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捞虾舞 |
释义 | 捞虾舞流行于广西德保县一带,它一般表现的是壮族女青年在明媚的春光下到小河去捞虾时遇上几个男青年在河边钓鱼的情景。在男女一问一答的嘹亮的歌声中,男女双方翩翩起舞,队形变化三次,对唱三次,场面悠然热烈。唱的歌,其词多是谈情说爱,喜获鱼虾丰收。此舞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简介捞虾舞(壮文:caemqceq dauzvaengz)原名“真姊捞虾舞”,又叫“太平歌”、“太平舞”,是流传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德保、靖西一带的壮族民间歌舞艺术。每逢节日,当地壮族人都以跳捞虾舞来庆祝太平年。这种舞蹈是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流行于德保县东安街,每逢佳节都有表演。后流行范围扩展至靖西一带。它形象地描绘了壮族女青年在明媚的春光下,到小河去捞虾,遇上几个男青年在河边钓鱼的情景。此舞至今仍在民间流传。1954年,德保县城关镇东安街业余壮剧队曾整理《捞虾舞》,并被选送北京参加全国文艺会演,获全国群众业余文艺会演优秀节目奖,中央领导观看后给予高度评价。 传说传说有个名叫珍姐的壮家姑娘,时常与姐妹们到浅水滩、小河旁去捕鱼捞虾,河边也常有小伙子们结伴钓鱼。他们常对唱山歌,互致问候,表达友谊和爱情。于是捞虾舞便流传了下来。 内容与表演方式舞蹈内容是通过描述捞虾钓鱼的过程,表现古代青年男女的恋爱生活。表演时,首先两个青年男子一手拿钓鱼竿、鱼篓到河边钓鱼,然后出来四个青年女子,手拿捞网,腰绑鱼篓去捞虾。男用山歌来向女子打招呼,女子亦用山歌来回答,在男女一问一答的嘹亮的歌声中,男女双方翩翩起舞,队形变化三次,对唱三次。(参见黄现璠等著《壮族通史》第596页)它的舞蹈动作有钓鱼、捞虾、追虾、围虾、泼水逗趣、摆动撒网等,同时配上僚亮歌声,给人强烈的生活实感。 歌词表演捞虾舞时,男女对歌歌词通常有一百多句,头两句一般是“开口唇红显黑牙,好像新开黄瓜花”,然后为: 男唱: 男唱:落水坐竹排,上岸举树根挨,妹呵! 树根好躲阴,不见姑娘来,妹呵! 女唱:妹妹捞虾不易得,妈妈餐餐要吞蕨,哥呵! 苦得难挨才捞虾,不知捞得不捞得?哥呵! 捞虾如果空手回,借哥鱼儿千祈给l哥呵! (第二、三次歌词从略) 特点在捞虾舞中,男的钓鱼,女的捞虾,边舞边唱,歌词寄寓含蓄,情深意长,耐人寻味。捞虾舞具有生活气息浓厚、舞态优美动人、以声带情的特点。 珍姐达汪调一说“达汪”即捞虾之意。珍姐达汪调为壮族民间小调,一般用于表演捞虾舞时男女对唱情歌,流行于广西德保县。传说珍姐是一位美丽善歌的姑娘,常到河边捕鱼捞虾。为了向珍姐求婚,男青年们亦来到河边捕鱼捞虾,并对唱情歌,所唱曲调称为“珍姐达汪调”。该调旋律音阶为(6)7123,优美抒情,富有歌唱性,民族风格鲜明,地方特色浓郁,独具一格。 二说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壮学研究中心潘其旭教授(德保籍)对这种解释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珍姐”这个词是一个女孩子的名字,是附会的,其实这个词来自壮语的“玩耍”,在德保话中叫做“zaemz zez”(标准壮文为guhcaemz),而“达汪”更不是什么捞虾的意思(德保话里的‘捞虾’普遍叫做 sonjnyauh),而是壮语的“ dahvaengz”(河、深渊)的意思,“珍姐达汪”合起来应该是“在河渊边玩耍”之意,而后来这种曲调发展到了近代变成了捞虾舞的伴奏小调,就有人附会到了“珍姐捞虾”的意思,“zaemz zez”一词也变了音调而成为了人名“zaemq zeq”(珍姐)。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