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嘎锦
释义

§ 简介

嘎锦侗族曲种。侗语意译为叙事歌。流行于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等县的侗族地区,旁及广西的三江、湖南的通道一带。嘎锦的演唱者称为歌师,一般都是有一定艺术修养和丰富生活经验的中年农民。旧时的歌师常在农闲时节走村串寨进行演唱,属于业余性质。由于侗族人民热爱这种艺术,歌师演唱时,往往举寨来听,并给予接待和馈赠。嘎锦一般由歌师自弹自唱,以唱为主,中间夹用口语叙述,与唱词联接起来叙述一个故事。唱词结构采取分节歌的形式,一部作品由数十乃至数百诗节组成。每节的句数不固定,多为偶数;每句的音节也不固定,多为奇数。韵脚有尾韵、腰韵两种,腰韵用在长句的中间语气停顿的地方。嘎锦的音乐曲调可分 3种:①流行于六洞地区的,用大琵琶伴奏,曲调庄严,音域宽,旋律中音程的起伏较大,表现力丰富;②流行于黎平、从江的九洞、十洞地区的,用牛腿琴伴奏,曲调、节奏比较平稳,表情细腻委婉;③流行于黎平、榕江交界村寨的,用中型琵琶伴奏。旋律优美流畅,多由女歌师演唱。嘎锦的曲目,尚在流传的有50多个,多半是侗族的传说故事,如《珠郎娘美》叙述一对侗族青年反抗封建婚姻的故事;《门龙绍女》、《金汉烈美》是歌唱爱情忠贞不二的故事;《芒西留美》、《三郎五妹》等则反映了侗族人民的生活和思想。另外还有汉族的传说故事,如《山伯英台》、《梅良玉》、《凤娇李旦》等。不少作品虽然有着积极的主题,但也有些作品羼杂有或多或少的封建迷信成分。

§ 详细介绍

嘎锦嘎琵琶,侗族曲种。侗语意译为叙事歌。流行于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等县的侗族地区,旁及广西的三江、湖南的通道一带。嘎琵琶的演唱者称为歌师,一般都是有一定艺术修养和丰富生活经验的中年农民。旧时的歌师常在农闲时节走村串寨进行演唱,属于业余性质。由于侗族人民热爱这种艺术,歌师演唱时,往往举寨来听,并给予接待和馈赠。嘎琵琶一般由歌师自弹自唱,以唱为主,中间夹用口语叙述,与唱词联接起来叙述一个故事。唱词结构采取分节歌的形式,一部作品由数十乃至数百诗节组成。每节的句数不固定,多为偶数;每句的音节也不固定,多为奇数。韵脚有尾韵、腰韵两种,腰韵用在长句的中间语气停顿的地方。

嘎琵琶的音乐曲调可分3种:

①流行于六洞地区的,用大琵琶伴奏,曲调庄严,音域宽,旋律中音程的起伏较大,表现力丰富;

②流行于黎平、从江的九洞、十洞地区的,用牛腿琴伴奏,曲调、节奏比较平稳,表情细腻委婉;

③流行于黎平、榕江交界村寨的,用中型琵琶伴奏。旋律优美流畅,多由女歌师演唱。嘎琵琶的曲目,尚在流传的有50多个,多半是侗族的传说故事,如《珠郎娘美》叙述一对侗族青年反抗封建婚姻的故事;《门龙绍女》、《金汉烈美》是歌唱爱情忠贞不二的故事;《芒西留美》、《三郎五妹》等则反映了侗族人民的生活和思想。另外还有汉族的传说故事,如《山伯英台》、《梅良玉》、《凤娇李旦》等。不少作品虽然有着积极的主题,但也有些作品羼杂有或多或少的封建迷信成分。

侗族的戏曲剧种。最早形成于贵州的黎平.榕江、从江一带,后流传到广西的三江和湖南的通道等侗族聚居地区。它是在侗族民间说唱艺术“嘎锦”(叙事歌)和“嘎琵琶”(琵琶歌)基础上,接受汉族的戏曲影响而形成。“嘎锦”,演员自弹自唱,夹用说白来叙述故事,内容多半为侗族的传说故事。“嘎琵琶”,分短歌和长歌。短歌为抒情民歌,长歌为叙述故事的说唱。嘎琵琶大致在清嘎锦

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形成。嘎琵琶的剧目,主要有两部分。一是描写汉族生活的剧目,大多从汉族戏曲中进行移植;一是描写侗族生活的剧目。后者如《吴勉》,以浪漫主义手法,描写明初侗族民族英雄吴勉率领人民起义抗粮抗税,不幸被俘,不屈而死。《秦娘美》,写珠郎与娘美相爱,地主银宜欲霸占娘美,谋杀珠郎,娘美设计刺杀银宜,为爱人报了仇。《门龙》,描写门龙离家十八年未归,其母逼其妻改嫁,其妻不从,直等门龙归家,夫妻团聚。此外,还有《雪妹》、《乃桃补桃》、《金汉》、《莽子》等。

侗族的村寨都建有鼓楼,戏班的组织是以鼓楼为单位,一个鼓楼有一个戏班,属业余性质。一个戏班一般为十几个人,有戏师傅、歌师傅、演员和伴奏人员,无女演员。戏班除在本寨演出外,也到外面去“走寨”演出。演出时间,主要集中在春节、二月二、三月三、秋后或本寨的会期。活动方式有“尾夜”和“多夜”两种。“尾夜”,是村寨之间进行联欢,旨在联络双方感情。演出时间一般从上午开始,直到吃夜饭、散戏之后,戏班的小伙子们便与姑娘们去“行歌坐月”。“多夜”,是以文艺活动为主的联欢形式,戏班不代表村寨,不必由头人带队。

§ 演出仪式

嘎锦嘎琵琶的演出,有一定的仪式。第一天开演正戏之前,要供神请师,由“掌簿”主持:台口中间摆上酒、菜、纸钱等供品,由掌簿焚香请神,然后鸣放铁炮。每个剧目开演之前,先由一演员朗诵一段开场白;正戏结束后,全体演员唱歌致谢;整个演出结束后,要跳加官,被提到名字的人,都要把红包扔到台上以作赏钱,他们大多是寨里的头面人物和富裕人,除此之外,戏班不再收钱。

嘎琵琶角色虽有生、巳之分,但并未形成定型的行当,一般是根据剧中人物的需要来分配演员。只有小丑有些独特的表演,动作滑稽可笑,以说白为主,蹦蹦跳跳,称为“跳丑脚”、演员念白很少,以唱为主。唱腔一般是上下句结构,中间都有过门。演员每唱完一句,都要在过门中与另一个演员互走一字,交换位置。遇有三人以上在场时,也只有对唱的两人在过门中互走一字,其余的人原地不动。嘎琵琶的音乐,由于受侗族叙事歌和琵琶歌的影响,长于叙事,唱腔平稳柔和,优美动人。唱腔主要有“平板”、“哭板”、“仙腔”三种。“平板”,用胡琴伴奏,故又称“胡琴歌”,为嘎琵琶最基本的唱腔。“哭板”,无乐器伴奏,在表现悲哀情绪时于唱,往往要伴有自然的哭声。“仙腔”,用于神仙出现时演唱。伴奏乐器主要有二胡,辅之以琵琶、牛腿琴,打击乐器有大锣、小锣、钹、边鼓、铃等。

嘎琵琶多在戏台上演出,很少在平地上演出。戏台通常是用木板搭盖,一般无顶盖,观众可三面围观。在装扮上,通常只穿侗族生活服装,整齐、鲜艳。脸谱以黑、白二色为基础,小丑除在鼻子上画一个青蛙以外,两颊上还要各写一个“丰”字,以示吉祥。

§ 所属民族

嘎锦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及广西省交汇处。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侗族人口数为2960293。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见于宋代文献。明、清两代曾出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他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民间多称"侗家"。侗族使用侗语,属汉藏语系,分南、北部两个方言。原无文字,沿用汉文,1958年设立了拉丁字母形式的侗文方案。现在大部分通用汉文。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木。林业以产杉木著称。以生产鱼粳稻为主,善用稻田养鱼。有自己的民间戏曲——侗戏。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族的主要标志。风雨桥因桥上建有长廊式,可遮蔽风雨的桥屋而得名.三江著名的程阳风雨桥,被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桥上建有五座多脚宝塔,通道两侧有栏杆,形如游廊.桥梁结构不用一根铁钉,只在柱子上凿穿洞眼衔接,斜穿直套,结构精巧,十分坚固,令人叹为观止。

【民族历史】

秦、汉时期,在今广东、广西一带聚居着许多部落,统称之为“骆越”(“百越”的一支)。魏晋以后,这些部落又被泛称为“僚”。明代邝露所著的《赤雅》中说,侗族也是属于“僚”的一部分。现在侗族的分布和属于“百越”系统的壮、水、毛南等民族的住地相邻,语言同属壮侗语族,风俗习惯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侗族可能是由“骆越”的一支发展而成。侗族经过原始社会发展阶段,于唐代由原始社会直接向封建社会过渡;有的人认为经过奴隶社会发展阶段。从唐至清,中央王朝在侗族地区建立羁縻州、土司制度,社会处在早期封建社会。清初实施“改土归流”,清朝对侗族人民进行直接统治,土地日益集中,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但是,侗族社会内部某些氏族组织残余,例如以地域为纽带具有部落联盟性质的“合款”,仍普遍存在。每个氏族或村寨,皆由“长老”或“乡老”主持事务,用习惯法维护社会秩序。

§ 相关词条

木棍琴菲察克嘎琵琶

八角琴嘎黑元高音奖

§ 参考资料

[1]搜库  http://www.souku.com.cn/viewtitle.jsp?url=4212227

[2]阅读网 http://www.yuedu.org/viewthread.php?tid=30043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2 1: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