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科索沃战争
释义

科索沃战争是由科索沃危机引发的,而科索沃危机则根源于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解体。后由黑山和塞尔维亚组成的南联盟共和国,反对科索沃独立。致使双方矛盾加剧。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干预下,对南联盟实施军事打击。结果以南联盟战败而告终。

历史根源

作为东欧剧变的组成部分,1945年成立的南斯拉夫联邦于1991年迅速解体。1991年6月25日,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率先宣布脱离联邦而独立;1991年10月15日和11月20日,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和马其顿亦先后宣告独立;1992年4月27日,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宣布联合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这样,原南斯拉夫联邦分裂为5个独立国家。

在南联邦解体过程中,由于领土、财产和利益分割上的矛盾以及原本存在的民族纠纷和宗教冲突,各共和国间和各国内的不同民族间先后发生规模不等的战争,其中最严重的内战发生在波黑境内,并涉及其周边的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1992年3月,因国家的独立地位进行全民公决而触发的波黑穆斯林、克罗地亚族和塞尔维亚族之间的冲突在外部势力的支持下(波黑塞族得到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支持,克族得到克罗地亚共和国支持,穆斯林得到各伊斯兰国家支持)愈演愈烈,最终形成长达三年半以上的全面内战,死亡人数超过25万。直至1995年11月21日,打得精疲力竭的各方才在美国的干预下于美国俄亥俄州的代顿空军基地签署了和平协议。代顿协议并没有平息南联邦解体带来的动荡,波黑战争结束后,民族冲突的热点很快转移到南联盟境内,科索沃危机成为世人关注的中心。

背景

科索沃位于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西南部,面积10887平方千米,与阿尔巴尼亚、马其顿相邻,人口200余万,其中90%以上是阿尔巴尼亚族。在南斯拉夫联邦时期,科索沃是塞尔维亚共和国内的自治省,但这个地区始终存在着要求更高程度民族自治的潮流。1980年铁托逝世后,以独立为目标的科索沃民族主义运动逐步兴起,并得到阿尔巴尼亚的支持。

在这一背景下,阿族与塞族的矛盾日益尖锐,冲突时有发生。1989年2月27日,当时担任塞尔维亚共产党领导人的米洛舍维奇为了压制阿族的民族主义运动,宣布取消科索沃的自治省地位,由此更激发了阿族的对抗情绪,阿族与塞族的冲突趋向激烈,塞尔维亚当局对阿族的镇压也随之升级。

进入90年代后,阿族的民族主义运动进一步高涨,于1992年5月自行组成议会和行政机构,还选举民主联盟领导人鲁戈瓦为“科索沃共和国”总统,形成了与塞族政权并行的另一个政权。

1996年,阿族激进分子成立武装组织“科索沃解放军”,开始了运用暴力手段的分离运动。面对阿族人的反抗,米洛舍维奇为首的南联盟和塞尔维亚当局采取强硬镇压措施,派遣大批塞族军队和警察部队进驻科索沃,试图消灭“科索沃解放军”。这样,在波黑战火逐渐熄灭的同时,科索沃的战火却越燃越旺,1997年以后不断发生武装冲突事件,伤亡人员日趋增多,约30万人流离失所,沦为难民。科索沃危机的发展使代顿协议后力图控制巴尔干局势的美国等西方国家感到不安,它们不能容许南联盟的行为干扰冷战后世界新格局的构建,同时它们也图谋借这一危机的处理排除东南欧地区最后一个被西方体系视为异己的米洛舍维奇政权。

因此,从1998年底起,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开始介入科索沃危机,北约与南联盟的矛盾逐渐成为主要矛盾。

起源

1999年2月6日,在美国和北约的压力下,塞尔维亚科索沃阿族代表在巴黎附近的朗布依埃举行和平谈判,谈判的基础是美国特使希尔草拟的方案。

该方案的主要内容是:尊重南联盟的领土完整,科索沃享有高度自治,南联盟军队撤出科索沃,“科索沃解放军”解除武装,按当地居民人口比例组成新的警察部队维持治安,北约向科索沃派遣多国部队保障协议实施。

这个方案对双方来说都难以接受,阿族坚持要最终走向独立,并且不愿解除武装,南联盟则不同意科索沃获得自治共和国的地位,亦反对北约部队进驻科索沃。但是,主持谈判的美国和北约表示,这个方案的80%内容不许改变,必须接受,否则拒绝的一方将受到惩罚,其中对南联盟而言将遭到北约的军事打击。在谈判陷入僵局后曾一度休会,3月15日复会,阿族代表于18日签署了协议,但塞尔维亚方面仍然拒绝签字。3月19日,北约向南联盟发出最后通牒。3月24日,北约发动了对南联盟的空中打击,科索沃战争爆发。

大事记

科索沃战争主要以大规模空袭为作战方式。连续78天的轰炸给南联盟造成了重大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也造成了许多无辜平民(包括阿族难民)的伤亡。

.

1999年5月8日,北约战机使用导弹,从不同方向悍然袭击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导致3位中国记者牺牲、多人受伤和馆舍的毁坏,制造了世界外交史上罕见的重大事件,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激起了海内外中国人的极大愤慨 与海湾战争不同,北约这次战争行动没有得到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违反了《联合国宪章》,在国际关系史上开创了一个危险的先例。

.

从海湾到科索沃,八年弹指一挥间。然而,正是在这一挥之间,人类文明的许许多多最新成果成了军火商们大发其财的工具。在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的高技术武器只占所用武器的10%左右,而北约这次空袭南联盟的高技术武器几乎达到100%。从游弋在亚得里亚海的航空母舰,到幽灵般掠过长空的隐形战机,一批又一批高技术武器粉墨登台,悲伤的科索沃则成了这些新武器的试验场。

在太空力量上,此次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部队使用航天武器的规模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北约用50多颗卫星直接参加了针对南联盟的军事行动,为其战斗行动提供保障。属于美国中央情报局的2颗雷达成像军事侦察卫星、3颗传送图像和数据的卫星和另外3颗轻型卫星也加入了情报保障行列。除侦察卫星外,北约还动用了大量的气象卫星,包括美国空军军事气象卫星、4颗观测海洋和大气的气象卫星和2颗欧洲气象卫星。美国全球卫星系统的24个航天器以及各种通讯和数据卫星也在为打击南联盟的军事行动提供信息支援。事实上,南联盟上空已经被北约大批军事卫星密织起一张太空数据网。

从空中力量看,北约在空袭一开始就集中了460架先进作战飞机对付南联盟空军的170架老旧作战飞机,后来更是增加到1200架,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有绝对的优势,是所谓“第四代”航空兵器与“第二代”航空兵器的较量。美国空军中最先进的B-2隐形战略轰炸机、B-1远程战略轰炸机以及F-117隐形战斗轰炸机全部投入战场。特别是价值22亿美元的B-2隐形轰炸机首次投入实战,格外引人注目。据美国军方透露,这种世界上最昂贵的隐形战略轰炸机是从美国本土的怀特明空军基地起飞,经过4次空中加油到达作战区域的。

北约的大规模空中作战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正是因为它完全掌握着制天权、基本上掌握着制空权和战场制信息权,并且形成了信息与火力一体化的作战系统。北约多次增调EA-6B电子干扰战机和能发射“哈姆”反辐射导弹的战斗机,就是为了夺取制信息权。而精确制导武器,靠的是预侦察获取的目标信息和投射过程中以实时信息进行导航、定位和主动寻向的。

毫无疑问,科索沃战争是现代战争的最新版本。它告诉我们,现代战争不再是传统的陆、海、空三位一体的战争,而是陆、海、空、天、电一体的多元空间的战争。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迅猛发展,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战争将成为未来战争的主导形式。

回望南联盟上空的浓浓阴云,不由得让人感到一种莫大的悲哀。本应为人类造福的科学技术竟能移植到了血雨腥风的战场,凝聚着人类智慧的现代化武器成了强盗恃强凌弱的工具。北约19个国家中有13个国家(美、英、法、德、意、加、荷、挪、比、土、葡、西、丹)直接参加了对南联盟的空中打击,投入飞机1200架,出动32000多架次,炸毁铁路12条、桥梁50多座、民用机场5个以及大量基础设施,致使80多万难民流离失所,昔日美丽的南斯拉夫变得满目疮痍。

然而,弱小的南斯拉夫在武器装备处于明显劣势的情况下,还是利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与敌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对抗,并以击落F-117隐形战斗机的事实,打破了高技术武器不可战胜的神话。尽管南联盟在军事上最后失利,但塞尔维亚人那不屈的民族精神已经深深刻在全世界人民的心里。

国际安全的巨大阴影

尽管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地发生过多起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但还没有哪一次能像燃烧在科索沃的战火一样,如此强烈地震撼着战后的国际秩序和安全格局。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在未经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对一个主权国家肆无忌惮地进行了长达70多天的狂轰滥炸,其轰炸目标也步步升级,不仅由军事目标发展到非军事目标,而且丧心病狂地轰炸了我国驻南联盟使馆。这是国际关系史、外交史、战争史上罕见的暴行,是对国际关系准则的粗暴践踏。

军事集团具有对抗性和排他性,历来是战争的发动机。冷战时期,美国在欧洲建立了北约这个庞大的军事集团,在亚洲通过《美日安保条约》建立了美日军事同盟。冷战结束后,作为冷战军事遗产的美苏两个军事集团本应寿终正寝。但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却变本加厉,极力推动这个冷战机器向美国全球霸权工具转变。在欧洲,美国推动北约扩大组织成员、扩大军事活动范围、扩大军事功能,逐步把北约变成了美国火中取栗的工具。在亚洲,美国促使美日军事同盟由本土防御向积极干预“周边事态”转变,由防御性行动向先发制人的所谓预防性行动转变。不难看出,这两大军事集团的性质已经发生了质变,对世纪之交的国际安全形势已经和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国际观察家们认为,科索沃战争不过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推行其所谓的“新战略概念”的试验场。今年4月25日,北约首脑会议通过了美国一手炮制的新的《联盟战略概念》。其核心内容是:在继续坚持“集体防御”的同时,捍卫所谓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观”。为确保欧洲--大西洋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北约可以在其成员国以外地区采取国事干预行动,包括对付恐怖活动、民族矛盾和地区冲突等一切被认为是可能危及北约安全的威胁。经过这次战略调整,美国企图独霸全球的野心一览无余。

作为北约新战略概念的一次预演,科索沃战争的严酷事实表明,冷战虽然结束了,但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非但没有消失,反而在新的条件下呈现出进一步膨胀的势头,影响世界战略格局的各种力量远未形成相对均衡的态势,一些国家或国家集团还不能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充分显示自己的独立性,多极化所必需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制衡关系在短时间内还难以形成。美国一方面尽力将欧洲、日本纳入自己的单极霸权体系,另一方面加强对俄罗斯和中国的挤压与遏制。冷战后各大国间发展良性关系的势头,如中美、俄美、俄欧、中日关系的发展等,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不排除出现暂停甚至倒退的可能。

这些新的变化虽然不能改变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主题,但已给世界安全格局造成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表现为:一是动摇了二战后建立起来的以联合国会为核心的国际安全体系。在缺乏有效战争制约力量和制约机制的情况下,局部战争和军事干涉发生的频率有可能提高,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主宰国际事务的趋势有可能增强。

二是有可能引发或激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民族、宗教等方面的矛盾。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维护人权的幌子,散布所谓“人权高于主权”的谬论,肆意干涉别国内政,把主权国家的内部事务国际化,将“科索沃模式”强加给世界,有可能导致被干涉国及其所在地区的各种矛盾进一步复杂化。一些国家的民族分裂势力也有可能进一步抬头,成为影响这些国家生存与发展,导致世界不安宁的一个重要根源。

三是将刺激以高新技术武器装备为重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美国及北约为推行霸权主义,谋求军事实力的绝对优势,将会继续加大军备投入;一些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更希望尽快得到高技术武器,以保卫国家的安全与利益。这种武器竞赛的循环发展,给未来世界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因此,在21世纪初,世界和平将相对的、不稳定的、脆弱的,甚至不排除和平发展的大趋势发生局部的、暂时的停滞、曲折和倒退可能。多极化的发展作为一个历史进程,可能比预想的要更加复杂,21世纪初期将可能是“一超称雄、多元纷争”的局面。

然而,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和平与发展仍将是21世纪的时代主题。特别是由于全球化与社会信息化的加速发展,各国利益上的依存度日益加深,社会政治生活联系的紧密度与透明度日益提高,世界性战争将受到越来越大的制约。美国逆历史潮流而动,必将受到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的坚决反对。

打赢下一场战争的启迪

如果说海湾战争是最后一次工业化时代的战争,这次是可称得上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时代的战争。其对世界各国未来军事战略、军队建设和武器装备的发展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1991年的海湾战争进行了43天,其中多国部队38天高强度的空袭不仅彻底摧毁了伊军的防空体系,而且瘫痪了伊军的作战能力,为最后100个小时的地面进攻全歼伊军精锐创造了良好条件。1995年,北约对波黑塞族武装10天的空中打击,迫使塞族被迫按照北约的要求撤出了瓦尔特曾经拼死保卫过的萨拉热窝。1998年,4天的“沙漠之狐”行动使伊拉克仅存的一点战略基础设施遭到了进一步的毁灭性打击。两个多月来,南斯拉夫在北约不间断的空袭下,大量战略和基础设施被摧毁。外电甚至形容凶残的北约要把这个本来就不太富有的巴尔干国家“炸回到石器时代”。这些战争和军事行动表明,未来战争中,空袭不仅是战争初期的首要作战样式,而且还将贯穿于战争的全过程,甚至成为一种完全独立的战争模式。

从此次北约军事行动可以看出,较之工业时代的战争,空袭战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以精确打击武器为核心的现代高新空中兵器具备了精确点杀伤能力,可对目标实施命中精度达10米级甚至米级的精确打击,一定程度上可以取代地面近距炮火的作用。二是打击范围广,不受传统意义上的前沿和后方限制,直接对敌各种战略重心发动致命性的攻击,瘫痪其发动战争的能力。三是具有全天候、全天时、快节奏、机动灵活的优势,作战速度之快,远程攻击与近程打击手段运用之灵活,是地面部队难以比拟的。四是具有多维作战能力,可充分利用空、地、海、天四维空间优势,对敌发动多维同时攻击。这些特点,势必会成为未来世界各主要军事强国力争获取的优势,也必将成为其军队未来优先发展的重点。

面对强敌如此巨大的空中“非对称力量优势”,强大的反空袭能力就应成为防御方发展的目标,核心是制空权的争夺。此次军事冲突中。南联盟军队的一些成功战法,就为各国军队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面对装备和技术绝对优于自己的敌人,南军采取了化整为零、分散隐蔽,深挖洞穴、保存自己,隐真示假、灵活出击等战术,极为有效地保存了力量。特别是南防空部队采取的灵活机动战术,使北约打了两个多月后,仍未掌握绝对制空权,空袭飞机只能在高空投弹,始终不敢压低高度,极大限制了其对南军地面部队和目标的打击能力,然而,迫于能力与装备限制,南军采取的战术基本上还是被动的,只能拖延北约作战的时间,尚未形成打防结合的完备作战体系,尚不能主动制敌于死地。因此,要掌握制空权和战争主动权,就必须有主动克敌或使敌不敢轻易言打的“非对称”手段。这将成为未来世界各国在防空甚至整个军队建设中的又一重点目标。

古往今来,重大科学技术进步都会对军事产生全面的影响,会使某些特定的军事能力得到显著加强。火药的发明,使大刀长矛让位于火枪和火炮,飞机的发明使战场从地面和海洋扩大到了空中,原子核裂变技术使广岛和长崎在热核爆炸中化为了一片灰烬,精确制导技术使美国的巡航导弹像长了眼睛一样在巴格达和贝尔格莱德的高楼大厦中穿梭往来。在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今天,不善理解和运用现代高新技术的军队,将无法与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起来的军队相抗衡。落后就要挨打,这已为海湾战争以来的多次地区性冲突所证明。

在海湾战争的空袭作战中,多国部队共向伊拉克投弹20万吨,其中精确制导武器的比例不足10%,而其作用却是巨大的,对伊军主要战略目标的打击几乎完全是由此类武器完成的。F-117隐形战斗机仅占美军作战飞机总量的2%,但却完成了40%的重点目标打击任务,“夜鹰”在巴格达密集的防空炮火中自由飞翔的镜头,至今人们仍历历在目。在此次对南军事打击行动中,美军高新技术兵器的应用则更加广泛,作用也更加突出。南斯拉夫成了各种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试验场,美军动用了其已正式列装的全部高新技术兵器。迄今,精确制导武器占北约全部打击兵器的90%以上。除卫星精确制导武器外,还使用了破坏力极强的激光制导穿地弹、集束弹,和破坏供电系统的石墨、碳纤维炸弹,以及破坏通信指挥系统的电磁脉冲炸弹。从所使用的高技术装备和现代武器技术发展趋向来看,未来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主要发展方向将更加精确化、远程化、智能化和系统化。未来战争将达到“发射了就不管”的高级水平,使战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打窗户式的战争”,进攻方如同神兵天降,防御方则晕头转向。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高技术武器在对硬目标打击能力方面,已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过去只有热核武器才能达到的效果。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巨大作用昭示着,它将成为21世纪各国军队竞相争夺的制高点。

巴尔干的战火虽然现在已硝烟散去,但它留给人们的是更多地思考。世界要和平,人类要生存,但仅靠外交谈判是挡不住侵略者的坚船利炮的,还必须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作后盾。我们既要会文攻,更要有武攻。

战争收尾

签署和平协议

在北约空袭的巨大压力下,经过俄罗斯、芬兰等国的斡旋调停,南联盟最终软化了立场,6月2日,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接受了由俄罗斯特使切尔诺梅尔金、芬兰总统阿赫蒂萨里、美国副国务卿塔尔博特共同制定的和平协议,该协议在坚持原朗布依埃方案基本内容的同时,强调了通过联合国机制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并对此作了具体规定。根据这个协议,进驻科索沃的多国部队将按照联合国宪章精神建立,科索沃未来自治地位的确切性质将由联合国安理会决定,难民返回家园的安排也将在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的监督下实施。6月3日,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议会通过了接受上述协议的决议。6月9日,北约代表和塞尔维亚代表在马其顿签署了关于南联盟军队撤出科索沃的具体安排协议,南联盟军队随即开始撤离科索沃。6月10日,北约正式宣布暂停对南联盟的空袭。同一天,联合国安理会以14票赞成、1票(中国)弃权通过了关于政治解决科索沃问题的决议。历时两个半月的科索沃战争至此落下帷幕。

俄罗斯先下手为强

在南联盟军队撤出科索沃之后,入驻科索沃的国际维和部队该由哪些国家组成?俄罗斯同北约一直在这个问题上争执不休。俄方最终选择先下手为强,拿下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斯利季奇机场。1999年6月11日晚间,驻扎在波黑的俄罗斯维和部队突然接到高层命令:集合200名空降兵,向普里什蒂纳(当时南联盟的科索沃省首府)的斯利季奇机场急行军,抢在北约部队之前占领机场,并立即在那里布防。据说,当时担任俄安全会议秘书的普京,主导着这次“飞夺斯利季奇机场”行动,但这一说法尚未获证实。接到命令后,俄军官阿列克谢立即点齐200名最为精干的空降兵,然后开始准备轻型吉普车、武器装备和必要设备与给养。很快,一切准备就绪,指挥俄军这次行动的扎瓦尔金将军一声令下,一众车辆带着精锐士兵朝普里什蒂纳奔驰而去。俄军很快便来到了波黑边界。在那里,他们遇到了守卫边界的美国士兵。但这支车队无视美国人的存在,闯过哨卡,继续朝普里什蒂纳狂奔。俄军军官阿列克谢事后才得知,直到俄军这次闯关,北约方面才知道俄军已开始行动。尽管守卫边境的美国士兵只是向上面报告了俄军的人数、装备和前进方向,但高层立即就猜到俄军的剑锋所指。很快,一支英国部队也急忙从驻地集结出发,从另一个方向赶往普里什蒂纳。就这样,俄英两支部队展开了一场速度的较量。几个小时后,俄军已抵达斯利季奇机场。此时,天还没亮。驻扎在机场的塞尔维亚士兵则热烈欢迎俄军的到来。阿列克谢回忆:“塞尔维亚士兵激动地同我们拥抱,并不断问,‘你们怎么才来,我们等你们好久了。’”当时,这些塞尔维亚士兵都身着平民服装,他们即将把机场移交给北约部队。俄军在行军途中还遇到很多南联盟居民。阿列克谢说:“当他们看出我们是俄罗斯士兵后,竟激动地朝我们欢呼,还向我们抛洒鲜花。”在那些塞尔维亚士兵的帮助下,俄罗斯空降兵迅速部署在机场的各个角落,将整个地区封锁起来。因为他们十分清楚,北约部队马上就会到来。在没有接到新命令之前,他们决不能丢掉这块战略要地。

此时,英军第五空降旅仍在行军途中,他们接到的任务是赶在俄罗斯人之前占领机场。而且命令还称,如果机场已被俄罗斯人占领,就把他们赶走。但这一命令并未详细解释如何把俄军赶走。在俄军占领机场后,英军的运输机终于将第五空降旅送到科索沃山地,其中就包括后来成为英国流行歌星的詹姆斯·布兰特。然后,这支部队开始了向斯利季奇机场的急行军。但是,英国人想快也快不起来,因为他们路上还探测到地雷,只能小心翼翼地前进。在一处隧道里,他们甚至发现未爆炸的炸弹。此外,一些塞尔维亚士兵不时出现在路两旁,但双方并未交火。克服了种种不利因素,英军终于赶到了斯利季奇机场,但出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以逸待劳的俄罗斯士兵。他们已在原地休息了好几个小时,并拿着枪等着英军。

英国人毫不示弱,命令俄罗斯人马上离开,但俄罗斯士兵也毫不退缩,坚决拒绝了英国人的命令。詹姆斯·布兰特说,这支英军当时的指挥官弗里尔无奈之下只好向上级请示,上级的命令竟是立即向俄罗斯人展开进攻。

布兰特称,下达这一命令的是当时北约盟军最高司令、美国人韦斯利·克拉克。布兰特当时以上尉的身份率领一队士兵,接到这一命令后,他们已开始给枪上膛,冲突似乎一触即发。布兰特称,当我们听到克拉克的这一命令时都十分震惊,克拉克的原话是让我们消灭俄罗斯人。但我们作为军人,毕竟无法违抗命令,于是纷纷做好了战斗准备,当时气氛很紧张。布兰特说:“就在我们要展开行动时,我们又接到了另一个命令,它来自北约联军的英军指挥官麦克·杰克逊,他命令我们不要同俄罗斯人发生冲突,告诉我们不要去尝试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负责任。”结局就是,俄罗斯凭借这一让北约无奈的既成事实,成功地得到了自己所希望的国际维和计划。

科索沃独立

科索沃于2008年2月17日正式宣布独立。

科索沃独立虽然在国际社会的预料之中,但依然让人惊爆眼球。因为科索沃的独立打破了1999年科索沃战争所形成的由联合国和北约联合托管(由联合国特派团管理,北约领导的维和部队提供安全保障)的脆弱平衡,使巴尔干地区再次成为欧、美、俄各方势力拉锯角力的热点,不啻于激活了这个休眠多年的欧洲火药桶。科索沃是1999年科索沃战争留下的政治畸胎,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在未得到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打着“防止科索沃人道主义危机”的旗号,以武装打击逼迫前南政府签订城下之盟的结果。科索沃战争也击碎了俄罗斯以拥抱资本主义回到欧洲大家庭的梦想。所以,科索沃战争表面看去是美欧为首的北约和塞尔维亚的直面交锋,实际上是北约对俄威慑性地杀鸡儆猴。科索沃战争之后,俄罗斯面临着北约东扩、欧洲TMD(战区导弹防御计划,Territorial Missile Defense)、颜色革命等连番挑战,逼迫普京总统直接同美欧摊牌。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造成了俄罗斯和美欧的尖锐对立,一个分裂的欧洲和危险的欧洲展现在国际社会面前。

两种文明的冲突

一方面,美欧对决使欧洲内部的民族宗教矛盾明朗化。一般认为,白种人的欧洲同属于基督教文明。其实不然,俄罗斯之所以和塞尔维亚站在一起,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共属于斯拉夫民族,科索沃是斯拉夫民族的文化摇篮。因而两国同仇敌忾地坚守科索沃底线有文化和民族情感在内。另一方面,俄罗斯和塞尔维亚同属于东正教。前南分崩离析的过程中,属于天主教的克罗地亚就受到罗马教廷的支持。而在科索沃独立的过程中,同属于东正教的塞浦路斯和希腊也表达反对之意。因此,科索沃独立的负面效应已经开始逐渐发酵,欧盟内部也出现了民族、宗教冲突的苗头。这给致力于欧盟全面整合的欧洲人敲响了警钟。更重要的是,由于普京总统调整了全球战略,在全球范围内和美欧展开了直面交接的政策,美俄开始惊呼“冷战”重来。由于俄罗斯能源对欧洲的战略制约作用,欧盟对俄罗斯处于又惊又怕的矛盾心态中。为了化解俄罗斯的忧虑,北约已经考虑让俄罗斯加入TMD的计划。总之,俄罗斯的国力和1999年相比已是天壤之别。此外,俄罗斯反对科索沃独立的现实因素还包括,眼下美国正酝酿同属斯拉夫民族的乌克兰加入欧盟,而乌克兰则是俄罗斯文化的发祥地。因此,俄罗斯支持塞尔维亚,其实也是对本国命运的惺惺相惜。

美欧矛盾

科索沃独立其实也激活了美欧之间的矛盾。虽然美欧都支持科索沃独立,但在独立进程和方式上却存在不同。美国主张急独,认为“关于时间问题,早解决比晚解决好”(布什总统语)。欧洲则希望同时吸收塞尔维亚和科索沃加入欧盟的方式温和解决科索沃独立问题。这一矛盾其实在科索沃战争之后就有所体现。一方面惊惧于美国军事力量对北约的主导控制,欧洲开始警醒建立独立防卫力量的重要性。在科索沃战争的当年12月份,欧盟赫尔辛基首脑会议上就作出了推动欧洲独立防务建设决定。欧盟计划组建一支5万至6万人的欧洲快速反应部队,以使欧盟有能力在北约不参与的情况下独立实施危机控制、维和以及救援行动。法国前国防部长就认为,科索沃战争是“欧洲觉醒的一个起点,它使欧洲意识到如果想要在国际舞台上特别是在自己所在的大陆上维护自己的政治存在的话,那它就必须拥有自己的防务。” 另一方面,厌倦战争的欧洲人不愿意在欧洲本土和俄罗斯发生直接对抗。尤其美国在欧洲做出部署导弹防御计划(TMD)的决定之后,欧洲各国尤其北欧国家对于深陷美欧冷战式对抗颇为不满。现在的问题是,欧盟的算盘落空,如亲西方的塔迪奇(Boris Tadic)当选塞尔维亚总统后,虽然对加入欧盟充满期待,但是对于科索沃独立却表达出不容置疑的坚定,不仅反对科索沃独立还将降低承认科索沃独立的国家的外交关系。联想到此前和俄罗斯签署的能源合作协议,以及俄罗斯警告乌克兰亲欧将其视作导弹打击目标的信息,俄罗斯不惜和欧盟死掐对决的态势已经形成。因此,科索沃独立,将会造成俄欧相争,美国得利的尴尬局面。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隐形的美欧矛盾可能就会大白于天下。

国际上的负面影响

科索沃独立也并非美、欧、俄、塞、科的私事,对国际形势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首先,美欧等国以意识形态的偏见,先是绕过联合国通过武力侵凌一国主权,继而鼓励分离主义脱离母国的做法成为一种不可宽恕的违反国际法行为。这种由大国集团操纵所谓“民族自决”的做法,将会鼓励其他国家的分离主义效仿,导致全球性的动荡不安。其次,美欧支持科索沃阿族民族自决,却又反对前南地区塞族的民族自觉,体现了美欧一贯的双重标准。这加剧了该地区擦枪走火的危险性。由于巴尔干地区激燃了上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科索沃独立所引发的欧美俄多边矛盾和利益纠葛会不会引发新的冲突,让人忧虑。必须指出,科索沃独立和中国核心国益也有密切关系。在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期间,中国驻前南大使馆被“误炸”,引发中美间一场差点擦枪走火的大危机。现实是,由于中国存在着台湾难题,加之也有外部势力介入,对西方主导的“民族自决”游戏应该有足够的警惕。更重要的是,由于科索沃独立没有经过联合国达成共识,属于自行宣布独立,从国际法的角度讲,也属于不妥行为。由于俄罗斯表达出在联合国内决议否决的立场,同属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中国当慎思以对,在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基础上争取最大利益。

科索沃方面

科索沃总理塔奇表示,在2008年2月17日,“科索沃人民的意志”将得以实现。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纳已出现了海报,海报呼吁人们在庆祝活动期间保持平静。一个用阿尔巴尼亚语写的海报称:“有尊严地进行庆祝,为了一个好的开始,为了科索沃。科索沃欢迎未来。”与此同时,科索沃议会于2008年2月15日举行会议以通过一系列在独立后生效的法律,其中包括确保科索沃塞尔维亚少数民族人口安全的措施。普里什蒂纳的当地报纸称,议员们已奉命在17日呆在普里什蒂纳,以便在接到通知三小时后开会。除了在独立宣言上签名外,议员们还将批准官方印章和国旗。

现状

目前,我国尚未承认科索沃独立,并未与其建交。

表明世界多极化受阻。

表明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企图受挫。

表明世界多极化趋势是长期,曲折的过程。

战争意义

科索沃战争是20世纪末世界格局转型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阶段性标志。

通过这场战争,美国及其西方盟国利用北约组织在推进欧洲地区的整合、实现其主导世界新格局的战略目标方面又迈进了一步。

与此同时,美国在世界其他地区也按其战略部署展开了积极活动,如:在亚太地区,通过修订美日防卫合作指针和研究开发“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扩大美日军事同盟的活动范围和强化其军事打击能力;在中东地区,一方面继续压制伊拉克、伊朗等敌对国家,另一方面竭力主导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和谈进程,以保持在该地区的控制力。

总之,美国正以欧洲为战略重心,以亚太和中东为两大侧翼,逐步构筑起由它主导的全球安全体系。显然,美国和西方联盟的战略及其实践对冷战后世界新格局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从海湾战争开始,经过十年左右的动荡、调整,至科索沃战争,新格局的轮廓构架已露出端倪,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霸权在其中的作用表现得相当明显。

然而,冷战后的世界毕竟不可能变成美国所希望的单极世界,因为在美国霸权提升的同时,发端于两极格局时期的国际政治多极化趋势也在继续发展,而且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包括美国的西方盟国)都不希望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支配力量,所以,多极化必然成为表现国际社会多数成员意志的世界性潮流,这股潮流是美国无法阻挡的。

当然,冷战后新格局基础上的多极化与两极格局基础上的多极化其内涵和表现形式是不尽相同的,如果说冷战时期多极化趋势的主要作用表现在通过对美苏两霸的抑制促进两极格局的瓦解,那么,冷战后多极化趋势的功能主要表现在阻止单极霸权的形成,为一个更具合理性的、力量分布更为平衡的世界新格局提供建设性力量。

科索沃战争的规模虽属局部,但影响却十分深远: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准则受到了粗暴地践踏,联合国的权威大大受损,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开了干涉别国内政的危险先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恣意妄为。战争表明,世界多极化和单极化的斗争从幕后走到了前台,诉诸武力,越来越可能成为美国建立单极格局的主要手段,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成为世界动荡不安和局部战争频出的主要根源。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最主要的任务。

补充说明

科索沃战争是发生在20世纪末的一场重要的高技术局部战争,是美国为了独霸全球、利用北约这个地区组织对南斯拉夫联盟进行的一场非正义、反人道的战争。它的直接导因是科索沃的民族矛盾。

科索沃是南联盟所辖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一个省,面积1.1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20万,90%以上是阿尔巴尼亚族,其余是塞尔维亚族、黑山族等。由于历史原因,科索沃的塞、阿两族长期不和,阿族要求建立“科索沃共和国”,并谋求从南联盟分离出去,最终与阿尔巴尼亚合并。而塞族则将科索沃视为自己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摇篮,不愿放弃那里的一寸土地。阿塞两族针锋相对,互不让步。一些阿族极端分子成立了“科索沃解放军”,号召阿族人起义,并策划了一系列袭击和暗杀事件,使暴力冲突逐步升级。从1998年2月开始,科索沃局势急剧恶化。

科索沃的民族矛盾正好被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所利用。

冷战后,美国希望通过扩大北约的职能范围,使其成为自己独霸全球的工具,在联合国安理会“不听话”的情况下,利用北约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波黑战争和科索沃危机正是北约新战略的“试金石”,通过在波黑、马其顿,随后在科索沃驻军,力争将俄罗斯从其传统的势力范围巴尔干地区排挤出去。同时,肢解南联盟或使其屈服。将整个巴尔干地区完全纳入北约战略体系之中,完成东扩和对俄罗斯的战略挤压。

因此,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从一开始就积极卷入科索沃危机,使其逐渐国际化,并着力对南联盟动武。1999年1月,美国以武力强迫科索沃冲突双方依美国的方案到法国的朗布依埃进行谈判。谈判中,南联盟表示其他条款均可接受,只有北约军队进驻科索沃这一涉及南领土主权的条款不能接受。谈判最终破裂,北约于是迫不及待地对南联盟动武。3月24日,北约以“保护人权”之名,对南联盟发动了代号为“盟军”的空袭行动,将南联盟拖入战争的深渊。

北约的空袭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3月24日到27日,共进行了四轮,目标集中在南联盟的防空体系、指挥和控制中心、军工厂和在科索沃的塞族军队。

3月28日,北约开始了第二阶段空袭,目标转为对北纬44度以南的南人民军地面部队和军用物资进行攻击,企图破坏南的战争机器,迫使南屈服。

4月13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对南联盟的空袭进入第三阶段,扩大空袭范围,增加空袭强度。北约对南联盟境内的所有军事目标进行24小时不间断轰炸;另一方面,为了削弱南联盟人民的抵抗意志,北约还对南联盟的民用设施,如桥梁、铁路、公路、工厂、电视台、通讯系统和电力系统等进行狂轰滥炸。此外,美国还向巴尔干派遣地面部队和“阿帕奇”攻击直升机,为地面进攻作准备。

据统计,北约在这次战争中共派遣飞机1000多架,舰艇40多艘(其中美国约730架飞机、24艘舰艇,北约其他国家约325架)。飞机共出动32000架次,投弹13000吨,使用了大量杀伤性能极强的新式武器,造成南联盟1800多名平民丧生,6000多人受伤,近百万人沦为难民,20多家医院被毁,300多所学校遭破坏,还有50多座桥梁、12条铁路、5条公路干线、5个民用机场被炸毁,39%的广播电视传播线路瘫痪,大批工厂、商店、发电厂被毁,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多亿美元,这一数字超过了南斯拉夫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的损失。至于军人的损失,北约方面虽然宣称南联盟军队有5000人丧生,万人受伤,但南联盟只承认有462名军人和114名警察部队人员在空袭中死亡(战后核查结果表明,南军的实际损失与北约公布的数字相差很大)。

南联盟军民不畏强暴,英勇抗战,击落了包括美国人自诩“击不落”的F117A隐形战斗机在内的61架北约飞机,以及无人驾驶飞机30架、直升机7架、巡航导弹238枚。

以美国为首的、拥有19个成员国的全球最大军事集团,经过78天的狂轰滥炸,使用了包括B——1B和B——2战略轰炸机在内的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付出了约130亿美元的高额战费,竟不能使一个只有10万平方公里的小国屈服,使北约丢尽了脸面。

北约绕过联合国,对一个主权国家大打出手的做法遭到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尤其是北约在5月7日出动B2战略轰炸机、用5枚导弹对我驻南使馆进行袭击,造成3名记者死亡、20多位外交人员受伤、馆舍严重毁坏。北约的这一野蛮暴行遭到了中国人民和世界爱好和平人士的强烈谴责,北约在外交上越来越孤立。迫于压力,北约不得不重新回到联合国的渠道和政治解决的道路上来,6月10日,联合国安理会以14票赞成、1票弃权(中国)的表决结果通过了由西方7国和俄罗斯提交的科索沃问题决议。表决之前,南联盟开始从科索沃撤军,北约宣布暂停对南的空袭。至此,北约对南联盟的空袭结束。6月20日,北约正式宣布结束对南轰炸。

科索沃战争的规模虽属局部,但影响却十分深远: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准则受到了粗暴地践踏,联合国的权威大大受损,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开了干涉别国内政的危险先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恣意妄为。战争表明,世界多极化和单极化的斗争从幕后走到了前台,诉诸武力,越来越可能成为美国建立单极格局的主要手段,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成为世界动荡不安和局部战争频出的主要根源。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最主要的任务。

各家争论

一年前,当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进行狂轰滥炸的时候,西方媒体为战争所造的舆论和宣传几乎是铺天盖地。今天,当这场战争过去一周年之际,西方的少数媒体终于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以事实揭穿了这场战争中的种种谎言。

法国《人道报》:作为战争导火索的所谓“拉察克大屠杀”,实际上根本就没有证据,它只不过是为战争争取支持的一则谎言

北约当初所以发动战争,基本的理由就是科索沃发生了“种族清洗”。法国《人道报》4月15—16日的文章揭露了西方国家一些政要对科索沃受害人数的信口开河:1999年4月,美国国务院宣布50万科索沃阿族人失踪,“人们担心他们已经死了”;一个月后,美国国防部长科恩确认有10万到了服兵役年龄的人失踪,“可能被杀害了”;6月,英国外交部说有万人被害,克林顿也宣称有1万名科索沃人被塞族杀害。从50万到1万,这就是美英官方对于“种族清洗”数字的随意修正。

该报所提供的事实是:1999年9月,一个由西方国家法医组成的小组到科索沃实地考察,结果发现了187具尸体;11月,前南问题国际法庭进行的调查找到了2108具尸体。但是,正如《华盛顿邮报》(2000年3月26日)的文章所指出的,根本不能肯定这些人是死于南联盟的暴行。其中一些人可能参加了战斗,还有一些人可能死于北约的炸弹。这种情况根本说不上是种族灭绝。

中新网2010年05月11日电 据外电报道,塞尔维亚官员10日表示,根据目击证人提供的线索,塞尔维亚战争犯罪公诉人发现了一个集体埋葬坟墓。据认为里面埋葬的是250名在1998-1999年科索沃战争中被杀害的阿尔巴尼亚人,刽子手将他们运送到塞尔维亚秘密埋葬,以掩盖罪行。在一栋小楼与一座新建停车场下发现的这个墓地,是自2001年以来,在塞尔维亚发现的第4座被害阿尔巴尼亚人集体墓地。还有两个集体墓地位于科索沃。在每个坟墓中,大部分尸体均为平民,包括妇女与儿童。自从前塞尔维亚总统米洛舍维奇2000年下台以来,已经在塞尔维亚挖掘出数百名被害阿尔巴尼亚人的尸体,尸体已经被运回到科索沃。

扩展阅读:

1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1931814.html

开放分类:
战争政治历史世界世界现代史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合作编辑者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次
编辑次数:49次
最近更新:2012-04-18
创建者:没事提什么
更多贡献光荣榜

突出贡献者:

ljq513 

辛勤贡献者:

qazedctgb8251 

剑魂飘摇 

zszszszszs00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2: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