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齐贤 |
释义 | § 人物简介 最能吃宰相张齐贤 张齐贤(943年-1014年),字师亮,曹州句容人。三岁时为避战乱举家迁洛阳,好学上进。宋太祖幸洛阳,齐贤以布衣至其马前献策。饭量特大,曾一次吃掉5大盘牛肉。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宋太宗赐其进士第,以大理评事通判衡州。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任江南西路转运副使,同年冬,以右辅阙,升任转运使。拜枢密直学士,擢右谏议大夫,签书枢密院事。雍熙初年,转任左谏议大夫。 雍熙三年(986年),代州名将杨业战殁,张齐贤授给事中,出知代州。端拱元年(988年),拜工部侍郎。宋真宗时,咸平元年(998年)十月官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咸平三年(1000年)十一月辛卯日因朝会时剧饮酒失职,张齐贤为自己辨护,真宗说“卿为大臣何以率下!朝廷有宪典,朕不敢私。”被免去宰相职务。后以司空致仕。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夏,逝世,谥文定。有《书录解题》传于世。[1] § 画地十策 张齐贤 张齐贤生于晋高祖天福八年,幼时家贫,父亲早死,三岁时随母亲迁到洛阳。在清贫中长大的张齐贤胸怀大志,苦心向学,青年时期便成为一个志向远大的饱学之士。北宋建立不久,宋太祖赵匡胤西巡洛阳,张齐贤在洛阳街头拦住太祖的坐骑要求奉献治国之策。赵匡胤把他召到行宫,张齐贤指天画地,条陈十事,皆是关系到国家统一和富国强兵的大计。宋太祖认为有四条很好,张齐贤坚持说十条都很重要,说着说着就与赵匡胤争吵起来。赵匡胤只好让人把他拉出去,但心里很佩服这个人。赵匡胤回到开封后告诉其弟赵光义说:“我西巡时在洛阳遇到一个奇士,叫张齐贤。现在不给他官做,将来可辅佐你。” 这就是典故“画地十策”的来源。之后张姓人家,都爱用此典。一家张姓祠堂,刻有“西都十策;金鉴千秋”的对联。这上联,用的就是“画地十策”的典故。这下联,用的是张九龄的典故,此人乃盛唐诗人,当过宰相,著有《千秋金鉴录》。 § 北宋名相 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张齐贤中进士,授为衡州通判。张齐贤入仕后在地方为官7年,先后任过忻州知州、江南西路转运使。张齐贤在地方关心人民生活,常常深入民间了解政治得失、地方利弊。任衡州通判时,他复审一件盗案,发现了其中五人系无辜受株连,马上改判,从刀口下救出了五人性命。衡州地处交通要冲,驿站很多、役夫达数千名。这些铺夫劳役繁重、生活困苦。张齐贤详细核算了实需人数,一次将铺夫数量减掉一半。在江南转运使任上,他查实了江西地区铸钱用铜实数,堵塞了奸吏贪污的漏洞。宋初江南狱囚都解送京师复审。由于路途遥远、解差虐待,囚犯在路上常常死掉一半以上。张齐贤发现,江南犯人送京特多,原因是地方官问案不负责任,依赖京审定案,致使许多无辜平民牵连入狱,死于转解途中。他向朝廷报告了这一情况,建议朝廷派最强干的官员复审囚犯,如果发现株连无辜,原问官反坐。这样一来,江南官吏问案认真了,上送的狱囚大大减少。北宋统一前,江南属于几个小国管辖,税目繁多,税额奇重。张齐贤奏请朝廷严加削减。太平兴国八年,张齐贤拜枢密使,主管国家军政。雍熙三年(987年),北宋大举北伐失败,杨业战死。张齐贤自请出任代州知州,收拾潘美逃跑造成的危局。他用计大败辽兵于土磴寨。挫败了辽兵进犯。后两年,辽兵再次入侵,张齐贤率军于繁峙、崞县消灭了入侵辽兵,保卫了北部边境。淳化二年(991年),张齐贤升任参知政事(副相),数月后升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 张齐贤自991年拜相,到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致仕,其间共21年,除两次短期罢相、出任地方官外,皆在朝中掌握军国大政。他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以致君于尧舜为目标,做出了很大贡献。咸平四年(1001年),西夏李继迁攻陷北宋西北重镇清远。张齐贤分析了当时形势指出:李继迁志不在小,而北宋“加讨则不足,防遏则有余”。上策是联络结好李继迁周围的少数民族部落,封其官爵,使之与西夏抗衡,牵扯李继迁的兵力。这样,李继迁自顾不暇,便不可能东出,北宋亦不必劳军远征。可是,当朝文武大臣与真宗都主张立即消灭李继迁,贸然出兵,结果连连战败,灵武等重镇相继失陷。张齐贤在这种情况下,派出得力大臣出使西北,经略瓜州、沙州,联络西北少数民族,攻扰西夏后方,阻止了西夏继续东进,使北宋与西夏之间出现了短暂的和平局面。 真宗笃信道教。以王钦若为首的一班大臣伪造“天书”,自欺欺人。真宗则大搞祭天活动。几年间,东封泰山、西祀汾阴、南祭老子,花费达1000余万贯。同时,在京师及各地大修道观,塑造老子像,劳民伤财。张齐贤多次苦谏,真宗不听。在这种情况下,张齐贤对朝政感到灰心,多次要求归养。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真宗批准他致仕。两年后卒,终年72岁。朝廷赠官司徒,谥文定。 § 食量惊人 张齐贤 张齐贤,是北宋颇有个性的宰相。他的故事,挺有趣。 张齐贤是个很有特点的人,特别能吃。他的胃,好像永远处于不饱和状态,一个人的饭量,竟能敌得上五个人。 他幼时家穷,常常没有饭吃。到了十七八岁,饭量大增,但从来不敢放开肚皮吃,只有逢年过节杀猪宰牛敬神时,才可大吃一次。有一天,他实在太饿了,看到别人杀牛,就坐在那里不走,人家同情他,把剥下来的牛皮给了他,他回去不知怎么弄了弄,就全吃进肚里去了。 这一天,正赶上宋太祖赵匡胤出巡西京洛阳。张齐贤早早起来,准备来一个毛遂自荐。别人自荐,采取的是“投档”的办法,就是把事先写好的自荐信,恭恭敬敬递交有关部门,然后转呈皇帝。但张齐贤自荐,实在太鲁莽:直接上路拦驾,面见皇上。 当时宋太祖正在洛阳巡视,车驾仪仗,十分威严。但就在这种氛围里,一个人跑过来就挡了驾。随从官员问他干什么,他说要向皇上提一些合理化建议,为国家建言献策。咦?赵匡胤一听,这是好事情啊。就对随从说:“把这个人带上,回到宫里再谈。” 可到了宫里,张齐贤却不抓紧时间汇报方案,而是吸着鼻子到处闻。原来时值中午,该吃饭了。宋太祖说:“让这个人和侍卫们一起吃饭吧。” 谁知张齐贤鼻子尖,眼睛也管用,看到厨房有一大盘子熟牛肉,抓起来就吃,三口两口,就把一盘牛肉吃完了。一旁的人看到他的吃相,都惊得目瞪口呆,连宋太祖也感到吃惊,招手对侍卫说:“再给他端些肉,看他能吃多少。”又一盘牛肉端上,张齐贤并不搭话,低头便吃。 这样又吃了一盘,他好像还没吃饱,不看皇帝,只看厨房。于是又一盘牛肉端了上来,这盘牛肉堆得像小山一样。宋太祖看张齐贤吃起来没完,走过来敲敲他的头。说:“停一下,停一下,我问你几个问题,看能不能回答上来?”哎呀,这个张齐贤真是出奇,尽管头被敲得咚咚响,但还是连头也不抬,一个劲儿往嘴里塞牛肉,边塞边说:“皇上您问吧,我边吃边答。” 于是宋太祖一连问了十个问题,张齐贤边吃边答,嘴里忙不过来时,就用脚画地,进行“图解”,总之是不耽误吃肉。就这样,又一大盘牛肉下了肚,这才回答完皇上的提问,然后抹抹嘴,站在一边。 宋太祖对他很满意,连连点头:“奇人,奇人,饭量大,学问也好。还能吃吗?”张齐贤有点不好意思,满嘴油乎乎,低声说道:“就看皇上让不让我吃了。要让我吃,还能吃三大盘。”此话一出,在场的人轰地大笑起来。宋太祖也憋不住,笑着说:“难道你就吃不饱呀?”转身对还没吃上饭的侍卫说:“你们干脆也别吃了,把熟牛肉都给他带上,让他回家再吃。再给他一些金银,让他安心读书,来年好去应试。” 宋太祖回到京城汴梁,对他的弟弟赵匡义说:“我这次巡视西京,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了一个奇人,名叫张齐贤,他将来可以做你的宰相。但这个人我现在还不能用,让他再读些书,再历练历练。”其实,张齐贤饭量大,那是因为穷,从来吃不饱的缘故。宋人笔记《青琐高议》中有一篇文章,记载张齐贤入仕前,虽然贫穷,但很洒脱,从来不计较别人的看法,就那样身穿布衣站在洛阳道上,等待路人施舍。一日,十来个盗贼在酒馆大吃海喝,人皆避讳,都不来就餐,唯独张齐贤径直向前,拱手道:“我实在贫困,想向诸位求一醉饱,不知可否?”群盗大喜,其中一厮说:“秀才能屈尊入席,有啥不可!只是我辈粗鲁,恐为秀才所笑。” 张齐贤说不妨不妨,于是入席。席间谈到世象人伦,盗贼中有人自卑,说:“我等为盗为贼,不过是没有办法的事,其实内心不安,终日惶惶。”张齐贤说:“为盗之人,也并非碌碌无能之辈,只是一时无奈,走向歧路罢了。我也是慷慨之士,与诸位有什么可见外的呢?”于是取来大碗,筛满酒,一饮而尽。这样一连饮了三大碗,面不改色,气定神闲,群盗大为感慨,都说一个读书人,能如此放下架子,实在难得。 张齐贤也真是饿极,又取来猪腿,掰为数截,狼吞虎咽,群盗见了,更为惊骇,再感叹道:“真是宰相之才啊!不然的话,怎能这样不拘小节呢!你将来当了宰相,必定会顾念我们为盗之不得已,我等愿意与您结为朋友。” 临别,群盗以金帛相赠,张齐贤也不推辞,重负而归。 上面故事,案可查。前一个故事,就是典故“画地十策”的来源。之后张姓人家,都爱用此典。一家张姓祠堂,刻有“西都十策;金鉴千秋”的对联。这上联,用的就是“画地十策”的典故。这下联,用的是张九龄的典故,此人乃盛唐诗人,当过宰相,著有《千秋金鉴录》。 但追究起来,洛阳民间版本如此说张齐贤“献策吃肉”,有些夸张。其实张齐贤拦驾献策,这是有的,但绝对没有当着宋太祖的面大吃牛肉。当时他怀揣十条建议,拦住圣驾。宋太祖把他带到洛阳行宫,他立即以手画地,条陈十策。宋太祖听了,认为其中四条合乎自己的想法,可以采纳。但张齐贤非常固执,坚持说十条良策都应采纳。太宗不准,他竟然与宋太祖争执起来,宋太祖气得要杀他,又被别人劝下了。由此,宋太祖记住了这个人才,本想委以重任,但面子上却又下不来,就建议自己的弟弟,继位后让张齐贤当宰相,他料定此人几年后可勘大用。 再查查史书,张齐贤之能吃,确实记载得清清楚楚,不过说的比较文雅一点,称他“健啖”。又说他“体质丰大,饮食过人”。由于早年家贫,没有肉吃,所以做官后特别喜欢吃肉,吃得白白胖胖的,模样很可爱。他到安州(今广西钦州市)任知州,当地厨师中有好事者,听说他能吃,想搞清他饭量到底有多大,就在他请客人吃饭时,专门提来一个金漆大桶。看见他吃什么,就照样向桶内放上一份。他喝一杯酒,也向桶内倒上一杯。宴会结束,大家过来一看,乖乖!“酒浆浸渍,涨溢满桶”,只见一个金漆大桶,已装得满满当当,都是酒菜。消息传出,全城轰动.哇!张大人真是能吃! 当时汴梁城内,有一座佛寺天寿院,所制风药黑神丸相当有名,用来祛风活血、疏通经络甚为见效。这是一种保健丸药,一般人进服,小小一丸也就足够,但张齐贤却以“五七两为一大剂”,夹在烧饼当中,三口两口就吃下去了,简直有点“把药当饭吃”的意思。 但张齐贤并非“酒囊饭袋”。他很有主见,眼光远大,遇到大事情,颇有前瞻性。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后,其弟赵匡义继位(更名为赵光义,后又更名为赵炅),是为宋太宗。宋太宗上任伊始,四下里搜罗人才,突然想起哥哥交待的话,就开始提拔张齐贤。时任宰相赵普,也向朝廷推荐张齐贤。后来宋太宗想擢拔张齐贤为进士,因为主考官没给张齐贤好名次,心里还有点不高兴。 张齐贤任事,敢于担当,颇有政绩。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北宋大将曹彬、潘美率军北伐攻辽,结果大败而归,名将杨业战死在朔州。张齐贤主动请缨,去接管代州军务。结果旗开得胜,大败辽军,斩首数百级,缴获马二千匹以及大批器甲。宋军攻辽战役中,仅此一胜。所以几年后,张齐贤就频频升官,当了宰相。 张母孙氏,已80多岁了,被封晋国太夫人,经常到皇宫里做客。宋太宗赞叹她福寿双全,有个好儿子,赏赐之外,还写了几道手诏专门问候,大家都觉得张齐贤很有面子。老太太去世后,张齐贤七天不吃饭,直到守丧结束。如此能吃之人,此时却能忍住不吃,足见他的孝心。 但是,“肚量”惊人的张齐贤,“度量”却不大。有一天在行香所(举行礼佛仪式的地方),他对副宰相温仲舒说了一些粗俗的话,御史中丞张咏认为他有失大臣风度,就上表弹劾他。张齐贤深以为恨。张咏的亲家王禹偁是个诗人,也写文讥讽张齐贤,张就给他安了个罪名,贬谪到地方上去了。王禹偁诗文好,人人皆知,可是张齐贤想把张咏、王禹偁一块儿搞掉,就向宋太宗打小报告:“张咏本来不会写文章,他那些章奏都是亲家王禹偁代笔。”张咏听说后,跑到太宗面前辩白:“我苦心钻研学术,无人不知,张齐贤这是诬蔑我啊!”太宗让张咏把平生著述呈上,坐在龙图阁里翻看,还没看完,就下令赐坐,又吩咐黄门太监把自己常用的一把红绡金龙扇赐给张咏驱暑。这等于间接批评张齐贤。 张齐贤当了宰相,过去为他服务的仆役,都得到了提拔,唯独有个名叫王富生的,始终没有升赏。王富生很委屈,找了一个机会,双膝跪下对张齐贤哭诉:“老爷,我侍奉您多年,那些和我同来的仆人,都提升了。为啥不提升我呢?”说罢哭泣不止。 张齐贤脸一沉,说:“如果不和你说清楚,你还怪我一辈子呢!你记得在江南的时候,一次宴会上,你偷了几只银杯的事吗?这件事我藏在心中三十年了!我是宰相,任免百官,自然要提拔德才兼备之人。而你是小偷,怎能让你做官呢?所以只能让你留在我身边,免得危害百姓。” 他说这话也在理,但他接着又说:“我今天指出你的行为,你自然觉得羞惭,这样一来,你留在我身边也不合适了。现在给你一笔钱,另谋生计吧!”他担心对方日后挟恨报复,这就有点小心眼了。 张齐贤退休后回到洛阳,住在唐代宰相裴度留下的午桥庄,此地风景优美,是洛阳八小景“午桥碧草”之所在。他每天看看松竹,听听琴音,与一帮文人饮酒作诗,优哉游哉,自得其乐。也就是在这段日子里,他写下《洛阳缙绅旧闻记》,共五卷,详细记述了洛阳缙绅的奇闻轶事。 张齐贤72岁病逝于洛阳,这位能吃的宰相,临终还喝了满满一碗人参汤。 § 药当饭吃 张齐贤不仅“体质丰大,饮啖过人,尤嗜肥猪肉,每食数斤”,且把药当饭吃。当时汴梁城内,有一座佛寺天寿院,所制风药黑神丸相当有名,用来祛风活血、疏通经络甚为见效。这是一种保健丸药,一般人进服,小小一丸也就足够,但张齐贤却以“五七两为一大剂”,欧阳修在《归田录》里记载说:“天寿院风药黑神丸,常所服不过一弹丸,公常以五七两为大剂,夹胡饼而顿食。” § 宰相办案 张齐贤不仅有经世治国的胸襟,处事更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智慧。曾有位外戚死了,遗嘱交代:“家产由两兄弟平分。”刚分完家产,两兄弟就争执不休,彼此认为对方占了便宜,闹得鸡飞狗跳。屡次借着入宫的机会,请求真宗评断,但对于真宗的调停,却又不服气,惹得真宗心烦气躁,决定将这件事交给台府处理。 张齐贤听说了,对真宗说:“这两兄弟连皇帝的调节都不听,恐怕台府也办不了。可否由我来审理?”真宗同意张齐贤的毛遂自荐。 张齐贤将两兄弟找来,问:“你们两人告的状属不属实?”“属实!属实!”两兄弟一齐回答。张齐贤就让他们各自在告状上画押具结,然后作判决:“既然你们各自的说词都属实,那就满足你们各自的愿吧!哥哥说弟弟分多了,那就把弟弟的家产给哥哥;弟弟说哥哥分多了,那就把哥哥的给弟弟。”兄弟俩目瞪口呆,想不到张齐贤会作这样的判决,但又是依着自己的申诉断案,两人也无话可说。 张齐贤派人督促他们即日互换房舍,财物全部不动,有关契约互相交换,以两兄弟的意思平息了他们的争议。对于不能得罪的外戚,张齐贤此招,可说十分高明。 § 宋九尚书 据《大溪镇志》等书记载,四月廿三为温岭大溪街镇东庙庙主宋九尚书寿日,每逢四月廿三,由大溪、水仓、后岸、宜桥四个村举办庙会。“白天抬着庙主神像游行,晚上演戏,放烟火,家家吃拭饼,小商贩借机云集,热闹非凡。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改庙会为物资交流。80年代复兴,吃拭饼之俗由大溪街兴至农村。”(《大溪镇志·社会·岁时习俗》) 宋九尚书就是北宋时的名相张齐贤。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张齐贤与吕蒙正一起应试中第,以后凭着他的才干和皇帝的知遇,步步高升,直至“四践两府 (枢密院、中书省),九居八座 (仆射、枢密使及六部尚书) ”(《续资治通鉴》语)。据有关资料介绍, 张齐贤在外州时,颇知兴利除弊,以苏民困。 张齐贤的母亲孙氏去世后,他七天不食,直到守丧结束。如此能吃之人,能忍七天之久,足见他的孝心和非庸俗之辈。张齐贤也因自己在历史上的贡献,被后人尊称为“宋九尚书”,立庙祭祀。 § 寡妇风波 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十月的时候,朝中发生了一件挺大的事情:两位宰相双双被降职,向敏中罢为户部侍郎,张齐贤则责授太常卿、分司西京洛阳。说起缘由,实在有点不光彩,竟是因为这两位堂堂宰相争娶一位寡妇而起。 这位寡妇,是左领军卫将军薛惟吉的遗孀柴氏。薛惟吉之父是宋太祖时期的宰相薛居正,薛居正还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二十四史中《旧五代史》的主编。这位才子娶了个“妒悍”的妻子,没给他生儿子,也不准他接近婢妾,结果只得收养惟吉为假子。薛居正对惟吉十分溺爱,使得惟吉变成了一个整天跟问题少年们混在一起摔跤踢球、纵酒玩乐的不肖子弟。薛居正死后,宋太宗亲自吊唁,特意问:“不肖子安在,颇改行否?恐不能负荷先业,奈何!”薛惟吉在旁边“惧赧不敢起”,由此改过自新,“能折节下士,轻财好施,所至有能声”。但他跟父亲一样,御家无法,结果死后家里便闹出沸沸扬扬的“寡妇门”事件来。 柴氏是薛惟吉的后妻,年纪轻轻做了寡妇,又没有儿子,而且平时就跟薛惟吉的两个儿子薛安上、薛安民不和,她就想改嫁。柴氏择定的人选是当时著名的大肚宰相张齐贤,这位相爷“体质丰大,饮食过人”,特别喜欢吃肥猪肉,每顿都要吃好几斤。他跟柴氏暗中商定婚约,还派人派车来接她。这一来薛安上不干了,一状告到开封府,说后母要卷走祖父、父亲两代累积的大笔家产。开封府一听涉案的包括宰相,不敢自作主张,赶紧汇报宋真宗。宋真宗不愿把事情闹大,就派有关部门悄悄审问柴氏,哪知柴氏的说法与薛安上的状词大相径庭。不得已,真宗只好把这事下发御史台审理。 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柴氏抛头露面,击登闻鼓反告一状,告另一位宰相向敏中花低价买下薛家旧宅,又曾向自己求婚,自己没答应,向宰相恼羞成怒,遂指使薛安上诬告自己。此前因为薛安上兄弟素来不成器,真宗曾下诏不许他们卖掉父祖的产业。既然向敏中卷了进来,真宗只得质问他。向敏中承认确实花了钱500万买薛氏宅第,最近确实也遭遇丧妻,但并没有再婚的想法,更没有向柴氏求婚。向敏中买薛氏旧宅,显然属于违诏,但真宗想息事宁人,不打算深究。哪知柴氏不肯罢休,又击鼓提出诉讼,于是此案再度由御史台审理。 这一问不要紧,案情变得越来越复杂。盐铁使王嗣宗一向跟向敏中不和,这时也跳出来揭发,说向敏中最近议娶已故驸马都尉王承衍的妹妹,“密约已定而未纳采”。真宗询问王氏,得知确有此事,就对向敏中很不满,把他找来当面批评,说他不诚实,明明私下里紧锣密鼓地安排再婚的事,居然骗皇帝说没有这种想法—在真宗想来,向敏中说他并没有向柴氏求婚,这说法恐怕也靠不住。但另一方面,张齐贤也并没有打成如意算盘,御史台调查发现,柴氏的状词原来是张齐贤之子、时任太子中舍的张宗诲教她写的,张齐贤显然脱不了干系。进一步审问柴氏的心腹仆人,还发现她埋藏了金贝财宝约两万缗(一缗即一贯)。 不久,经真宗亲自过问,审理结果出来了:向敏中罢为户部侍郎,出知永兴军;张齐贤责授太常卿,分司西京;张宗诲被贬为海州别驾;薛安上因为违诏卖房宅,被判笞刑,卖掉的房宅让他们赎了回去,还吩咐御史台、开封府以后随时监督。对宰相的处理意见须以真宗的名义出一份制书,偏巧起草制书的翰林院学士宋白跟向敏中也有点旧怨—他曾跟向敏中借十锭银子,而向敏中没借—于是,宋白起草的制书下笔就很严厉,有“对朕食言,为臣自昧”之语,向敏中“读制泣下”。 至于柴氏,自然也没办法如愿嫁给张齐贤。她还被罚款铜八斤,并且赎回薛氏旧宅的钱就是用她埋藏的那些金贝,可谓“赔了丈夫又折金”。不知道柴氏究竟还有别的什么优点打动了两位宰相,但很显然,他们争着娶她,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她有钱。理学家程颐就毫不客气地说,两位宰相争娶一妻,无非“为其有十万囊橐故也”。 § 知人善任 张齐贤当了宰相,过去为他服务的仆役,都得到了提拔,唯独有个名叫王富生的,始终没有升赏。王富生很委屈,找了一个机会,双膝跪下对张齐贤哭诉:“老爷,我侍奉您多年,那些和我同来的仆人,都提升了。为啥不提升我呢?”说罢哭泣不止。 张齐贤脸一沉,说:“如果不和你说清楚,你还怪我一辈子呢!你记得在江南的时候,一次宴会上,你偷了几只银杯的事吗?这件事我藏在心中三十年了!我是宰相,任免百官,自然要提拔德才兼备之人。而你是小偷,怎能让你做官呢?所以只能让你留在我身边,免得危害百姓。” 他说这话也在理,但他接着又说:“我今天指出你的行为,你自然觉得羞惭,这样一来,你留在我身边也不合适了。现在给你一笔钱,另谋生计吧!” 后来真宗景德年间,江西虔州大旱,粮食颗粒无收,百姓啼饥号寒,在死亡线上挣扎。这时,赣江河边,大庾岭中,啸聚了一伙专劫官方运输船只的“盗贼”。官军清剿无方,无奈之下,真宗皇帝只能把老丞相张齐贤请出来,派他去平息地方匪患。 张齐贤到任后先赈灾,然后用三两天的时间,就解决了匪患。这里边的原由,主要是用了他过去的家佣王富生。王富生是虔州人,张齐贤设法找到了他,叫他去寻找盗贼一伙人,答应如果他们同意招安,就赦免他们的一切罪过,让他们担任镇守一方的团练总兵。盗贼首领见官府赈灾有效果,人心变化,也就同意招安,写信表示,“束身归命,立功自赎”。张齐贤立即去信慰问,叫他抛弃疑虑,朝廷执法,以诚信为本,应该相信朝廷,相信皇上。十天之后,盗贼们前来投诚。 § 文韬武略 张齐贤不仅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军事上足智多谋,屡有军功,而且在文学上,也颇有建树。所著《洛阳缙绅旧闻》、《孝和中兴故事》均为世人称道。 张齐贤退休后回到洛阳,住在唐代宰相裴度留下的午桥庄,此地风景优美,是洛阳八小景“午桥碧草”之所在。他每天看看松竹,听听琴音,与一帮文人饮酒作诗,优哉游哉,自得其乐。也就是在这段日子里,他写下《洛阳缙绅旧闻记》,共五卷,详细记述了洛阳缙绅的奇闻轶事。[2] <原文> 张文定公齐贤,以右拾遗为江南转运使。一日家宴,一奴窃银器数事于怀中,文定自帘下熟视不问尔。后文定晚年为宰相,门下厮役往往侍班行,而此奴竟不沾禄。奴隶间再拜而告曰:“某事相公最久,凡后于某者皆得官矣。相公独遗某,何也?“因泣下不止。文定悯然语曰:“我欲不言,尔乃怨我。尔忆江南日盗吾银器数事乎?我怀之三十年不以告人,虽尔亦不知也。吾备位宰相,进退百官,志在激浊扬清,敢以盗贼荐耶?念汝事吾日久,今予汝钱三百千,汝其去吾门下,自择所安。盖吾既发汝平昔之事,汝其有愧于吾而不可复留也。“奴震骇,泣拜而去。 <译文> 张齐贤,从右拾遗升为江南转运使。一天举行家宴,一个仆人偷了若干件银器藏在怀里,齐贤在门帘后看见却不过问。后来,齐贤晚年任宰相,他家的仆人很多也做了官,只有那位仆人竟没有官官职俸禄。这个奴仆乘空闲时间跪在齐贤面前说:“我侍候您时间最长,比我后来的人都已经封官,您为什么独独遗忘了我呢?“于是哭泣不停。齐贤同情地说:“我本来不想说,你又会怨恨我。你还记得在江南时,你偷盗银器的事吗?我将这件事藏在心中近三十年没有靠告诉过别人,即使你自己也不知道。我现在位居宰相,任免官员,激励贤良,斥退贪官污吏,怎能推荐一个小偷做官呢?看在你侍候了我很长时间,现在给你三十万钱,你离开我这儿,自己选择一个地方安家吧。因为我既然揭发这件过去的事,你也必然有愧于我而无法再留下。“仆人十分震惊,哭着拜别而去。 § 历史评价 《宋史》论曰:齐贤为同列所累而不言 他以一布衣累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两度入阁拜相,前后21年,为宋朝的政治、军事、外交等做出了较大贡献。 齐贤居官时,尽心尽力,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 齐贤不仅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军事上足智多谋,屡有军功,而且在文学上,也颇有建树。 § 家庭 父亲:张金仁 母亲:不详 兄弟:二弟张齐晓 妻子:不详 子女: 长子张柔 次子张坚 三子张宗理 四子张宗班 五子张宗简 六子张宗谅 七子张宗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