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老君台
释义
1 河南省鹿邑县老君台

我国现存比较著名的老君台有两处,一处位于老子的出生地即河南鹿邑太清宫镇,另一处位于老子最后修行地即河北沙河渡口村,两处老君台均为纪念老子而筑,且历史悠久,意义非凡。

简介

老君台,位于鹿邑县城东北隅。为纪念老子而修建。据清光绪《鹿邑县志》记述:“天宝二年(734年)建太清坛。文昌宫于台记。”台高13米,是一座以古代大砖构筑,由14个平面围成的高坛形古建筑,状若圆柱且有棱角,顶部面积765平方米,底面积略大。传说老子修道成仙,于此处飞升,故名“升仙台”。山门下青石台阶共32层,加上正殿前一层,恰为33层,正符合老子升33层青天之说。进入老君台山门,是正殿,面阔3间,进深3间,硬山式清代建筑,殿内 东西偏殿各一间。合上13棵桧柏青翠葱郁,常年凉风习习,百鸟飞鸣。台下波光烟霭,湖水萦洄,景色宜人。映山门向南约里许的中轴线上,依次有望仙桥、明道宫、文昌宫、八角亭、游龙堤坊、万教之祖牌坊等。牌坊附近有“老子故里”、“孔子问礼处”两块碑碣。牌坊上书“地古永传曲仁里”下题“天高近接太清宫”,楣镌“万教之祖”,正书苍古遒劲。升仙台因老子道德高崇,古往今来慕名来访者络绎不绝,唐高祖李渊、高宗李治、玄宗李隆基、真宗赵桓,以及大文学家苏东坡、欧阳修等都曾来此或祭祀朝祖,或观瞻游览,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诗篇华章。

历史

老君台原名升仙台或拜仙台,原为明道宫的一部分,位于老子故里鹿邑县城内东北隅,老君台后街路南。相传老子修道成仙于此处飞生,因而得名。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追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故又名老君台。

据清光绪《鹿邑县志》记述:“天宝二年(734年)建太清坛。文昌宫于台记。”台高13米,是一座以古代大砖构筑,由14个平面围成的高坛形古建筑,状若圆柱且有棱角,顶部面积765平方米,底面积略大。全台以古式大砖堆砌,由24个平面围成圆柱形,台上环筑七十厘米高的围墙,形与城墙相似。台上有正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一间。正殿内原有老子铜像一尊,高两米许,铸工精巧。殿门檐下东西各嵌一碑,上书“道德真源”、“犹龙遗迹”。山门内东侧原有铁柱一根,高七尺,径七寸,突兀而立,古色默然。

山门下青石台阶共32层,加上正殿前一层,恰为33层,正符合老子升33层青天之说。进入老君台山门,是正殿,面阔三间,进深间,硬山式清代建筑,殿内西偏殿各一间。合上13棵桧柏青翠葱郁,常年凉风习习,百鸟飞鸣。

老君台下波光烟霭,湖水萦洄,景色宜人。映山门向南约里许的中轴线上,依次有望仙桥、明道宫、文昌宫、八角亭、游龙堤坊、万教之祖牌坊等。牌坊附近有“老子故里”、“孔子问礼处”两块碑碣。牌坊上书“地古永传曲仁里”下题“天高近接太清宫”,楣镌“万教之祖”,正书苍古遒劲。升仙台因老子道德高崇。

老君台上的弹痕

抗日战争时期的1938年农历五月初四日,一队“武装到牙齿”的日军从安徽亳州向西开进,直逼鹿邑。当他们行至鹿邑县城东边的营子寨村时,日军“头目”命令所部“停止前进”,并派兵前往侦探“军情”。

当时,鹿邑县城内并没有高大的建筑物,所以,巍峨耸立的老君台更显得“鹤立鸡群”,加上老君台上古柏森森,就非常引人注目。前去侦察的日军士兵返回报告后,进攻鹿邑的日军头目误以为老君台是国民政府的“抗战工事”,就命人在县城东城墙上架上迫击炮,对老君台集中炮击。老君台大殿东墙、东偏殿后墙和附近的柏树,共“中”炮弹十三发,机枪弹无数。其中还有两发炮弹,射穿大殿山墙,一发落在了老君雕像的腋下,一发卡在梁架上。另外,还有一发炮弹卡在了大殿东侧的一棵柏树的树杈上。

值得庆幸的是,日军发射的这十三发迫击炮弹,竟然是炮炮打“瞎”,一发未响。

可想而知,当时若有一发炮弹爆炸,其后果的严重,将是不堪设想的。因为,当时老君台大殿后面的“老君炼丹房”尚在,而“炼丹房”中,则被当时的国民党县政府存满了原本准备做为“防御”之用的黑色炸药,如果有一发打响,即可引起“炼丹房”中的炸药爆炸,那样一来,不但这个具有千年历史的“老君台”会在瞬间化为一片废墟,周围的古建筑也会遭到严重的破坏,甚至有可能“掀翻”古城鹿邑的大半个城池。

更令人不解的是,日本军队的十三发迫击炮弹虽然在老君台一发未能打响,但在鹿邑县城的其它一些地方,他们的这种炮弹却是威力极大,厉害得很。譬如:东南城角城墙上的“奎星楼”、南城门上的城门楼等较为高达的建筑物,日军都是一炮命中,将其打“飞”于护城河内,使之成为一片瓦砾。据知情人所述,当时日军见发向老君台的十三发炮弹一发未炸,甚为惊奇,加之老君台上没有任何“反应”,就误以为守护这个“抗战工事”的“国军部队”闻风丧胆,已经“望风而逃”,于是就集结部队,向鹿邑县城进发,并径直朝老君台扑去。

及至这队日军走进“明道宫”,爬上“老君台”,看到台上大殿里供奉的“太上老君”,一个个张口结舌,目瞪口呆,继而便不约而同,齐刷刷地跪倒在大殿门前,并口中念念有词,请求“老君爷”宽恕自己“向老君台开炮”的罪行,并保佑自己能“平安回国”。

“日军炮击鹿邑老君台,十三发炮弹一发未炸”。

这一“消息”不胫而走,不翼而飞,纷纷扬扬,远近皆知。

这是一种“偶然”,还是一种“定数”?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这一真实的“历史故事”,却流传得很广,也流传得很远,以致成为老君爷的“神灵不容冒犯”、老君爷“护佑鹿邑苍生”的有力“佐证”。据当地的知情人讲述:当年,日军打向老君台而未能爆炸的炮弹,有三颗分别被卡在老君雕像的腋下、大殿的梁架上和一棵柏树的树杈上,它们都“保存”了很久很久,其中被卡在树杈上的一发炮弹,直到上个世纪的80年代初期,方才被人取了下来。如今,老君台上的大殿东山墙和那颗柏树杈上,还留有清晰的弹孔印痕和依稀可见的弹洞痕迹。

说到这里,这个似乎是“神话”而又并非“神话”的故事,似乎是应该结束了。但是,搜集整理者却又无法让它结束。因为,接下来又发生了与日军这“十三发炮弹”有关的故事。

日军侵华时炮击老君台“十三发炮弹”未响,绝非空穴来风,亦非神话传说,而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上个世纪的80年代初期,一位日本老人来到中国后,特意向有关部门提出要到老子故里“观光游览”。

这位日本老人及其随从人员来到“老君台”之后,首先在“老君台”下东南方向的一个地方,立下了一通日式“和平碑”,碑文为中日文对照的一句话——“我们祝愿世界人类的和平”。然后,他便在随从人员的搀扶下,步履蹒跚地爬上“老君台”台顶,虔诚地跪在大殿里的老君像前,念念有词,拜了又拜。

接下来,这位日本老人又诚恳地向陪同他们的中方人员再三道歉,并向中方陪同及自己的随行人员一五一十地讲述了当年所发生的一切。

原来,这位须发皆白的日本老人,就是当年向“老君台”发射迫击炮弹的“日军炮手”。

但是,据这位日本老人所说,当时他奉“上峰”之命,总共向“老君台”发射了十三发炮弹。而在此之前,我方所掌握的却是“十二发”。是不是这位日本老人年纪大了,抑或年代久远,记忆有误呢?不是的。2002年,由于数日阴雨连绵,“老君台”西南角被雨水泡塌了,河南省文物局所属的古建筑施工队应邀对“老君台”进行修缮。他们在清理地基时,又发现了一枚日制迫击炮弹,由于没有爆炸,不便保管,便移交给县武装部引爆了,至今仍留有引爆这枚炸弹的录像资料。这一下,正应了那位日本老人(日军炮手)所说的“十三发”之数。由此可见,老子作为“神仙”,也是特别“灵验”的。在腥风血雨的战争年代,“老君爷”为了保护鹿邑的生灵免遭涂炭,使日本侵略者的十三发炮弹一发未响。战争过去之后的和平年代,“老君爷”为了“清理隐患”,又“故意”让老君台埋有炸弹的地方“坍塌”,让人们“找到”了尚未爆炸的第十三发迫击炮弹,同样“保佑”了故乡的百姓。

文物

据大清光绪版《鹿邑县志.古迹.明道宫》记载“明道宫在东门内升仙台前,唐名紫极宫,天宝二年(公元743年)为太清坛。”由此可知,该台始建于唐代,至迟也应在天宝年之前,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以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皆有增修增建。 老君台为圆柱形且有棱角,高8米,台底面积706平方米。周围用大砖堆砌,内实以土,上立垛口女墙,类似古城墙。台上有大殿、东西偏殿和山门一座。殿前壁上嵌有“犹龙遗迹”、“道德真源”、“孔子问礼处”等明代碑刻三方(通),清代赞助碑二通。殿内原有老子紫铜坐像一尊,殿左前方有铁柱一根,传为老子“赶山鞭”。大殿后原有老君炼丹房。台上还有古柏十三株,山门下有石阶三十三级,应老子飞升三十三层青天之说。 老君台自古以来就是著名游览胜地,古往今来慕名来访者络绎不绝,唐高祖李渊、唐高宗李治、玄宗李隆基、女皇武则天、宋真宗赵恒,以及文学大家苏东坡、欧阳修等都曾来拜庙祭祀。或观瞻游览,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诗篇华章。 1978年,鹿邑县政府公布其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在此建博物馆。1986年,老君台被定位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随太清宫遗址一起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随老子故里旅游区一起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国家AAAA级景区。

影响

老君台因老子道德高崇,古往今来慕名来访者络绎不绝,唐高祖李渊、高宗李治、玄宗李隆基、真宗赵桓,以及大文学家苏东坡、欧阳修等都曾来此或祭祀朝祖,或观瞻游览,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诗篇华章。

2 河北省沙河市老君台

简介

沙河市老君台位于渡口村北的广阳山上,老君洞前,是为纪念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老子而筑的,依山就势,堪供凭眺,向内可入老君洞,向下可瞰太清宫,放眼远望,可全揽渡口村房舍、田地、太行渡漕、莲花池、磬山等。在东汉时期道教创立之初就把老子奉为始祖,尊称为太上老君,因此为纪念老子所筑之台即名为老君台。

据清朝光绪年间《畿辅通志·山川·广阳山》记载:“广阳山,在县西七十里,盘礴高耸,诸峰罗列。……是山绵亘数里,有罗汉、老君、千佛三洞在其上”。老君台内测山壁上有当代著名词作家乔羽所题“老聃修行处”石刻。台下为太清宫三教殿,供奉儒释道三教始祖,而老子居其中。老君台现被列入沙河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区,至今仍有老君洞、老君碾、老君手印等老子遗迹。

与河南鹿邑老君台不同的是,河北沙河的老君台并无别名,其名代代相传,一直就叫作老君台。

考证

老子于公元前571年夏历二月十五日出生于现在的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相传老子在写完《道德经》后骑青牛、出函关、不知所终。老子研究者们长期以来也不知道公元前477年至471年六年间老子身在何处。1998年,中国鹿邑老子学会和《老子传》作者刘升元等一行人对河北省沙河市渡口村广阳山进行了专项考察,他们在认真察看了老子遗迹、古碑石刻并查阅相关史志资料后正式确认:公元前477年至471年这六年期间,老子就在渡口村广阳山修行,渡口村是老子的第二故乡。 2009年8月28日,在首届中国邢台太行山文化节期间,沙河市举办了广阳山老子文化研讨会。会上,中国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河南省鹿邑县老子文化研发中心主任、高级讲师陈大明作了《吸取老子文化精华着力推进科学发展》的讲座;邢台市地方志学会副会长冀彤军作了《老子在广阳山隐居修行活动初探》的学术交流。

风俗

每年夏历二月十五是老子的生日,这一天,在老子的出生地河南鹿邑太清宫镇和修行地河北沙河渡口村都有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庙会。渡口村的庙会一直到清末民初才因为气候原因改为三月十五。庙会期间,四里八乡的人们除走亲访友、逛街购物外,一般都还要登广阳山,游老君台,进贡上香,乞求平安。

2007年,河南省鹿邑县决定恢复老子庙会,自每年夏历二月十五至三月十五,会期一个月。而在河北省沙河县,2007年夏历三月十五日渡口村老子庙会期间,广阳山上新落成的三教殿也举行了隆重的开光典礼。两地相隔虽远,风俗却遥相呼应,共同纪念、缅怀着一位中华民族的先贤——老子。

诗联

明朝隆庆年间的沙河县知县萧泮曾登广阳山,游老君台,并作《老君洞》诗一首:万仞当空壁立秋,水声山色自悠悠。何如谢却人间事,赤脚骑牛洞口游。诗中不仅描写了广阳山老君台的美丽风景,而且也透露出了作者虽然身在仕途但却追慕老子、寄情山水的文人情怀。

太清宫三教殿有一副楹联是这样写的:道德法渡回世间迷航人,儒释道同为一切智慧灯。从“儒释道同为一切智慧灯”这一联句以及三教殿中同时供奉老子、孔子、释迦牟尼等三教始祖这一事实,也可以看出中国人对宗教的包容。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2:4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