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陕西道情 |
释义 | § 起源 陕西道情 道情又名“拉波戏”。因有帮腔伴唱而得名。流行于关中、安康和商洛地区。传统道情有围桌坐唱,广场踏席,皮影演出等三种形式。1956年后发展为舞台戏曲剧种。 道情的声腔来源不详,根据关中民间长期有“一经二词三道情”的说法,可能源于关中道教的说唱音乐,由道教的诵经唱词发展而来。(1963年《陕西省文化局关中道情调查材料》)具体形成时间无考,从宝鸡阳平镇姜马道情班现藏清乾隆六十年(1795)的道情抄本《五果争先》、《石佛衣》等剧目考证,乾隆末年,关中西府地区,已有道情的班社演出活动。与此同时,安康商人赖世魁,因常往关中经商,还把关中道情带至安康,组建了赖泉班。嘉庆以后,道情进入了发展盛期。关中的西府、中府、东府各地,都 有道情的演唱活动。出现的班社,主要有:西府眉县王长官寨班,岐山蒲村进香会班、麦禾营班、八家村班,中府西安市郊的新筑、灞桥、三桥、引镇的道情班,东府大荔的沙苑村班、蒲城的石羊村班等。主要艺人有:西府的姜卡来、李德胜、马富岗,中府的杨老五、赵广庆、李文用、许成礼、李来生、白米虫等。安康地区先后出现的班社,主要有:安康的李家班、王家班、刘家班、郭家班、徐家班、周家班、杨家班以及旬阳的赵家班等。出名的艺人有:李九祥、刘海山、王全能、杨登科、牛海山、李久科、郭觉财、郭天鹏、郭老七、杨天长、杨天才、李光宗、徐远占、李荣福、周大鹏等。主要活陕西道情动于安康的恒口、五里坡及北区等地。其中,李家班还收藏有嘉庆年间的道情抄本《望夫山》、《赵王村》、《战漳河》等。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关中临潼行者村道情艺人白米虫(因爱吃大米,故名“白米虫”),还南往商县,以小磨沟王彦杰祖父家为基地,组班授徒,将道情传入商洛地区。同治七年(1868),洛南桑岭兴办的张天泰班,历时较长,共经四代。除此,还有洛南灵口的张福海班,兑山的刘中喜班,保安的赵朝娃班、张西云班,永丰的谢德班,石门的樊虎娃班,及商县的李柯义、王彦杰、李兴臣、杨江湖、杨花蜡班等。光绪八年(1882),丹凤竹林关徐明启办的成顺班,后历徐崇福、徐盛荣等辈,先后相传五代,其艺术造诣及影响,久为民间所传颂。 § 发展 民国年间,道情仍有发展。安康地区,仅旬阳、安康两县,就有二十余班。安康有李守金、王自成、王鹏举、郭荣华、杨朝洪、李清魁、冯成秀等领的班子,旬阳有庞世堂等领的班子,继续于安康县城、恒口镇、老君关及旬阳县城、赵湾、甘溪等地活动演出。每年安康县城的土地会,可有十多个道情班赛戏演出,观众拥满大街小巷,连唱半月之久。商洛地区有商县的袁根祥班、苏效瑞班、王占鳌班、周子举班、李绪平班、王让班、崔启运班、舒金贵班、张银 陕西道情贵班、刘双合班、李兴臣班、李仁杰班,丹凤的李昌林班、善念班等。关中地区,大荔的沙苑,宝鸡的姜马,眉县的王长官寨道情班,以及西安附近的新筑,长安的引镇等地道情会,仍在继续活动。 新中国成立初期,传统道情的演唱活动,依然有增无减,并涌现出一批新的班社和艺人。历史悠久的宝鸡姜马道情班,培养也了一代新人,有姜福、马生福、马定乾、姜得用、姜银科等二十余人。商县出现了金鼎班、科义班、新安班等班社及艺人王治银、贾西明等。安康还相继建立了专业道情班,当地政府分派专职干部予以领导和管理,除演传统剧目外,还演出了《北京四十天》、《赤胆忠心》等新编历史剧与现代戏《白毛女》、《穷人恨》等,为配合土地改革运动,做出了贡献。 道情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过艺人的不断创造,加上各地所用方言语音的不同,艺术上出现了明显的差别,形成了三路道情,即关中道情、商洛道情和陕南道情。 关中道情。 以长安为正宗,故名“长安道情”,亦称“关中道情”。演出主要为坐唱和广场踏席形式。盛行于长安、临潼、蓝田、户县、咸阳、兴平等县,尤以西安市郊的灞桥、三桥等地最为有名,号称道情的戏窝子。向西流布到西府宝鸡、岐山、眉县、长武、礼泉、扶风等县市,向东流播于东府大荔、蒲城等县。关中道情的传统剧目中,本戏有七十余本,折戏一百余本,有“正扎戏”和“乱扎戏”之分,正扎戏即神仙道化戏,以道教故事为题材,旨在宣扬道教教义,代表剧目有《大孝传》、《湘子出家》、《卖道袍》、《拜寿》、《认母》、《哭五更》、《挂画》、《归山》等。乱扎戏以历史故事戏、神话与民间故事戏为主,在演出剧目中占多数,主要的有《黄风岭》、《江流化缘》、《下昆仑》、《五雷阵》、《走麦城》、《五龙阵》、《玄武关》、《柳家坡》、《破洪州》、《石龙洞》、《杨二姐赶会》、《姐妹争嫁妆》、《王公敬怕老婆》、《四岔捎书》等。音乐唱腔以板式变化体为主,有欢音和苦音之分,俗称“阴波”和“阳波”。陕西道情 传统的唱词曲牌———九腔十八调,流传保存下来的仅有八腔十一调。八腔有《节节高》、《高腔》、《推句子》、《皂罗袍》等,十一调有《大红袍》、《蛤蟆跳门坎》、《哀连子》、《拖音》、《气头子》、《塌句子》等。板式变化体系统,基本唱腔板路有《慢板》、《二六板》、《飞板》、《串板》、《滚白》等。麻韵即帮腔,是道情音乐的重要表现手段,常用的有皂罗袍韵、大欢韵、小欢韵等五种。最能突出道情音乐特色的乐器为渔鼓、简板和三才板,艺人有“顶天立地的渔鼓,降龙伏虎的简板”之说。 商洛道情。 盛行于洛南、商县县境,流行于丹凤、镇安、山阳、商南、柞水等县。多以坐唱、广场踏席和皮影演出为主要形式。传统剧目大致与关中道情相同。民间故事戏更有特色,主要有《老鼠告猫》、《小女婿》等。音乐唱腔为梆子击节的板式变化体。唱腔板路主要有《紧板》、《二八板》、《辘子》、《尖板》、《滚白》等,除有欢音、苦音之分外,兼用麻韵。以说唱体静板为主要演唱形式,唱白在音乐间歇中进行。唱腔多用真假声结合,民间有“平、压、吼、跳”之说。平用真声,压用假声(即二音子),吼用喉音,多为花脸所用,跳音音程变化较大,多用于生、旦唱腔。 陕南道情。 多以皮影形式演出,盛行于安康、旬阳,流行于白河、平利、紫阳、汉阴、石泉、西乡、城固、洋县、南郑、汉中等县。传统剧目有一千二百余本,多为历史故事戏和民间故事戏,神仙道化题材戏不多。剧目特点是:本戏多,折戏少,还有连台本戏《粉妆楼》、《文天祥》等,可演十几天。文戏重唱工,词藻秀丽,武戏重表演技巧。常演剧目有《大闹红灯》、《广寒图》、《荆钗记》、《五侯山》、《六巧图》、《雄黄剑》、《反冀州》、《黄花铺》、《笔砚仇》、《快活林》、《盘蛇山》、《张良卖布》等。音乐唱腔为板式变化体,主要板路十六种,有《二流》、《代板》、《尖板〕等。欢音称“软调”,苦音称“硬调”,有麻韵。丝弦曲牌有《点点花》、《柳青娘》、《风入松》、《寄生草〕等二十六种。唢呐曲牌有《清水令》、《大开门》、《满江红》等六十五种。伴奏乐器,清光绪二十年(1894)由艺人杨天才增加了唢呐,民国初年又由艺人杜柄增加了板胡,使伴奏音乐得到了丰富和提高。陕西道情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各地道情均由坐唱、广场、皮影等形式,发展成舞台演出形式。1956年,陕南道情皮影老艺人张子成,在安康恒口农业社成立了文艺俱乐部,首次试排了道情戏《三进士》。嗣后,安康汉剧团的专业文艺工作者向他们学习,把皮影道情搬上了戏曲舞台,这一次改革活动,引起陕西省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视。1959年陕西省文化局一面指示陕西省戏曲学校设立道情班,为关中道情培养新生力量,同时又指示长安县剧团、商洛地区剧团分别通过试排《隔门贤》等剧目,将关中派和商洛派道情,搬上戏曲舞台,于1960年参加了陕西省新搬上舞台剧种会演,至此,道情戏正式发展为舞台演出形式。六十到七十年代先后改编创作演出的剧目有六十多种。改编剧目有关中道情的《相爷搬兵》、《槐荫媒》、《小姑贤》、《隔门贤》、《墙头马上》,商洛道情的《水泼大红袍》、《一文钱》等。创作剧目有商洛道情的《山花姑娘》,陕南道情的《枯水新波》,关中道情的《嫁妆镰刀》、《赶鸡蛋》、《麻利嫂》等。1960年《一文钱》被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成戏曲艺术片,发行全国各省市和香港、新加坡等地。 舞台表演多学习秦腔、汉剧。音乐更加秦腔化。关中、商洛、陕南各路道情全部采用了秦腔的武场乐器,二胡、大锣、手锣、大钹、牙子等一起进入了道情乐队。长安县剧团还使用了中、西单管混合乐队。 陕北道情原名“清涧道情”,后因“陇东道情”和山西“神池道情”流入陕北,形成了“三边道情”和“神府道情”,故统称为“陕北道情”。流行于清涧、子长、志丹、绥德、榆林、子州、保安、吴起、定边、靖边、神木、府谷等地。 陕西道情 陕北道情最早出现于清涧县东解家沟的玄武村。据该村道情艺人王儒伦口述,清道光年间(1821-1850),山西忻州一批道情艺人前来本村和附近的寨沟演出,始将山西道情传入清涧。后与当地的民歌结合,并吸收了眉户、秧歌的艺术成分,形成了清涧道情。最早组班演出的是王儒伦的老爷爷,称王家班,以坐唱形式演出。光绪年间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清涧县出现了史家河、岩头、袁家河、乐堂堡等村的道情班子。他们经常出外演出,使道情戏传播到子洲、子长、志丹、横山、绥德等地,出现了村村社社有班子的兴盛局面。演出形式从坐唱发展为舞台演出,成为各地庙会赛戏的主要娱乐品种。往往是白天演出道情戏,晚上闹秧歌社火。每年春节期间,村与村的道情、秧歌班子还要进行下帖和还帖式的相互邀请演出活动,当地称为闹红火。 陕北道情的传统剧目多表现道教故事、历史故事和生活故事。有连台本戏、本戏和回回小戏。常演的剧目有一百余出,主要有《高老庄》、《湘子度林英》、《唐王游地狱》、《王祥卧冰》、《+万金》、《刘秀走南阳》、《李大开店》、《两世姻缘》、《合凤裙》、《毛鸿跳墙》、《二女子游花园》等。最长的连台本戏《雪拥蓝关》,可连演三天三夜。陕北道情生、旦、净、丑齐全,并以须生、正旦、小生、小旦、小丑为主,花脸无唱腔,均为道白。秧歌风味浓厚,动作大方,以扭、摆为主,无严格程式,生活化动作较多。重唱工,无武打戏。包头(旦角)和花脸化妆额戴明镜片,下吊两个丝帕。服装多借用秧歌衣袍,有的则沿用大戏服装。有用民间土布制作的,也有用纸剪成的,因地制宜,无一定规范。 陕西道情 陕北道情音乐为曲牌体,曲调有《平调》、《土字调》、《十字调》、《耍孩儿》、《终南调》、《高调》、《阳北调》、《二五锤》、《十字调》、《八字调》、《太平调》、《浪堂调》、《金丝疙瘩调〕等二十余种。每调又有《平板》、《阳板》、《落板》、《代板》、《导板》等板头和板尾。无帮腔〔嘛韵〕,曲调词格一般为六字、八字、十字句式,也有三字、四字不等。四句一段。伴奏音乐分文武场面。文场乐器有小三弦、四音子(用四股弦、双马尾制弓)、管子,号称三大件。武场有简板、渔鼓和陕北道情特有的脆鼓子和小铰铰等,构成了陕北道情音乐的显著特征。 § 成熟 1935年红军长征到达陕北,陕北道情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道情艺人在传统道情的基础上,于横山等地创造出一种新道情,因多演出反映陕甘宁边区人民革命斗争生活的现代戏,故被群众称为“翻身道情”。艺术风格与老道情迥然不同,老道情深沉悲壮,新道情欢乐、豪放和明快,多富有新的时代特色,普遍受到了欢迎。老道情因之日益衰落,各地城乡班社均改唱新道情,如清涧下武村班、曹家塔班、陈家坪班、坡家沟班、八斗岔班、淮家湾班、横山破罗村班、柴辛梁班、子洲裴家湾班、强家沟班、刘家川班、子长强家沟班、榆林镇川堡班、延川白家河班等。从这些班社中涌现出许多优秀艺人。乐师有:田思、任拦挡、刘仲众、曹存书、白世亮、黄金鳌、刘永海、白凤海、李振有、张玉合、郭占山、张成祥等;演员有:张 陕西道情海生、张国苍、张国万、刘汉珠、黄德铭、李向海、白树林、刘永义、李敬胜、惠克俭、李培成、郭吕才、惠万年、惠万国等。民间自编自演的道情剧目数以百计,以现代戏为主,主要的有《家庭图》、《二流子转变》、《王长生揽工》、《劝子归队》、《纺纱》、《南下开荒》、《难民图》、《王三小求妻》、《禁洋烟》等。新道情的唱腔,经过艺人改造,板式变化体成分不断增多,采用了〔二流板〕、〔大起板〕、〔箭板〕等板路。乐器上,改用板胡为主奏,并增加了提琴、打琴、长笛等,丰富了音乐表现力。清涧骆儿巷一琴师还在四音子的基础上,改制出一种六音子,受到广大观众的赞赏。 新中国成立后,陕北新道情有了进一步发展。各村堡的民间班社不断扩大,一些班社还购置了新箱,培养出了一代新的演员,并创作演出了大批现代戏,主要有《支农忙》、《朝阳人家》、《挑女婿》、《两家亲》、《赛畜会》、《意中人》、《接婆姨》、《沙海红旗》、《土地风波》、《赞新婚》、《小四德》等五十余出。 道情的声腔来源不详,根据关中民间长期有“一经二词三道情”的说法,可能源于关中道教的说唱音乐,由道教的诵经唱词发展而来。(1963年《陕西省文化局关中道情调查材料》)具体形成时间无考,从宝鸡阳平镇姜马道情班现藏清乾隆六十年(1795)的道情抄本《五果争先》、《石佛衣》等剧目考证,乾隆末年,关中西府地区,已有道情的班社演出活动。与此同时,安康商人赖世魁,因常往关中经商,还把关中道情带至安康,组建了赖泉班。嘉庆以后,道情进入了发展盛期。关中的西府、中府、东府各地,都有道情的演唱活动。出现的班社,主要有:西府眉县王长官寨班,岐山蒲村进香会班、麦禾营班、八家村班,中府西安市郊的新筑、灞桥、三桥、引镇的道情班,东府大荔的沙苑村班、蒲城的石羊村班等。 主要艺人有:西府的姜卡来、李德胜、马富岗,中府的杨老五、赵广庆、李文用、许成礼、李来生、白米虫等。安康地区先后出现的班社,主要有:安康的李家班、王家班、刘家班、郭家班、徐家班、周家班、杨家班以及旬阳的赵家班等。出名的艺人有:李九祥、刘海山、王全能、杨登科、牛海山、李久科、郭觉财、郭天鹏、郭老七、杨天长、杨天才、李光宗、徐远占、李荣福、周大鹏等。主要活动于安康的恒口、五里坡及北区等地。中,李家班还收藏有嘉庆年间的道情抄本《望夫山》、《赵王村》、《战漳河》等。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关中临潼行者村道情艺人白米虫(因爱吃大米,故名“白米虫”),还南往商县,以小磨沟王彦杰祖父家为基地,组班授徒,使道情传入商洛地区。同治七年(1868),洛南桑岭兴办的张天泰班,历时较长,共经四代。除此,还有洛南灵口的张福海班,兑山的刘中喜班,保安的赵朝娃班、张西云班,永丰的谢德班,石门的樊虎娃班,及商县的李柯义、王彦杰、李兴臣、杨江湖、杨花蜡班等。光绪八年(1882),丹凤竹林关徐明启办的成顺班,后历徐崇福、徐盛荣等辈,先后相传五代,其艺术造诣及影响,久为民间所传颂。 陕西道情 民国年间,道情仍有发展。安康地区,仅旬阳、安康两县,就有二十余班。安康有李守金、王自成、王鹏举、郭荣华、杨朝洪、李清魁、冯成秀等领的班子,旬阳有庞世堂等领的班子,继续于安康县城、恒口镇、老君关及旬阳县城、赵湾、甘溪等地活动演出,每年安康县城的土地会,可有十多个道情班赛戏演出,观众拥满大街小巷,连唱半月之久。商洛地区有商县的袁根祥班、苏效瑞班、王占鳌班、周子举班、李绪平班,王让班、崔启运班、舒金贵班、张银贵班、刘双合班、李兴臣班、李仁杰班,丹凤的李昌林班、善念班等。关中地区,大荔的沙苑,宝鸡的姜马,眉县的王长官寨道情班,以及西安附近的新筑,长安的引镇等地道情会,仍在继续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传统道情的演唱活动,依然有增无减,并涌现出一批新的班社和艺人。历史悠久的宝鸡姜马道情班,培养出了一代新人,有姜福、马生福、马定乾、姜得用、姜银科等二十余人。商县出现了金鼎班、科义班、新安班等班社及艺人王治银、贾西明等。安康还相继建立了专业道情班,当地政府分派专职干部予以领导和管理,除演传统剧目外,还演出了《北京四十天》、《赤胆忠心》等新编历史剧与现代戏《白毛女》、《穷人恨》等,为配合土地改革运动,做出了贡献。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各地道情均由坐唱、广场、皮影等形式,发展成舞台演出形式。1956年,陕南道情皮影老艺人张子成,在安康恒口农业社成立了文艺俱乐部,首次试排了道情戏《三进士》。嗣后,安康汉剧团的专业文艺工作者向他们学习,把皮影道情搬上了戏曲舞台,这一次改革活动,引起陕西省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视。1959年省文化局一面指示陕西省戏曲学校设立道情班,为关中道情培养新生力量,同时又指示长安县剧团、商洛地区剧团分别通过试排《隔门贤》等剧目,将关中派和商洛派道情,搬上戏曲舞台,于1960年参加了陕西省新搬上舞台剧种会演,至此,道情戏正式发展为舞台演出形式,六十到七十年代先后改编创作演出的剧目有六十多种。改编剧目有关中道情的《相爷搬兵》、《槐荫媒》、《小姑贤》、《隔门贤 陕西道情》、《墙头马上》,商洛道情的《水泼大红袍》、《一文钱》等。创作剧目有商洛道情的《山花姑娘》,陕南道情的《枯水新波》,关中道情的《嫁妆镰刀》、《赶鸡蛋》、《麻利嫂》等。1960年《一文钱》被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成戏曲艺术片,发行全国各省市和香港、新加坡等地。 舞台表演多学习秦腔、汉剧。音乐更加秦腔化。关中、商洛、陕南各路道情全部采用了秦腔的武场乐器,二胡、大锣、手锣、大钹、牙子等一起进入了道情乐队。长安县剧团还使用了中、西单管混合乐队。 § 道情艺术 道情源于唐代道教在道观内所唱的经韵,为诗赞体。宋代后吸取词、曲牌,衍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又称道歌。用渔鼓、简板伴奏,和鼓子词相类似。之后,道情里面的诗赞体一支主要风行于南方,为曲白相间的说唱道情;曲牌体的一支风行于长江以北,并在陕西、山西、江河南、山东等地发展为戏曲道情,以〔刷儿〕、〔皂罗袍〕、〔清江引〕为主要唱腔,采用了秦腔同梆子的锣鼓、唱腔,逐步形成了各地的道情戏。内容有升仙道化戏、修贤劝善戏、民间生活小戏、历史故事小说文学和传奇公案戏4类。有的地方称渔鼓或竹琴。在陕西有关中道情,是陕西的皮影戏剧种,分东路调和西路调。前者风行于黄江河两岸,后者风行于陕北同内蒙古等地。在不同地区又形成了长江以北道情”、商洛道情”、安康道情”同西凉调”等分支剧种。其唱腔特点凡至落音拖腔的地方,众人相和,以增强氛围。剧目约有二百多个,均属老艺人口传,当中若干剧目有深厚的宗教色彩。 道情是渔鼓的前身,道情”又名黄冠体”(黄冠怀疑也许能够是指道人的装束)陕西道情 ,是道家所唱的道家的情事,神游广漠、寄情太虚,有餐露服曰之思,名曰道情。唐代怀疑也许能够已经有了道曲,渔鼓简板则始于宋朝,虽然道情涌现的早,但是流传下来的作品却不多见,现在能看到的仅有本篇郑板桥的道情十段(一般演唱仅收录以上5段。)同徐大椿的。此一曲种已经没落以至于将要绝迹,民国以来并没有留下来可供学习的资料,这门艺术已经是后继无人了。 一、开匙枫叶芦花并客舟,烟波江上使人愁,劝君更尽一杯酒,昨日少年今白头。自家板桥道人是也,我先世元和公公,流落世间,教歌度曲,我如今也谱的道情十首,无非唤醒痴聋,消除烦恼。每到青山水绿之处,聊以自遣自歌,若遇争名夺利之场,正好觉人觉世。这同时也是风流事业,措大生活,不免将来请教诸公,以当一笑。 二、唱辞5段(1)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扁舟来往无牵绊,沙鸥点点清波远,荻港萧萧白天寒,高歌一曲斜阳晚,一霎时波摇金影,蓦抬头,月上东山。(2)老樵夫,自砍柴,捆青松,夹绿槐,茫茫野草秋山外,丰碑是处成荒冢,华表千寻卧碧苔,坟前石马磨刀坏,倒不如闲钱沽酒,醉醺醺,山径归来。(3)老头陀,古庙中,自烧香,自打钟,兔葵燕麦闲斋供,山门破落无关锁,斜日苍茫有乱松,秋星闪烁颓垣缝,黑漆漆蒲团打坐,夜烧茶,炉火通红。(4)老书生,白屋中,说黄虞,道古风,许多后辈高科中,门前仆从雄如虎,陌上旌旗去似龙,一朝势落成春梦,倒不如蓬门僻巷,教几个小小蒙童。(5)拨琵琶,续续弹,唤庸愚,警懦顽,4条弦上多哀怨,黄沙白草无人迹,古戍寒云乱鸟还,虞罗惯打孤飞雁,收拾起渔樵事业,任从他风雪关山。 3、收匙风流世家元和老,旧曲翻新调;扯碎袍,脱却乌纱帽,俺唱这道情儿归山去了!关于汉霖民俗说唱艺术团 陕西道情 道情艺术的历史比较对比思考分析分析与判断悠久,流传区域也比较对比思考分析分析与判断广阔。它属道教声腔艺术,源于唐朝道教经韵。最初的道清称道歌,是传道者宣传教义同募捐化缘的工具。唐朝段常著《续仙传》书曾经记录蓝采和手持拍板(简板)唱踏歌行乞于市。”这便是道情的最初形式。在中唐时期,玄宗皇帝李隆基十分崇信道教,并将它奉为国教,甚至还和老子李耳续起家谱,称之为祖上。他手下的重臣贺知章、韦韬等人都是闻名道士,就连他的宠妃杨玉环也被封为太真”道士。当时道教广为流传,传教道士云游天下世界上,到全国各地传道时皆唱道情,道情之影响和活动范围到达顶峰。因此,我国大约有二十个省流传有道情艺术广称为渔鼓”,又有湖北渔鼓”、桂林渔鼓”、4川竹琴”之别;山西则有临县道情”、离石道情”、洪洞道情”、永济道情”、阳城道情”、长子道情”、晋北道情”等十来种道情 陕西道情;晋北道情”还分为右玉道情”、神池道情”、大同道情”3大派系。道情最初只是说唱形式,在清朝以前基本上没有职业班社,艺人们多是在逢年过节酬神献艺,平日则是从事农业或其他职业。到了民国初年,据传有一个武为周道情班”为晋北一带最早的职业班社。班主武为周是应县人,以领戏班为职业,他在村里集聚了二十多个艺人经常在大同、怀仁、山阴、应县、浑源一带演出,深受广阔观众喜欢。 解放后,右玉县建立了专业道情剧团,1982年雁北戏校道情中专班毕业,集体分配到右玉县,组建了右玉县道情剧团。道情音乐比较对比思考分析分析与判断丰厚,据传说原有7十二个套曲和一百来种曲调,现在只能够搜集起十3种套曲和9十6种曲调,其唱腔为联曲体。它是利用诸宫调的某些曲子互相联缀起来,组成有层次的大型唱段。每种套曲又有正、反、平、苦、抢、紧”6种不同的曲子,唱腔是根据需要来临到来时组合的。例如刷儿”的结构就包括正刷儿”、反刷儿”、平刷儿”、苦刷儿”、抢刷儿”、紧要孩儿”6个曲子。这正、反、平、苦、抢、紧”各有不同内容正”表示用正调演唱,一般用正调演唱的曲调为商”字调;反”表示用反调演唱,一般用反调演唱的曲调为徽”字调;平”表示一般正常的思绪,苦”表示愁苦、凄凉的思绪,二者皆用正调演唱;紧”表示唱腔结构紧凑,抢”表示唱腔结构高兴、轻快、类似抢”一般地速度。另外,道情又灵巧地借鉴了晋剧”里面的介板”、流水”、滚白”以同昆曲唱腔,弥补了本身的不够。音乐伴奏里面的渔鼓”为道情特定乐器,其文武场乐器和梆子剧种大致一致。传统戏代表剧目有韩湘子出家”、张良辞朝”、庄周梦”、曹庄杀狗”、郭巨埋儿”、王祥卧鱼”、老少换妻”、打碗罐”等8十多个剧目。 § 参考资料 http://www.zh5000.com/ZHJD/ctwh/2007-12-24/2162310430.html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