场,先后出土了大量的儿童瓮棺葬、陶杯、陶器、红烧土排房等文物。

5月4日,12处儿童瓮棺葬的发现令考古发掘人员吃惊。5月21日北京和安徽省的十几位史学界专家,汇集尉迟寺发掘现场索取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尉迟寺遗址之所以成为考古界公认的“中国原始第一村”,除了其保存完整,墓葬、器具、房屋一应俱全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在这里首次发现了新石器时代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房屋遗址。

§ 结构

第一阶段出土的41间红烧土房,是当时人类最豪华的住宅,它冬暖夏凉、坚固美观。这些房子全部是木质网状框尉迟寺周围的风景 架,外抹灰泥,整体烧烤而成。

为了全面体现“第一村”的规模,专家确定第二阶段发掘直指村落中央,经过钻探专家推测这里建筑有100米,而且屋前面可能有一大片中心广场。

发现的房址均围绕遗址中心,分别以2间、4间、5间为一排,呈东西——西北走向四面排列。房址为浅穴式建筑,由主墙、隔墙、门、居住面、室内平台和室内柱构成,一般面积为10平方米,大者近30平方米。

墙体为木骨泥墙,与地面同时经烧烤,墙面光滑,有的抹有一层白灰面。门向南东或朝南,设有单门或双门。室内平台普遍遗留器物。

墓葬集中分布在遗址北部,有成人土坑墓和儿童瓮棺葬,头向均为135°左右。成人葬一般为仰身直肢一次葬,亦有侧身直肢或屈肢。随葬品有多寡之别,多为日用陶器。少数墓设二层台。

据杨鸿勋介绍,这就是尉迟寺遗址的“金矿”。当15间完整保存的红烧土排房,映入眼帘时,验证了专家的推断。更巧合的是第二阶段发现的红烧土排房恰与第一阶段出土的几间同一方向的房屋成一排,使原来预计整个村庄为3排平行主体房屋的格局变成了一个“丰”字型格局,不仅证明了此次发掘的是村落中心,还证明了这个原始村庄在建设之前曾有过统一的规划,加上外围大型的环型濠沟,整个村庄象城市一样布局严谨。

§ 历史渊源

1989-1995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对蒙城县尉迟寺 尉迟寺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了连续9次发掘,揭露面积1万平方米,共发现红烧土房址41间、各类墓葬210余座、灰坑160余个,以及兽坑、祭祀坑、广场、围壕等遗迹现象,出土各类文物数千件。除有部分龙山文化遗存外,其余均以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存为主。

发现的房址均围绕遗址中心,分别以2间、4间、5间为一排,呈东西——西北走向四面排列。房址为浅穴式建筑,由主墙、隔墙、门、居住面、室内平台和室内柱构成,一般面积为10平方米,大者近30平方米。

墙体为木骨泥墙,与地面同时经烧烤,墙面光滑,有的抹有一层白灰面。门向南东或朝南,设有单门或双门。室内平台普遍遗留器物。

墓葬集中分布在遗址北部,有成人土坑墓和儿童瓮棺葬,头向均为135°左右。成人葬一般为仰身直肢一次葬,亦有侧身直肢或屈肢。随葬品有多寡之别,多为日用陶器。少数墓设二层台。

发现个别拔牙现象。儿童瓮棺葬多为2-3岁的婴幼儿,葬具由2-4件陶器套合组成,有鼎与鼎、鼎与瓮、瓮与瓮、尊与盆等组合。在大口尊上发现5种刻划符号,部分涂朱,这些符号与山东境内大汶口文化晚期发现的符号相同。

尉迟寺遗址中出现的佛像围壕环遗址构筑,椭圆形,南北跨度约230米,东西跨度约200米。壕沟宽29.5-31.4米,深4.5米。

广场位于遗址南部,东西长20.5米,南北宽13.5米,总面积约280平方米。地面用红烧土颗粒拌黄土砸实,平整坚硬。

文化遗物有陶器、骨角器、蚌器和石器等,以陶器为主。常见陶器有鼎、鬶、罐、壶、杯、豆等组合,文化特征明显,属于大汶口文化晚期一个新的地方类型。

尉迟寺遗址,是迄今为止大汶口文化中保存最完整的聚落形态,布局之严谨,在我国史前考古中属罕见,它作为一种新的史前聚落模式,学术价值颇高。1994年度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 遗址大事记

1989年,尉迟寺遗址第一阶段发掘开始。

1989年至1994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先后进行了8次大规模发掘,揭露面积约7000多平方米(仅占整个遗址的1/20),清理出红绕土房基12排(组),共41间,墓葬217座,以及灰坑、祭祀坑、兽坑、活动广场等遗址,出土陶、石、骨等文物近万件。 尉迟寺

1994年,尉迟寺遗址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2001年4月17日,蒙城县尉迟寺遗址开始进行第二阶段发掘。这是继1994年后的又一次大规模发掘。

2001年4月26日,考古人员在发掘出三处成人墓葬后又在尉迟寺发掘区东端发现一处儿童瓦片墓葬。

2001年7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称该遗址为“中国原始第一村”。

2001年10月,一原始社会时期的“勇士墓葬”重见天日。

2002年4月10日,尉迟寺遗址地下大广场出土。

2002年4月11日,尉迟寺遗址春季发掘现场,考古人员在正在揭露的大汶口文化层首次发现一陶制鸟形“神器”。

2002年,国家文物局通过了《尉迟寺遗址的保护与展示规划》。10月,又被纳入国家“十五”规划。

2003年12月10日,蒙城县尉迟寺史前聚落遗址第13次考古发掘工作全面结束,考古工作者已开始用沙袋对发掘现场进行保护性回填。

2003年,蒙城县人民政府决定,加强遗址的保护并向世人展示,建设“尉迟寺史前遗址博物苑”,并委托中国建筑史学会制定尉迟寺史前遗址保护与展示规划。

§ 发展和将来

尉迟寺尉迟寺遗址位于安徽省蒙城县许疃镇毕集村东150米,遗址呈四周低中间高的凸形地貌。

尉迟寺据有关资料显示,此遗址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晚期聚落遗存,总面积约为10万平方米。

我国著名史前建筑研究专家杨鸿勋指出:这个近五千年前人类文化遗址中的红烧土排房是我国迄今为止已经发现的最完整、最丰富、规模最大的史前建筑遗存,是原始人烧制的最大最硬的一件陶制品。

在房基倒塌的墙体中,有较多的稻壳拌泥痕迹。

专家推测:尉迟寺人由于受到南北文化相互交融的影响,最早起源于北方的粟类作物向南方传播,南方的稻作文化向北传播,在这里形成交融。

从出土的大量水器、容器分析,这类器物与酿酒和饮酒有关。专家说,大量酒具的存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生产规模和生产水平,说明农业经济的发展已能满足社会中非生活必须的消费。

从出土的大量水器、容器分析,这类器物与酿酒和饮酒有关。专家说,大量酒具的存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生产规模和生产水平,说明农业经济的发展已能满足社会中非生活必须的消费。

国家文物局、省、地、县各级领导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全国各大新闻媒体都曾作过报导。中国社科院古建筑研究专家杨鸿勋教授来遗址看后,盛赞其可与“金矿”媲美,并欣然挥笔,写下“宝地”二字。这的确是我们祖先留下的无价之宝,通过进一步的发掘、研究、保护和利用,将为安徽,为苏、鲁、豫、皖结合部,增加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对当地的经济腾飞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几年来,通过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工作硕果累累,2001年7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将继续努力,以求获得完整资料,早日建成尉迟寺遗址博物苑,让这处古代遗址重放异彩。

绝无仅有的史前建筑使尉迟寺声名大震,参观考察者络绎不绝。“尉迟寺”商标及相关文化用品的开发也已被登记注册,有关方面将通过努力在原址上建国家级的大型博物馆,发展旅游项目,并对遗址进行复原,做到开发和保护并重。

§ 相关词条

大汶口文化 遗迹

博物馆 旅游

瓮棺葬 村落

祭祀 龙山文化

§ 参考资料

[1] 参考知识 http://news.sohu.com/20041209/n223410962.shtml

[2] 介绍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kuaixun/39454.htm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0:5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