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廊佛 |
释义 | 大昭寺转经廊外侧壁画每段中间的主尊佛像都严格遵守《绘画量度经》等绘画经典,主尊佛像以橘色或金色晕染肌肤,圆脸造型,高髻,大耳不饰环,内着红色僧裙、系绿色帛带,外披红色或橘红色袈裟、饰以繁华精美的花纹,或露右臂、并于右肩部披袈裟的扇形一角,于身前翻露出袈裟的墨绿色、蓝绿色或粉绿色等不同绿灰色调的里衬,结跏趺坐,以红色晕染掌心,并于掌心内绘制金色法轮,手印有说法印、镇地印、定心印、施愿定心印、三摩地印、说法定心印、施愿印等。 大昭寺佛的造型佛的造型特征大昭寺转经廊外侧壁画每段中间的主尊佛像都严格遵守《绘画量度经》等绘画经典,主尊佛像以橘色或金色晕染肌肤,圆脸造型,高髻,大耳不饰环,内着红色僧裙、系绿色帛带,外披红色或橘红色袈裟、饰以繁华精美的花纹,或露右臂、并于右肩部披袈裟的扇形一角,于身前翻露出袈裟的墨绿色、蓝绿色或粉绿色等不同绿灰色调的里衬,结跏趺坐,以红色晕染掌心,并于掌心内绘制金色法轮,手印有说法印、镇地印、定心印、施愿定心印、三摩地印、说法定心印、施愿印等。关于主尊佛像类似的着装特点,学者张亚莎在论述《扎塘寺壁画的人物造型》一文中曾有这样的论述:“释迦牟尼内着宽袖衫,外罩红色袈裟,左肩通肩而右肩仅披袈裟的一扇形角,使右臂与右边胸部的内衫衣饰能够从包着的袈裟中显露出来,这种服饰和这种穿着习俗,无论是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的佛像传统,都是很难见到的,这种服饰原本也并非释迦牟尼所专有,它实际上是汉传佛教中流行的一种僧人服饰,是高僧们平时的穿着打扮,不过穿在佛陀身上的这身僧服,质地更精良,服饰图案更精美,衣裳的边绣更为华丽而已。”故事情节中的佛祖造型特点与主尊造像着装大体相同,披袈裟多袒露右肩,肌肤均施金色,坐像庄严,手结各式手印,有背光,立像则上有华盖。 佛弟子(僧人)的造型特点佛弟子(僧人)僧袍着装样式与佛祖相同,只是华丽不足,平头,偶有佩戴红色僧帽者,跣足。内外服饰以橘红和绛红区别,以金色绘制简单的团形纹饰,并以纹样的疏密、繁简来区分内外层次。人体比例上双臂大都有拉长的感觉。在僧人的装束中以披红色袈裟为主,在北壁集中于第五段有着黄色袈裟者。大昭寺转经廊壁画虽是关于佛本生的题材描绘,在壁画中仍然有藏传佛教不同教派弟子的形象描绘。 山名由来芜湖县的最南端有座境内最高的山峰叫行廊山,后来叫珩琅山,山名不一,却有来历。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个黑夜,南海的小山神奉玉帝之命,肩挑两座大山去填东海造良田。当他赶到青弋江畔的时候,早已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一看到碧水如玉清澈见底的青弋江,小山神乐坏了。天宫的瑶池虽美,不容他越前一步,平时懒散贪玩的他,今天可要痛痛快快地玩上一番。看看时间还早,小山神放下大山,一头扎进水里,与水鸟、游鱼泡上了,嬉水玩耍,渐渐地把填海的事丢到脑后去了。猛然听见鸡叫,他这才慌忙穿好衣服,匆忙挑起担子,刚要起步,糟了,一头没挽好的绳子滑了下来,另一头被弹起多远。等他重新挽好绳子,不觉东方发白,无论如何也来不及了,小山神吓得丢下大山,溜之大吉。滑落的这座山裂成了两半,远远望去,两峰对峙环绕,活象高堂下周围的廊房,人们就叫它行廊山,被弹出去的那座山就是南陵县的弹弓山。 不知知过了多久,住在牛头山的道人修炼成仙了,他决定到行廊山广招弟子,建观传道。来到行廊山脊,他双手合十,两眼紧闭,向上苍默默祷告,当他睁眼看时,只见自己下跪的地方深深地凹陷下去出现了鬼怪。于是他召来山神质问,山神回复:“此山乃七龙所顶,仙长道行太深,担当不起,龙背已被压弯成驼峰。仙长可往九华山,彼山乃九龙所载,可以一试。”牛头道人闻言,只得叹口气道:“此山异石似玉,似这般脆弱终究难成气数。”说完,悻悻然在一块盘石上跺了一脚,扬长而去,当年的盘石上至今还留有巨人足迹。据此人们又把行廊山叫成了珩琅山。 兴云寺兴云寺的位置自古有山就有寺。相传东汉永平年间,朝廷了迎西域增人传播佛教,建造了白马寺。此后,佛教势力不断扩展,寺庙逐渐增多。南朝四百八十寺,最盛是从萧梁始。行廊山也有一寺叫做兴云寺,传说就是梁武帝时的杯渡禅师所建,寺旁有白云池,池下是代明湖,寺后就是当年的仙人盘石,石旁还镌刻着梁武帝和杯渡禅师的像呢。 杯渡禅师杯渡禅师是何许人也?原来,杯渡生于东晋末年,老人不知其姓名,因常乘木杯渡河涉江,因而为号。他早年在河北冀州出家,因不修细行,又吃鱼啖肉,虽神力卓越,然而为佛门所不容。杯渡被逐出山门后,周游各地,衣服褴褛,几不蔽体,疯疯颠颠,喜怒无常,冬天破冰凿洞下河洗澡,夏天趿着鞋子爬山,时常又赤足步入集市,但无论走到哪里,他始终身不离两件东西:一个芦?,一只木杯。 话说杯渡过了长江,来到金陵延贤寺,住在法意道人处。法意见其形貌丑陋,无恭敬之心,让其住柴房。杯渡心中不快,决定另辟山门,径向南来。出了金陵,见一财主家大办筵席,于是直入中庭,放下芦?要酒吃,主人李八见他是出家人,招呼他用斋饭,杯渡不肯,站在中庭不动。李八喊来家人搬芦 ,竟然纹丝不动,上来八个人还是搬不动,只得邀其入席。杯渡大摇大摆坐下,伸手抓肉,抱坛饮酒,旁若无人,一会儿把一桌酒菜一扫而光,吃完了伸了个懒腰,轻轻提起芦?,扬长而去,众人看得目瞪口呆。他走到东门渡附近,一个信佛弟子遇见连忙施礼,邀请杯渡到他自己家供养。由于家穷,粗茶淡饭也吃得津津有味,一住就是半年。一天,杯渡对佛门弟子说:“你且寻三十六只芦?来,我有要用。”弟子说:“我家只有五只,哪有钱去买呢?”杯渡说:“房前房后茅房灰屋尽管去找。”弟子里里外外一找,果然找到三十六只,只是都是些破烂货。杯渡要他用针线密封,等他走后再打开。次日清晨,杯渡辞行。弟子打开芦?,只见只只装满了银两,总有一百多万。其时正值青黄不接,弟子用这些钱买了粮食分给众乡亲,并修了一座寺庙。快到湾址时,杯渡路遇一钓鱼人,见篓中有条死鱼,就向钓鱼人索要,钓鱼人见鱼烂肚子已开始发臭,就给了他。杯渡拿在手中抚弄几下投入水中,鱼儿竟活过来摇尾游去了。又往前行,杯渡见以网捕鱼者,也上前讨鱼。网鱼者不给,还奚落他几句。杯渡顺手拾起两颗石子掷于水中,网中忽然现出两条水牛斗角,一下子就把网拉得稀烂。 来到行廊山,杯渡见这里岚烟森列,紫翠万状,弋水环绕,碧波千顷,就定居下来,在山上建了兴云寺,招收弟子,讲述佛经。闲暇时,常去仙人石躺着,夜观星斗,昼听松涛,时间长了,石面磨得光滑,后人又称仙人石为杯渡岩。后听说弹弓山的故事,他又去南陵建了隐静寺。 杯渡修行越久,佛法日深,但他松散惯了,住在哪儿也不安份。据说人后来周游开下名山大川,所到之处都建寺讲佛,普渡众生。传说他到过九华山,见风景更美,便在安禅峰建了化城寺,成为九华山的开山寺。后来,伏虎禅师和金地藏菩萨都是受了杯渡影响,相继重建化城寺,使化城寺成为九华佛地的名刹丛林。佛门因见杯渡是肉食僧,对其讳募如深,不认开山祖师,反推金地藏为首建化城寺之始祖。有人说杯渡死于赤山,葬于南京覆舟山。南宋诗人周紫芝写诗赞曰:“瀛海从来是一沤,何妨飞?到中州。解将瓶钵横云海,?向秦淮障逆流”。也有人说,杯渡见五台山有金气,峨眉山有银气,普陀山有铜气,九华山有铁气,行廊山兼有四气更有玉气,死后非行廊山不葬,佛门弟子按其遗愿,死后把他葬在行廊山,所以,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诗称杯渡?云:“昔间有释子,涉江用杯浮。楼心由兹地,埋骨在林陬”。 发云寺随着佛教传播,经过封建帝王推崇和文人墨客渲染,九华佛山,名扬四海,行廊佛地反而鲜为人知。传说宋英宗时,兴云寺又改名法云寺。哲宗时,一个神仙领着两个弟子来江南造塔,弟子们造敬亭山双塔,神仙自己建行廊山塔,约定连夜造好。弟子们为图省工省料省时间,将双塔造成方塔,神仙老老实实将行廊塔建成六棱形。弟子们年轻力壮,好胜心强,半夜就将双塔造好了。他们来到行廊山,看见塔顶还没封好,本想给师傅帮个忙,可当看到师傅手忙脚乱的滑稽样子,便想跟师傅开个玩笑,于是学起鸡叫,一下子把凡间的鸡都引叫起来。神仙一听鸡叫,赶紧施展神法,变出一只铜锅,盖在顶上草草封了头,连塔刹都安歪了,直到今天,行廊塔还是这个样子。 后人又以行廊山乃九华山发祥地,香火佛事反不如九华山,于是,仿照九华山在行廊山建起了二圣殿、肉身殿、十王殿、晏公殿、塔子庵、万年台等寺庙,统领一方信徒,广招四路香客,着实兴盛了一阵子。据传南宋理宗度宗两朝的右丞相马廷鸾,因留恋行廊山,辞官后不愿回江西乐平老家,在行廊山安度晚年,渔耕笔书,死后和夫人合葬于此。 如今,行廊塔依然挺立,其它寺庙早已毁圯,行廊山虽已失去往日风采,但依然景色迷人,令你心旷神怡,不信,请听清代诗人贡纪国的表白:“孤峰斜日逢支遁,石榻清风听白东。绝壑古藤妻水鹤,穿林曲涧走胎?。江光带月摇清弋,暮色飞岚出九华。坐对沉烟心似洗,迂?我亦欲辞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