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浪漫诗派
释义

浪漫诗派是我国诗词四大流派之一。这些诗色彩绚丽,既有奇幻的想象,又有奔放的笔调,融合继承了楚辞、乐府派浪漫传统,开创了奇险新创的艺术风格。他们崇尚自我,注重情感流泻,发挥想象灵感。古典浪漫诗派以韩愈、孟郊、贾岛、李贺等为代表,代表作有韩愈的《山石》《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助教》,孟郊的《洛桥晚望》、贾岛的《剑客》,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等。现代浪漫诗派代表诗人有:郭沫若、成信吾、邓均吾、闻伯奇、倪贻德、洪为法、穆木天、王独清等,代表作有郭沫若的《女神》。

浪漫诗派

一、流派的形成

浪漫诗派是指以创造社为核心的诗人创作群。他们崇尚自我,注重情感流泻,发挥想象灵感。代表诗人有:郭沫若、成信吾、邓均吾、闻伯奇、倪贻德、洪为法、穆木天、王独清等。

(作为浪漫主义,本质上就是理想主义,它强调从主观心灵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突出情感作用)主观性、抒情性

初期白话情诗中,就具浪温主义倾向,如“少年中国会”的宗白华、田汉、郑伯奇等的部分诗作,就可视为浪漫诗潮的发端。

《女神》的主要作品在1919.9-1920.2陆续刊出,成为积极浪漫诗派的源头。

浪漫主义诗歌自觉形成一种流派是在创造社成立之后。

二、诗歌理论----“自我表现”

1、诗是诗人“自我”个性的张扬

《三叶集》。1920.5出版,郭沫若、宗白华、田汉,较为完整系统的浪漫诗学,是浪漫主义诗学的奠基之作。

郭:“诗的主要成分总算是‘自我表现’了。”“我想我们的诗只要是我们心听诗意诗境底纯真表现,命泉不流出来的STRAIN(音乐),心琴上弹出来的MELODY(旋律),生底颤动,灵的喊叫;那便是真诗,好诗。”

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

田汉,诗应当是诗人自我的“血”、“泪”、“自叙传”和“忏悔录”。

2、诗是诗人“情绪”的抒写

郭“诗的本职专在抒情。抒情的文字便不采诗形,也不失其为诗。

情绪的律吕,情绪的色彩便是诗。诗的文字便是情绪自身的表现。”

宗白华《新诗略谈》1920.2,最早给诗以明确界定,诗是“用一种美的文字---音律的绘画的文字----表写人底情绪中的竟境。…诗的‘形’就是诗中的音节和词句的构造,诗中的‘质’就是诗人感想的情绪。”

3、诗是诗人情绪的“自由”抒写

①没有目的,郭《文艺之社会的使命》“文艺也如春日的花草,乃艺术家内在之智慧的表现。诗人写出一篇诗,音乐家谱出一支曲子,画家画成一幅画都是他们感情的自然流露,如一阵春风吹过池面所生的微波,应该说没有所谓目的。”

所谓“没有目的”,只是说诗人写作之前不能有一个先入为主的目的,比如为社会现实服务,为歌颂谁、礼赞谁而写作之类。这是诗人自由抒写的前提。

②力求“自然”,不可硬作

郭“只是我自己对于诗的真感,总觉得心‘自然流露’的为上乘,若是出以‘矫揉造作’,不过是些园艺盆栽,只好供诸富贵人赏玩了。天然界的现象,…没一件不是自然流露出来的东西”

“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

③在形式上没有限制

郭“他人已成的形式只是自己的镣铐,形式方面我主张绝端的自由,绝对的自主。”

④讲究“内在律”

郭《论诗三札》“诗之精神在其内在的韵律,内在的韵律并不是什么平上去入,高下抑扬,强弱长短,商徵羽;也并不是什么双声叠韵,什么压在句中的韵文,这些都是外在的韵律或有形律。内在的韵律便是‘情绪的自然消涨’。”

三、创作实绩

1、对黑暗势力、腐朽传统的彻底破坏,对个性毁放、自由理想的热烈赞美,洋溢在浪漫主义诗作的众多诗篇中。

《女神》里的诗“可说是举世无双”,“震尺海内,竞相传阅”,称即“是当时诗坛的霹雳手”茅盾《化悲痛为力量》,《人民文学》1978年7期。

《女神》通过开辟鸿荒、气吞山河的抒情“自我”,强烈否定封建专制、反对一切黑暗势力,体现出前所未有的“暴躁凌厉之气”;同时,澎湃的激情、奔放的诗行,雄的旋律和粗砺的形式具有极强的感召力量,影响了多数浪漫诗人创作的格调,如程少怀的:火!火!火!/力!力!力!/摧毁宇宙的囚牢,/烧毁宇宙的狼豹,/火的力,力的叫,/我在欢叫,我在欢叫,/…未来的世界的光明哟!/未来世界的芬芳哟!/我在颂祷,我在叫号。

都有是时代精神和创作个性的结合。

我的激情诗与激情岁月

2、身居异域的诗人,抒发对祖国的挚爱和忧虑之情

穆木天伫立东瀛,遥望灾难沉重的祖国,发出执著的期待:“啊?几时能看见你流露春光,/啊!几时能看见你杂花怒放,/…几时能认识你的灿烂的黄金的荣光”《心响》爱国之情积郁深沉

王独清长期飘泊异邦,在迷朦细雨中凭吊“荒凉古域”古罗马,缅怀“衰颓、败体面”埋着旧时代文明的故乡长安,《吊罗马》,浓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游子飘零无依之感交织在一起。

蒋光慈,王以仁的《哀中国》

《每回搔首车望》每回,/我的心只是跳动不停。/诗人客地的情怀/最苦的是遥悲故土的沉沦!/哎!中国,中国,/你何时复生?/

3、浪漫诗人“返归自然”,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艺术天地。

(1)他们把大自然视为力的象征,破坏与创造的能量,把大自然蓬勃的生命与人的创造力结合起来,使天地万物与自我之间沟通。

《女神》中,《太阳礼赞》《浴海》《光海》《地球,我的母亲!》《雪朝》《春之胎动》《日出》《海船中望日出》《晨兴》《岸上》《霁月》《夜》《梅花树下醉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创造》季刊上刊登212首,咏唱自然的有70首,占30%。邓均吾《黄昏》、郑伯奇《拜月词》、洪为法《雪》楼适夷《龙顶山放歌》倪贻德《登剑门放歌》大自然被充分人化,主观激情与外在物象交融一体。

(2)另一类诗作借大自然美同城市污浊丑恶形成鲜明对照,表达对纯朴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城市物质文明的否定。风格恬静、柔婉。

王怡庵《晚泛》王珏《日落江上行》胡山源《碧溪》,赵祖康《夏夜独行黄浦》顾敦《陇上漫步》《水磨》

4、浪温诗作发展了“湖畔诗人大胆无羁的爱情诗”

虽然从数量上来看,情诗在浪漫诗派中不占主要地位,但也突出了他们的风格,并推动了情诗在中国的创作。

《瓶》42首,1925年,通过“我”的梦境反映出青年男女富于诗意的浪漫化的爱情,这里有男子的热烈追求,女性的温柔爱抚,有失恋后的忧伤,曲折回旋,体现了“五四”时期青年一代摆脱礼教束缚,渴望幸福的心声。

洪为法近200行长诗《她,他》共19首,以第一人称抒写一对冲破封建礼教藩篇的青年男女热烈大胆的恋情:“我和你并坐,/更要和同卧,/礼教是什么,/谁还怕它的弃唾。”最后以失恋告终,痛苦、思念。

爱情叙事诗:成仿吾《海上悲歌》,邓均吾《遗失的星》,梅绍农《菩提树下》

草社冯至爱情诗:《我是一条小河》《满天星辰》,叙事诗《蚕马》

5、浪温诗派中有不少消极乃至颓废的作品

原因之①他们从欧洲接受个性解放,人格独立的思想,但在强大的黑暗势力面前,作为个人与黑暗势力对抗,必然孤单无力,苦闷彷徨也就随之而来。再加上经济压力、生活失意、自我感情的不稳定。他们的消沉之作,是五四退潮后彷徨于十字路口的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反映。

②受西欧世纪末颓废主义影响。“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思潮并不具有典型形态,不像欧洲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上半叶的浪漫主义发育那样完全,它“包含了世纪末的种种流派的夹杂物。”

郭沫若承认一度比波物莱尔”还颓废”

③他们大多受传统诗词不达意中感伤情调的熏陶,悲观消极的感情被诱发。

例:①洪为法《灯光》脚走倦了,/二十四年--/烦闷的我,/凄楚的我,/归程何处。

倪贻德《你竞不明不白去了》我将飘流去异乡孤岛,/看白云与海波的飞跑,//我好忘却人生,/让人世也将我忘却。直抒胸臆

②托物寄情:王以仁《落花曲》,洪为法《落叶》,倪贻德《残秋》

这类诗带有历经人生坎坷的辛酸,诗中流露的悲戚情怀,虽带有或浓或淡的现实投景,但那种远离红尘的遁世思想则带有更大的消极影响。

③鉴泉《先将这颗心埋起》“我看手掘开埋藏我自己的玟地,/把我这血肉模糊之心儿先埋起”

黄药眠《我死之后》“我已失去可怜的呼吸,/无声的默认在寿衣褶褶里哀哀地哭着凄鸦”

四、浪漫诗派的哀落与分化

1、“五四”时期浪漫诗派形成一股汹涌的潮流,适应了风雷激荡的时代需要。但,①时代变化:1925年“五卅”前后,革命形势席卷中国,读者已不再满足于表现自我、倾泻主观情感的作品,更多需要深刻认识客观现实,深入思考社会人生。

②文坛无论在理论或创作上都不同程度趋向革命化,从1925年起,蒋光慈、茅盾、郭沫若、成仿吾都写了不少文章,热情宣传无产阶段革命文学,郭甚至把浪漫诗作为“资---个人主义文学,甚至反革命文学加以批判打倒”,虽偏激,但反映了美学思想随时代发展而急剧变化。

浪漫主义趋于式微。

2、浪漫主义诗派的创作发生了显著变化

①创作内容从“自我表现”逐渐转向社会现实

郭《恢复》转向现实主义的标志。

②美学风格从直抒胸臆转向含蓄藉

经过理性的现实积淀,热情含而不露,叙事成分增多(人物形象刻划等)

③诗的形式从自由散漫逐渐走向凝炼整饰。

诗行趋于整齐,诗句较为匀称,韵律和谐,语言凝炼。

3、作为流派衰落,但作为创作原则,它还在现代诗歌史上延续着。其积极一面:强烈的反抗精神,以炽热情感撞击读者心灵,对其后殷夫、薄风以及普罗诗派有一定影响。其消极一面,悲观颓废的色彩则溶入后期新月社、现代派诗作中去。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21:4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