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刘伯承 |
释义 | § 简介 刘伯承雕像 刘伯承,生于四川省开县赵家场。1914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在护国、护法战争中,任连长、旅参谋长、团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四川各路总指挥、暂编第十五军军长。1927年参加领导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长。后留学苏联。1930年回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书记,红军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兼中央纵队司令员,中央红军先遣队司令,中革军委总参谋长,红军大学副校长,中央援西军司令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中原军区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南京市市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军委训练总监部部长,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二、三、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九、十、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 人物年表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时,在四川万县参加学生军。从而开始了长达70年的军事生涯。 1912年春,刘伯承考入重庆陆军将弁学堂。年底提前毕业后被编入川军第5师任见习排长,随部参加了反袁世凯的“第二次革命”。在战火中,刘伯承因功被提升为连长。 1915年12月,刘伯承在涪陵成立了四川护国军第四支队,参加了第二次反袁战争,即护国战争。 1916年3月,在攻打丰都的战斗中,刘伯承头部连中两弹,右眼受重伤。刘伯承伤势刚愈,又被川军总司令熊克武先后任命为第9旅参谋长、第2混成旅第1团团长。他在反袁世凯的护国战争中,率部浴血奋战,骁勇异常。他多谋善断,治军有方,被誉为“川中名将”。 1926年7月,北伐战争爆发。12月,刘伯承与朱德等人组织领导了泸顺起义,起兵讨伐四川军阀刘湘。起义部队被武汉国民政府编为国民革命军暂编第15军,刘伯承就任军长。 1927年3月,刘湘军队分路围攻泸州,刘伯承率部进行了167天英勇的守卫战,至今留下了“一代名将战孤城”的佳话。 1927年8月,刘伯承参加了南昌起义,并任起义最高军事决策机关——军事参谋团参谋长,作为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而永载史册。 1927年11月,刘伯承被派往苏联,先进高级步兵学校学习,后升入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 1930年8月回国后任中央军委参谋长兼长江局军委书记。 1932年1月任红军学校校长兼政委,6月兼任瑞金卫戍司令。10月,刘伯承升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长,协助朱德、周恩来指挥第四、第五次反“围剿”。后因与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意见不合,被贬任为红5军团参谋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转移。刘伯承随红5军团殿后。 1934年12月,刘伯承再次任军委总参谋长并兼任中央纵队司令员,指挥先遣部队强渡乌江、智取遵义、抢夺娄山关。 1935年5月,刘伯承任红军先谴队司令员。在率部过彝区时,他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使得红军大队和平通过彝区,留下一段千古美谈。 1937年,“七七”事变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刘伯承任第129师师长。抗战伊始,他便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组织所部夜袭阳明堡机场,并在娘子关以南的七亘村伏击战中,仅以伤亡30余人的代价,歼日军400余人。 1938年3月,刘伯承运用“攻其所必救,歼其救者”的兵法,先攻黎阳,再在神头岭将日军救援部队1500余人伏击歼灭。日军称这次战斗是“支那第一流的游击战术”。接着,刘伯承又率部取得了响堂铺伏击战的胜利,歼敌400余人。不久,日军调集重兵对139师发起九路围攻。刘伯承审时度势,集中兵力攻其薄弱的一路,在长乐村歼灭日军第117联队2200人,粉碎了敌九路围攻。并将敌后抗战由太行山向冀南平原和鲁西北发展,创建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1940年8至12月,刘伯承率129师及晋察冀军区一起,共同实施了以正太路为主要目标的破袭日军交通线和据点的进攻战役,即举世闻名的“百团大战”。日军遭受沉重打击后,对华北各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疯狂的“大扫荡”。刘伯承领导敌后军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来抗击日军空前残酷的扫荡。最终取得了反“扫荡”的胜利,恢复和扩展了抗日根据地,为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抗战胜利后,刘伯承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 1945年8月,国军阎锡山部进攻上党地区。毛泽东下令“针锋相对,寸土必争”。9月,刘伯承发起上党战役,他先后以夺城打援、围城打援和追歼逃敌的战法,全歼阎军13个师共3.5万人。10月,刘伯承又组织和指挥了邯郸战役(平汉战役),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的战法,消灭国军第34、40军共2万余人。刘邓大军夜间强渡黄河 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遵循毛泽东的战略决策,率12万大军以迅猛之势在300里的的正面上强渡黄河,突破国军中央防线,揭开了战略大反攻的序幕。8月,刘邓大军疾速南进,千里跃进大别山,与陈粟、陈谢大军构成“品”字形经略中原。 1948年5月,刘伯承任中原野战军司令员。5月至8月,刘伯承先后指挥了宛西、宛东和襄樊战役,歼敌近6万余人,其中襄樊战役被朱德誉为“小型模范战役。”10月,刘伯承参与指挥了淮海战役。在粟裕的华东野战军歼灭黄百滔兵团的同时,刘伯承指挥中原野战军果断地截断徐蚌铁路,使徐州的杜聿明集团被完全孤立。接着又指挥中野主力在双堆集围歼了黄维兵团,成为淮海战役承前启后的关键一仗。 1949年4月,刘伯承参与指挥了渡江战役。南京解放后,刘伯承任南京市委书记、军管会主任兼市长。11月,刘邓率部向大西南进军,在川东南歼灭宋希廉部主力3万余人,一举解放重庆。随即挥军奔袭川西,于12月21日解放成都。 1950年2月,刘伯承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在职期间,组织指挥了艰苦的剿匪战斗和进军西藏。 1950年9月,刘伯承回北京主持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工作。1951年1月,军事学院正式成立,刘伯承任院长兼政委。 1955年,他被授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9年9月,任中央军委战略研究小组组长。1966年1月起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他还是第二届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86年10月7日,共和国元帅刘伯承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 家庭情况 长子刘太行,曾任空军某研究所副所长,后任装甲兵部队作战部副部长; 次子刘蒙,曾任总参参谋,爱好文学,参与了《刘伯承传记》的编写工作,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青年刘伯承》; 三子刘太迟,少将军衔,空军司令部装备部副部长。 女儿刘华北,1945年6月在延安保育院时被人暗杀; 女儿刘弥群,少将军衔,空军指挥学院副院长; 女儿刘解先,北京总后勤医院第一门诊部医生; 女儿刘雁翎,解放军总医院核医学科,北京医学会核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 主要著作 刘伯承研习军事理论 《回顾长征》 《继承和发扬我军光荣传统》 《关于培养科学教师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问题》 《学术工作要注重三个问题》 《在中共军事学院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总结发言》 《关于学习的一封信》 《基本系、情报系第二期训练工作经验》 《对解决院校教学人员的待遇问题和建立考核制度的意见》 《对基本系、情报系第二期毕业学员训词》 《高、上级速成系第一期训练总结》 《在高、上级速成系第一期结业大会上的讲话》 《精简组织编制,增强工作效率》 《学习军事理论必须与实际结合》 《把我们的教授法和学习法提高一步》 《为建设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军而奋斗》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的任务》 《关于当前军事学术研究工作的意见》 《纪念左权同志》 《庆祝英勇无敌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三周年》 《第三兵团《西南进军作战经验汇集》题词》 《在重庆市庆祝西南解放大会上的讲话》 《淮海战役中双堆集歼灭战初步总结》题词 《关于渡江作战情况的报告》 《论苏军对筑城地带的突破》编译前言 《渡江战术注意事项》 《关于今后作战准备和军队建设的意见》 《斩断敌人中枢》 《襄樊战役总结》 《关于中原野战军四个月指挥工作的指示》 《论苏军合围钳形攻势》编译后言 《宛东战役基本经验总结》 《中原区的任务和行动》 《关于大别山斗争与全局问题》 《关于大别山形势与今后部署问题》 《关于人民武装建设问题的讲话》 《鲁西南大捷的重要意义》 《重校《合同战术》译文上部的前言》 《悼念王克勤同志》 《敌前渡河战术指导》 《关于自卫战争十个月来形势的报告》 《钜金鱼战役的经过和经验》 《《合同战术》译版再序》 《鄄城大捷后的战争形势》 《鄄城战役的经过和经验》 《在濮县白衣阁团以上干部会上关于军事问题的报告》 《定陶战役作战经过和主要经验》 《陇海战役主要经验总结》 《战术问题》 《大家发愤整军练兵》 《明确树立人民的军队的思想》 《平汉战役的战术总结》 《平汉战役某些战术问题的指示》 《上党战役经验的初步总结》 《上党战役某些战术问题的指示》 《对敌斗争与武装建设中最大的经验教训》 《武工队在敌后活动的战术问题》 《敌后抗战的战术问题》刘伯承的家庭 《在讨论《中央关于对待原四方面军干部态度问题的指示》时的结论》 《在人民武装干部测验大会上的讲话》 《关于反“扫荡”的准备问题》 《太行军区夏季反“扫荡”军事总结》 《怎样把政治攻势变为物质的力量》 《合同战术》译版序言 《太行军区二月反“扫荡”的军事经验教训》 《武装工作队初次出动到敌占区工作指示》 《反对敌人大“扫荡”的战术指示》 《关于游击集团的训令》 《关于太行军区的建设与作战问题》 《白晋铁路大破击的战术总结》 《对目前战术的考察》 《目前部队工作报告提纲》 《论游击战与运动战》 《击退正太路敌人六路围攻的战术观察》 《抗日自卫队三个基本任务》 《抗日游击队四个基本任务》 《从实战中联想到我军教育要注意的事项》 《当前的隘路战斗》 《苏军司令部野外勤务教令》译者前言 《现在游击队要解答的问题》 《军事问题补充报告》 § 人物轶事 关公刮骨疗伤之气魄 1916年3月,在攻打丰都的战斗中,刘伯承头部连中两弹,右眼受重伤。当德籍沃医生为他摘除右眼球时,为保护脑神经,未用一点麻醉药。他扶着柱子,满头大汗,没坑一声。沃医生不禁为之动容:“你不是军人,而是军神!军神!真有三国关云长刮骨疗伤的气概!” 初学外文 1911年11月,刘伯承受党的委派,进入苏联高级步校学习。由于学习成绩优异,又被推荐提前进入了闻名于世界的伏龙芝军事学院。在苏联学习期间,攻俄语成了一大难关。此时的刘伯承已35岁,但面对语言关却毫不气馁。他常常清晨第一个起床,坐在零下15℃的操场上朗诵,夜晚最后一个入睡。有时,甚至在上厕所、走路时也把单词写在手上背诵。对于这一段的学习和生活,刘伯承在给朋友王尔常的信中,有过这样一段描述:“余年逾而立、初学外文、未行之时、朋侪皆以为虑。目睹苏联建国之初、尤患饥馑,今日已能饷我以牛奶面包。每思川民菜色满面,‘豆花’尚不可得,更激余钻研主义,精通军事以报国之心。然不过外文一关,此志何由得达?乃视文法如钱串,视生词如铜钱,汲汲然日夜积累之;视疑难如敌阵,惶惶然日夜攻占之,不数日已能阅读俄文书矣”。 § 人物评价 刘伯承的一生,经历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全部过程。他判断敌情准确,计划战斗周密,善于出奇制胜,以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著称。朱德元帅曾赞誉他“具有仁、信、智、勇、严的军人品质,有古名将风,为国家不可多得的将才”。陈毅元帅留下过“论兵新孙吴,守土古范韩”的名句。邓小平同志在《悼伯承》一文中写道:“伯承同志是我党我军的大知识分子,大军事家。他的军事指挥艺术和军事理论造诣,在国内外屈指可数。”“对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伯承是有大贡献的。”面对荣誉和功劳,他本人生前曾谦逊地说:“我自己的一生,如果有一点点成就,那是党和毛主席的领导所给我的。离开党,像我们这些人,都不会搞出什么名堂来的。因此,我愿意在党的领导下,做毛主席的小学生,为中国人民尽力。如果我一旦死了,能在我的墓碑上题上‘中国布尔什维克刘伯承之墓’十二个大字,那就是我最大的光荣。”[1] 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曾推荐刘伯承替代自己 毛泽东和刘伯承同志无论是私交,还是上下级领导关系都是非常好的。他们交往的基础,应该说他们都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有共同的革命理想,有共同的革命目标。他们两个更多的交往是在军事战略战术方面。 刘帅第一次见到毛泽东同志,是在1925年9——10月间,刘伯承到了广州,毛主席当时在广州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这是他第一次见到毛主席,这一次两个人都有了初步印象。另外,刘帅到广州之前在川军里做指挥员,指挥两个团,当时四川给他的名号是“川中名将”,所以毛主席对他也了解一些,他对毛主席也了解一些。1929年刘帅到苏联去学习了,毛主席在井冈山,当时临时中央要求撤换毛主席和朱德,毛主席曾经给临时中央写过一封信,说如果要撤换我和朱德,我愿意让刘伯承代替我,从1929年来看,毛主席对刘伯承在军事上已经很佩服。 到后来,在刘伯承的使用上,毛主席是知人善用的。让他当参谋长,让他当129师师长,让他最后当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在一些重大的战争关头,都派他担任重要的任务。比如“挺进大别山”,当时这个任务很艰巨,另外是无后方作战,所以有很多的困难,刘伯承和邓小平很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2]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