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天津文明戏
释义

§ 基本信息

天津文明戏

§ 历史沿革

文明戏在天津存在了约十余年,最早出观约在民国四年(1915)前后。当时,天津聚华戏院(原为落子馆)经理朱寿山及以后的大观楼戏院经理张少甫,曾组织了最早的文明戏演出。那时尚无文明戏正式班社,从业人员聚散不定,有三、五人即可凑成一出戏活词演出。文武场可多可少,有时一人身兼数职:每出戏的演出时间,长者不过一个多小时,因此前边需要加演京剧或什样杂耍(曲艺)。这一时期的主要演员为朱侠影。民国九年,创办了警世社(后改名警钟社)。他掌握住观众对文明戏趋之若鹜的动向和审美心理,加之本人又有一定文化,擅编剧本,能根据时事新闻、连环图画、民间传说及相声故事编撰成戏,迅速以活词上演,演出又以滑稽打闹为特色,因此警世社刚一成立,便深受群众欢迎,使他和剧社声名大噪,并推动了整个文明戏的发展。

警世社的走红和文明戏的日见风行,吸引了原在北京演出文明戏的某些演员和班社纷纷来律。1924年北京鸿萃堂新剧社在社长筷鸣钟及主演笑影率领下,露演于天津聚华戏院。1925年,北京旗人关菊隐率领义拂社来津,参加新世界戏院开业演出。自此,三年未易其地,日夜不辍。后招收津人张笑声为徒,并吸收京剧演员陈玉秋入社,更是锦上添花。它的武打戏较多,武生是少林派的武术高手毛鸣义,上台开打,真刀真枪,惊险热闹。1928年,王慧影在天津自己成班名正轨社,后又吸收旦脚演员红牡丹参加,阵容更加整齐。王慧影的表演比较接近话剧,他不采用京白和戏曲语言,而是采用普通生活语言。虽有文武场,但唱段很少,甚至将唱词全部改为道白或贯口。当时观众称之为天津文明戏的南派,意即受南方新剧的影响。这个社上演的清装戏不扎辫子,以示反满,如《乾隆下江南》中的乾隆,即着清装而无辫。代表性剧目有《红杏出墙记》等。1930年北京鸿萃堂新剧社改名为益世社,继续在律演出,因为成员几乎那是旗人,故演出以清戏为主,如《张文祥刺马》等。张笑影饰演旦脚,气质雍容华贵,有人誉其为文明戏的梅兰芳。他擅裁剪缝纫服装,在天津曾制作一件软缎旗袍,大红底色,五彩云头镶边,前脸绣一完整凤凰,凤头高扬,彩尾铺胸,在灯光掩映下娇艳无比。这一式样,竟很快风行于天津上层社会,成为时髦品。1933年,创建警世社的朱侠影逝世,但其弟子筱侠影(原名杨麟芳,天津人)已能继承教师衣钵,独立独立姚班,演出仍以滑稽见长。1934年,筱侠影应日本宝丽唱片公司邀请,与张笑声等赴日本灌录了十部文明戏唱片。筱侠影被日人誉为青年艺术家、滑稽大师。常演剧目有《女风尘记》等。

在此期间,天津本地还有一些为时较短的文明戏剧社。如在民国十二年即已成立的曙光社,曾演出了《渔家女》等一批剧目。民国二十年曾在天津舞台演出过的育德菊芳社,为时不长即消失了。此外,一些撂地搭棚的无名班社、小型合作性质的演出也极多。除了一些文明戏班社以外,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中期,评剧挑班演员白玉霜、刘翠霞以及稍后的小白玉霜、新凤霞等,也都曾移植演出过文明戏的本子。有的演出形式极像文明戏,有的还是与文明戏演员合演的。她们的演出也受到观众的喜爱。

文明戏的一些主要班社,多拥有自己的创作队伍,象朱侠影、常月樵、筱侠影、关菊隐、陈重庭、林子美、张笑声、乔铭勋等人,都能编排新戏(包括活词、定词两种)。他们除了编排单本戏外,还编演了连台本戏,如《啼笑因缘》有六本,《茶花女》达八本,有的戏本数更多。因此,文明戏剧团大都数日即可换演一出新戏。

文明戏的剧目,初期主要是移植北京奎德社演出的时装新戏和改编新剧(话剧)。以后剧社自编或改编小说、电影,有的是把一些报刊所载社会新闻、时事、故事编撰成戏,从连环图画和相声改编的也为数不少。但所有剧目都未出时装、清装和洋装三种类型。有的戏在其他剧种本为古装戏,到了文明戏中,也被改为清装戏剧目了。文明戏的时装戏能够迅速把社会上的时事新闻、重大案件等再现于舞台,使正义得到伸张,给观,众以精神上的慰藉与满足。文明戏的剧目虽多,但艺术上都比较粗糙,随演随丢,缺乏精雕细琢,故可供经常演出的传世佳作很少。另外,在迎合一些观众趣味以提高营业收入的思想支配下,也出现了不少格调低下的剧目,成为文明戏没落的前奏。

天津文明戏到七七事变前后,由于市面萧条凋敝,及艺术上较为粗糙、过度追求商业化等原因,开始出现了没落的端倪。正轨社解体后,王慧影也随之谢绝舞台。1938年,原益世社的筱鸣钟也转入北京评剧界,张笑影则重组张笑影新剧团再度来津,惜已失势。是年秋张返回北京,不久就抑郁去世。1939年,颇负盛名的天津文明戏演员筱侠影勉强组织了兄弟剧社,赴宁、沪演出,但营业平淡无起色。返津后他搭了评剧班,1942年又改唱了京剧。散处的各小型戏班大多先后星落。在这一时期,主要是由奎德新剧坤剧社支撑残局。由于内外各种原因,它多次更换剧社名称--馨德社、复兴社、桂云社、会芳社、萱德社;频繁更换主演--李桂云、秦风云、童芷苓、秋会芳、徐家华、李倩影和电影明星夏佩珍、叶秋心、宁萱及女学生陶露萍、霍克家等。它大量编写新的文明戏剧本,在演出中加跳玫瑰舞、草裙舞,配上洋鼓洋号,但均未扭转奎德社的厄运,终于在四十年代后期报散。从此天津文明戏也彻底自舞台上销声匿迹了。

§ 艺术特点

天津文明戏由于孕育、脱胎于戏曲时装新戏,它吸收了戏曲时装新戏的很多特色。如:(1)都是着时装(包括清装和洋装),分行当;(2)剧情有头有尾,多采用平铺直叙、章回小说式的手法;(3)戏中偶或有一特殊的言论人物出现,类似化妆表演;(4)均配有文武场,带唱;(5)其唱腔大体上依主要演员的特长来决定是唱皮簧、梆子,抑或二者同台并存,形成两下锅;(6)唱腔板式都袭用传统戏曲的板式;(7)都是继承了戏曲的以幕外戏(过场戏)贯穿剧情的传统方法,同时又吸收新剧的分幕,用明场的编剧方法;(8)都是以不断编演新戏为主,并都善于迅速将时事新闻编撰成戏等等。但因为文明戏演员大都不是科班出身,缺乏严格的专业训练,因而,所运用的主要技术手段--唱、念、做、打,就不完全遵循戏曲的传统程式。不少演出属于活词幕表戏,随意性较大,水词套话较多。一般来讲,那些属于正剧、悲剧的戏,舞台演出比较严肃,而打闹剧则以即兴抓限逗趣为俏头,其中颇多低级趣味。

文明戏中唱段很少,每段也仅四、六、八句。小生使大嗓。为了烘托气氛,很多文明戏借鉴了南派京剧的五音联弹演法。但由于不少戏是用活词演出,因此人物之间唱的衔接有它自己的办法,俗称权嘴联弹,即一人唱完,努嘴示意,第二人即接唱。它经常出现在全剧高潮或剧终前的大团圆场面。一般是先定下辙口及起止处,唱词由演员随时自编,极为花哨热闹。文明戏念词采用京白,没有韵白,用的是戏曲语言。有时为突出人物性格,加强戏的情趣,也穿插倒口(方言)。上场念引子、念定场诗、自报家门,丑脚有时用散板。下场有诗。有些滑稽闹剧,常出现相声式的念白,如请原谅一二(大喘气)三四五六七……;下场诗念完正是--,观众静听下文时,没了。到了七七事变前后,有些剧目的念白,例如由话剧移植过来的《雷雨》、《日出》等戏,已更多地使用普通话的语音了。文明戏在做上,比较接近生活自然形态,一般不用云手、兰花指等程式动作。清装戏则运用戏曲的台步、马趟子及定边等。而眼神的运用、喝酒、哭笑、使用马鞭等动作都虚实相揉,脚色之间比较重视情感交流。武打用的是京剧套子。时装戏不使刀枪把子,用的是手枪、菜刀、门栓、棍棒等。有的剧社需用武生,便临时邀请京剧演员来客串。

文明戏的舞台布景初用守旧(一桌二椅)。后来发展为挂软片子,上绘各种陈设或庭园出水。三十年代以后所演洋装戏及由新剧改编的剧目又使用了硬景片,并配有较复杂的大道具。文明戏也用彩头,如《二孤女》中的月牙铡刀,人头铡落,鲜血喷洒;《沈万三》中的聚宝盆、摇钱树,钞票银元,纷纷坠落。灯光的使用已由单纯照明进展到有色灯光的运用,在--活动的铁筒上,粘贴五彩玻璃纸,谓为五彩电光。效果方面,开始利用一些工具以仿声,这也是从新剧得到的启示。文明戏伴奏分文武场,有京胡、二胡、小弦、鼓、锣、铙钹及梆子等乐器,洋装戏则根据需要加洋鼓、洋号。

§ 角色行当

文明戏在角色安排上不遵守传统戏的程式,分清装戏和洋装戏两种,依据人物和规定情境出发,要求细致。清装戏尤其考究,顶戴花翎,朝服补子和朝珠、缨帽等,务求其真。化妆全系素妆。反面人物一律八字眉、三角眼,属漫画式的造型。神鬼类,一如京剧扮相,例如《箱尸案》剧中的鬼魂,佩白彩条,披黑纱。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10:4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