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平版印刷 |
释义 | § 正文 平版印刷 使用平版 (即图文部分与非图文部分基本上处于同一平面的印刷版)进行的印刷。简称平印。分为石印、胶印及珂版印刷。 石印 以表面具有密布细孔的石版作版材进行平压平或圆压平的直接印刷。1798年布拉格人A.塞内费尔德发明。利用油水相斥的原理,用脂肪性油墨将图文绘制在石版上,然后以水润湿石版的表面,使没有图文的石版细孔蓄有水分,于是图文部分吸墨拒水、非图文部分吸水拒墨。印刷时,以纸张覆盖在经过施墨及润水的石版上,然后通过木制压架使石版上的墨迹转移到纸张上,即得印张。但效率不高,劳动强度大。后在制版方法上有改进 (如采用照相原理的石印版制版法代替手工描绘法等),机器也由手扳式发展到机械传动。19世纪至20世纪初中国曾用以印制书报。胶印兴起后,石印术逐步衰退。20世纪60年代基本上已被淘汰。 胶印 采用金属薄片为版基(也可用纸基),通过感光原理制成图文部分与非图文部分基本处于同一平面的印版,故属平版印刷。胶印是在石印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1875年美国人R.巴克雷首先采用间接转印方式,将石印版上图文转印到一种经过特殊加工处理过的厚纸表面,再转移到金属薄片上,称为布来希印刷。5年后又设计了用橡皮布的平台型布来希印刷机。1904年美国人I.W.鲁贝尔将金属印版上图文墨迹先印到包在滚筒表面的橡皮布上,然后再由橡皮布转印到纸张上去。这样不仅印迹清晰,而且印版的耐印率延长。这种间接印刷方式开创了近代胶印的历史。由于石印基本上已被淘汰,故 lithography一词往往统指胶印,或作平印。 由于版材与印刷机的不同,胶印又可有多种区分。如按进纸方式可分单张纸胶印与卷筒纸胶印。印书报杂志等大量印刷品,以卷筒纸胶印为主。如按印版特点分,除平凹版、多层金属平凹版、预涂感光版外,还有一种涂有硅橡胶涂层的无水胶印版。用此种印版胶印时,可不用任何润湿液以保护版面非图文部分不沾墨,故也叫无水胶印。与凸印中的干胶印(或称间接凸印)的主要区别在于它的印版系平版,干胶印的印版是凸版。 胶印是20世纪中期发展最快也是80年代最主要的印刷工艺。它适应出版物及商品包装的彩色化要求,具有一些技术方面的优点,如版材薄而轻,富有挠曲性,适合高速轮转印刷;制版工艺既没有凹印复杂,又无铅版的铅毒,且能与照相排版工艺相衔接;装版方便快速,适合于短版印件等。 珂版印刷 用涂有明胶层的厚玻璃作版材,能复制层次丰富的印刷品,但效率较低,应用不广。 § 平版印刷基本原理 平版印刷是由早期石版印刷而发展命名的,早期石版印刷其版材使用石块磨平后应用,之后改良为金属锌版或铝版为版材,但其原理是不变的。 凡是印刷部份与非印刷部分均没有高低之差别,亦即是平面的,利用水油不相混合原理使印纹部分保持一层富有油脂的油膜,而非印纹部分上的版面则可以吸收适当的水分,设想在版面上油墨之后,印纹部分便排斥水分而吸收了油墨,而非印纹部分则吸收水分而形成抗墨作用,利用此种方法印刷的方法,就称为“平版印刷”。 平版印刷由早期石印发展之后,因其制版及印刷有其独特的个性,同时在工作上亦极为简单,且成本低廉,故在近代被专家们不断的研究与改进,而成为现今印刷上使用最多的方法。 平版印刷方式 平版印刷方式是由早期石版印刷转印方式发展而来,而描绘于转写纸上再落在版上成为反纹,然后印刷于纸面上为正纹。由于此种方法在印刷时所承受的压力,使本来就是平面版的平版(即印纹部分与非印纹部分均是平面的),承受了压力之后,使得占在版面上之油墨为之扩散膨胀,而产生画线不良现象,因此后来才改良称为〖柯式印刷法〗(offset Printing)其印刷方式是将版面制成正纹,印刷时被转印在橡皮筒上为反纹,再由反纹印到纸上为正纹,这样就可以改进印刷压力的弹性。 早期的平版印刷为平版平压型,到后来发展为平版圆压型及圆版圆压型两种,平版圆压型机器大部分使用在特殊印刷上,如校样用的打稿机等,至于在印刷纸张之类的机器则全部改良圆版圆压型。平版圆压型亦即是印刷版面平放,压力部分是滚筒式的压筒,此种印刷方式很类似凸版印刷里的平版圆压机器一样。圆版圆压型则是将印刷版包裹在滚筒上称为版筒,机器上另外一个滚筒包裹有橡皮的称为橡皮筒,压力部分同是滚筒式的压筒,此种以三种基本滚筒构造的机器称之为“柯式印刷机”。 § 平版印刷之优缺点 优点 制版工作简便,成本低廉。套色装版准确,印刷版复制容易。印刷物柔和软调。可以承印大数量印刷。 缺点 因印刷时水胶之影响,色调再现力减低,鲜艳度缺乏。版面油墨稀薄(只能表现70%能力,所以柯式印的灯箱海报必须经过双面印刷才可以加强其色泽)。特殊印刷应用有限。 § 应用范围 海报、说明书、报纸、包装、书籍、杂志、月历、其他有关彩色印刷及大数量之印刷物。 § 平版印刷工艺过程 平版印刷基于油水相斥原理,其印刷工艺过程如下: (一) 印刷前的准备 平版印刷工艺复杂,印刷前要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1] 纸张在投入印刷前,(尤其是用于多色胶印机的纸张)需要进行调湿处理。其目的是降低纸张对水分的敏感程度,提高纸张尺寸的稳定性。调湿处理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将纸张吊晾在印刷车间,使纸张的含水量与印刷车间的温、湿度相平衡。二是把纸张先放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加湿,然后再放入印刷车间或印刷车间温、湿度相同的场所使纸张的含水量均匀。 油墨厂生产的油墨,一般是原色墨(Y、M、C三色),印刷厂在使用时,需要根据印刷品的类别,印刷机的型号,印刷色序等的要求,对油墨的色相、粘度、粘着性、干燥性进行调整。 从存版车间领到上机的印版时,要对印版的色别进行复核,以免发生版色和印刷单元油墨色相不符的印刷故障。 平版的浓淡层次,是用网点百分比来表现的,网点百分比过大,印版深,否则,印版浅。过深、过浅的印版需要修正或重新晒版。 此外,还要检查印版的规线、切口线、版口尺寸等。 平版印刷必须使用润湿液。一般是在水中,加入磷酸盐、磷酸、柠檬酸、乙醇、阿拉伯胶以及表面活性剂等化学组分,根据印刷机、印版、承印材料等的不同要求,配制成性能略有差异的润湿液。印刷时,润湿液在印版的空白部分形成均匀的水膜,防止脏版。当空白部分的亲水层被磨损时,可以形成新的亲水层,维护空白部分的亲水性,同时,能降低印版的温度,减小网点扩大值。PS版使用的润湿液为弱酸性,pH值约为5~6之间,报纸印刷因使用略显酸性的纸张,可以使用弱碱性的润湿液。 平版印刷机橡皮滚筒的表面,包复着由橡皮布和衬垫材料组成的包衬。包衬视硬度不同分为硬性、中性、软性等三种。硬性包衬一般用于多色、高速胶印机;软件包衬常被用在精度低的胶印机。中性包衬的性能介于硬性和软性之间,应用的范围较广。 印刷色序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一般是透明度差的油墨先印;网点复盖率低的颜色失印;明度低的油墨先印,以暖色调为主的人物画面,后印品红、黄色;以冷色调为主的风景画面,后印青色、黄色;用墨量大的专色油墨后印;报纸印刷,黑墨后印。单张纸四色印刷机大多采用黑、青、品红、黄的色序;单色机、双色机的色序比较灵活。 (二) 安装印版 将印版连同印版下的衬垫材料,按照印版的定位要求,安装并固定在印版滚筒上。 (三)试印刷 印版安装好以后,就可以进行试印刷,主要操作有:检查胶印机输纸、传纸、收纸的情况,并做适当的调整以保证纸张传输顺畅、定位准确。以印版上的规矩线为标准,调整印版位置,达到套印精度的要求。校正压力,调节油墨、润湿液的供给量,使墨色符合样张。印出开印样张,审查合格,即可正式印刷。 (四)正式印刷 在印刷过程中要经常抽出印样检查产品质量,其中包括:套印是否准确,墨色深浅是否符合样张,图文的清晰度是否能满足要求,网点是否发虚,空白部分是否洁净等,同时,要注意机器在运转中,有无异常,发生故障即时排除。 (五) 印后处理 主要内容有:墨辊、墨槽的清洗,印版表面涂胶或去除版面上的油墨,印张的整理,印刷机的保养以及作业环境的清扫等。 平版印刷通常也被称为胶印。与凸版印刷及凹版印刷不同,平版印刷的印刷图像仅仅平置于印版表面上。在印刷过程中,纸张和图像相摩擦,图像很快就会被磨损,当印版用于高速运转的印刷机上时尤其如此。为了减少印版上图像的磨损,图像首先应被转移到橡皮布上。 据有关资料显示,平版印刷术是德国人Alois Senefelder在1798年所发明的,他是把涂在一块笨重石灰石上的油性图案直接印到纸上的。而现在各种不同的平版被用于高速胶印机和小胶印机来进行印刷,其产量比其他任何一种印刷方法都要多。 § 半导体用平版印刷 半导体平版印刷也被称为光刻,它被用于集成电路等微芯片加工。由于它是加工微米及纳米级尺度设备的最好方法之一,也被用于微机电系统加工。光刻在各种材料的微加工上都有应用,其中在硅片上的应用已经相当成熟。近年来兴起的无掩模光刻和纳米压印光刻也开始被逐步应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