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太常 |
释义 | 中国古代朝廷掌宗庙礼仪之官。本名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改为太常﹔一说西汉初名太常﹐惠帝改为奉常﹐景帝时恢复旧称。新莽改名秩宗。东汉复称太常。 太常的主要职责﹐一是主管祭祀社稷﹑宗庙和朝会﹑丧葬等礼仪。祭祀时充当主祭人皇帝的助手。二是主管皇帝的寝庙园陵及其所在的县。太常每月要巡视诸帝陵墓一次。汉代因太常事重职尊﹐其位列于诸卿之首。西汉时多以列侯任该职。由于该官涉及宗庙和典礼﹐在其位者动辄见咎。从武帝到西汉末﹐太常因过错而削爵免官的达二十余人。 太常之秩为中二千石﹐有丞﹐并有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等十几个属官。东汉时省去十属官﹐任太常的人也不必为列侯﹐并多以名儒如桓荣﹑丁鸿等担任这一职务。 另外﹐两汉时博士亦属太常。对博士和博士弟子的考核荐举﹐都由太常主持。所以太常又成为培养﹑拔擢通经学的官吏人才的一个重要机构。 魏晋至明﹑清﹐历代太常职掌基本与汉同。唯属官博士及太乐﹑太史﹑太卜﹑太医﹐则先后分出﹐转属他司。太常遂成专掌祭祀﹑礼仪之官。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