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周共王
释义

§ 九年卫鼎

“九年卫鼎”是西周共王时期的青铜器。鼎是一种烹煮肉食、实牲祭祀和燕享等各种用途的器物,是青铜礼器中的主要食器。在古代社会, 九年卫鼎它被当作“明尊卑、别上下”,即统治阶级等级权力制度的标志。九年卫鼎的器主是裘卫,西周时期一个管理皮裘的官员。其铭文记载的是周共王九年裘卫用自己的马车及其附属器具交换矩伯的一块私地的立契过程。

其铭文分为以下几层意思:(1)交待交换行为产生的原因。共王九年正月,周王在周驹宫,后又到宗庙里。这时,眉敖的使者前来朝见,周王举行盛大的接待仪式。矩伯被任命为接待使者的卿,为了接待仪式的需要,他要用自己的私田向裘卫换取一辆好车;(2)叙述双方的交换物。矩伯要求换取的是裘卫的一辆好车及其附属物品:车旁的钩子、车前横木中有装饰的把手、虎皮罩子、长毛狸皮的车幔、彩画的车套、马鞭、大皮索、四套白色的缰绳、铜制的马嚼口等。裘卫为了交易的顺利进行,送给了矩伯的妻子十二丈帛。裘卫将要得到的是一块林D里,即林地;(3)裘卫与矩伯的交易中还涉及到另外一桩交易。矩伯交易给裘卫的林地的林木的收益权已经被矩伯赐给小奴隶主颜氏了。为获得此块土地的完全的所有权,裘卫还必须和颜氏达成另一笔交易以得到林地上林木的收益权。裘卫为此又送给了颜氏两匹大马,给颜氏之妻一件青黑色的衣服,给颜氏的管家寿商一件貉皮袍子和罩巾,作为交换林木收益权的代价;(4)契约达成后,矩伯给裘卫交付林地。当裘卫给颜氏管家交换物后,然后就是到现场去勘查林地,正式举行交接仪式,但矩伯和裘卫都没有到现场。接受林地的是裘卫的儿子宽,负责迎接和赠送礼物的是裘卫的家臣K胐;(5)裘卫铸鼎,在鼎上刻下“卫其万年永宝用,”以示自己对这块林地的永久所有权。

§ 西周法律

西周是中国早期社会的全盛时期,经过夏、商两代的长期积累与发展,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有了相当的基础。西周宗法制的建立加快了西周社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在此背景下,西周的民事活动也较以往更为活跃, 九年卫鼎铭文调整这种民事活动的法律规范也相应更为丰富。特别是到西周中后期以后,随着严格意义上的宗法体制的松驰和演化,以私人所有权为中心的民事关系和相应的民事规则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西周时期,天下最为重要的两项社会资源――土地与臣民,理论上都属于周王所有,周王对土地的所有权不仅表现在对土地的买卖上,土地属于禁止流通物,他对土地的所有权主要体现在对土地的封赐上。但在西周中后期以后,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原有宗法制度和宗法观念逐渐松驰。原来那种由周王“授民以疆土”的分封方式,逐渐被放诸一旁,土地和人民的实际所有权已经逐渐转移到有实力的诸侯和领主手里,出现了完全由土地所有人控制,可以自由买卖、交换的“私田”,本案例中交易的标的物即是这样的“私田”。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这种“私田”的交易也不再是偷偷摸摸,而是在周王举行盛典时公开地进行,说明私田交易在西周中期已经较为普遍,西周统治者实际上已经默认了其存在。而原先严格禁止处分的“公田”实际上也可以转让流通,只是在买卖的过程中要遵守规定的程序和得到官方的许可罢了。随着这种土地私有进程的加快,整个社会的私有观念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当时比较普遍的契约形式有“质剂”与“傅别”。“质剂”是使用于买卖关系的契约形式,《周礼》上说“听买卖以质剂”。“傅别”是借贷关系的契约形式, 《周礼》说“听称责以傅别”,而西周青铜器中大量的民事契约关系的记载就是西周中后期民事契约关系迅速发展的实物见证。

§ 密康公因色亡国

周共王

周穆王死后,他儿子姬繄扈(周共王)即位。姬繄扈即位时究竟多大年龄史书上没说,但可以想像:姬繄扈有一位一百零五岁的父亲,他就一定不会年轻。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之后,在老成持重的情况下看破红尘,会以享受为主了。正因为这一点,周共王在一个桃花盛开的春天,带着文武百官,带着诸侯出游了。一路上,除了清溪潺潺,杨柳吐翠,百花待放外,畋田里的野兽一群群追逐着;它们有的在追逐中玩耍,有的在追逐中求偶,有的在追逐中趁机吃掉对方。周共王看到这一切非常高兴。当他们来到泾水边时,看到泾渭之流分明,看到浮云悠闲飘动,同时也看到了三位佳人。这三位佳人皮肤白嫩如皓月,面容姣好似观音,只要嫣然一笑,就会荡起迷人的酒窝。当她们三位像春风一样轻飘飘地立到了周共王和密国康公面前时,共王用他那老花眼看了又看,一时间不知所措。随着少女们的丰盈身姿,随着少女们甜蜜的笑容,随着少女们荡漾的秋波,随着少女与康公含情脉脉的双目,随着她们与康公那娇滴滴的对话,周共王的春心也荡漾起来。他多么想密国康公马上向他介绍这三位美女的来历呵!可是,为了帝王的尊严,为了在美女面前显示自己的威风,他装得持重的样子。但,他内心里在想:这三位美人很可能是密国康公特意安排来贡献给孤的,寡人何不坐进法驾等待她呢?想到这里,他安稳地坐进了法驾,幻想着夜阑人静与美人共度良辰美景。周共王密国康公见美人来投,以为是天降吉祥,把这三位美人拉上温车(古代有车厢的豪华车)。跟着出游的诸侯们看到这一幕,都以为康公是为共王献美,一个个在妒忌的同时,也想看看这三位天堂仙客。这样一来,把一个周共王惹火了:“你们看什么!”

这种爱的欲火一发,大家一时又不知道如何是好。共王心想:你康公在大庭广众下献美,是不是考验本王?孤也考考你康公是不是真心。想到这里,他摆出君王的架子,说:“康公,你这是让寡人学商纣王吗?快让她们回去!”听起来好象是在训斥康公,实质上是让康公把这三位美人藏好,等他回宫后好好的享受。

康公共卫生本来年轻贪色,他根本没有会意出共王的意思。看到这三位娇滴滴,软绵绵投怀送暧的少女,把一位康公正人君子的伪装面具剥削干净……

康公带着三个优物回国了。在美女们的笑声中,他早就忘记自己是周朝的臣子。

康公回国向他母亲介绍了三位美女的来历后,他母亲紧皱眉头,说:“侯儿呀,你好糊涂!这三位美女不是凡人,你能受用吗?快献给周天子去!”

“母亲,是共王命孩儿领回的。”康公不甘心地辩驳道。

“侯儿呀,天子田猎都不敢猎取太多的野兽,诸侯出行对众人也要谦恭有礼。共王是在考验你!你听老娘的话,不会错!”这时的康公哪里还听得进母亲之言,一气之下,带着三位仙女远离都城,到郊外行宫里去逍遥去了。

再说共王回宫后,一直在等康公送那瑶池仙女。可是,他等了十个多月都不见人影,连忙派人去打听,才知道其中的原因。共王吼道:“虢公,你带五千精兵,把密国灭掉!”

§ 出土文物

岐山董家村发现的卫盂记载着周共王三年裘卫用价值贝一百朋的一件瑾璋、两件赤琥、两件麂麂和一件贲韨,换取矩伯的土地十三田:五祀卫鼎记载共王五年裘卫用自己的五田土地对换了邦伯厉的四田土地;九年卫鼎记载裘卫在共王九年又用一辆车子及车马器具等,换取矩的一片林地等有关土地占有形态变化的情况。和卫盉、卫鼎所载交易土地相似的还有过去出土的格白簋,其铭曰:“格白取良马乘于倗生,厥贾(价)三十田,则析。”倗生用四匹马换得格伯三十田土地,双方分执券契,然后勘划田界,办理交付手续。卫盉、卫鼎的铭文表明所谓“田里不鬻”(《礼记·王制》)的周礼原则开始被突破了。奴隶主贵族之间出于某种需要,就可以用实物换取土地和林地,或者用这块土地对换那块土地。由于当时土地在名义上还是国有的,因此土地转让时还得报告王廷,至少取得形式上的认可。从九年卫鼎可以看出,在西周中期林地的交易和田地不同,只要私下达成协议,不通过官府即可易主。看来,当时的土地国有制转变为私有制,首先是从荒山野林开始的。值得重视的还有,卫盉铭文把贝这种货币作为衡量实物价值的尺度记载下来,这在周代金文中还属首次发现。铭文为我们提供了当时土地的价格:对于价值八十朋的瑾璋,“厥贾,其舍田十田”,即每田值八朋;对于价值总和为二十朋的赤琥、蔽膝等物,“其舍田三田”,即每田值将近七朋。

这种土地单价的差异,可能与土地的肥瘠有关,这是研究当时社会经济的重要史料。在西周中期,象裘卫和矩伯、倗生和格伯之间的土地交易,虽然还不是完全自由的土地所有权的买卖,但却足以说明当时社会经济关系已经开始发生变化,贵族私有性质的土地已经出现。

周共王、懿王时期裘卫青铜器的铭文,记载土地交易事件。裘卫青铜器,4件分别为五祀卫鼎(高36.5厘米,腹内铸铭文207字,记述邦君厉付给裘卫四片田地,划定地界的事)、九年卫鼎(高37.2厘米,腹内铸铭文195字,记述裘卫用车及车马饰等换取矩伯下属颜的一块林地的事)、二十七年卫鼎(高23厘米,器与盖各铸有相同铭文73字,记述周王召见裘卫并赏赐命服等)、三年卫盉(高29厘米 ,盖内铸铭文132字,记述裘卫用玉器及礼服向矩伯换取十三片田地的经过),为西周中期贵族裘卫所铸,1975年陕西岐山董家村出土。

匜是董家村青铜器群中重要器物之一,铭文中记述牧牛因上告他的上司师,而受到刑罚的经过和结果。铭文里说的鞭刑、墨刑和赎刑,可与《尚书·舜典》记载的“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相印证,表明西周时期存在有成文的法律和刑罚、狱讼盟誓制度,反映了奴隶制国家的特征和本质。

扶风庄白出土的微氏家族铜器群,是解放后西周青铜器最重要的一次发现。在这批青铜器中,七十五件铸有铭文,其墙盘铭文长达二百八十四字,是解放后发现的字数最多的一件。这批铜器铭文,尤其是墙盘,对于研究西周的历史、政治、经济提供了许多重要资料。全文分前后两段:前段记载周王朝的发展史,称颂诸先王和当时的天子——共王的主要业绩;后段记载器主的家族史,历述史墙祖考和本人的事迹。铭文所述文王初步做到政事和谐,获得有力的辅佐,奠定了灭商的基础:武王征服周围夷族小国,消灭了商纣;成王稳定了周王朝在全国范围内的统治;康王治国守成;昭王南征荆楚等,都和史书记载是本相合。盘铭还为研究周王朝初期接纳其他部族人才、中期农业经济的变化、谥法起源以及骄文的发展等问题,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资料。

扶风强家村出土的师翻鼎,形体雄伟,重一百零五公斤,铭近二百字,是研究西周奴隶社会国家制度难得的史料。文内多处提到“德”字,鼓吹以“德”为奴隶主阶级行为的规范。周承商制,这种“德治”思想是从商朝奴隶主阶级那里沿袭下来的。他们认为维持奴隶制国家的统治,就要加强德治。师旟鼎铭正反映了西周奴隶社会中晚期的这种现象。

§ 古密须国遗址

古密须国遗址在灵台县治西50华里之百里镇。密须国在商末时为周原西北部的一个强悍部族。公元前1057年为周文王所灭。武王克商后,封同姓诸候,建立密国,后又为周共王所灭。今百里中学后院据说是原密须国宫殿的遗址。离遗址东2里许的烂泥湾有密须公墓,洞山有一庞大的西周墓葬群,甘肃省最大的西周铜鼎就出土于此。

§ 参考资料

http://www.dushu.com/showbook/101155/1037414.html

http://www.mumoo.com/cowshed/ShowPost20998.html

http://www.zeeu.cn/portal/destination/DestinationGuides/mySceneryPerAction.do?zeeuid=12792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2: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