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嫘祖
释义

§ 人物简介

嫘祖

嫘祖,或曰累祖,又名雷祖。 《史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神话传说中把她说成养蚕治丝方法的创造者。北周以后被祀为“先蚕”(蚕神)。唐代著名韬略家、《长短经》作者、大诗人李白的老师赵蕤所题唐《嫘祖圣地》碑文称:“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兴嫁娶,尚礼仪,架宫室,奠国基,统一中原,弼政之功,殁世不忘。是以尊为先蚕。”

嫘祖是中华民族之母,嫘祖是中华文明始祖轩辕黄帝的正妃。是她开创育桑养蚕,抽丝织巾,肇造衣饰文明,著称“蚕丝鼻祖”;是她兴起“八拜成婚”,男30而婚,女20而嫁的文明婚姻礼俗,从而著称“婚姻文明”创始者嫘祖。在改革开放年代以来,新郑已举办过四届嫘祖纪念节。

§ 相关传说

从古至今的史书,一直都在说,大约4500年前,黄帝到成都平原迎娶嫘祖,他们在这里生了两个儿子;战胜蚩尤后,黄帝主外,嫘祖主内,治理中国。 嫘祖时期的古蜀人,已经掌握了先进的蚕桑技术,而此时的黄帝部落,依旧是一个四处漂泊的游牧民族,嫘祖嫁给黄帝后,她把先进的蚕桑文明带到了中原地区,中原文明的进程由此发生改变。

黄帝:千里赴蜀为嫘祖

嫘祖黄帝迎娶嫘祖的故事在《世本》、《大戴礼记》、《史记》中都可以找到记载,不过却都是一些只言片语,只简单地说“黄帝娶西陵国的嫘祖为妻,生下谁呀谁”之类的;民间传说大概还要具体生动一些。

大约距今3500年前,水土丰茂的成都平原上,有一位美丽、善良的姑娘,出生在西陵国嫘村山一户人家。她每天不辞劳累,外出采摘野果侍奉家中体弱多病的父母,附近的野果采完了,便跋山涉水到远处去采摘。可没过多久,远处的野果也采完了。姑娘一想到家中的父母要挨饿,不由失声痛哭起来。她的哭声哀婉、凄凉,森林里飞禽走兽都感动地流下了泪水。

玉帝听见了,拨开云雾向下一看,原来是一个孝女正哭得死去活来,便发了善心,把天庭中的罪仙“马头娘”打下凡间,变成吃桑叶吐丝的蚕。蚕把桑树上的桑果送到姑娘的嘴边,姑娘吃了,觉得又酸又甜,就采了许多带回家给父母吃。事实上,玉帝发善心的机会大抵是没有的,温暖湿润的成都平原可能比较适合桑树和蚕的生长;这位姑娘,却是一个细心的女人,最早发现了桑树和蚕。

转眼到了夏天,桑树上的蚕开始作茧自缚,吐丝做茧。姑娘看到蚕丝既有韧性,又很轻巧,便编成衣服给父母穿,蚕丝织成的衣服热天凉爽、冬天温暖,穿着很是惬意。受到启发,姑娘将蚕捉回家喂养,逐渐掌握了养蚕的技巧和缫丝织绸的技艺,并将这些毫无保留地教给当地的人们,西陵国的子民从此不用再穿树皮、兽皮,而是穿上了美丽轻巧的丝绸。西陵国国王非常高兴,收姑娘为女儿,并给她取名为“嫘祖”。

嫘祖发明养蚕织丝的消息很快传遍了神州大地,据说东边的夷人、南边的越人一窝蜂来到西陵国,向嫘祖求婚,不过都遭到婉拒。最后,黄帝也来到西陵国,见到嫘祖,两人一见倾心,结为秦晋之好,黄帝便成了西陵国国王的女婿。其他部落首领只得讪讪而归。

嫘祖与黄帝的结合,大抵并不是一场单纯的婚礼,西陵国与黄帝部落,在婚媾关系的前提下,逐渐走在了一起。中原地区的黄帝部落,原本是不知蚕桑的,嫘祖把成都平原先进的养蚕缫丝技术带到了中原,而这个时间,大抵也就是中原文明出现蚕桑的时间。从西陵国学到养蚕缫丝技术,从炎帝那里学到耕作技术,黄帝部落逐渐强大起来,并逐渐向东迁徙,此时的黄帝部落,早已不是以前那个落后的游牧民族了。

嫘祖:养蚕制衣定礼仪

嫘祖

以武力夺取了天下,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治理国家了。黄帝在治,嫘祖也在治,就像我们现在说的“男主外,女主内”一样。

黄帝的治,自然在国家的政务、文治、疆域、刑罚等方面,据说当时,他的身边有一群兢兢业业的老臣,如大填、封钜、岐伯、太山稽、常先、太鸿等等,这些人的知识和经验,颇为黄帝看重;当时还出现了专门指导农事的官,四季都有。从游牧走向农耕,是黄帝部落的一大进步。许是尝到了农耕的甜头,不用再东奔西跑,黄帝命人焚烧山林,驱逐出森林里的猛兽,开辟农田。各个方国渐渐都有自己固定的农田,每个人也有了自己的农田,据说后来的井田制,就从这时候萌芽。

刑罚方面,据说黄帝沿用了蚩尤的刑罚制度,当时主要有五种肉刑,“大辟”是斩首,“劓”是割鼻子,“刖”是断足,“宫”是去生殖器,“黥”是在脸上刻字。天下初定,这些刑罚大抵是很必要的。发明和制作方面,黄帝也是个好手,他手下有一些能工巧匠,经常有发明创造。仓颉发明了文字,据说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文字的起源;还有人发明了打井,古人受饮水的限制,往往得依水而居,有了井,就可以随意广泛地居住了;又有人发明了船和车,从此,人们可以在水里漂,地上走。这些发明,都是很实用的。

这个时候,嫘祖也充当起了贤内助的角色。她经常对自己的子民们说:“农桑才是国家的根本。”据说她经常带领妇女上山剥树皮,织麻网,还把男人们猎获的各种野兽的皮毛剥下来。很快,各部落的大小首领都穿上了衣服和鞋,戴上了帽子,彻底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嫘祖觉得,男子娶妻,女子嫁夫,都应该遵循一定的风俗;尊敬老人,爱护小孩,都应该有一定的礼制,于是,她就制定出这些风俗和礼制,整个中国人人相互礼让,人们穿着得体,社会一片安定祥和。

据说当时的中国,不论是天子脚下的中原地区,还是周边的少数民族,没有人不惦记嫘祖功劳的,都说她协助黄帝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因为她发明了养蚕和纺织,又被后人尊为中国的蚕神、先蚕。嫘祖晚年随黄帝到南方巡视途中,不幸辞世,临死前,她想起了自己的故乡,一定要让自己的尸骨在故乡盐亭下葬,黄帝悲不自禁,将嫘祖安葬在盐亭青龙山。

§ 后人对嫘祖的崇拜

嫘祖

领导专家的论证题词

九十年代初,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同志前来嫘祖故里盐亭视察蚕桑生产。与种桑养蚕大户都正权合影留念。周恩来总理的政治秘书、原四川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省社科院院长杨超同志前来盐亭考察嫘祖文化,并题词:“嫘祖圣地,金鸡腾飞”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并为嫘祖墓碑题写了碑名。时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雷洁琼题词“中华民族之母—嫘祖”。原中纪委常委、北京语言学院党委书记张黎群同志前来盐亭调研嫘祖文化,并题词:“雍江汇流黄妇水,嫘祖濯绢螺丝池。”“嫘祖钟灵秀,爱心遗千秋”。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杨崇汇同志曾题词:“嫘祖后代更光辉”。四川省政协主席秦玉琴题词:“驯养天蚕织成中华文明历史,嫘祖是华夏妇女历代崇拜的母仪。”四川省原政协副主席、藏族领导干部杨岭多吉为盐亭嫘祖圣地题词:“黄帝元妃嫘祖,中华民族女祖。”原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冯征将军为嫘祖故里题词:“嫘祖故里流芳千古”。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曲润海题词:“蚕桑园地,嫘祖家园”。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鲁谆题词:“圣母嫘祖,中国妈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原常务副会长李宝光题词:“嫘祖故里,绿色盐亭”。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都十分关心嫘祖文化建设,多次来盐亭调研,著书立说,写诗作画。2006年5月23日,嫘祖故里盐亭应邀出席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成立15周年庆典,在会上就嫘祖文化作了专题发言,出席会议的领导和专家学者二十多位为嫘祖故里盐亭题词。四川省科委重点软科学研究项目课题组专家对嫘祖文化研究专项课题。2007年3月,四川省教育厅、文化厅、省科技协会联合评选“四川古今科技名人”,嫘祖被评选为“上古文明科学发明家”。2007年3月1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四川盐亭县《蚕丝祖神的传说》(嫘祖的传说)及“桃子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闻媒体,聚焦嫘祖

嫘祖像

几年来,先后有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香港凤皇卫视等数十家新闻单位报道嫘祖文化,美国、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南非、加拿大等一些学会和华人社团,多次来盐亭祭祖观光,奉献爱心,不少华人会刊辟出专栏,宣传嫘祖文化。国内有关报刊包括台湾大中华书印社《科技报》出版宣传介绍嫘祖的宣传册,香港有关报刊已登载了宣传嫘祖的文章。

中央电视台“CCTV·走进盐亭”摄制组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全国侨联、世界华人华侨社团联合总会等5单位代表带领下,在盐亭拍摄嫘祖宣传片和参加祭祀嫘祖活动10天。期间全国妇女联合总会在祭拜嫘祖陵后,发出《倡议书》,号召“全国各族各界的母亲们、家长们: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以对祖国母亲的爱,以对中华第一母亲嫘祖感恩的心,为国教子,以德育人,为构建和谐中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伟大贡献。”中央电视台以中华之母嫘祖故里风物为背景,以“给母亲的献礼”为主题,以全国7个模范家庭母亲与子女的亲情爱心的感人故事为题材,在当地现场演绎出伟大的母爱和爱母情结的专题片。在央视科教频道,少儿频道相继播出,总播出时间700多分钟。广西电视台“寻找金花”栏目组来嫘祖故里,寻找了三位优秀女性代表,以嫘祖故里风光为背景拍摄“嫘祖故里三朵金花”的专题片,在广西台播出。河北电视台在盐亭拍摄《丝绸之母嫘祖》专题片,在央视一台播发。

存史资政,传承嫘祖

嫘祖陵

《中国专业志要览》载:“黄帝元妃嫘祖诞生在四川盐亭。”《历代文献汇典》载:“嫘祖诞生在古西陵,今四川盐亭县。”还有《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地方志大全》、《中国丝绸年鉴》、《盐亭年鉴》、《政协文史》、《绵阳建筑志》、《金孔区志》、《四川丝绸》、《巴蜀文化大观》、《中国县情大全》等书皆有相同介绍。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派专家前来嫘祖故里盐亭考察调研,采集了大量嫘祖文化史料,28幅嫘祖人文圣迹图片编入了由著名专家李学勤主编、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出版的《炎黄汇典》。盐亭县在八角镇过岗楼雕塑高16米、座宽8米的特大嫘祖石刻像。

§ 相关记载及古迹

中华民族已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这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从炎黄二帝和嫘祖开始的,他们都是华夏文明的肇造者。

《嫘祖圣地》碑

《嫘祖圣地》碑拓

《嫘祖圣地》碑,有力的佐证。唐玄宗“三召不应”、著《长短经》传世、为少年李白之师的思想家、韬略家赵蕤,在东关县(故城盐亭境内今金鸡镇旧县坝)有别业,常住此读书著述。乡民于开元二十年间修葺嫘轩宫,请他作了碑序。《嫘祖圣地》碑立于嫘祖山下嫘祖湖旁。碑文有“女中圣贤王凤、黄帝元妃嫘祖,生于本邑嫘祖山,殁于衡阳道,遵嘱葬于青龙(山)之首,碑碣犹存。嫘祖生前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兴嫁娶,尚礼仪,架宫室,奠国基,统一中原,弼政之功,殁世不忘,是以尊为先蚕……”

《御制耕织图》

《御制耕织图》,赞蚕丝祖神。康熙《御制耕织图》《织部·祀谢》画幅内,刻有宋朝绍兴县令楼王寿五言诗八句,“春前作蚕市,盛事传西蜀,此邦享先蚕,再拜丝满目,马革裹玉肌,能神不为辱,此事虽眇茫,解为民为福。”并涉及“蜀女化蚕”,成为“蚕女马头娘”的典故。康熙为此画题七绝诗“劳劳拜族祭神桑,喜得丝成愿已偿,自是西陵功德盛,万年衣被泽无疆”。称先蚕嫘祖为“西陵氏神”,首见于汉《淮南子》引《蚕经》;《隋书·礼乐志》记北周享先蚕,称“行西周故事”,皇后“以一太牢亲祭,进奠先蚕西陵氏神”。两诗中有“蚕市”、“西蜀”、“西陵”、“先蚕”、“蚕神”及“蜀女化蚕为马头娘”,都是古蜀所特有的事物。而享先蚕古礼历来是在帝都的先蚕坛举行,“此邦享先蚕”,则西蜀地方政权亦有享先蚕之礼。即在盐亭县城,原来也有蚕神庙、先蚕坛。民间持续举行祭先蚕,这更表明西蜀古来就是享先蚕之邦,而盐亭一个小县城也设先蚕坛祭拜嫘祖,这是罕见的。

§ 历史遗迹及出土文物

嫘祖始蚕桑,史迹今犹存。反映蚕桑丝绸的遗迹有:桑林坡、吉树坡、蚕丝山、丝姑垭、茧子山、丝源山、水丝山、丝织坪、丝姥山、西陵绸、蚕姑庙、锦机台、丝姑庙、丝姑山、王凤岩、祖家湾、三锅椿、织绢岭、抽丝台、赛丝廊、晒丝岭等。

嫘祖文化史,古迹活化石。在盐亭境内,反映嫘祖文化的遗迹有:嫘祖陵、嫘祖穴、嫘祖坪、嫘祖山、嫘祖坝、嫘轩殿、嫘祖坟、嫘轩宫、嫘祖庙、轩辕坡、嫘祖井、先蚕楼、先蚕塔、嫘宫山、嫘姑十二峰、西陵垭、西陵山、天子山、西陵寺、嫘祖印等。

出土有文物,再现远古史。在县境内出土了石斧、玉璧、石璧、古桑化石、古桑残骸、金蚕、铜蚕、陶蚕、陶蚕房、陶茧、陶蛾、陶茧箔、陶俑、陶罐、陶缫丝盆、陶缫丝架、谷父蚕母、青铜跪俑像,兽骨指挥杖化石、“王凤瓦”、嫘祖轩辕石像等数百件。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出土了古桑树化石和石斧。表明史前时代已宜于农桑之地,盐亭境内,自古遗有西陵山、西陵寺古地名,同时在绵阳边堆山新石器时代等遗址出土有罐、钵、豆、纺轮等陶器和斧、锛、凿、刀、矛、箭等石器,展现了远古西陵国嫘祖文明的曙光。

§ 人物评价

嫘祖

从史籍记载、民间传说等多方面来看,嫘祖诞生于西陵氏,即今四川省-盐亭县。《嫘祖传》的作者根据大量的史料进行创作,在尊重历史以及传说的基础上,以章回小说的体裁,生动的笔墨,再现了中华民族之母的不朽的历史功绩,让读者看到远古时代开创人类生活环境的炎黄二帝、蚩尤、嫘祖种种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以至劳动、婚姻、战争的原始社会状况,受益匪浅。

历史功绩

嫘祖的历史功绩,第一,首先是青少年时代名叫“王凤”的嫘祖,从小就聪明伶俐,16岁后便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织绢之术;第二,在野蚕家养的巨大变化中,嫘祖抽丝织绸制衣裳的重大发明,对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第三,嫘祖从为人类抽丝制衣裳开端,又首倡嫁娶相媒,在部落战争中与轩辕黄帝结为百年之好,开族外通婚之先河。嫘祖作为人文母祖,开创人类文明的第一位女性,也毫无疑问的是世世代代妇女们的首应学习的最光辉的模范。

历史发展历史发展到以男性为主的社会,女性的生活和地位显然大大降落;而且竟适得其反,女性往往竟成为被污辱与受损害的,何其可悲啊!在历史已迈进21世纪的今天,男女自由平等早已成为世界文明的一个重大标志,也有法律的保证;然而妇女的不幸遭遇,即使我们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今天,也并未消失其阴影,在有法律的保障制度下,重视端正妇女的社会地位和权利,依然是今天与未来的神圣职责之一。

回顾远古历史,第一个为人类社会文明起了伟大的开创作用的是嫘祖,她至今成为我们应当学习和宣扬的创造人类社会文明的光辉模范。也是人们永世歌颂的典范。

§ 嫘祖的故乡

嫘祖故里探论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 郑杰祥)

内容提要:本文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详细论述了嫘祖故里当在今河南省西平县境。

嫘祖纪念馆

根据文献记载,在我国古代社会发展史上有一个以炎帝和黄帝为代表的历史阶段,这就是当前学术界所称作的炎黄时代。这是一个从原始氏族制向着古代文明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代,变革的内容就是新、旧社会制度的交替,它充满着先进和落后、前进和倒退的尖锐而复杂的斗争。以炎、黄二帝为代表的历史人物群体适应着时代发展的需要,努力参与和推动了这场变革,从而把我国古代社会迅速推进到文明时代的门槛。他们的丰功伟绩,被当时的人们讴歌赞美,称颂不已,由于当时还没有文字记录,这些事迹只能口耳相传,晓于后世,因此这个时代又称之为传说时代。传说中显然会有一些夸张的地方,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正常的,原始人总是把自己的首领歌颂为半人半神的人物,这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所有原始首领人物的一般特征,黄帝等历史人物也是如此。对于传说时代人物的事迹,我们固然不可全信,但也不应完全否定,因为这个时代是客观存在的,在这样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只有通过广大部族群众特别是首领人物的努力,才能完成这场变革,人类也才有可能健康地步入文明时代。

炎黄时代涌现出许多的先进人物,他们形成一个以炎、黄二帝为代表的宏大的历史人物群体。在这个群体以内,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有多谋善断者,有驰骋疆场者,有精于管理者,更有创造发明者。文献记载黄帝时期的创造发明计有将近30项之多,黄帝之妻嫘祖,就是当时一位杰出的女性代表人物。嫘祖以发明养蚕取丝而著称于世,《通鉴外纪》云:“西陵氏之子嫘祖,为黄帝元妃,始教民养蚕,治蚕丝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路史·后纪》五:“黄帝元妃西陵氏曰傫祖,以其始蚕,故又祀之先蚕。”《隋书·礼仪志》引后周制:“皇后乘翠辂,率三妃、三弋、御媛、御婉、三公夫人、三孤内子至蚕所,以一太牢亲祭,进奠先蚕西陵氏神。”嫘祖因发明养蚕取丝,有功于人类,而被后人奉为神灵,世世代代享受着人们对她的隆重祭祀,这几乎是华夏民族人所共知的事实,兹不详述。但是有些问题当前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关于嫘祖的故里问题。《山海经·海内经》:“黄帝妻雷祖,生昌意,……。”郭璞注引《世本》云:“黄帝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累祖,产青阳及昌意。”郝懿行笺疏:“雷,姓也;祖,名也。西陵氏姓方雷,故《晋语》云:‘青阳,方雷氏之甥也。’雷通作累。”《国语·晋语》四:“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青阳,方雷氏之甥也。”韦昭注:“方雷,西陵氏之姓。《帝系》曰:‘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姊妹之子曰甥。声,雷、嫘同也。”《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张守节《正义》:“西陵,国名也。”据此可知嫘祖乃是古西陵地区(按古代“国”字也有地域之意)方雷氏族之女。但是古代西陵所在,文献记有多处,嫘祖的原居地域,当前学术界意见也颇不一致,例如山东费县的宋宗科先生主张嫘祖生于山东省境1。山西省的先生主张嫘祖为山西夏县人2。陕西的先生主张嫘祖就生活在黄帝陵的附近3。四川省的王剑清先生主张嫘祖原是绵阳盐亭女士4。湖北省的曾纪全先生认为嫘祖原是宜昌姑娘5。另外还有嫘祖在湖南湘潭说、浙江杭州说,等等,论说甚多,不一而足。其实以上各说均未必是,我认为嫘祖原居地在今河南西平县一带更为有据,兹述其理由如下:一、西平县古有西陵。《水经·潕水》:“潕水又东过西平县北。”郦道元注:“县,故柏国也。……汉曰西平。其西吕墟,即西陵亭也,西陵平夷,故曰西平。”扬守敬疏:“(西陵)亭当在今西平县西。”清代西平县即今河南省西平县,古“西陵”现今已经音变为“师灵”,师灵镇位于今西平县西约22.5公里,杨守敬《水经注图》所绘的古西陵亭就在这里。不过郦道元所说“汉曰西平”并不确切,高沛先生发现甘肃武威汉简中记有“河平元年汝南西陵县”的文字,按河平元年是西汉成帝刘骜的年号,时为公元前28年,“这就明白告诉我们,当时的西平县不叫西平县,而叫西陵县”6,也就是说至迟在西汉河平元年这里已经称作西陵县,最早到东汉时期才称作西平县,这里的西陵是一个比着西平更为古老的地名。二、此西陵地区古有房国,房国当即嫘祖母家方雷氏族的后裔。《国语·周语》上:“昔昭王娶于房,曰房后。”韦昭注:“房,国名。”《左传·昭公十三年》:“楚之灭蔡也,灵王迁房于荆。”杜预注:“汝南有吴防县即防国。”古防与房相通用。《穆天子传》:天子“东至于房。”檀萃《穆天子传注疏》:“吴房县,汉属汝南郡,古房子国也。”

嫘祖庙

《汉书·地理志·汝南郡》吴房县下颜师古注引孟康曰:“本房子国。楚灵王迁房于楚,吴王阖闾弟夫槩奔楚,楚封于此,为棠溪氏,以封吴,故曰吴房,今吴房城棠溪亭是。”《续汉书·郡国志·汝南郡》吴房县下云:“有棠溪亭。”刘昭注补:“《左传》曰:房国,楚灵王所灭,又建封吴王夫槩于棠溪。”王先谦《集解》引王符云:棠溪“在西平县。

溪,谷名也。”《水经·灈水》:“灈水出汝南吴房县西北奥山,北入于汝。”郦道元注:“县西北有棠溪城,故房子国。”《元和郡县图志·河南道》蔡州下:“西平县,本汉旧县,属汝南郡。苏秦说韩王曰:‘韩有剑戟,出于棠溪。’今此县西界有棠溪村,是也。自汉至后魏皆为西平县地。”《大清一统志·汝宁府》古迹条下:“棠溪城在西平县西北百里,古房国也。”棠溪地区盛产铁矿,在战国时期是韩国的军工基地。以冶铸剑戟著称于世,故又称之为冶炉城、吕墟。按吕墟一名也当与冶铸有关,甲骨文已有吕字,其文云:

丁亥卜,大……其铸黄吕《甲骨文合集》29687

姚孝遂云:“按契文‘吕’即金文之‘吕’,或从金作‘铝’,‘金’字即从此。唐兰谓象‘金鉼’形。《合集》‘其铸黄吕’之记载,当指冶炼金属言之”7。此说甚是,可知“吕墟”意即古代冶炼金属的丘墟。《逸周书·克殷解》又云:“击之以轻吕。斩之以黄钺。”孔晁注:“轻吕,剑名。”《史记·周本纪》就写作“以轻剑击之。”可知剑在古代又称作“吕”,因此“吕墟”也可解释为古代铸剑的丘墟,此地可能就是现今所称作的吕店,也即棠溪和古房国的所在地,它位于师灵镇即古西陵的西侧,正与古西陵处于同一个地区。按“房”从户,方声,“房”与“方”音义相同古相通用,《诗经·小雅·大田》:“既方既阜”,郑玄笺:“方,房也。”《尚书·商书序》:伊尹“复归于亳,入自北门,迂女鸠、女方,作《女鸠》、《女方》。”《史记·殷本纪》又云:伊尹“复归于亳,入自北门,迂女鸠、女房,作《女鸠》、《女房》。”《荀子·礼论》:“方皇周挟”,《史记·礼书》又写作“房皇”是其证。是房姓、房族古代又称作方姓、方族,应劭《风俗通·佚文》云:“方,方雷氏之后也。”可知房姓、房族即方姓、方族应当就是方雷氏的后裔。方雷氏族也见于西周金文,西周穆王时期的青铜器《师旗鼎》铭文云:“唯三月丁卯,师旗众仆不从王征于方雷。”唐兰以为此方雷氏就是黄帝之妻嫘祖母家的后裔,与《穆天子传》所记天子“东至于房”指的是同一族氏8。此房族应是指的今西平县的古房国,这就进一步说明西平西陵原是方雷氏族即嫘祖母家的故居,也就是嫘祖的原居地。三、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今师陵和吕店镇的周围即古西陵地区发现有多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9,其中以董寨遗址规模最大,文化内涵也最为丰富,该遗址已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在今年6月8日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虽未经发掘,仅从遗址表面就发现了不少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物,面积48万平方米。遗址保存完整,是一处不多见的大型古遗址,而且延续到夏、商至东周与两汉,具有较高的考古研究价值。至于更深层次的历史信息和氏族社会密码有待进一步去发现、解读”10。由此充分证明早在远古时代古西陵地区已是原始居民的聚居区,这就为我们探寻嫘祖故里提供了考古学上的重要证据。四、西平西陵与文献所记黄帝族聚居区相距较近,皇甫谧《帝王世纪》说:“新郑,古有熊国,黄帝之所都。”西晋新郑,即今河南省新郑市,南距西平约120公里,黄帝与嫘祖两族居地相近,互通婚姻是最合情理的。这里捎带谈谈黄帝与嫘祖婚后所生“青阳降居江水”、“昌意降居若水”的问题。《史记·五帝本纪》云:“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此“江水”和“若水”的地望,学术界意见多有不同。今按古“江”与“鸿”同音通假,《山海经·西次三经》:“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有神焉,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毕沅《集解》:“江读如鸿。”徐旭生也认为“‘鸿’从‘江’音,古字义符常常省减,迳作‘江’。《左传·文公十三年》:‘帝鸿氏有不才子,……天下谓之浑敦。’《山海经·西次三经》天山下说:‘有神焉……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帝鸿氏之子’应当仍称帝鸿,所以说‘实为帝江’”11。可知这里所说的江水后世可能已经称作鸿水,此鸿水应当就是指的鸿沟,《史记.河渠书》云:夏禹治水“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古代鸿沟正位于黄帝族所居的新郑以北和以东的地区,它是一条“上古自然的遗迹。”黄帝之子青阳降居的“江水”当在此一地区。至于昌意降居的若水,按“若”从“艹”、从“右”,殷墟卜辞“右”与“有”同字,后世文献“右”与“有”也常相通用,《诗经·周颂·雝》:“既右烈考,亦右文母。”《后汉书·皇后纪》李贤注引此诗皆写作“有”,《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右口气急”,《集解》引徐广曰:“右一作有。”据此我以为昌意降居的若水可能就是后世的洧水,《楚辞·离骚》:“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王逸注:“洧盘,水名。《禹大传》曰:‘洧盘之水,出崦嵫之山。’”《山海经·西山经》又云:“崦嵫之山,苕水出焉。”郭璞注:“苕或作若,《禹大传》曰:‘洧盘之水出崦嵫之山。’”《淮南子·地形训》:“弱水出自穷石。”闻一多云:“按弱水即若水,似洧盘之水即弱水。”由此可知,古代洧水又称作弱水和若水,三者实为一水。洧水所在,《水经》:“洧水出河南密县西南马领山,又东过郑县南。

郦道元注:洧水“亦言出颍川阳城山,山在阳城之东北,盖马领之统目焉,……洧水又东迳新郑县故城中,,……皇甫士安《帝王世纪》云:‘或言县故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也。’”北魏新郑县即今河南省新郑市,洧水在古代又称作若水,因此,黄帝之子昌意降居的若水,实当在黄帝族聚居的新郑附近的洧水沿岸。须知,黄帝和嫘祖所处的时代,早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父系社会制度下的习俗是妇女嫁夫从夫,所怀子女也在丈夫家出生,子女长大成人归属于父亲而且受父亲支配,从这个意义上说,黄帝与嫘祖所生的青阳和昌意“降居”的江水和若水,不当在嫘祖母家的汝水和淮水,更不当在长江流域,而应当在黄帝族聚居的今新郑市附近才更合情理。另外,《大清一统志》汝宁府下还记载西平县以生产丝织品“缣”而著称于世,这或与嫘祖在这里发明养蚕有一定的渊源关系。综合以上数证,我认为嫘祖原居地实当在今河南省西平县境,也就是说黄帝和嫘祖都是中原地区的土著,他们率领本部族和周围各部族的广大群众,艰苦奋斗,努力进取,开拓创新,推动着我国古代社会包括中原地区迅速迈向文明历史的新时期。注 释:

1、宋宗科:《宋宗科故事集》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

2、章 楷:《蚕桑史话》 中华书局1979年

3、兰 草:《轩辕黄帝传说故事》 《中国神话》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

4、王剑清:《中华蚕桑始祖嫘祖故里行》《光明日报》1994年5月8日

5、曾继全:《黄帝正妃西陵之女嫘祖考析》《炎黄文化丛书》三联出版社1995

6、高 沛:《嫘祖故里在西平》

7、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

8、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中华书局1986年

9、高 沛:《嫘祖故里在西平》

10、蔡全法:《嫘祖故里觅古》

11、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74页 文物出版社1985年

§ 相关记载

嫘祖,或曰累祖,又名雷祖。

《山梅经·海内经》

黄帝妻雷祖,生昌意。

郭璞注《世本》

黄帝娶于西陵氏,谓之累祖。

袁珂案:《路史·后纪五》

黄帝之妃西陵氏日嫘祖,以其始蚕,故又祀先蚕。 所谓先蚕,即为最先教人们载桑养蚕织丝的神,又称先蚕神。后来又称祭蚕的仪式为先蚕。

《史记·封禅书》

黄帝娶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刘恕《通鉴外记》亦日:西陵氏之女嫘祖,为黄帝元妃,治丝茧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

《集说诠真》

为蚕祈福,谓之先蚕。

李贤注:《汉日仪》

春蚕生而皇后亲桑于菀中。祭蚕神日菀窳妇人寓氏公主,凡二神。北齐始祀黄帝元妃螺祖为先蚕神,以与妇女相合。嗣后道教;民间皆以其为蚕神,奉祀至今。如今在四川省盐亭县建有供奉嫘祖的祖庙,据说崇奉的人特别多,香火尤盛。

总的看来,螺祖为西陵氏之女,或即西陵(河南省西平县 古时文献称汝南西陵 是螺祖后代房氏的故地 郦道元水经注 和一些文献资料中都说明 )一带西方骥旌之女。又中国以衣业互国,自古素重养蚕,因蚕为妇女所饲养,故自汉以降,历代皆祀先蚕神。东汉先蚕神为菀窳妇人寓氏公主。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6: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