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苦竹
释义

苦竹为禾本科植物,植株呈小乔木或灌木状。竿高3-5米,粗1.5-2厘米,直立,竿壁厚约6毫米,幼竿淡绿色,具白粉,老后渐转绿黄色,被灰白色粉斑,竿散生或丛生,圆筒形。该植物的嫩叶、嫩苗、根茎等均可供药用,夏、秋季采摘,鲜用或晒干。中药名分别为:苦竹叶、苦竹笋、苦竹茹、苦竹沥、苦竹根。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清痰等功效。

中文学名:苦竹(峨眉植物图志)

拉丁学名:Pleioblastus amarus (Keng) Keng f.

别称:伞柄竹(中国树木分类学补编)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禾本目

亚目:须叶藤亚目

科:禾本科

属:大明竹属

形态特征

节间圆筒形,在分枝一侧的下部稍扁平,通常长27-29厘米,节下方粉环明显;节内长约6毫米;竿环隆起,高于箨环。

箨环

箨环留有箨鞘基部木栓质的残留物,在幼竿的箨环还具一圈发达的棕紫褐色刺毛;竿每节具5-7枝,枝稍开展。箨鞘革质,绿色,被较厚白粉,上部边缘橙黄色至焦枯色,背部无毛或具棕红色或白色微细刺毛,易脱落,基部密生棕色刺毛,边缘密生金黄色纤毛;繸耳不明显或无,具数条直立的短繸毛,易脱落而变无繸毛;箨舌截形,高约1-2毫米,淡绿色,被厚的脱落性白粉,边缘具短纤毛;箨片狭长披针形,开展,易向内卷折,腹面无毛,背面有白色不明显短绒毛,边缘具锯齿。末级小枝具3或4叶。

叶鞘无毛,呈干草黄色,具细纵肋;无叶耳和箨口繸毛;叶舌紫红色,高约2毫米;叶片椭圆状披针形,长4-20厘米,宽1.2-2.9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或宽楔形,下表面淡绿色,生有白色绒毛,尤以基部为甚,次脉4-8对,小横脉清楚,叶缘两侧有细锯齿;叶柄长约2毫米。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具3-6小穗,侧生于主枝或小枝的下部各节,基部为1片苞片所包围,小穗柄被微毛。

小穗

小穗含8-13朵小花,长4-7厘米,绿色或绿黄色,被白粉;小穗轴节长4-5毫米,一侧扁平,上部被白色微毛,下部无毛,为外稃所包围,顶端膨大呈杯状,边缘具短纤毛;颖3-5片,向上逐渐变大,第一颖可为鳞片状,先端渐尖或短尖,背部被微毛和白粉,第二颖较第一颖宽大,先端短尖,被毛和白粉,第三、四、五颖通常与外稃相似而稍小;外稃卵状披针形,长8-11毫米,具9-11脉,有小横脉,顶端尖至具小尖头,无毛而被有较厚的白粉,上部边缘有极微细毛,因后者常脱落而变为无毛;内稃通常长于外稃,罕或与之等长,先端通常不分裂,被纤毛,脊上具较密的纤毛,脊间密被较厚白粉和微毛;鳞被3,卵形或倒卵形,后方一片形较窄,上部边缘具纤毛。

花药

花药淡黄色,长约5毫米;子房狭窄,长约2毫米,无毛,上部略呈三棱形;花柱短,柱头3,羽毛状。成熟果实未见。笋期6月,花期4-5月。

生态环境

生于向阳山坡或平原,多为栽培。

生态习性

适应性强,较耐寒,喜肥沃,湿润的砂质土壤。

地理分布

主产于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省。

应用价值

苦竹材质细密坚韧,声学特性好,是制作民族管乐器箫、笛子等的上佳材料。

药用价值

中药名:苦竹叶、苦竹笋、苦竹茹、苦竹沥、苦竹根。

中药名 药用部位 性味 功效

苦竹叶 以植物的嫩叶入药 苦;寒 清心;利尿;明目;解毒。

苦竹笋 以植物的嫩苗入药 苦;寒 清热除烦;除湿;利水。

苦竹茹 以植物的茎秆除去外皮后刮下的中间层入药 苦;凉 清热;化痰;凉血。

苦竹沥 以植物的茎秆经火烤后流出的液汁入药 苦;寒 清火;解毒;利窍。

苦竹根 以植物的根茎入药 苦;寒 清热;除烦;清痰。

注:药用详述,见百度百科相关专条。

其它用途

该种篾性一般,当地用以编篮筐,竿材还能作伞柄或菜园的支架以及旗竿、帐竿等用。

笛、箫的制作材料一般为苦竹和紫竹,而苦竹则比较适合用来制作梆笛,声音清脆洪亮,有浓郁的北方特色。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 19:5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