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子宫肌瘤 |
释义 | § 简介 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uterus, myoma of)又称子宫平滑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多无症状,少数表现为阴道出血,腹部触及肿物以及压迫症状等。如发生蒂扭转或其他情况时可引起疼痛。以多发性子宫肌瘤常见。本病确切病因不明,现代西医学采取性激素或手术治疗,尚无其他理想疗法。子宫肌瘤好发于卵巢功能较旺盛的30~45岁的妇女,50岁以后,由于卵巢功能明显衰退,肌瘤大多自行缩小。[1] 子宫壁平滑肌和纤维组织构成的肿瘤。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一般认为,长期大量持续的雌激素刺激是本病的主要原因。多发生于生育年龄,绝经后肿瘤会萎缩。根据生长部位分为子宫体肌瘤和子宫颈肌瘤,前者多见。肌瘤可为单个,也可多发。 根据肌瘤与肌壁的关系分以下几类: ①浆膜下肌瘤。肌瘤凸出于子宫表面。②肌壁间肌瘤。肌瘤生长于子宫肌层中,此种最多见。 ③粘膜下肌瘤。肌瘤位于内膜下层,向宫腔内生长,有时可从宫颈口脱出,是月经量多、不规则出血的原因。由于血液循环障碍,肌瘤可发生变性,如玻璃样变、囊性变、红色变、钙化等。极少数肌瘤也可恶变成为肉瘤,多见于年龄大及肌瘤生长快者。 § 病因 发病原因 子宫肌瘤 1、子宫肌瘤的组织发生:子宫肌瘤的组织起源目前意见尚未一致,有人认为是由未成熟的子宫壁平滑肌细胞增生所产生,也有学者认为是发生于子宫血管壁的平滑肌组织。 2、子宫肌瘤的遗传学: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Rein就指出体细胞突变是肌瘤形成中的起始事件,体细胞突变包括从点突变到染色体丢失和增多的多种染色体畸变,首先是单克隆起源的体细胞突变,并对突变肌细胞提供一种选择性生长优势,其次是多种与肌瘤有关的染色体的重排。细胞遗传学一致证实子宫肌瘤具有染色体的结构异常,一般认为在子宫肌瘤组织培养中有53.9%~65.6%为正常核型,有34.4%~46.1%为非随机的染色体异常核型。 3、性甾体激素在子宫肌瘤病因学中的作用:目前认为从子宫肌层细胞到肌瘤形成的转化过程可能涉及正常子宫肌层的体细胞突变和性激素及局部生长因子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性激素包括雌激素和孕激素及许多肽类生长因子均被视为肌瘤生长的调节因子,在肌瘤的病因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4、生长因子在子宫肌瘤病因学中的作用:最近几年的研究表明性甾体激素在细胞增殖和分化中的作用是通过生长因子的产物调节。生长因子对雌激素诱导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以自分泌和旁分泌的方式在组织局部起作用。在子宫肌瘤中,许多异常表达的生长因子在其他间质衍生的疾病中也有异常表达,因此提出许多肽类生长因子及其受体是肌瘤生长和其他纤维组织生成性疾病的调节因子(Nowak RA,2001),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与肌瘤生成和发展有关的生长因子共有3类。 发病机制 1、大体:子宫肌瘤是实性肿瘤,可单个或多个生长在子宫任何部位。大小悬殊,甚至几十至百个肌瘤同时生长,一般小肌瘤多为圆球形,但长大或多个肌瘤互相融合时,则成为不规则的形状。肌瘤组织质地较子宫为硬,在直视下,从子宫外极易触摸到子宫肌瘤存在的部位。肌瘤并无包膜,肌瘤压迫周围的肌壁纤维而形成假包膜,二者界限分明,肌瘤与子宫肌壁间有一层疏松的网状间隙,切开肌壁,肌瘤多会从肌壁间跃出,且极易从假包膜将肌瘤剥出。肌瘤血液供应多来自假包膜。肌瘤表面色淡,光泽,切面呈灰白色,可见旋涡状或编织状结构,排列致密。 2、镜下 子宫肌瘤主要由梭形平滑肌细胞和不等量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平滑肌细胞大小均匀,排列呈栅栏状或旋涡状结构,纵切面细胞呈梭形,大小较一致,杆状核;横切面细胞呈圆形、多边形,圆形核位于中央,胞浆丰富。肌瘤中平滑肌细胞和纤维结缔组织含量多少与子宫肌瘤的硬度有关。突向宫腔的黏膜下肌瘤由于对子宫内膜有机械性压迫,使内膜变薄,腺体压扁,互相靠近,腺上皮呈立方形或扁平状,排卵后分泌期反应不明显或内膜残缺不全。 3、变性:主要为各种原因引起的退行性变,退行性变的主要原因为子宫肌瘤局部血液供给不足所致,多与临床症状无关。 § 诊断 子宫肌瘤的临床表现常随肌瘤生长的部位、大小、生长速度、有无继发变性及合并症等而异。子宫肌瘤症状在临床上常表现为子宫出血、腹部包块、疼痛、邻近器官的压迫症状,以下是临床上子宫肌瘤诊断标准 子宫出血为子宫肌瘤的主要症状,出现于半数或更多的患者。出血主要由于壁间肌瘤和粘膜下肌瘤引起。周期性出血多发生在壁间肌瘤,而粘膜下肌瘤则常常表现为不规则出血。浆膜下肌瘤很少引起子宫出血。个别病例月经量反而减少。而临床上子宫肌瘤诊断标准: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或不规则出血,下腹可出现硬块,少数有疼痛及压迫症状,或伴盆血。 腹部肿块,腹部肿块常为子宫肌瘤患者的主诉,可高达69.6%。有时也可能为肌瘤的唯一症状。凡向腹腔内生长不影响子宫内膜的壁间肌瘤,尤其位于子宫底部或带蒂的浆膜下肌瘤往往有这种情况。子宫肌瘤一般位于下腹正中,少数可偏居下腹一侧,质硬或有高低不平感。较大者多出现变性,较软而光滑。大多数生长速度不快。而临床上子宫肌瘤诊断标准:子宫增大,质硬。 子宫肌瘤症状中压迫症状多发生于子宫颈部肌瘤,或为子宫体下段肌瘤增大,充满骨盆腔,压迫周围脏器而引起。压迫症状在月经前期较显着,此乃子宫肌瘤充血肿胀之故。如果浆膜下肌瘤嵌顿于子宫直肠窝也可出现膀胱或直肠压迫症状。而临床子宫肌瘤诊断:探测宫腔增长或变形。 肌瘤的生长部位也可影响子宫体的宫颈的位置。如子宫后壁的肌瘤,可将宫体和宫颈推向前面;加子宫后壁的肌瘤向子宫直肠窝发展,甚至可将子宫挤向耻骨联合后上方,在下腹部即可触及子宫轮廓,而子宫颈也随之上移,阴道后壁向前膨隆,阴道指诊不能触及宫颈;如为阔韧带肌瘤,则往往将子宫体推向对侧。而临床上子宫肌瘤诊断标准:诊刮时宫腔内触及凸起面,B型超声及或子宫镜检查可协助诊断。 § 分类 子宫肌瘤 根据肌瘤所在子宫的不同部位,而分为以下几类: 1、肌壁间肌瘤:肌瘤位于肌壁内,周围均为肌层所包围,初发病时多为此类肌瘤,故最常见,约占60~70%。 2、浆膜下肌瘤:肌壁间肌瘤向浆膜而发展,并突出于子宫表面,与浆膜层直接接触,约占20%。如突入阔韧带两叶之间生长,即为阔韧带内肌瘤。 3、粘膜下肌瘤:肌壁间肌瘤向宫腔内生长,突出于子宫腔内,与粘膜层直接接触,约占10%。此瘤可使子宫腔逐渐增大变形,并常有蒂与子宫相连,如蒂长可堵住子宫颈口或脱出于阴道内4.子宫颈肌瘤较少见,肌瘤在子宫颈部位生长,因生长部位低,可嵌顿于盆腔内,产生压迫症状,手术切除困难,易损伤输尿管、膀胱。子宫肌瘤常为多发性,并且以上不同类型肌瘤可同时发生在同一子宫上,称为多发性子宫肌瘤。 § 继发变性 子宫肌瘤 由于子宫肌瘤生长较快,当供血不良时,可以发生不同变性。肌瘤愈大,缺血愈严重,则继发变性愈多。 1、良性变 (1)透明变性(玻璃样变):因肌瘤生长迅速,造成相对供血不足,使部分组织水肿变软,旋涡状结构消失,代之以均匀的透明样物质,巨检时易与肉瘤变性相混淆,光镜下看不到细胞结构,病变部分为无结构的均匀伊红色区域。 (2)囊性变:为透明变性进一步发展所致,在透明变性的基础上供血不足,使变性区域内组织液化,形成内含胶冻样或透明液体之囊腔,整个肌瘤质软如囊肿。 (3)坏死:由于瘤蒂扭转或重度感染而形成,肌瘤中央部位距供血较远,最易发生坏死。组织呈灰黄色,柔软而脆,也可形成小腔隙。 (4)感染:多见于粘膜下肌瘤突入阴道者,供血受阻,发生坏死,继以感染;也有少数患者因盆腔有感染病灶,多累及子宫肌瘤。 (5)脂肪变性:常在透明变性后期或坏死后发生,也可能系肌瘤间质化生而形成脂肪组织。质软,易使诊为肉瘤。光镜下见肌细胞内有空泡,脂肪染色阳性。 (6)红色样变: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肌瘤坏死,多见于单一较大的壁间肌瘤,常发生于妊娠或产褥期,可能与局部组织缺血、梗死、瘀血、血栓阻塞,而致局部组织出血、溶血有关,使血液渗入瘤体,肉眼见肌瘤红色,似生牛肉状,完全失去原旋涡状结构。 2、恶性变 肉瘤变性约有0.5~1%的子宫肌瘤恶变为肉瘤,多见于年龄大,肌瘤较大且生长快者,特别是绝经后肌瘤增长迅速或绝经后再出现的肌瘤患者。机制不详。肉瘤病变区域组织灰黄,质软如生鱼肉样。 § 临床表现 症状 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有无症状及其轻重,主要决定于肌瘤的部位、大小、数目以及并发症。有的肌瘤小、生长缓慢、无症状,可以终生未被发现。近年由于B型超声检查的广泛应用,不少患者是因常规查体,经B超检查发现有子宫肌瘤,而其本人并无症状。多数患者是因有症状而来就医。子宫肌瘤常见的症状有子宫出血、腹部肿块、阴道溢液、压迫症状等。 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仅于盆腔检查时偶被发现。若出现症状,与肌瘤的部位、生长速度及肌瘤有无变性等关系密切。 1、月经改变:为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月经周期缩短、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不规则阴道流血等。 2、腹块:腹部胀大,下腹扪及肿物,伴有下坠感。 3、白带增多:白带增多,有时产生大量脓血性排液及腐肉样组织排出伴臭味。 4、疼痛:一般患者无腹痛,常有下腹坠胀、腰背酸痛等,当浆膜下肌瘤蒂扭转时,可出现急性腹痛肌瘤红色变时,腹痛剧烈且伴发热。 5、压迫症状:肌瘤向前或向后生长,可压迫膀胱、尿道或直肠,引起尿频、排尿困难、尿潴留或便秘。当肌瘤向两侧生长,则形成阔韧带肌瘤,其压迫输尿管时,可引起输尿管或肾盂积水;如压迫盆腔血管及淋巴管,可引起下肢水肿。 6、不孕:肌瘤压迫输卵管使之扭曲,或使宫腔变形以致妨碍受精卵着床,导致不孕。 7、继发性贫血:若患者长其月经过多可导致继生贫血,出现全身乏力、面色苍白、气短、心慌等症状。 8、红细胞增多症:子宫肌瘤伴发红细胞增多症(erythrocytosis)者罕见。患者多无症状,主要的诊断依据是血红蛋白与红细胞计数增高,除子宫肌瘤外找不到其他引起红细胞增多症的原因,肿瘤切除后血红蛋白与红细胞均降至正常。 9、低糖血症:子宫肌瘤伴发低糖血症(hypoglycemia)亦属罕见。主要表现为空腹血糖低,意识丧失以致休克,经葡萄糖注射后症状可以完全消失。肿瘤切除后低血糖症状即完全消失。 体征 (1)腹部检查:小子宫肌瘤从腹部摸不到肿块,如子宫增大超过3个月妊娠大小或宫底部有肌瘤易于触及。于耻骨联合上方或下腹部正中触及肿物、实性,若为多发性子宫肌瘤则其外形不规则,肿物可活动、无压痛,若为阔韧带肌瘤则其活动受限制。 (2)阴道检查:注意阴道是否通畅,有无肿物堵塞;宫颈大小、外观有无变形、肿物、有无移位,是否易于暴露,颈管有无变形,阴道穹隆是否饱满。子宫体部肌瘤则子宫呈不同程度增大,肌瘤局部向外突起,子宫表面凹凸不平,肿瘤硬度与子宫肌壁一致,若肌瘤含纤维组织成分较多者则触之较硬,若肌瘤有退行性变则变软甚至呈囊性,若肌瘤有钙化则触之坚硬如石。移动宫颈时肿瘤也随之移动。带蒂浆膜下肌瘤位于子宫表面,若蒂长,移动宫颈则肿瘤不随之移动,此时与卵巢肿瘤易混淆。子宫黏膜下肌瘤位于宫腔内者子宫呈一致性增大,表面平滑,硬度正常而活动,若带蒂黏膜下肌瘤脱出于宫颈外口处,则张开窥器即可看到子宫颈口处有肿物,粉红色,表面光滑,宫颈四周边缘清楚,软,肌瘤有时可缩回宫腔形成时隐时现。若肌瘤大,一旦脱出于宫颈外口即不易退缩回去,若时间长,肿瘤表面充血、水肿伴有感染,甚至形成溃疡、坏死而有脓性溢液排出。宫颈肌瘤则宫颈局部增大可触及圆形瘤核,若为带蒂黏膜下肌瘤脱出于宫颈口处,则与子宫黏膜下肌瘤外观相似,用探针探测蒂根位于颈管内则为宫颈黏膜下肌瘤。宫颈肌瘤多是单发的,若为巨型宫颈肌瘤,肌瘤可达3~4个月妊娠子宫大小,盆腔改变较复杂,宫颈有明显的移位及变形。肌瘤可来自前唇或后唇而以后唇为多见。后唇被增大的肿物所代替,前唇则被肿物扩张变薄,宛如临产后近开全的宫颈,而子宫则被推到肿物之上如高山上的小庙;有时位于宫颈上方近峡部的巨型肌瘤向子宫直肠陷凹处嵌入,宫颈向上移位于耻骨联合的后方,呈扁片状而无法暴露,子宫则被高举于肿瘤之上方。来自前唇的巨型肌瘤使宫颈口移到后下方,亦难以暴露,前唇被巨大的肿瘤代替,子宫被高举于肿物之上。有时宫颈肌瘤向侧方发展而形成阔韧带底部的肿瘤。三合诊可协助了解盆腔内的改变。 特殊类型子宫肌瘤 富细胞型平滑肌瘤 (1)富细胞型平滑肌瘤(cellular leiomyoma):其临床表现和大体观与普通型平滑肌瘤无区别。光镜下见到的肿瘤有丰富的平滑肌细胞,密集排列,缺乏纤维组织,血管也明显减少。瘤细胞胞浆相对减少,但仍具有平滑肌细胞梭形,杆状核两端较钝的特点,细胞大小形态较一致。无异形或仅有个别细胞有异形。偶见核分裂,属良性,光镜下易于辨认。与恶性鉴别的标准是对富细胞型平滑肌瘤的诊断须将核分裂象、细胞异型、肌瘤与周围组织间有无浸润及出血、坏死等综合判断,核分裂象5~10个/10HPF且细胞轻度异型应诊断为潜在恶性;若核分裂象>10个/10HPF则诊断为肉瘤。 (2)高分裂象平滑肌瘤(leiomyoma with high mitotic figures):与普通子宫平滑肌瘤之不同点为镜下见较多的核分裂象,核分裂象增多达5~15个/10HPF,但无异常核分裂,无瘤细胞坏死、细胞过多、细胞多形性、间变或巨细胞,此种肌瘤属良性但必须严格掌握此诊断标准。如果患者作了肌瘤切除术,只要肌瘤已被完全切除,对希望生育的妇女可以不必再作子宫切除术。 (3)奇异型平滑肌瘤或称非典型平滑肌瘤(bizarre,atypical leiomyoma):临床表现与大体标本与普通平滑肌瘤无区别,仅镜下表现不同。瘤细胞为多边形或圆形,可见多形性,细胞核大而浓染,有多核巨细胞,但核分裂象极少,0~1个/10HPF,妊娠期或服用大剂量黄体酮酮类药物,肌瘤可以出现类似的奇异型细胞。此种奇异型瘤细胞通常呈局灶性出现于肌瘤,往往在退行性变区的附近,但有时可有多数奇异型细胞弥散于肌瘤的大部分,但很少是整个肌瘤全为此类细胞所构成。若遇此情况诊断奇异型平滑肌瘤须慎重。主要须与平滑肌肉瘤鉴别,要多作切片,仔细检查,注意核分裂象。核分裂象<2个/10HPF无病理核分裂,无肿瘤坏死,属良性,可以诊断为奇异型平滑肌瘤;核分裂象2~5个/10HPF为潜在恶性;>5个/10HPF为平滑肌肉瘤。 上皮样平滑肌瘤 (4)血管型平滑肌瘤(vascular leiomyoma):巨检肿瘤像普通肌瘤,切面色较红。镜下见血管性平滑肌瘤中血管很丰富,血管内皮细胞很明显,瘤细胞围绕血管排列,与血管平滑肌紧密相连,可见血管壁的平滑肌细胞与肌瘤细胞之间有移行过渡。核分裂象极少。 (5)上皮样平滑肌瘤(epithelioid leiomyoma):是一种罕见的子宫肌瘤。瘤细胞失去普通平滑肌瘤细胞的梭形而呈圆形或多角形,排列成群或索条状类似上皮细胞,因而得名。平滑肌瘤部分或全部由上述细胞所组成即诊断为上皮样平滑肌瘤。有多种不同的细胞类型。平滑肌母细胞型细胞是多角形或圆形平滑肌细胞,胞浆丰富,有不等量嗜伊红颗粒,核周有透明晕,胞核圆形或卵圆形位于细胞中央,其细胞形态与胚胎平滑肌母细胞相似,故又称平滑肌母细胞瘤(leiomyoblastoma)。 (6)静脉内平滑肌瘤病(intravenous leiomyonmtosis):极罕见,是一种由子宫肌瘤向脉管内生长或由脉管壁本身的平滑肌组织增生后突向管腔内的肿瘤,除静脉外淋巴管也可受累,所以又称脉管内平滑肌瘤病(intravascular leiomyomatosis)。静脉内平滑肌瘤病可以超出子宫,若未完全取净,可以在静脉内沿静脉延伸达下腔静脉,甚至到心脏(极少)。绝大多数患者同时有子宫肌瘤或过去有子宫肌瘤手术史。 (7)播散性腹膜平滑肌瘤病(leiomyomatosis peritonealis disseminata):较罕见,近年国内相继见有报道。其特点是多发性平滑肌瘤小结节播散分布于腹膜、大网膜、肠系膜、子宫直肠陷凹以及盆腹腔脏器表面,如膀胱、子宫、卵巢、肠管、肝被膜等,结节为灰白色,实性,大小不等,小者1~8mm,大者可达8cm或更大,酷似恶性肿瘤的种植,多在术时发现,患者同时有子宫肌瘤或过去有子宫肌瘤手术史。肿瘤为良性,对周围组织无浸润或破坏,镜下结节由梭形的平滑肌细胞组成,肌束交织呈旋涡状排列,瘤细胞大小一致,无异型,无巨细胞,核圆形或两端钝圆的长核,无核分裂或偶见,无血管侵犯,组织学为良性。镜检须注意核分裂象以助鉴别良恶性。核分裂象<5个/10HPF为播散性腹膜平滑肌瘤;5~9个/10HPF为潜在恶性;核分裂象>10个/10HPF为平滑肌肉瘤。 (8)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benign metastasizing leiomyoma):子宫平滑肌瘤患者伴发肺或淋巴结转移。有关子宫平滑肌瘤的良性转移问题曾有争论,近年来认为在罕见情况下,无核分裂象或仅有极少核分裂象的良性子宫平滑肌瘤可以扩散到盆腔或腹膜后淋巴结或肺,有些患者是在良性子宫肌瘤术后几年出现肺转移。经检查子宫与转移的肿瘤均为分化良好的平滑肌所构成,无细胞异型性、多形性、无肿瘤细胞坏死或异常分裂象,并在消化道、腹膜后或其他部位均未找到其他原发性平滑肌瘤可以解释其转移的来源。即或如此,对此种子宫肌瘤的检查应充分取材,至少每隔1cm取一块组织,并计数核分裂象,每张切片至少数40HPF,子宫肌瘤及转移肌瘤的核分裂象需<5个/10HPF。此病进展缓慢,其预后难以估计,有的患者用激素治疗可消退,但有的病情进展影响肺功能则须采用手术治疗,切除肺部病变。 § 检查 照1 子宫肌瘤的子宫造影象(子宫右角粘膜下肌瘤造影象,显示该部充盈缺损) 一、超声检查 目前国内B超检查较为普遍。鉴别肌瘤,准确率可达93.1%,它可显示子宫增大,形状不规则;肌瘤数目、部位、大小及肌瘤内是否均匀或液化囊变等;以及周围有否压迫其他脏器等表现。由于肌瘤结节中肿瘤细胞单位体积内细胞密集,结缔组织支架结构的含量及肿瘤、细胞排列不同,而使肌瘤结节于扫描时表现为弱回声,等回声和强回声3种基本改变。弱回声型是细胞密度大,弹力纤维含量多,细胞巢状排列为主,血管相对丰富。强回声型,胶原纤维含量较多,肿瘤细胞以束状排列为主。等回声型介于两者之间。后壁肌瘤,有时显示不清。肌瘤愈硬衰减表现愈重,良性衰减比恶性明显。肌瘤变性时,声学穿透性增强。恶变时坏死区增大,其内回声紊乱。故B超检查既有助于诊断肌瘤,区别肌瘤是否变性或有否恶性变提供参考,又有助于卵巢肿瘤或其他盆腔肿块的鉴别。 二、探测宫腔 用探针测量宫腔,壁间肌瘤或粘膜下肌瘤常使子宫腔增大及变形,故可用子宫探针探测宫腔的大小及方向,对照双合诊所见,有助于确定包块性质,同时可了解腔内有无包块及其所在部位。但必须注意子宫腔往往迂回弯曲,或被粘膜下肌瘤阻挡,使探针不能完全探入,或为浆膜下肌瘤,宫腔往往不增大,反而造成误诊。 三、X光平片 肌瘤钙化时,表现为散在一致斑点,或壳样钙化包膜,或边缘粗糙及波浪状的蜂窝样。 四、诊断性刮宫 小的粘膜下肌瘤或是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息肉不易用双合诊查出,可用刮宫术协助诊断。如为粘膜下肌瘤,刮匙在宫腔感到有凸起面,开始高起后又滑低,或感到宫腔内有物在滑动。但刮宫可刮破瘤面引起出血、感染、坏死,甚至败血症,应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轻柔,刮出物应送病理检查。疑为粘膜下肌瘤而诊刮仍不能明确者,可采用子宫造影术。 五、子宫输卵管造影子宫肌瘤 理想的子宫造影不但可显示粘膜下肌瘤的数目、大小,且能定位。因此,对粘膜下肌瘤的早期诊断有很大帮助,而且方法简单。有肌瘤处造影摄片显示宫腔内有充盈残缺。 六、宫腔镜检查 子宫肌瘤一般诊断不困难。通常临床遇到困难的是小型黏膜下肌瘤,诊断性刮宫往往被漏诊,而在子宫切除的术后标本中方发现有黏膜下子宫肌瘤。宫腔镜可以在直视下观察宫腔内病变性质,确定病变部位并能准确地取材活检,对小的黏膜下肌瘤也可以同时切除。 七、腹腔镜检查 随着腹腔镜技术在妇产科的广泛应用,目前腹腔镜不仅作为检查手段,而且常与手术同时进行,并日益受到重视。子宫肌瘤临床可以检查清楚一般不需要作腹腔镜检查。有些盆腔肿块有手术指征者可直接剖腹探查。偶有子宫旁发现的实性小肿块难以确定其来源与性质,而其处理方法又不同,尤其B超检查也难以确定时可作腹腔镜检查,明确诊断以便治疗,如小型浆膜下肌瘤、卵巢肿瘤、结核性附件包块等。腹腔镜应仔细地观察盆腔肌瘤大小、位置、与周围脏器的关系,需手术者便可立即进行手术治疗。因此,在决定作腹腔镜检查时须作好有可能随即手术的一切准备。 八、CT与MRI检查 一般不需使用此两项检查。CT诊断肌瘤其图象只表达特定层面内的详细内容,图象结构互不重叠。子宫良性肿瘤CT图象是体积增大,结构均匀、密度+40~+60H(正常子宫为+40~+50H)。MRI诊断肌瘤时,对肌瘤内部有无变性、种类及其程度呈不同信号。肌核无变性或轻度变性,内部信号多均一。反之,明显变性者呈不同信号。[1] § 诊断 子宫肌瘤 (一)病史 月经过多或不规则出血,下腹部包块史等。 (二)妇科检查 发现子宫不规则增大或均匀性增大,如浆膜下肌瘤在子宫表面可扪及单个或数个结节状突起,质硬;粘膜下肌瘤有时可使宫口开大,并通过宫口触到宫腔内肌瘤的下端;如悬垂于阴道内,可看到瘤体并触摸到其蒂部。 (三)辅助检查 较小的肌瘤,尤其是粘膜下肌瘤,仅靠妇科检查诊断比较困难。B型超声可以较明确显示肌瘤大小及部位;是诊断子宫肌瘤主要手段之一;诊断性刮宫可以感觉到内膜有突起或明显不平,通过以上检查,诊断一般无困难。对肌瘤增长迅速或绝经后仍继续增大,由硬变软者,应考虑有恶变之可能。 子宫肌瘤诊断标准: 1、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或不规则出血,下腹可出现硬块,少数有疼痛及压迫症状,或伴盆血。 2、子宫增大,质硬。 3、探测宫腔增长或变形。 4、诊刮时宫腔内触及凸起面。 5、B型超声及/或子宫镜检查可协助诊断。 § 治疗 中医治疗方法 子宫肌瘤 体针(之一) (一)取穴 主穴:子宫、曲骨、横骨。 配穴:皮质下(耳穴),三阴交、次髎、血海、肾俞、复溜。 (二)治法:主穴每次取1~2个,可交替使用,酌加配穴。子宫穴斜刺0.8~1.0寸,曲骨和横骨均直刺0.6~0.8寸,以得气为度,施平补平泻手法,配穴除耳穴用埋针法或磁珠贴敷外,余穴手法同主穴。体穴均取双侧,耳穴取单侧轮替。留针15~20分钟。针刺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耳穴每周埋针或贴敷2次,15次为一疗程。 体针(之二)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内关、照海。 阿是穴位置:瘤体。 (二)治法:上穴均取、体穴选双侧。先令患者排空尿液,阿是穴针3~4针,直刺入0.6~0.8寸;内关、照海常规针法,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15~30分钟,隔日1次,7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天。 电针 (一)取穴 主穴:关元、子宫、秩边。 配穴:气海、血海、阳陵泉、三阴交。 (二)治法:穴位局部消毒,以32号毫针2寸直刺穴位。得气后,接通电针仪,连续波,输出频率为70Hz,每次刺激10分钟,每日1次,1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7天。 火针 (一)取穴 主穴:中极、关元、水道、归来、痞根。 配穴:曲池、合谷、足三里、肾俞。 (二)治法:主穴及配穴肾俞用火针法,余用毫针法。主穴每次均取,配穴酌加。火针为长2寸,粗0.8mm的钨锰合金针具,针尖在酒精灯火焰上1cm处加热约5秒钟,以针体前3cm处呈鲜红为度,将针快速地剌入穴位,再快速出针,全过程应在1秒钟内完成。针剌深度:腹部穴为3cm,肾俞和痞根为1,5cm。腹部穴可加用温合灸15分钟。配穴中照海、足三里行提插捻转补法,余穴用泻法,留针15~20分钟。每周治疗3次,12次为一疗程,一般须三疗程。 药物治疗 子宫肌瘤 药物治疗的适应症 1、年轻要求保留生育功能者。生育年龄因肌瘤所致不孕或流产,药物治疗后使肌瘤萎缩促使受孕,胎儿成活。 2、绝经前妇女,肌瘤不很大,症状亦轻,应用药物后,使子宫萎缩绝经,肌瘤随之萎缩而免于手术。 3、有手术指征,但目前有禁忌症需要治疗后方可手术者。 4、患者合并内科、外科疾病不能胜任手术或不愿手术者。 5、选择药物治疗前,均宜先行诊断性刮宫做内膜活检,排除恶性变,尤对月经紊乱或经量增多者。刮宫兼有诊断及止血作用。 药物治疗的根据在于,子宫肌瘤为性激素依赖性肿瘤,故采用拮抗性激素的药物以治疗。新近应用的是暂时性抑制卵巢的药物。丹那唑、棉酚为国内常用药物。其他雄激素、孕激素及维生素类药物也使用。自1983年开始研究报道,应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成功的缩小了子宫平滑肌瘤。研究证明GnRHa间接地减少垂体水平促性腺激素分泌,从而有效地抑制卵巢功能,即所谓“降调节”(downregulation)现象。 手术治疗 肌瘤患者,子宫附件切除的年龄,以往定为45岁以上。现在看来,要从实际出发,尤其是根据妇科内分泌学的进展,卵巢的保留年龄一般以50岁为界(绝经年龄平均49.5岁),即50岁以内者,能保留卵巢者应予保留。或者50岁以后未绝经者的正常卵巢也应予保留,不以年龄划线。因为,正常绝经后卵巢仍具有一定内分泌功能,还要工作5~10年。保留卵巢有助于隐定植物神经,调节代谢,有利于向老年期过渡。子宫也有其内分泌作用,它是卵巢的靶器官,也不应随便切除。通常子宫切除的年龄定为45岁以上,45岁以下者,尤40岁以下,宜行肌瘤挖除术。行保留附件者,如双侧均可保留,则保留双侧比仅保留单侧为好。保留卵巢其卵巢癌的发生率为0.15%,不高于未切子宫者。子宫肌瘤切除术:系将子宫上的肌瘤摘除,保留子宫的手术。主要用于45岁以下,尤40岁以下者。这不仅仅是为了不孕症妇女因无子女而作的手术,即是已有子女,肌瘤较大,直径大于6cm;月经过多,药物保守无效;或有压迫症状;粘膜下肌瘤;肌瘤生长较快者。如肌瘤有恶变,伴严重的盆腔粘连,如结核或内膜异位症等;或宫颈细胞学高度可疑恶性者为挖除的禁忌。子宫肌瘤 子宫切除术:在期待疗法、药物疗法尚不能改善病人症状,需手术者又不符合肌瘤切除者,宜行子宫切除术。子宫切除可选用全子宫切除或阴道上子宫切除。子宫切除术,以经腹为主,个别肿瘤小,附件无炎症粘连,腹壁过于肥胖,腹壁有湿疹者可考虑经阴道。 宫颈、阔韧带肌瘤等复杂病例所致盆腔脏器(输尿管、膀胱、直肠、大血管等)的解剖变异及粘连严重,手术不易暴露等均给手术带来很大困难,这些问题可参阅妇科手术学专著。 大的粘膜下肌瘤引起出血而继发严重贫血,一般常在输血改善机体情况后再予手术(单纯肌瘤切除或子宫切除术)。但在边远的农村有时缺乏血源,出血不停止,又不宜搬动行走,子宫颈口开大,肌瘤已突出宫颈口外或近阴道口者,应经阴道摘除肌瘤,往往更有助于止血和纠正一般情况。 切除一般皆主张做全子宫切除,尤其伴有宫颈肥大、裂伤或糜烂严重者。但如患者一般情况差,技术条件受限,也可只行次全子宫切除,残端癌发生率只不过占1~4%左右。但术后仍宜定期检查。 放射治疗 用于药物治疗无效而有手术治疗禁忌或拒绝手术治疗者。但也有一定的禁忌症: (一)40岁以下患者一般避免使用放疗,以免过早引起绝经症状。 (二)粘膜下肌瘤(基底部宽的粘膜下肌瘤可行X线治疗)。在镭疗后易发生坏死,而引起严重的宫腔盆腔感染。 (三)盆腔炎:盆腔急慢性炎症,尤其疑有附件脓肿,不宜使用,因为放射治疗可激发炎症。 (四)肌瘤超过5个月妊娠子宫大小者或子宫颈肌瘤,宫腔内置镭常不能获得预期效果。 (五)子宫肌瘤有恶性变或可疑者。 (六)子宫肌瘤与卵巢瘤同时存在。 饮食疗法 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的饮食疗法 〈1〉饮食定时定量,不能暴饮暴食。 〈2〉坚持低脂肪饮食,多吃瘦肉、鸡蛋、绿色蔬菜、水果等。 〈3〉多吃五谷杂粮如玉米、豆类等。 〈4〉常吃富有营养的干果类食物,如花生、芝麻、瓜子等。 〈5〉忌食辛辣、酒类、冰冻等食品。 子宫肌瘤患者注重的饮食: 1、饮食宜清淡,不食羊肉、虾、蟹、鳗鱼、咸鱼、黑鱼等发物。 2、忌食辣椒、麻椒、生葱、生蒜、白酒等刺激性食物及饮料。 3、禁食桂圆、红枣、阿胶、蜂王浆等热性、凝血性和含激素成分的食品。 4、多食瘦肉、鸡肉、鸡蛋、鹌鹑蛋、鲫鱼、甲鱼、白鱼、白菜、芦笋、芹菜、菠菜、黄瓜、冬瓜、香菇、豆腐、海带、紫菜、水果等。 术后保养 首先,要确定患者的手术性质。是子宫肌瘤剔除术,还是子宫全切术。一般子宫肌瘤的患者过来更年期,都是连子宫和子宫劲全切的。如果是前者,肌瘤剔除,那么和剖腹产手术没什么区别,创面小,出血少,相对恢复容易。如果是后者,那么属于肌瘤剔除加器官摘除,相对创面和出血量都要比前者大。一般恢复期都在1-2个月之间,修养的方法和坐月子差不多,很多患者已为人母自己应该清楚的。只要不受凉不劳累,安静休息就好。另外,子宫肌瘤的手术切口很特别,注意是在肚脐下三寸的地方,横切口,不是竖的。所以恢复起来比别的手术要容易。手术过后的一两天,尤其是当天夜里比较难熬,家人多关心一下就好。另外,根据个人情况,如果保留子宫,并且患者还没绝经,那还要继续服用半年的药物控制月经到来。术后的病人一般都会全身发虚或者腰疼,不过只要安静修养问题都不大。人在生病的时候家人的关心最重要啊。[1] 饮食注意 1、饮食宜清淡,不食羊肉、虾、蟹、鳗鱼、咸鱼、黑鱼等发物。 2、忌食辣椒、麻椒、生葱、生蒜、白酒等刺激性食物及饮料。 3、禁食桂圆、红枣、阿胶、蜂王浆等热性、凝血性和含激素成分的食品。 4、多食瘦肉、鸡肉、鸡蛋、鹌鹑蛋、鲫鱼、甲鱼、白鱼、白菜、芦笋、芹菜、菠菜、黄瓜、冬瓜、 香菇、豆腐、海带、紫菜、水果等。 § 疾病预防 预防子宫肌瘤应做好以下注意事项: 1.防止过度疲劳,经期尤须注意休息。 2.多吃蔬菜、水果,少食辛辣、刺激性食品。但水果中芒果有止血功效,来月经的人不要吃,否则会产生子宫肌瘤。 3.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内裤宜宽大。若白带过多,应注意随时冲洗外阴。 4.确诊为子宫肌瘤后,应每月到医院检查1次。如肌瘤增大缓慢或未曾增大,可半年复查1次;如增大明显,则应考虑手术治疗,以免严重出血或压迫腹腔脏器。5.避免再次怀孕。患子宫肌瘤的妇女在做人工流产后,子宫恢复差,常会引起长时间出血或慢性生殖器炎症。 6.如果月经量过多,要多吃富含铁质的食物,以防缺铁性贫血。 7.不要额外摄取雌激素,绝经以后尤应注意,以免子宫肌瘤长大。 8.需要保留生育能力而又必须手术治疗的,可采用肌瘤挖除术。 § 疾病护理 1.血瘀症护理 表现:腹中积块坚硬,固定不移,疼痛拒按,月经量多,行经时间延长,色暗有块。或面色晦暗,乳房有结块。舌暗边有瘀点、瘀斑、脉沉涩。 食疗: ①未孵出的带毛鸡(鸭)蛋4个、生姜15克、黄酒50毫升。先将带毛鸡(鸭)蛋去壳、毛及内脏,加黄酒、生姜同煮熟,调味后服食。月经前每天1剂,连服数日。 ②丝瓜籽9克,红糖适量,黄酒少许。把丝瓜籽焙干,水煎取汁,加黄酒、红糖调服。月经前每天1次,连服3~5天。 2.痰湿症护理 表现:下腹包块,隐隐作痛,按之柔软,带下量多,色白粘稠,胸脘痞闷,怕冷,形体肥胖。舌质紫暗,舌苔白腻,脉濡细。 中成药: ①六君子丸,每丸6~9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②参苓白术丸,每次6克,每日2次,空腹时大枣煎汤或温开水送服。 食疗: ①白术250克,苍术250克,茯苓250克,生姜150克,大枣100枚。前3味洗净烘干,研细过筛,大枣去核,生姜研成泥后去姜渣。以姜枣泥调和药粉为膏,防腐贮存备用。早晚各服30克,米酒送服。 ②苡仁根30克,老丝瓜(鲜品)30克,水煎取汁,加红糖少许调味服食,每日1剂,连服5天 § 术后调养 1.伤口护理 通常腹腔镜的伤口在肚脐处是一公分长,在下腹部两则各为0.5公分的伤口,在手术完后,一公分的伤口通常或做简单的缝合,此时可能使用可吸收线或不可吸收线缝合,若使用不可吸收线缝合,则应于手术后七天予以拆线,若用吸收线缝合则不需拆线;至于0.5公分的伤口,使用透气的胶布贴合就可,但有时为增加伤口愈合的整齐性,也可能用缝针、简单的缝合。对于这些伤口的护理,要注意的是保持伤口清洁、干燥等伤口完全愈合后(约十天),方可淋浴或弄湿。最重要的是,因腹腔镜的患者,住院天数极短,所以患者返家后,每天一定要注意伤口有无红、肿、热、痛的现象,以防感染发炎的发生,不过腹腔镜术后伤口的发炎相当少见。 2.阴道出血 手术时为了使卵巢、输卵管及子宫的背侧检查清楚或提供足够空间手术,通常都会由阴道放置子宫支撑器(未婚者不用),来调整子宫的位置,因而术后会有少量的阴道出血,这是正常的,不过倘若阴道出血超过二个礼拜,就要请教医师,有无异常的现象。至于做腹腔镜子宫全切除手术的患者,因阴道顶部在切除子宫后,会做断端的缝合,因而二周内的褐色出血仍属正常。要注意的是,在八周内若行房或拿重物,容易造成伤口的愈合不良引起断端出血,因此,应避免之。 3.生活起居 维持舒适的生活,并做微量的运动,有助于身体的康复,施行腹腔镜输卵管手术及腹腔镜卵巢手术的患者,在手术后二周应可恢复往日的正常的作息,而施行子宫全切除术者,除了在手术初期(二周内)应避免骑马、骑脚踏车、久坐,以免骨盆腔充血,造成术后的不适外,要特别注意,避免提超过五公斤的物品,或增加腹部负担的活动,满八周后,再依个人体力与体质,逐渐加重运动量,如此可减少因暂时性骨盆腔支撑减少,所造成的日后不适。 4.营养摄取 手术后的营养摄取原则上都是一样的,要多摄取水分以补充手术时体液的丧失。通常腹腔镜手术恢复清醒后,应该都可以恢复进食,起先,先喝些温开水,没有不适应的现象,就可以开始进流质的食物(例如:稀饭),隔天就可恢复正常的饮食,由于伤口的愈合需要利用蛋白质,因此要摄取高蛋白质的食物(例如:鱼、瘦肉、蛋…..),以加速伤口的愈合,并避免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刺激胃酸分泌造成肠胃的不适(例如:辣椒、烟、油、咖啡)。腹腔镜术后与一般开腹手术后最大的不同是,因手术中需灌入二氧化碳,以造成气腹方便操作,所以术后容易有残存的二氧化碳气体在腹内,因此术后宜增加蔬菜及高纤维质的水果的摄取,并避免时用产气的食物,诸如:地瓜、豆类、洋葱…..等,如此可以减少术后腹胀引起的不适。至于较大的手术,例如子宫切除手术、肠沾粘减除术、子宫颈癌根除手术……,因为麻醉时间较长加上手术时间较长,造成肠胃道吸收的气体也较多,比较容易有腹胀的现象,所以二十四小时后再进食比较合适,对于术后容易恶心、呕吐及特异体质的患者,也不需勉强自己进食,待麻醉完全消褪后再行进食就可以。 § 危害 1.感染及化脓。子宫肌瘤会引起盆腔充血和感染,其感染多是瘤蒂扭转所酿成的恶果,而血源性感染则极为罕见。感染之后,少数患者在肿瘤组织中形成脓肿,其余则表现为化脓性。 2.粘连或炎症。浆膜下子宫肌瘤蒂扭转后会发生肠粘连,进而受到肠道细菌感染,发炎的肌瘤会与子宫附件相粘连,引发化脓性炎症。另一方面,肌瘤也会因出血而促使致病菌侵犯其它宫腔器官,引发附件炎、盆腔炎等妇科炎症。 3.肌瘤游离。浆膜下子宫肌瘤可在蒂部发生扭转,引起急性腹痛,严重时不立即进行手术治疗可能由于瘤蒂扭断而形成游离肌瘤。当然,扭转的肌瘤也可带动整个子宫,引起子宫轴性扭转(发生部位多在子宫颈管内口附近) 4.继发性贫血。子宫肌瘤会导致月经出血过多,时间一长,便会引起继发性贫血,甚至促发贫血性心脏病。严重之时,患者会有出现全身乏力、面色苍白、心慌气短等不良症状。 5、不孕或流产。子宫肌瘤患者因子宫角部的肌瘤组织压迫输卵管入口,使子宫变形以致妨碍受精卵着床,最终导致不孕症。此外,据统计表明,肌瘤患者的自然流产率也较常人为高,其比例是4:1。 6.恶性病变。子宫肌瘤本是良性肿瘤,但少数妇女仍然难逃恶变之虞(恶变率约为1%),这在大龄女性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肌瘤生长迅速者或绝经后肌瘤患者应提高警惕。 § 认识误区 与乳腺病 中医认为乳腺病的发病原因,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即“随喜怒而消长”,如怒气伤肝,气滞血瘀、冲任经脉失调,上行乳腺,故可引起乳腺增生。有部分病人,如不及时治疗,肝瘀气滞,血运不畅,胞脉受阻,血室失养,日久痰湿血瘀内停,下行胞宫,积于子宫,故可结为子宫肌瘤。导致内分泌失调,代谢废物不能排出体外,瘀积于皮下,色素沉着而形成面部黄褐斑。它们"异病同源"可以“异病同治”。 与受孕能力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由于肌瘤可影响精子进入宫腔,黏膜下肌瘤易使子宫内膜感染而不利于孕卵着床,巨型多发性子宫肌瘤易使输卵管间质部被挤压而妨碍精子通过,可以导致不孕,因此对女性的生育有一定的影响。 就算是患者幸免于难怀孕以后,由于肌瘤合并妊娠的自然流产发生率为20%左右。肌瘤影响孕卵着床及胎盘发育,导致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和胎盘粘连,若肌瘤使胎儿在宫内的活动受到限制,会使胎位发生异常;如肌瘤妨碍胎儿先露部的衔接可致胎膜早破。肌瘤位于胎盘后者产前出血发生率高。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子宫肌瘤不仅会导致不孕,就算是怀孕以后也有可能导致流产现象的发生。因此建议还未怀孕的患者治愈后再怀孕。就算是怀孕了,也应定期行产前检查,无论肌瘤大小、单发或多发,严密监护肌瘤的发展,预防其并发症。 子宫肌瘤影响受孕能力的程度,与肌瘤的部位、大小和数目有关。大体为下述三种情况: 第一,肌瘤向子宫表面发展,突出于子宫表面,称为浆膜下子宫肌瘤,常可由一个蒂与子宫表面连着,这类肌瘤对受孕影响较小,手术切除也容易,但长到一定大小时,会影响分娩的顺利进行。 第二,肌瘤朝着子宫腔的方向发展,突出在子宫腔内,有时还会突出到子宫颈外口,可在阴道内发现,这类肌瘤称为粘膜下肌瘤,引起的症状较多,常见为月经增多及阴道流水并带臭味。当粘膜下肌瘤长在输卵管内口附近或长在子宫腔上半部时,往往影响精子通行,不能使受精卵坐胎和发育。这类肌瘤可通过阴道检查、诊断性刮宫、子宫造影或B型超声确诊,凡确诊为粘膜下肌瘤的都应手术摘除。一般不需开腹,从阴道经宫颈就可将瘤子切除。 第三,肌瘤局限在子宫肌壁内,称作壁间肌瘤,约占肌瘤的60-70%。它不仅能影响受孕而且常引起流产或早产。通常,这三类肌瘤混合生长成多发性肌瘤或兼而有之,较少为单个性的。 除此之外,从部位上分,肌瘤可长在子宫底部,也可长在子宫颈部,然而绝大部分是长在子宫体部。综上所述,子宫肌瘤引起不孕的原因,常是由于肌瘤正好堵住子宫颈口或输卵管内口而影响精子通行,或肌瘤占据了受精卵着床的部位而不能坐胎。即使受孕,也常因影响胚胎发育而流产。至于到了妊娠晚期,可由于子宫收缩力的异常,而引起早产、阻碍分娩或造成产后大出血。因此,不要认为子宫肌瘤最常见而轻视它,也不要因为经过几次流产而失去治疗信心。总之,子宫肌瘤引起的不孕或不育,并非不治之症。它不仅容易诊断,而且手术治疗的效果也是很好的。不孕妇女的肌瘤切除后,可明显提高妊娠率。 如果已经把肌瘤剔除了,还会复发吗?答案是肯定的。“在一个病人身上,我曾反复几次,共剔除过200多个肌瘤。应该说,复发的几率和肌瘤数量的多少密切相关。” 妇科专家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像一片马铃薯地,马铃薯产得越多,农民在收割完后,还能找到的马铃薯就越多,不可能完全铲除。所以说,肌瘤单发或数量少的患者,复发率比较小。若肌瘤数量多,则复发率相对大。子宫肌瘤没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因此不会遗传。但是,病人在看病时,医生都会常规询问患者有无家族肿瘤史,以免漏诊。妇科肿瘤中具有家族遗传性的要数卵巢癌和乳腺癌,母亲、姨妈等一级血亲罹患此两种癌症时,下一代的女性成员患病的可能性,较无此家族史者明显增高。 子宫肌瘤传统上采用手术治疗,无症状者可钙暂时不行手术,作保守治疗,并予观察、定期随访。 有明显症状者,应予手术切除。如月经过多、阴道不规则出血已引起贫血:因肌瘤增大压迫而引起疼痛或尿潴留;肌瘤超过3个月妊娠大小;粘膜下有蒂肌瘤,突出于子宫颈口;子宫肌瘤影响正常的性生活;肌瘤有蒂招转或发生感染:盆腔内有包块,诊断不明等。切除的范围应视具体病情而定,已婚、已育,年龄在45岁以上的妇女。 如确有严重症状,可采用全子宫切除术。未婚或已婚未育的年青妇女,若要求保留子宫者,应持慎重态度,酌情处理。根据患者的病情、肌瘤生长部位及大小,尽量采取保守治疗,一般不行子宫切除。有时为了避免肌瘤长大引起永久性不育,可以及早行肌瘤摘除术,保留子宫。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