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口吻 |
释义 | 词语·口吻拼音:kǒu wěn 基本解释1. 嘴唇;嘴。 2.某些动物头部向前突出的部分。 3. 说话时流露出来的感情色彩。 玩笑的口吻 4. 口音;腔调。 听你说话,分明是天津口吻 5.口气。 例如:(1)诗稿原样退回,骚塞还以傲慢的冷冰冰的口吻训诫她。——《小草和大树》 (2)几个朋友用嘲弄的口吻问他是否还想去那个山洞走一趟——《汤姆索亚历险记》 详细解释亦作“ 口脗 ”。 释义:1.嘴唇;嘴。【出处】:晋 成公绥 《啸赋》:“随口吻而发扬,假芳气而远逝。” 唐 刘禹锡 《上中书李相公启》:“言出口吻,泽濡寰区。” 【示例】: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验各种死伤法》:“口脗两角暨胸前有涎滴。” 释义:2. 腔调;口音。【出处】: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下·宾白》:“凡作传奇,不宜频用方言,令人不解。近日填词家见花面登塲,悉作 姑苏 口吻,遂以此为成律。” 【示例】:《儿女英雄传》第五回:“听你说话,分明是京都口吻。”参见“ 口音 ”。 释义:3. 口气。【出处】:邹韬奋 《谁的遗憾?》:“这似乎不像是互表歉意的口脗吧。” 【示例】:茅盾 《昙》五:“父亲的口吻开始严厉了,虽然最后一句的调子又转为柔和。”参见“ 口气 ”。 更多解释亦作“ 口脗 ”。1.嘴唇;嘴。 晋 成公绥 《啸赋》:“随口吻而发扬,假芳气而远逝。” 唐 刘禹锡 《上中书李相公启》:“言出口吻,泽濡寰区。”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验各种死伤法》:“口脗两角暨胸前有涎滴。” (2).腔调;口音。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下·宾白》:“凡作传奇,不宜频用方言,令人不解。近日填词家见花面登塲,悉作 姑苏 口吻,遂以此为成律。”《儿女英雄传》第五回:“听你说话,分明是京都口吻。”参见“ 口音 ”。 (3).口气。 邹韬奋 《谁的遗憾?》:“这似乎不像是互表歉意的口脗吧。” 茅盾 《昙》五:“父亲的口吻开始严厉了,虽然最后一句的调子又转为柔和。”参见“ 口气 ”。 英文翻译1.a tone of speech; a turn of expression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