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老年肺栓塞 |
释义 | 肺动脉栓塞(简称肺栓塞)是静脉系统中或右心腔内的栓子脱落流入肺动脉系统,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综合征。其主要表现为气短、胸痛、咳嗽、咯血,当超过50%肺动脉血流被阻断时可出现严重心力衰竭(心衰),甚至死亡。 西医学名:老年肺栓塞 所属科室:内科 - 呼吸内科 发病部位:肺部 主要症状:呼吸困难 主要病因:肺动脉栓塞 多发群体:老年人 传染性:无传染性 是否进入医保:是 疾病简介老年人肺栓塞常见的症状为呼吸困难、胸痛、心动过速和呼吸急促。所有病人至少出现胸痛、呼吸困难或心动过速中的一种症状,有35%的病人上述三种症状同时出现。 心电图检查发现窦性心动过速,ST段及T波异常,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在DIII导联出现T波倒置。 超声心动图检查中,可表现为正常,可有右心室扩张的表现,可出现轻度的腔静脉扩张,室间隔可向左心室偏移。 在老年人中,肺栓塞常常被漏诊。只有对此病高度警觉,才能提高诊断的数量,缩短诊断所需时间和改善预后。 临床表现PE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在老年患者中,呼吸急促(呼吸频率>16min)、胸膜炎性胸痛、心动过速是最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在所有患者中均单独或并存在。肺栓塞受累的动脉数目、栓塞程度,有无造成肺组织坏死决定了患者的症状。只有20%的老年换追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咯胸。如果呼吸困难不存在,肺栓塞诊断则难以成立。如果患者在表现为极度呼吸困难时并存在昏厥或休克,多提示大块PE无致肺梗死的存在。大约33%老年患者有胸膜渗出,通常是单侧的。大概67%的渗出液为血性的(红细胞计数>100000 /ml)必须与癌症和创伤区别。但是,不少老年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表现是非特异性症状,包括持续低热、精神状状态变化、无呼吸道症状或类似呼吸道感染表现老年人对症状的反映常迟钝和对症状的误解可能是导致老年人PE误诊漏诊率高的原因。 DVT与PE的关系密切,约50%的的近端DVT患者可患PE但无临床症状,约80%因缺乏症状而不能及时诊断。因此,对下肢肿胀、小腿痛等应高度重视并应做相关检查,这是诊断DVT和PE的重要线索。 诊断检查1、心电图 :肺栓塞时心电图随着栓塞肺动脉管径的大小和累及范围不同而不同。轻者无异常,大多数患者主要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肺性P波、重者出现肺心病SⅠQⅢTⅢ。部分患者可出现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2、胸部X线 :常规胸片常不能确定PE的诊断,大约10%肺栓塞的患者有阳性表现,但缺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区域性肺血管纹理纤细、心脏扩大、肺动脉高压、胸腔积液、间质水肿、肺不张、肺浸润性改变、半侧膈升高。 3、超声心动图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对大块PE病例有92%的敏感性和接近100%特异性,但有三分之一一般的肺栓塞患者表现为正常。异常表现为右心室扩大,肺动脉高压、下口静脉扩张、室间隔向左心室移位。但是,超声心动图对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有较大价值。 4、肺通气/灌注(V/Q)显象 :肺通气/灌注扫描显示没有灌注缺损,可以排出肺栓塞。正常的通气下一段或一段以上或更大的肺灌注缺损,或在真长的通气下两个或更大亚段灌注缺损,高度提示肺栓塞的存在。 5、肺血管造影 :它是肺栓塞真吨的“金标准”,是一项有创伤的检查。但检查的死亡机率接近1%,对老年人,特别是重症患者有一定的危险性,一般不提倡该项检查。 6、电子束CT(EBCT):以直接显示肺血管,是无创性检查,对肺栓塞检出率非常高(敏感性95%,特异性97%、阳性预测值93%,阴性预测值95%),可以替代常规的肺动脉造影。胸部螺旋CT扫描与肺动脉造影对于肺段以上肺动脉栓塞具有相似的作用,但不能检测出亚段以下栓塞(阳性率6%—16%)。 7、D—二聚体检测 :D—聚体交换联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良好标记物,以血浆1—二聚体大于500μg/L作为诊断的阳性值,其判断肺栓塞的敏感性为95%—98%,D—二聚体阳性作为肺栓塞的排出诊断有较大价值。老年人中D—二聚体可以是生理性的增高,大于500μg/L,故超过70岁者,其诊断的特异性仅为14.3%。 8、动脉血气分析 ;主要表现为PaO220mmHg,低碳酸血症<36mmHg实际上,在衰老的生理变化过程中,PaO2缓慢地进行地减少,而PA—aDO2则随增龄增加。 肺栓塞的诊断是困难的,约20%—30%的肺栓塞患者由于未及时诊断和积极治疗而死亡。及时诊断和抗凝、溶栓治疗可以使病死率降至80%。 疾病治疗肺栓塞的主要治疗措施为对症处理和溶栓、抗凝治疗。对症处理的目的是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防治休克和心力衰竭,严重胸痛者可给予镇痛剂。 抗凝治疗应尽早实施,它虽不能直接溶解血栓,但可以防止血栓的进一步发展或再发。常用的药物是肝素和华法林。建议肝素治疗至少5—7/d后,同时给予口服抗凝药物华法林,3—5d后改为单独口服华法林。老年人抗凝剂的剂量随增龄和给药时间的延长应有所减少。主要根据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来调整。凝血时间控制在正常的1.5—2倍,凝血酶原时间为正常的1.5—2.5倍,肝素相关的出血在急性静脉血栓栓塞疾病平均发生率大概为3%。低分子肝素可能比普通肝素更安全和有效。用低分子肝速很少发现有出血,总的死亡率也较普通肝素低。 肺栓塞的溶栓治疗仍有争议,但对于发病在5d之内的大块的肺栓塞或伴明显低氧血症的肺栓塞若无溶栓禁忌者仍多主张行溶栓治疗。常用的药物是尿激酶和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外科处理:为了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再度造成肺顺塞可防止伞型滤过器或钛金属Greenfild滤过器。无论是否放置滤过器,长期抗凝治疗应当考虑,因为滤过器放置后发生滤过器栓塞者可达16%,对于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并着可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但该手术难度大,可剥脱肺动脉内膜至亚肺段水平。 用药安全预防肺栓塞,首先是防止栓子生成。栓子最主要来自深静脉系统(长期卧床静脉瘀血)、右心(风湿性心脏病等),还可能来自脂肪栓(创伤、骨折后)、瘤栓(癌细胞破裂)、细菌栓(感染)、血黏度过高等。 凡是老年人且具有上述危险因素者,一旦出现头晕、憋气、胸闷、胸痛,除关注心血管病外,还要考虑肺栓塞可能。特别是心电图检查基本排除冠心病后,应立即到呼吸科就诊,及时确诊和急救。 疾病预后65岁以上住院的肺顺塞患者死亡率为21%。65岁以上患有慢性心力衰竭、慢性梗阻性肺部疾病(COPD)、癌症、心肌梗死、脑卒中,髋骨骨折老年人并发肺栓塞时,死亡率大大增加。尽管肝素治疗能防止再栓塞,但年龄大于65岁肺栓塞患者的第一年复发率仍为8%,死亡率为39%(第一年内21%为住院期间死亡,18%为其他)。 本病发病急,病死率高,约11%死于发病后1h以内且不易诊断。大部分病人被误诊其他疾病。可见,提高对PE的认识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疾病预防鉴于肺栓子绝大多数来自于下肢深静脉或右心腔的血栓形成,所以防止血管内皮损伤,纠正高凝高黏血症,防治血流动力学障碍(如血流淤滞和心房纤颤等)是预防肺栓塞的关键。具体预防措施:①避免输入对静脉壁有刺激的药物早期拔除静脉插管,积极治疗静脉曲张;②长期卧床者应避免腘窝下垫枕鼓励床上做下肢的主动活动和咳嗽动作,穿长筒弹力袜或采用充气长筒靴来间歇压迫下肢,鼓励早期下床活动;③积极治疗高凝、高黏血症;④积极治疗下肢深静脉的血栓形成,包括溶栓抗凝甚至手术治疗;⑤有外周血栓形成的患者尤要保持排便顺畅;⑥纠正心房纤颤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