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喀什噶尔古城 |
释义 | 疏勒国都改称“盘橐城”,前身即西汉时疏勒城。据近年来史学界考证,盘橐遗址就是今喀什市东南郊的艾斯克萨古城,位于克孜勒河与吐曼河交界的高埠之上,从地理位置上看,这种推测极有可能,不过尚有待进一步证实, 疏勒国……王治疏勒城…有市列”(《汉书·西域传》),这是2100余年前张骞对喀什古城的最早文字记录。疏勒城(今喀什市)的形成无疑还要提前一二百年。至于此城的方位面积,目前尚无可考。 记载自魏晋南北朝至隋代,我国正史上都记载说:疏勒国,有大城十二,小城数十;其都城方五里。这些记载使我们第一次知道了喀什古城的周长面积,但方位却未指明。《新唐书·地理志》中说:“疏勒国……王治伽师城,”又引贾耽《四夷道里记》云:“疏勒镇南北西面皆有山,城在水中;城东又有汉城,亦在滩上,赤河(即今克孜勒河)来自疏勒西葛罗岭,至城西分流,合于城东北。”可知古喀什城在唐代称“伽师”,这一称呼至今仍保留为喀什市最古老的居民区“恰萨”,伽师——恰萨——喀什,其实不过是同音异译。根据《新唐书》的地理描述古喀什城在唐代应在今喀什市东北的汗诺依古城一带。到喀拉汗王朝时期,喀什 噶尔城被称为突厥语的“欧尔达坎特”——王都。据当时的《突厥语大词典》记载:“克孜勒——横穿喀什噶尔的一条河名;吐曼——流经喀什噶尔中部的一条河的名字。”这说明克孜勒河与吐曼河在当时就是喀什噶尔城附近的两条河流,与今日位置很接近;这也说明在喀拉汗王朝中晚期,古城已开始从汗诺依一带向西推移,基本位置应在今吐曼河以北的今飞机场区一带,但面积与城区建设情况尚无资料确证。 确切记载喀什古城基本固定在今址的确切记载,见于贝柳的《克什米尔与喀什噶尔》一书。该书称喀什噶尔旧城原在吐曼河以北,16世纪初被毁后才迁到吐曼河以南。被毁的主要原因除战争外,其次就是喀什噶尔汗国苏丹阿巴拜克日进行过的挖地掘金的荒唐破坏(见《拉失德史》)。1514年叶尔羌汗国推翻阿巴拜克日后,本当定都喀什噶尔,就因为旧城残破不堪使用才迁都叶尔羌(今莎车)。在叶尔羌汗国成立两个多世纪后,据《清朝续文献通考》所记,“国初(即清朝1644年立国后),其酋(指叶尔羌汗国驻喀什噶尔总督)于塞尔满庄(在今喀什市西郊)之东北筑城”。这座城即今喀什市恰萨与亚瓦格两大居民区的范围,城区“不圆不方,周围三里七分余,东西二门,西南两面各一门,城内房屋稠密,街衢纵横”(《回疆志》)。其范围包括今喀什市区东北郊,北临吐曼河;西沿今解放北路;南界为今新华书店南侧的协尔克阿克奥达巷,再延伸至今阿热亚路到东端的阔纳代尔瓦扎巷;东边沿今吐曼路西侧的布拉克贝希直至亚瓦格东端。此城南面与东面原有护城河环绕,今地区电影公司、市税务局、市委大楼与市公安局正设在当年的护城河南岸。古城东面两门,为图休克代尔瓦扎(东洞门)与苏代尔瓦扎(水门)。东部城垣至今巍然屹立;西门在今艾提尕清真寺正东的欧尔达希克路口,当时称欧尔达代尔瓦扎(即皇城大门);南门设在今市委大楼与市公安局之间的路口上,称喀日克代尔瓦扎。 清朝自1760年在喀什噶尔设参赞大臣之后,作为天山以南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徕中心,喀什噶尔城人口激增,旧城区居住不下,开始向今解放路以西拓展。1762年筑徕宁城,与旧城只隔不足1公里。到1839年,徕宁城与旧城之间的地带已全建为民居,清朝驻喀什噶尔阿奇木伯克郡王祖赫尔丁(即史书中所称“阿肯木伯克早敦”)主持了扩城工程,将城西墙移至今尤木拉克协海尔路,与原徕宁城相连,在今老邮电局处新辟南门,称“库木代尔瓦扎”(沙门),南关一带成为繁华的手工业区,形成了以艾提尕大清真寺为中心的一座新城。 1867年,经前来与阿古柏伪政权会谈的沙俄大尉库罗帕特金实地测定,喀什噶尔城周边为8里长的不规则多边形,外有护城河与炮台,比清朝初年已扩展两倍有余。1898年,原徕宁城(后称“月城”)也纳入城圈之内,城围周长已达12里7分,比同时的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城围还长1里2分,其规模堪称全疆之冠。此时,原东城墙未动,北部从今亚瓦格路西口的市九小向西沿今色满路延伸至今喀什海关处,设有一座城门,称英代尔瓦扎(即新门);之后偏南从今公安处西墙绕过,到今农三师四十一团招待所北侧,然后沿今人民西路直达今市委大楼处与旧城南门相接,这一段城城至1949年左右还保持完好,当时的旧喀什城“规模宏大,气象雄伟…城内街市纵横,楼房层列;市场林立,犹如省垣(乌鲁木齐)南关”(《新疆概观》)直至1952年建市之际,在城墙外四周虽有零星扩展,但还是基本保持了1898年的形制;城区面积约2.5平方公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