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匽侯盂
释义

§ 文物简介

匽侯盂匽侯盂铸工精湛,装饰华丽,圈足和腹部前后布满了精美的夔凤纹饰。全器锈色碧绿,晶莹美观,是难得一见的青铜器珍品。仿制品A高24,5cm,重kg(原文物等大)仿制品B高14.7cm,重3.1kg(原文物3/5)仿制品C高12.3cm,重1.6kg(原文物1/2)。

匽侯盂为古代盛食器,匽侯即西周燕国国君。匽侯盂的主题花纹是一种很特别的凤纹,龙首而华冠逶迤下垂。周武王封其弟召公为燕侯,燕为商故国,地望在河南延津。召公为示区别,另创“匽”字来替代商朝的“燕”字。新创的“匽”字,有“像燕之匿于巢”的意思,表示“在此安居下来”。此外凤的别称为“鶠”,可能也“匽”国独特的凤崇拜有关。这件器物的铭文只有简单的“匽侯作饙(fen)盂”。意思就是“燕侯所作用于盛放熟饭的盂”。从器形、铭文综合考虑,这件器物是西周成王时铸造的,同时代的燕国青铜器中有“匽侯旨”使用的器物,这个“匽侯旨”就是召公的长子。从时代推定,这件器物也可能是召公长子匽侯旨所作。匽侯盂的出土地点远在辽宁凌源县境内,而据史料记载及考古发掘证明,西周的匽都在今天北京房山琉璃河。器物出土地点离我们熟知的燕地相去甚远,匽侯盂的出土表明,西周初年匽国在北方的扩张已达辽河流域。《说文》:盂,饭器也。《公羊传·宣公十二年》:古者杅不穿。注:杅,饮水器。杅通盂。铜盂最早见于商代,春秋时已较少见。匽侯铜盂就是匽侯盛饭食的盂。匽即燕。“燕”是周初分封的诸侯国,匽侯即是燕国的君主。北京市房山县琉璃河发现西周时燕国的古城址和古墓葬,出土了不少刻有"匽侯"铭文的青铜器。由此可见,北京一带曾经是燕国的政治中心。匽侯铜盂出土于今天的辽宁,说明在西周初年,辽宁一带也是燕国的属地。

匽侯盂是西周时的器物,出土于辽宁喀拉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原器高二十四厘米,上口径二十四厘米,侈口、深腹、圈足。盂体纹饰精美,通体布满夔凤纹(一种具有华冠的兽头鸟身纹样)。盂口内刻有铭文"匽侯作饭盂"。整个器具造型庄重,显示了匽侯身份和地位的尊贵。匽侯盂西周早期到西周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大量出现凤鸟,凤鸟的凤冠最有特色。周初凤鸟冠的造型分三种:一是像金文“皇”字一样的多齿冠;二是头上有尖状弯角的大鸟纹;三就是这件器物上的这类特别华丽的凤冠。凤的别称为“鶠”,这种头像龙而带有华丽凤冠的凤,与这个“匽”国的独特的凤崇拜有关系。这件器物的铭文只有简单的“匽侯作饙(fen)盂”。匽,即燕。相传,周武王灭掉商纣王建立西周以后,把同为姬姓的召公奭封在北燕为侯。召公治国有方,深受广大民众的拥戴。而且,他还针对国名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商朝的“燕”是亡国之名,为了区别商朝的燕,他便决定不再用“燕”作为自己的国名。于是,另创了一个“匽”字来借代商朝的“燕”字。新创的“匽”字,有“像燕之匿于巢”的意思,表示“在此安居下来”。从此历史上就有了“匽国”。饙,原意是蒸饭的意思,“饙盂”连在一起,就是“盛放熟饭之盂”的意思。铭文连在一起的意思就是“这是燕侯用来盛放熟饭的盂”。该器花纹的凸处和器体上带有黑炭灰屑,说明它是实用器,这些黑炭灰屑可能是加热时留下的。

§ 文物历史

匽侯盂匽侯盂的历史,是从3000年前的西周初期开始。燕国是一个分封的诸侯国,燕国的统治者从召公奭到战国,都被称为“侯”。匽侯盂,是燕国国君所用的器皿。其实,匽侯就是燕国国君的一个统一称谓,燕国的第一位统治者——召公奭。相传,周武王灭掉商纣王建立西周以后,把同为姬姓的召公奭封在北燕为侯。在周成王的时候,召公奭的地位和权势仅次于周公。

召公奭留在周王身边治国有方,深受广大民众的拥戴。对于前朝遗留的地方势力,他实行‘启以商政,疆以周索’的策略,让他们维持原有生活习惯,但必须服从周朝的统治,纳贡臣服。

据说有一次,召公奭到农村去视察乡情,由于村里没有办公场所,他就在附近的一棵棠梨树旁现场办公,处理民事却不占民宅。召公奭去世后,老百姓思念他,一直舍不得砍掉那棵棠梨树,还作了一篇名为《甘棠》的诗歌来颂扬召公奭。

召公奭不仅统治有方,而且对于国名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商朝的“燕”是亡国者,为了区别周朝与商朝,他便决定不再用“燕”作为自己的国名。于是,他就另创了一个“匽”字来借代商朝的“燕”字,新创的“匽”字,有“像燕之匿于巢也”的意思,表示“在此安居下来”。从此历史上就有了“匽国”,召公因为要辅佐周王而留在中央,他的大儿子就成为了第一个匽侯。

§ 文物出土

文物出土现场1955年1月19日,辽宁凌源海岛营子杨家村一组的王宁贤和王明锁、王拉乾、王勤宁、张勤辉5人相约,给村上一户准备盖新房的乡亲拉土垫庄基。他们开着王宁贤的弟弟王勤宁家的手扶拖拉机,来到村北砖厂的公用土场,由王宁贤、王明锁、王拉乾3人上到距地面十多米的半坡上掘崖挖土,王勤宁和张勤辉则在坡底下开拖拉机装土。

王拉乾挖着挖着忽然听着响声不对,感觉土好像不瓷实。“崖上一直是村里的老坟地,是不是碰上了古墓?”正这样想着,他一镢头挖下去,“扑通”一下突然出现了一个比拳头还稍大一点的洞,他猫着腰往里一瞅赶快闪开,怕洞里有什么东西出来伤着他,所以一下子没看清。王宁贤闻讯过来趴在洞口往里一瞅:妈呀!里面好像有几个大锅(鼎),上面还有耳朵,太阳光从洞口照进去,“绿里花红”的,还闪着幽幽青光!接着几个人都过来趴在洞口“开了眼”,他们又惊又喜:“出宝了!咱村又出宝物了!”

杨家村过去就曾屡屡“出宝”--1949年,这里出土了4件西周青铜酒器,其中2件彝方尊、2件彝驹尊,前者铭文记述了西周军事情况,后者铭文反映西周畜牧业发展情况,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特别是被群众称为“金马驹”的彝驹尊非常珍贵,被调入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1950年,村子西北的土沟边出土了一件罕见的大铜鼎,口沿内有铭文27字,轰动了考古界。1952年,该村出土有铭文的成组青铜编钟等珍贵文物18件,为研究古代音乐史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实物资料,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11954年,这里又出土青铜器、瓷器等文物数十件。这些文物出土地点均相距不远,经专家鉴定都是西周时期的珍贵文物。匽侯盂5位村民在轮番窥探之后,确认洞里藏有多件青铜器。大惊大喜之余,他们很快就如何处置此事进行商量。大家坐在土堆边,起先好大一会儿没人说话。因为以往村里出土文物,国家重视的程度,他们个个心里都很清楚。1952年出土编钟那次,有人偷拿了其中几件去卖钱,结果被判处死缓,后经减刑,前不久才释放回来。“文物是国家的宝物,要赶紧向政府报告”,还是最年长的王宁贤带头打破了沉寂。他们5人当中,王宁贤今年50岁,张勤辉、王明锁、王拉乾都是46岁,最小的王勤宁45岁。杨家村屡出文物,政府也把这里作为文物保护宣传的重点地区经常开展教育,在村上举办保护文物展览,通过典型案例宣传《文物保护法》,还给家家户户发过宣传材料。所以这5位农民都具有较强的文物保护意识。现在他们发现了“藏宝窖”,尽管里边的“宝贝”价值无可估量,但他们商量后一致决定,先用土块秘密封住洞口,暂不走漏消息,由家距土场最近的王宁贤立即回家去给上级文物部门打电话,向政府报告情况,其余4人就地守侯,保护现场。

文化事业局局长赵兴海接到市文物局电话,当即指派县局文物股股长赵军良和县文化(博物)馆副馆长武张军、文物组长刘怀君等火速赶赴杨家村,先行保护现场,接着他向县委值班的副书记马孝全、政府主管副县长姚建社报告了情况,县领导立即通知县公安局,由马家镇派出所安排警力,维护现场秩序,保护文物安全。匽侯盂在抢救清理过程中,文物专家进行了严格分工,由刘怀君弯着身子从洞里往外搬文物,每搬出来一件都由刘军社先拍照,再由陈亮测报文物尺寸,后由刘宏斌等人记录书写文物卡片一式两份,其中一份放入器物内,最后将器物交由站在梯子上的人接力传递到地面。随着现场清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刘军社、刘怀君等也越来越兴奋。当清理完毕,带着两部照相机的刘军社副研究员在拍完随身带来的所有胶卷后,竟一屁股坐在发掘现场,热泪盈眶。

杨家村党总支书记杨海仓、支委王都良、村委会副主任杨建利等村干部也都闻讯赶来,按文物考古专家的要求,组织包括5位文物发现者在内的近20名群众,全程参与了现场发掘清理工作,一架长梯子上站满了人,出土文物一件一件地由10多米高的土崖洞口处,小心翼翼地传递下来,核对登记后装上专车。张润棠局长和文物专家一再叮嘱大家接传文物时一定要格外小心,尤其是器物的耳、足等部位不能太着力,第一个亲手传递出土文物的农民王永刚激动地说:“咱庄稼汉有的是力气,再重也不要紧,咱一定全部安全转运下去!”张润棠局长感动地说,你们保护国家珍贵文物,政府一定会重奖你们的。匽侯盂是这次出土文物中最珍贵的文物。

§ 相关人物

匽侯盂的主人召公奭匽侯盂的主人是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国君召公奭。召公奭为周文王的长庶子,是西周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为建立、巩固西周政权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与周公分陕而治,巡行陕间乡里,舍于甘棠之下,决狱于阡陌陇亩之间,深受群众爱戴。百姓赋《甘棠》之诗,敬其人而爱其树。召公之德政教化,被称做“甘棠遗爱”。

周成王时,他出任太保,与周公旦分陜而治,陜以西的地方归他管理。支持周公旦摄政当国,支持周公平定叛乱。召公把他的辖区搞得政通人和,贵族和平民都各得其所,因此深受爱戴。传说他曾在一棵甘棠树下办公,后人为了纪念他,舍不得砍伐此树。《诗经.甘棠》就是为此而写的。

西周王朝建立两年后,周武王劳病而逝,其子周成王年幼,用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和上卿召公奭辅政。当时,西周天下很不稳定,周公旦和召公奭二人决定分陕而治。分陕的具体位置,在史籍《水经注》中记载为以陕城为界,而在史籍《括地志》中则记载为以陕塬为界。这样,周公旦就可以把主要的精力用于防备殷商遗民的反叛,稳定东部新发展的领地;而召公奭的责任就是进一步开发黄河中游地区的农业生产,建立巩固的经济后方,为周王朝进一步开拓疆土解除后顾之忧。“周召分陕”,是以今河南省三门峡市的“陕”为分界线,把西周王朝的统治区划分为东西两大行政区,由周王朝的开国重臣“分陕而治”。当年周召二公商定,凿了一根高三米五的石柱栽于分界之处,称作“立柱为界”。据史籍《左传·隐公五年》记载:“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周召分陕石柱”原立于陕塬(今河南陕县张汴塬),后移至陕州北城墙上,唐朝时期有人作铭于上,谓“周召分陕所立界石”。考验其字,属于唐朝武则天时期所勒。今名漫漶,字剥蚀脱落不可复识。

西周始置。监护与辅弼国君之官。武王去世,成王年少,召公任太保,以长老身份监护。周公东征胜利,建东都成周(今河南洛阳),成王到成周开始亲理政务,召公为此作长篇教导,即《尚书·召诰》。后以陕(今河南三门陕)为分界,“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而东,周公主之。”(《史记·燕世家》。后召公子孙以太保为氏。春秋后废,汉复置,位次太傅。历代沿置,多为大官之加衔,并无实职。史载殷王太甲以伊尹为太保,西周成王以召公奭为太保。明史载“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周武王灭掉商纣王后,建立周朝,封周王宗室、古圣王后人和功臣谋士为诸侯。其中召公奭与周公旦、太公姜尚位列三公。召公奭被封于燕,建燕侯国。 [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6: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