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夸克式教学法 |
释义 | 基本思想:“夸克式教学法”是当今诸多新型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其基本思想体现出学习者从知识领域或知识结构的最基本单元中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寻求解决之道、从而最终解决问题。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这样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逐步实现对整个知识系统的学习;而对于教学者来说,虽对整个知识领域或知识结构成竹于胸,但不急于倾囊相授,而是待学习者的问题出来之后再“解惑”,再进一步“传道”,从而最终达到“授业”的目的。从上述指导思想来看,“夸克式教学法”应该是在“建构主义伦理”体系下形成的一种具体的学习方法。 发展演变:在我国,“夸克式教学法”的概念最早出现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江苏省自学考试英语专业“英语精读”的新教材中(该教材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当时代替了沿用了若干年的《许国璋英语》),主要应用于语法教学部分。此后,学术界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这个名称,但众多教学者的教学思想中体现了这个概念。例如“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的一句名言“系统的学习只能导致系统的忘却!”就是最好的诠释。此外,还有的学者提出“碎片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等,其基本内涵同“夸克式教学法”也是大同小异。 理论基础:1964年,美国物理学家Murray Gell-Mann和G·Zweig各自独立提出了中子、质子这一类强子是由更基本的单元——Quark组成的,这是迄今为止人类所认识到的组成物质的最小元素。虽然世界物理学界对夸克精确定义的争论至今一直没有平息,但“夸克”却蕴含并延伸出一个基本概念,那就是从微观世界看问题,从物质的最细末处研究真理。《庄子·知北游》中有“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的句子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古今中外,人类哲学一直以两个基本问题为出发点展开、深入、演变和发展,即“如何认识世界”(认识论)和“如何改变世界”(方法论)。各门各派哲学观点的分歧无非体现在是由上至下还是由下至上,或是由内到外还是由外到内,或是由宏观到微观还是从微观到宏观来回答或分析研究这两个问题。落实到教育学领域亦是如此。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体现出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的形式。例如我们在学习任何一个新知识点时,老师总是先介绍其定义、概念、含义、性质、特点、意义等内容,然后再介绍其应用领域和社会价值。这种教学模式可能会培养出两种人,一种是将来在这个领域里的鸿儒大家,另一种是为了应付考试追求分数的“考虫”,考完了就忘! 近年来,加强素质教育的呼声愈发强烈,素质教育的矛头直指传统教育。形而下的看,在加强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产生了诸多新型的教育方法,如“问题式教学法、任务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发现式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等等不可胜数。这些教学法大多是在“多元智力”、“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发现学习”等理论基础上产生的。这些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学习者主动的“找出”或被动的“给予”一个切入点(问题、或任务、或主题),然后教和学各自的主体和客体都分别围绕这个切入点进行分析、研究、解决并延伸、展开、演绎、推理、抽象化、概念化,从而达到系统化学习的终极目标。“夸克式教学法”也脱离不了这个基本模式,其中,“夸克式教学法”和“问题式教学法”具有异曲同工的效用。 教学应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夸克式教学法”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学生之间差异化的学和教”。某位学生在任何一门新课程或新知识领域的学习中,首先根据自己已经积累的知识和已经具备的学习能力来自学,这个阶段根本不需要老师的介入。而当这个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问题了,则需要从其他途径来获得帮助,这些其他途径中包含老师的指导和教学。因此,学和教的差异化就产生了,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造成了他们发现的问题的内涵的差异化;每个问题的差异化导致了学生寻求答案的途径的差异化,同时也导致了老师的指导和教学的差异化。这种方法,使得学习的“针对性”、“适应性”和“有效性”大为提高,而“重复性”、“机械性”、“枯燥性”、“压迫性”、“被动性”和“抵触性”则大幅度降低。如果真的能做到这样的学和教,那真的是实现了一个我们都在不断追求的一个理想、完美的教育模式——“适性教育”模式。 在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阶段,“夸克式教学法”不可能替代目前的主流教学法,而只能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方法,而且该方法特别适合于学生的自学。目前我国学校教育的现实状况是,学生在学校课堂上的学习几乎完全是被动、压迫和机械式的学习,即老师“系统的”讲课,学生“系统的”听课,这个现实状况在短期内是无法改变的,因为绝大多数学校不可能分别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或学习能力来个别化上课。 但另一个事实是,除了课堂的上课时间以外的几乎所有时间,学生都是存在于自学的状态中。一堂课四十五分钟上完,听懂的或没听懂的放学后都得自学,因为还有作业、测试、考试要对付。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最直接的实施载体就是做作业,而做作业的本质就是做题目。在我国,高考其实就是对学生做题目的能力的一个最终评价,高考也是做题目。学生在做题目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难题,而且随着对更高难度级别的题目的追求(例如比较时髦的“奥数”题),遇到难题是一种必然。当学生遇到难题后会按如下顺序寻求解决方案: 通过查找教科书、辅导材料、网络资料等等自己解决; 问家长,如果家长有能力,则一同解决; 通过电话、网络或直接上门等途径问同学; 问老师,这些老师可能包括自己学校的老师、家长请的家教老师、家长做主报名参加的社会办学的补习班的老师、网络在线辅导老师等。 最终如果还是不行,那只有不做这题,等着第二天到学习被老师扣分、批评,然后听取老师的标准答案。 在各种形式或环境下做题目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将深刻留在学生的记忆中。这些知识点最初是存在于各自分离、独立的状态中,通过日积月累,学生会不断发现这些问题的关联性和共通性。当他再次遇到问题时,无论是寻找解决的途径,还是获得解决的方法,其效率将大为提高。学生对某一学科领域的知识,甚至于学科之间的关联知识也将越来越清晰,举一反三的思维方式也将更加成熟。而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 无论如何,不管问题如何产生,一旦难题、或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出现,学习的基本切入点“夸克”就产生了,从此,构建整个知识大厦的一砖一瓦就这样被生产出来;不管问题如何解决,一旦解决,芝麻开门、葫芦开瓢,“夸克式教学法”就构建成了“质子”、“中子”、“原子”、“分子”等等教学法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