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库木孜 |
释义 | 库木孜,是柯尔克孜族弹拨弦鸣乐器。译名还有考木兹。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乌恰、阿克陶、阿合奇、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等地。 简介库木孜,又称考姆兹,柯尔克孜族弹弦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等地。 用整块杏木、柳木挖制,全长90厘米。琴头无饰,一侧置三轴。琴杆细长、无品。音箱宽20厘米,面板用松木,上部开直径1厘米圆形音孔,下置梨木琴码。天山南部的库木孜音箱扁平,呈葫芦形;帕米尔山区的库木孜音箱为长六方形,上宽下窄。张三条丝弦,按四或五度定弦g、d1、g或c、g、d1,音域c—e2。 形制结构库木孜外形与蒙古族古老的弹弦乐器火不思相似,但形制上与火不思已有了较大差异。民间传统的库木孜,用整块杏木挖制而成,使用羊筋弦。特克斯等天山地区的库木孜,共鸣箱呈扁平的葫芦形;而阿图什、乌恰等帕米尔山区的库木孜,共鸣箱则为不等边扁六方形,上窄下宽,上边与琴颈相接,下边则为琴尾。现代库木孜,由共鸣箱、琴头、琴颈、弦轴、琴马 和琴弦等部分构成。常使用杏木、桑木和白松制作,琴体全长88厘米。共鸣箱扁而平,呈葫芦形,由面、背、框板胶合而成,面宽20厘米。头、颈用一块木料制成,琴头无饰,弦槽后开,左侧置三个弦轴,琴颈细长,正面为按弦指板,不设品位。音箱背、侧板用杏木或桑木为之,其上蒙以松木面板,上部开有一个直径1厘米的圆形小音孔。琴弦由弦孔中穿出,通过面板中间的梨木琴马,系于下端的尾柱上。 历史库木孜,历史悠久。库木孜与蒙古族的火不思同源,都是中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人民创制的弹弦乐器,库木孜即火不思的谐音。相传西汉时期,王昭君嫁与匈奴呼韩邪单于为妻,胡人珍视王昭君的琵琶,仿制的新乐器又不相像,始有“浑不似”之名。宋代俞琰《席上腐谈》:“王昭君琵琶坏肆,胡人重造,而其形小,昭君笑曰:’浑不似‘,今讹为和必斯”。1905年,在新疆吐鲁番招哈和屯发掘的唐代高昌古画中,有一儿童抱弹长颈勺形乐器的图像,与库木孜较为相似。表明早在唐宋时期,库木孜已在我国西北地区流行。 演奏方法演奏时,将琴身斜置于胸前,左手持琴颈按弦,右手用拇指、食指弹拨琴弦,或用五指轮奏。库木孜的定弦,因地区和所奏乐曲的不同而有异,阿图什、乌恰、阿克陶、阿合奇等帕米尔山区有七种定弦法,特点是外弦为高音、音高不变,中、内两弦随乐曲的调式而变化,定弦为:c、g、c1,c、f、c?1,g、g、c1,f、bb、c1,f、f、c1,g、bb、 c1,f、g、c1等;在特克斯等天山地区有六种定弦法,特点是中弦为高音、音高不变,内、外两弦则可改变,定弦为:f、c1、f,g、c1、g,g、c1、f,bb、c1、f,f、c1、g,c、c1、f等。定弦的多样化,是游牧民族音乐的显著特色,表明库木孜对各种乐曲都能适应。音域c—e2。音色清亮而柔和。演奏技法除传统的以外,还吸收了哈萨克族东布拉、维吾尔族独它尔等多种弹弦乐器的技巧,右手有弹、挑、勾、提、扫、拂、抹、滚等,左手有按、滑、吟、揉、泛、点等,奏法达30余种,并创造了用手的各部位触弦,或将琴身倒置,或抵住两 肩、头部、背后反弹等,真是丰富多彩。库木孜可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为民歌、说唱伴奏。柯尔克孜人民最喜欢边弹边唱的表演形式,即“库木孜弹唱”,除弹前奏、间奏和尾声外,中间的多段歌唱也要由库木孜伴奏衬托。 民间习俗柯尔克孜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 勤劳勇敢的柯尔克孜人民,主要聚居于新疆西南部,据清代文献记载已有二千多年历史,清代被称为“布鲁特”,意为高山居民。能歌善舞的柯尔克孜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除了弹弦乐器库木孜外,还有人们喜闻乐见的拉弦乐器克亚克,气鸣乐器鹰骨笛,体鸣乐器铁簧、锣和钹等。每逢节日,牧民群众和民间乐手就会聚集在一起,举行生动活泼的库木孜演奏比赛,比弹奏技巧的高超,比弹唱旋律的优美,比乐曲创作的新颖。牧民得到娱乐,乐手得到提高。 收藏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收藏库木孜一件。桑木制,音箱为扁葫芦形,上蒙松木面板,全长90厘米、面宽19厘米。面板中部开有一圆形小音孔,面、背板边部有黑色双线饰缘。琴头尖顶、方柱形,弦槽后开,左侧置三个T形琴轸。琴颈细而长,其面为指板、无品。三条丝弦从山口上方的三个弦孔中穿出,下端系于木制尾柱上。通体施以透明漆饰,木纹清晰,外表美观。已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 传统乐曲传统乐曲较多,每首都有标题和故事情节。著名的独奏曲有《夜莺曲》、《松树上的啄木鸟》、《枣骝马驹》、《愿望》、《白鹿》、《劝告》、《声克拉玛》、《倒弹曲》 和《库尔满别克》三部曲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