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观披雪瀑记 |
释义 | 基本信息【名称】《观披雪瀑记》 【年代】清代 【作者】姚鼐 【体裁】散文 作品原文观披雪瀑记⑴ 双溪归后十日,借一青、仲孚、应宿,观披雪之瀑。水源出乎西山,东流两石壁之隘,隘中陷为石潭,大腹合口若罂⑶,瀑坠罂中,奋而再起,飞沫散雾,蛇折雷奔,乃至平地。 其地南距县治七八里,西北距双溪亦七八里;中间一岭,而山林之幽邃,水石之峭厉⑷,若故为诡愕以相变焉者。是吾邑之奇也。石潭壁上有刻文曰:“敷阳王孚信道、建安陈信臣、荣阳张晓子厚、合淝皇甫升。绍圣而子正月甲寅。”凡三十六字。信臣、皇甫、甲寅之下,各有二字损焉。以兹瀑之近依县治,而余昔尝来游,未及至而返。后二十余年,及今乃履其地,人前后观兹瀑者多矣,未有言见北宋人题名者,至余辈乃发出之。人事得失之难期⑸,而物显晦之无常也往往若此⑹,余以是慨然而复记之。 作品注释⑴披雪瀑:安徽桐城著名的风景点之一,位于今桐城市区西北。 ⑵双溪:位于今桐城龙眠乡境内龙眠河与椒园小河汇流处,故称“双溪”。 ⑶罂:大腹小口的瓦器。 ⑷峭厉:陡峻。 ⑸期:希望,预期。 ⑹显晦:明与暗。 作品简析这是一篇游记,与作者的另一篇游记《游双溪记》堪称姊妹篇。从所记景点看,双溪在桐城以北龙眠乡境内,距城约十里之遥;披雪瀑在桐城以西原毛河乡境内,距城八里,均为桐城附近著名的游览景点。从游览时间看,游双溪在前,游披雪瀑在后,前后相距不过十天,从中可见作者游兴之浓以及对家乡山水的喜爱。另外,这两篇游记均写得小巧精致而又情韵生动。 这篇小品短小精悍,文词凝炼,精巧有致。全文不足三百字,写景状物极为生动。前一部分交待披雪瀑水源所出之后,描摹瀑下深潭:“大腹弁口若罂。”生动的比喻把景物的形状逼真地再现于读者面前。以下再状瀑布:“瀑坠罂中,奋而再起,飞沫散雾,蛇折雷奔,乃至平地”。五个铿锵有力的短句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势,将瀑布的气势、声威和形状和盘托出。其中“坠、奋、起”等几个动词更是笔力千钧,生动传神。 文章后一部分,记叙了石潭壁上所存的宋代石刻文字。披雪瀑近依县城,游者众多,然而此前从未听人说过发现宋代石刻,作者不由得发出感慨:人事得失难期,而物显晦无常。世上客观存在而暂未被人们发现的事物又该有多少!这种写法与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引导读者欣赏景物的同时,给人以深刻有益的启示。 作者简介姚鼐 (1731-1815)清代儒家学者,经学家、文学家,“桐城派”主要代表之一。安徽桐城人。字姬传、梦谷,其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公元1763年(乾隆二十八年)进士及第,曾任刑部郎中,充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主持梅花、紫阳、敬敷诸书院讲席共40年。姚鼐继承同乡方苞、刘大櫆、姚范的古文之学,成为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 其文简洁清淡,纡徐要渺,雍容和易,一如其人,在桐城派诸家中,最富有情韵,实际上是偏于“阴柔”之美。著有《惜抱轩全集》88卷,又有《法帖题跋》、《左传补注》、《国语补注》、《公羊传补注》、《縠梁传补注》、《九经说》、《老子章义》、《庄子章义》等。所辑文总集《古文辞类纂》、诗选集《五七言今体诗钞》,流传甚广。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