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北京大学 |
释义 | 北京大学,简称北大,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被公认为中国的最高学府,也是亚洲和世界最重要的大学之一。在中国现代史上,北大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等运动的中心发祥地,也是多种政治思潮和社会理想在中国的最早传播地,有“中国政治晴雨表”之称,享有极高的声誉和重要的地位。 中文名:北京大学 外文名:Peking University(PKU) 简称:北大 创办时间:1898年7月3日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综合 主管部门:教育部 学校属性:211工程, 985工程,研究生院 现任校长:周其凤 知名校友:李克强、白春礼、胡春华、李彦宏 所属地区:中国北京 主要院系:外国语学院、数学学院、工学院、中文系 国家重点学科:125个 硕士点:312个 博士点:259个 院士:70人 主要奖项:1个国家实验室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13个国家级文科重点研究基地25个教育部、卫生部重点实验室76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博士后流动站:39个 旧称:京师大学堂,国立北京大学 世界排名:46(2011) 发展定位:创“世界一流大学” 学校简介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中国近代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北大是中国近代最早以“大学”身份和名称建立的机构,也是近代最早的综合性大学,并催生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学制。北大是中国近代惟一以最高学府身份创立的大学,最初也是当时的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国家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北大传承着中国数千年来国家最高学府——太学(国子学、国子监)的学统,建立之初身兼传统太学制度与现代大学建置的双重身份,既继承了中国古代最高学府之正统,又开创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之先河,可谓“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自建校以来,一直享有崇高的名声和地位。民国元年(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 北大被公认为中国最高学府,同时也是中国综合实力第一的大学,理科、文科、社会科学、新型工科和医科都是它的强项。按照国家重点学科,北大的理科、文科、医科实力均为全国第一。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奠基者,北大诞生了中国高校中最早的数学、物理、化学、地质、计算机、微电子、核物理、心理、农学、医学、中文、历史、哲学、考古、外语、政治、经济、商学、新闻等学科。 北大是近年来国内外各类大学排行榜中获得第一最多的大陆高校。在2011年《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北京大学位列全球第49位,再次蝉联中国内地高校第1。在2011年9月5日发布的最新英国《QS大学排名》中,北大位列全球第46位,蝉联中国大陆高校第1位。2011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的世界大学排行榜,北大总排名为世界第46名,同样蝉联中国内地高校第1位。在2011年世界资讯网(Webometrics)世界大学排名中,北大位列中国高校第1位。西班牙教育部公布的2011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1位。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2012年公布的世界一流大学排行榜中,北大蝉联中国内地高校第1位。2012年中国大学校友会公布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北大蝉联第1位。2011年人大版中国大学排名中,北大再次蝉联第1。另据统计,北大历年录取的各省高考状元以及国际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奥赛金银牌得主人数,均高居全国第一,远多于国内其他所有学校录取人数的总和。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发祥地、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源头之一,以及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根据地之一,北大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北大主校园占地面积3.39平方公里,合5085亩。本专科在校生人数1.4万余人、硕士在校生人数1万人、 博士在校生人数5千余人、 函授生及夜大生7413人、 留学生1016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18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13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北京大学共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4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263个;自2002年至2009年,全国先后三次完成了全部一级学科的评估工作。北京大学共有53次一级学科排名第一,排名为全国前5名的一级学科共72次。其中2007-2009第三次评估中,9个一级学科排名第一,31个一级学科排名前5,名列参评单位前列。 北京大学有诺贝尔奖得主名誉教授1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2位、院士82名(中科院58名+工程院8名+第三世界科学院16名)、21名人文社科资深教授、22名千人计划学者、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4位、长江学者148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58人、国家重点学科81个、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8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2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的数量20个、国家级示范性软件学院一个(排名全国第一),19个附属和教学医院。北京大学图书馆为亚洲最大的大学图书馆,现藏书1046万册,电子图书及期刊逾7亿册。以上指标北大均居全国高校第一。 北大作为中国教育部直属高校,及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系列的重点大学,是国家“111计划”和“珠峰计划”重点建设的名牌大学,亦是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东亚四大学论坛、国际公立大学论坛、九校联盟(C9)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成员。 现任校长周其凤院士、党委书记朱善璐教授。 校容校貌北大校徽校徽突出一个办学理念,即大学要“以人为本”。大学,因大师而大,更因大学生而大。也有人说,上面的是学生,下面的是老师,教师就是要甘为人梯;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要青出于蓝胜于蓝。北大的许智宏校长说,真正的“大”学,学术之大,责任之大,精神之大,尽在其中。许多毕业了多年的北大学生回想起来,都不约而同地提到,北大给学子们最宝贵的是“自由独立,兼容并蓄”的精神。 学风校训学风: 勤奋 严谨 求实 创新 校风: 爱国 进步 民主 科学 校训: ( 北大并无正式的校训。) 历史沿革京师大学堂(1898-1911年) 京师大学堂诞生于戊戌变法时期。光绪二十四年(1898)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正式提出要兴办京师大学堂。同年7月3日,京师大学堂在孙家鼐的主持下在北京创立,最初校址在北京景山东街(马神庙)和沙滩(故宫的东北)红楼(北京五四大街29号)等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打入北京后,京师大学堂遭受破坏。1902年12月,京师大学堂恢复。吏部尚书张百熙任管学大臣。吴汝纶和辜鸿铭任正副总教习,严复和林纾分任大学堂译书局总办和副总办。创办于1862年洋务运动期间的京师同文馆也并入大学堂。1904年选派首批47名学生出国留学。 清末,京师大学堂被直呼为“大学堂”,是全国最高学府和最高教育管理机构,也是中央政府正式承认的第一所大学,是早期学制规定的全国惟一的大学堂。大学堂的第一个办学章程《总理衙门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提到“京师大学堂为各省之表率,万国所瞻仰……各省学堂皆当归大学堂统辖,一气呵成”。中国近代第一个学制《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中规定全国仅设京师大学堂一所大学,“京师大学堂主持教育,宜合通国之精神脉络而统筹之。现奉谕旨一切条规,即以颁行各省,将来全国学校事宜请由京师大学堂将应……京师大学堂本为各省学堂卒业生升入专门正科之地”。中国近代第一个颁布实施的学制《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则认为全国可设多所大学,但暂先仅设京师大学堂一所,“中国地大民殷,照东西各国例,非各省设立大学不可。今先就京师设立大学一所,以为之倡,俟将来各学大兴,即择繁盛重要省分增设,并以渐推及于各省”。 自科举制度和国子监相继取消以后,京师大学堂即成为中国惟一最高学府和最高教育管理机构,也成为科举取士制度的替代品。1904年京师大学堂进士馆开学,招收了最后两批科举进士,即癸卯科(1903年)进士80余名和甲辰科(1904年)进士30余名入学;1905年国子监停办时,一批未毕业的学生直接进入京师大学堂学习。可见,京师大学堂继承并替代了科举制度和国子监,是古代取士制度与高等教育向现代演进的承上启下者。因此,很多学者如胡适、季羡林、冯友兰、周培源、任继愈、萧超然等都认为,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是中国自汉代太学以来国家最高学府的惟一正统继承者,甚至北大的历史可以因此上溯到两千多年前汉武帝设立太学之时。 国立北京大学(1912-1929年) 民国元年(1912)5月,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冠名“国立”的大学,严复出任校长。民国六年(1917),著名教育和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义”,使得北京大学思想解放,学术繁荣,北大从此日新月异。陈独秀、李大钊、朱家骅、胡适等一批重要的历史人物都曾在此时期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鲁迅也在此兼讲师。北大因而成为开风气之先的“新文化运动”中心和多种社会思潮的策源地。北京大学是中国共产主义思想的重要发源地和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的重要基地。北京大学教授“南陈北李”相约分别在南方和北方筹建中国共产党,陈独秀当选为第一届中共中央总书记,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的毛泽东自1935年至1976年去世长期作为中共实际的领袖人物。民国八年(1919)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北京大学等北京多所学校的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罗家伦、江绍原、张廷济为学生运动三个代表,罗家伦起草了《北京学界全体宣言》,随后举行示威游行。军警当场逮捕学生。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朱家骅、胡适、鲁迅当时为了营救学生,不惜发动全国工商界罢工罢市。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得到了各地青年学生和人民群众的同情和支持,学生爱国运动的烈火迅速燃遍全国,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1927-1929年间,北大处于动荡之中,并遭到严重摧残。奉系军阀攫取北京政权后,于1927年悍然宣布取消北大,与北平其他八所国立大学合并为京师大学校。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先将其改为中华大学,复改为北平大学,复改为国立北平大学北大学院。1929年北大宣布自行复校,国民政府于8月6日将北大学院改为国立北京大学。 国立北京大学(1930-1937年) 民国十九年(1930),国民政府首任教育部长、蔡元培先生的高足、曾三度代理北大校长的蒋梦麟开始执掌北大,翌年一月正式就职。蒋梦麟先生在胡适、丁文江、傅斯年等人的配合下,对北京大学的行政和教学制度作了很大变更,拟定了北大长期发展计划,明确“教授治学,学生求学,职员治事,校长治校”的基本方针,对学校工作进行了全面整顿。学校设文、理、法三学院,下设14个学系;蒋校长此次革新的重点在于教师的挑选,其基本想法是对教师只看学术上的贡献,以期将最理想的阵容摆在北大,从而使北大面貌焕然一新。实行教授专任制,聘请了一大批知名教授,设置首批“研究教授”,特别是理学院延揽了一大批一流科学家。使北大理科得到较快发展;制定《国立北京大学组织大纲》,明确办学宗旨为“研究高深学问,养成专门人才,陶融健全品格”。按照美国的大学教育制度,对旧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推行学分制,要求毕业生撰写论文并授予学位。改组北大研究院,设文科、理科、法科三个研究所,推进高等教育的正规化。蒋梦麟注重校舍的建设与扩充,将汉花园以北嵩公府的房地全部买下,多方筹集资金,1931年北大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设立合作研究特款。动工兴建新图书馆、地质馆、灰楼学生宿舍等三大建筑,修建了大操场;理科各系设施得到相当的改善,到1935年,北大已建成实验室40多个,实验仪器6716件,标本15788种,药品及实习用具3100多 件,设备条件居于全国高校前列。 蒋梦麟掌校期间,正是民族危亡内忧外患之时,而经过亡校风波的北大却在教学与科研水平稳步上升,被誉为“北大中兴时期”。“那个时候,大家自然感觉出一种新的兴奋,那就是打定主意,不顾一切,要努力把这个学校办好,努力给北大打好一个坚实可靠的基础。”从1930年到1937年的七年时间里内,蒋梦麟先生一直把握着北大之舟的航向,竭尽智能,总希望把这个学问之舟平稳度过中日冲突的惊涛骇浪。北大得以平稳前进,仅偶尔调整一下帆篷而已。蒋梦麟这位中国现代杰出的教育家功不可没。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37-1946年) 民国二十六年(1937)七七事变以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9月,北京大学奉国民政府令南迁至长沙,与清华大学、天津的私立南开大学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临时大学前往昆明,4月2日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全校设文、理、法商、工、师范五个学院,26个系,由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和秘书主任杨振声组成常务委员会作为全校行政领导机构。民国二十七年(1938)5月4日,西南联大正式上课,次年5月北大研究院在昆明恢复并开始招生,研究生学籍分属三校。西南联大汇聚三校菁华,其阵容在全国首屈一指,可谓大师云集,群星璀璨。极度艰苦的条件下,联大师生和衷共济,弦歌不辍,以刚毅坚卓精神,维系中华教育命脉,坚持教学和科学研究。“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需人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陈芳允、屠守锷、王希季、邓稼先、朱光亚,以及90位两院院士,北大研究院毕业生中也走出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黄昆、国学大师任继愈等杰出学者。“神京复,还燕碣”,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联大三校准备复员北归。 民国三十五年(1946)5月4日西南联大举行结业典礼,光荣地完成了战时大学的历史使命,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史的一个奇迹。 国立北京大学(1946-1949年)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梦麟先生辞去北大校长改任行政院秘书长,国民政府任命胡适出任校长。到任前委由傅斯年任代理校长。傅斯年先生这位五四运动的健将、蔡元培先生的得意弟子,对北大充满真挚感情,长期以来为北大出谋划策,关怀备至。担任史学系教授,民国二十八年(1939)起还亲自担任久负盛名的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长。傅先生此来主要处理伪北大的遗留问题及北大的复原。傅斯年代表北大接收日据时期扶植的伪北京大学,日聘教师一律斥退不用。傅斯年以天才般的办事能力和宏大气魄,尽瘁为北大工作,广延教授,增加数倍之校舍。除把北大迁往南方的图书资料和其它设施运回外,还把北大附近的相公府、东厂胡同黎元洪旧居、旧国会大厦数处力争为北大校产。将原来的文、理、法三院扩充为文、理、法、工、农、医六个学院,使北大成为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为胡适返国担任校长扫除障碍,奠定基础。 民国三十五年(1946)7月胡适先生由美返国,9月正式就任北大校长,致力于北大之全面复兴,“把北大做到最高学府,做成功今日最高的学术研究机关”。是年双十节在国会街北大第四院礼堂隆重举行复校开学典礼。胡适先生以其绝高的威望,延揽名师,可谓济济多士,萃集一堂。聘任汤用彤为文学院长,饶毓泰为理学院长,周炳琳为法学院长,马文昭为医学院长,俞大绂为农学院长,马大猷为工学院长,樊际昌为教务长,陈雪屏为训导长,郑天挺为秘书长,设33个学系(其中医学系下设18科)、两个专修科及独立的文科研究所,学生总数3400多人,恢复了比过去更大的光荣。尤其新组建的工学院,在马大猷先生等人的精心擘画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先后组建机械、电机、土木、建筑、化工五学系,并已开出航空系课程,短期目标是再建立航空系、矿冶系,达到七个学系的建制规模。这对于未来国家工业化建设何其重要,惜时局变更,惨遭中辍耳,但是为后来北大恢复工学院、建筑学院等保留了火种。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夏,胡适校长拟提议在北大组建原子能研究中心,并亲自联系钱三强、何泽慧、胡宁、吴健雄、袁家骝、张文裕、张宗燧、吴大猷、马仕俊等九人,“皆已允来北大”,后因时局变化未果。同年8月下旬,提出“十年高等教育发展计划”,集中国家最大力量培植五所成绩最好的大学。民国三十七年(1948)国立中央研究院首次院士选举,北大10位教授入选,位居全国各高校之首。胡适校长为北大殚精竭虑,短短几年之间,原有的文、理、法三学院均得到加强,增设的农、医学院跃居全国顶尖,工学院也具备了相当实力。此时的北京大学学科设置齐备,实力盛极一时。然而时局突变,民国三十七年(1948)12月15日胡适校长离平南迁,由郑天挺、汤用彤、周炳琳三人主持校务,但表示“我虽在远,决不忘掉北大”。胡适在北大校长任上一心一意致力于把中国的高等教育与大学的现代化建设全力推进到一个可与欧美先进国家接轨的高度。竭力维护教育独立、学术自由和发展高等学问、提高科研水平,为北大及中国的大学教育忘情投入。1962年2月24日,胡适先生在台湾去世,遗体覆盖北京大学校旗下葬,遗嘱“遗留在北京的102箱书籍、手稿、文件,捐赠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于1952年对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的文理科的部分师资并入北京大学,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地质系、政法专业等脱离北京大学,或组建成新的高等院校,或并入其他相关院校。院系调整后的北京大学迁校址于原燕京大学校址,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为中国各行业培养了大批人才。198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授予权的大学。1984年10月,北京大学研究生院成立,具体负责全校研究生的培养、教育和管理工作。 2000年4月3日,同根同源的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北京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国立北京医学专科学校,创建于1912年10月26日。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校一度名为北平大学医学院,并于1946年7月并入北大。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中,北京大学医学院脱离北京大学,独立为北京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两校的合并进一步拓宽了北大的学科结构,为促进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及理科的结合,改革医学教育奠定了基础。百余年来,北大校园中人文渊薮,英才辈出,为民族复兴、国家强盛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据统计,截至2008年,北大校友中已有吴文俊、王选、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徐光宪、王忠诚等八人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全国共14人),12人成为中国“两弹一星”的元勋,近1000人当选院士,北大的毕业生和教师为中国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医学、工程技术及国防事业、文化事业的发展做了奠基性和开拓性的贡献。北京大学被认为是中国最优秀的大学,被世人称为中国的哈佛。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讲时亦称:“哈佛大学是美国的北大”。据不完全统计,北大的校友和教师有近100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及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自然科学界、人文社会科学界、医学界等有影响的人士相当多出自北大,并且产生了一批重大研究成果。近年中国高校十大科学进展中,北大均有1到2项成果入选,在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官方排名中,稳居全国高校之首。 北京大学以其突出的影响力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全世界的政要、学者无不把到北京大学演讲作为中国之行的首选。 学术地位北大作为对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深远的大学,其学术水平一直在国内傲视同侪,不少各界出色业者及知名学者出自北大或曾在北大任职。 在国际学术排名榜中,北大在众多领域均高踞中国大学之首。在中国的民间排行榜中,北大也多居首。 在学术期刊方面,北大所发行的部分学术期刊,是中国大陆当中,少有的获得国际知名的大学所认可、具品级的学术期刊。而一些知名学府如牛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亦有与北大合作共同发行期刊。 文化传统这是一块神圣的土地。百余年来这里是成长着中国几代最优秀的学者。丰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庄严无畏独立思想,这一切又与先天下的严峻思想、刚正不阿的人格操守以及勇锐的抗争精神相结合,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精神魅力。 学校把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同重大研究有效地结合起来,在继续加强和发展基础学科的同时,着力发展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使学校成为一所拥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管理科学、教育科学、语言科学、医药科学和新型工程科学等多种学科,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为一体的新型综合性大学。 学生社团北京大学拥有近300家学生社团。每年新生入学时,许多社团在三角地招新,号称“百团大战”。 历史最悠久的是1956年成立的五四文学社。爱心社、山鹰社、台湾研究会、模拟联合国协会、学生实践促进会等5家社团在2010年12月的社团评优中获得“品牌社团”称号。 乘车路线公交路线:北大西门:332、333、394、608、718、运通106、114、118 北大东门(中关园):307、320、355、365、498、614、626、681、696、697、699、717、731、982、特4、特6、运通105、110、205 北大南门(海淀路东口):302、332(都是单行) 办学规模院系设置北京大学已经成为一所拥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新型工程科学以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教育科学、医药科学和语言科学等多种学科的新型综合性大学,尤其建立了很有特色的北京大学交叉学科研究院,其中包括前沿纳米科技、理论与系统生物学和生物医药跨学科研究中心等,充分发挥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功能。 目前北京大学的教学单位分为理学部、信息与工程科学部、人文学部、社会科学部、医学部和跨学科类六大类。 理学部 数学科学学院,物理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心理学系 信息与工程科学部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工学院 人文学部 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考古文博学院,哲学系(宗教学系),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社会科学部 国际关系学院,经济学院,光华管理学院,法学院,信息管理系、社会学系,政府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人口研究所,国家发展研究院,体育教研部 医学部 基础医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公共教学部,医学人文研究院,医学网络教育学院,第一医院,人民医院,第三医院,口腔医院,第六医院,北京肿瘤医院,深圳医院 ,首钢医院12所教学医院 跨学科类 元培学院,先进技术研究院,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分子医学研究所 深圳研究生院 汇丰商学院,国际法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环境与能源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 重点学科一级国家重点学科(18个) 哲学、理论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大气科学、生物学、力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口腔医学、药学 国家重点学科(81个) 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史、中国古代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英语语言文学、印度语言文学、法学理论、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经济法学、政治学理论、国际政治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运、政治经济学、国民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教育经济与管理、图书馆学、基础心理学、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天体物理、无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环境科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气象学、固体地球物理学、构造地质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物理电子学、通信与信息系统、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核技术及应用、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内科学(心血管病、血液病)、皮肤病与性病学、儿科学、外科学(骨外、泌尿外)、口腔临床医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药物化学、生药学、药理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运动医学、妇产科学、眼科学、肿瘤学 学位设置一级学科博士点(38个) 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艺术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大气科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力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测绘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工商管理 博士后流动站(39个) 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 理论经济学、 法学 、社会学、 教育学 、心理学 、外国语言文学、 数学 、化学、 天文学 、地理学 、大气科学 、地球物理学 、地质学、 生物学 、力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核科学与技术、 环境科学与工程、 工商管理、 公共管理、 应用经济学、 政治学 、中国语言文学 、物理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哲学、 马克思理论、 新闻传播学、 艺术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历史学 、生物学、 基础医学、 临床医学、口腔医学、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 研究设施研究院所 北京大学有234个研究所、126个研究中心、5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81个国家重点学科,已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16个。 国家重点实验室(17个) 视觉听觉信息处理、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分子动态及稳定态结构、膜及膜的工程、人工微结构与介观物理、暴雨测定与预报、核科学与核技术、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湍流研究、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文字信息处理、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生物有机分子工程、第四纪年代测定、电子光学与电子显微镜、微米/纳米加工技术、生药学。 亚洲排名1 香港科技大学 中国香港 100.00 2 香港大学 中国香港 99.80 3 新加坡国立大学(NUS) 新加坡 99.30 4 日本东京大学 日本 97.40 5 香港中文大学 中国香港 97.20 6 首尔大学 韩国 96.90 7 京都大学 日本 96.30 8 大阪大学 日本 96.10 9= 东北大学 日本 94.30 9= 日本东京工业大学 日本 94.30 11 韩国科学技术院 韩国 94.20 12 浦项科技大学 韩国 93.60 13 北京大学 中国 93.30 14 名古屋大学 日本 92.80 15 香港城市大学 中国香港 91.20 16 清华大学 中国 90.20 17 南洋理工大学(NTU) 新加坡 89.40 18= 九州大学 日本 86.90 18= 延世大学 韩国 86.90 20 北海道大学 日本 85.80 21= 复旦大学 中国 85.10 21= 国立台湾大学(NTU) 中国台湾 85.10 23 筑波大学 日本 82.30 师资力量总体概述北大师资力量雄厚,他们或为学界泰斗,或为学术新星,构成了北大独特的学术风景。北大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人数已达6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人数达到8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6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56人,文科资深教授42人,长江学者119人。北大教师队伍日趋年轻化。 截至 2001年,北大共有58位青年学者获得杰出青年基金奖励,为全国高校最多;8人获得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北大教授平均年龄为53岁,副教授平均年龄42岁,而最年轻的教授只有33岁,42岁以下的教授有200余人。每年都有大量海外著名专家学者受聘前来北大讲学,仅2001年就有长期外教64名、短期外教274名。他们大多曾执教于哈佛、耶鲁、剑桥等世界名校。每年都有许多世界著名学者来北大作演讲。2001年就有法国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让·马利·莱恩等8位诺贝尔奖得主来北大举办了讲座。在全国和北京市教学成果奖评审中,北大荣获全国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18项,北京市一等奖31项、二等奖22项,获奖数量之多和获奖级别之高,均在高校中排名第一,充分反映了北大教学工作的实力和水平。在教育部第三届“高校青年教师奖”评选中,北大陈大岳、柳彬、刘玉鑫、王浦劬等4人榜上有名。 历任校长1. 孙家鼐(1898年7月—1900年春) 2. 许景澄(1900年春—1900年8月) 3. 张百熙(1902年1月—1904年1月) 4. 张亨嘉(1904年1月—1906年2月) 5. 李家驹(1906年3月—1907年8月) 6. 朱益藩(1907年8月—1908年1月) 7. 刘廷琛(1908年1月—1911年12月) 8. 柯劭愍(1910年12月—1911年12月) 9. 劳乃宣(1911年12月—1912年2月) 10. 严复 (1912年2月—1912年10月) 11. 章士钊(1912年10月—1912年12月) 12. 何燮侯(1912年12月—1913年11月) 13. 胡仁源(1913年11月—1916年12月) 14. 蔡元培(1916年12月—1927年7月) 15. 刘哲 (1927年8月—1928年6月) 16. 李煜嬴(1928年6月—1929年1月) 17. 陈大齐(1929年1月—1929年8月) 18. 蔡元培(1929年9月—1930年12月) 19. 蒋梦麟(1930年12月—1945年10月) 20.傅斯年 (1945年10月—1946年7月) 21. 胡适 (1946年7月—1948年12月) 22. 汤用彤(1949年5月—1951年9月) 23. 马寅初(1951年9月—1960年3月) 24. 陆平 (1957年10月—1966年5月) 25. 周培源(1978年7月—1981年3月) 26. 张龙翔(1981年6月—1984年3月) 27. 丁石孙(1984年3月—1989年8月) 28. 吴树青(1989年8月—1996年8月) 29. 陈佳洱(1996年7月—1999年12月) 30. 许智宏(1999年12月—2008年11月) 31. 周其凤(2008年11月—现在) 历届英才政界 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李克强,白春礼,蔡武,陆昊,曹康泰,陈福今,邓楠,胡春华,胡德平,郭庚茂,冷溶,李肇星,李源潮,林毅夫,罗豪才,廖锡龙,王梦奎,奚晓明,袁纯清,张维庆,赵乐际,姜伟新,张茅,梁从诫 文艺 茅盾(沈雁冰),冰心(谢婉莹),卞之琳 ,桐华 科学 钱煦,田刚,徐荣,李政道,侯朝焕、王德良、金亚秋,杨伟涛、李东琦、沈群、曾晓成、李晖,余同希,王植源,谢晓亮,张有学,谢晓亮,宋菲君 工商 李彦宏 传媒教育 撒贝宁,李思思 ,张泉灵,俞敏洪 所获荣誉国内 北大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王选院士(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和物理系45届硕士黄昆院士获得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西南联大地质系42届校友刘东生院士获200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西南联大40届校友叶笃正院士获得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徐光宪院士和北京大学医学院50届校友王忠诚院士获得2008年国家最高技术奖,加上2000年获奖得吴文俊院士(1951-1952年任教于北京大学),2007年获奖的吴征镒院士(1940-1942年入西南联合大学理科研究所攻读研究生,师从西南联合大学生物系主任张景钺教授(北京大学教授))至今为止北大校友共8次荣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全部共十四位)。 北大地质地理系69届校友、西北大学舒德干教授与另外两位合作者分享200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在2001-2005年中仅授予两项。 北大技术物理系85届校友、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宗保宁领衔获得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在2001-2005年中仅授予三项。 北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徐光宪院士荣获2005年度何梁何利科技成就奖,为北大继徐光宪院士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全国高校仅6位)。北大化学系45届校友邹承鲁院士和吴征镒院士(曾在西南联大任教)荣获200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迄今为止的23位成就奖(01-05年间仅4项)得主中有北大校友12位。 北大数学科学学院段学复、物理学院陈佳洱、甘子钊、杨应昌、赵柏林、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张滂、黄春辉、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涂传诒、信息科学学院王阳元、医学部冯传汉等十位教授在2001-2005年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迄今为止北大共37位教授获此殊荣,在全国高校中遥遥领先。同期,魏宝文(物理系57届)、李泽椿(地球物理系65届研究生)、杨起(地质系46届硕士)、顾方舟(医学院50届)、张仁和(物理系58届)、冼鼎昌(技术物理系56届)、王世绩(技术物理系56届)、惠永正(化学系62届)、丁一汇(地球物理系63届)、戴汝为(数学力学系55届)、王乃彦(技术物理系56届)、熊大闰(地球物理系62届)、肖序常(地质系52届)、吴德昌(化学系49届)、曹学义 (医学部预防医学系毕业)、钟南山(医学部医疗系60届)、程耿东(数力系64届)、杨国桢(物理系62届)、张焕乔(物理系56届)、陈庆云(化学系52届)、白春礼(化学系78届)、许志琴(地质地理系64届)、唐希灿(生物系57届) 、刘应明(数学力学系63届)、夏建白(物理系65届研究生)、杜庆华(原北大教师,1952年调出北大)等26位校友也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北大校友朱建士(数力系58届)获得2002年第四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工程奖,校友范滇元(62届)、钟南山(医学部医疗系60届)获得2004年第五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工程奖。光华工程科技奖由中国工程院管理、承办,是中国工程科技界的最高奖。此前,北大校友张宗祜(地质系48届)、王寿云(数力系60届)、金国藩(工学院50届)曾荣膺此奖。 北大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姜伯驹院士(数学力学系57届)获得2002年第五届华罗庚数学奖。北大校友姜礼尚教授(数学力学系57届)获2005年第七届华罗庚数学奖。华罗庚数学奖是中国数学会与湖南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为了纪念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而设立的奖项,用以奖励并鼓励对中国数学事业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数学家。该奖自1992年以来的获奖数学家中,北大人有五位,位居各高校之冠。 北大校友、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巩馥洲研究员(1995年至1997年在数学科学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和段海豹研究员(1987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分获2003年第九届和2005年第十届“陈省身数学奖”。该奖旨在奖励在数学领域作出突出成果的中国中青年数学家。自1986年以来,在获得该奖20位中青年数学家中,有北大校友8人,位居各高校之冠。 北大计算数学专业84届校友、香港浸会大学数学系讲座教授汤涛获2003年度“冯康科学计算奖”。1995年设立的冯康科学计算奖旨在奖励科学计算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海内外中国青年数学家。该奖每两年颁奖一次,奖金15,000元。自设立以来的11位获奖者中,有北大校友5位,居全国高校首位。 北大物理学院马伯强教授(物理系89届博士)获得2002-2003年度周培源物理奖。北大校友、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解思深(物理系65届)、王恩哥(物理系90届博士)分别获得2000-2001、2004-2005年度周培源物理学奖。该奖项至今的六位获奖者中五位是北大毕业生。该校工学院黄永念教授(数力系63届、66届研究生)获得2002年第三届周培源力学奖,为该奖的第三位获奖者。周培源物理奖和力学奖由周培源基金会设立,每两年评选一次,一般每次评选一人或一个项目。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秦国刚教授获得2000-2001年叶企孙物理奖,龚旗煌教授获得2004-2005年饶毓泰物理奖,北大校友水永安(物理系53届)获得2000~2001年饶毓泰物理奖, 王鼎盛(物理系52届)获得2000-2001年叶企孙物理奖,马中骐(物理系64届研究生)获得2004-2004年王淦昌物理奖。中国物理学会胡刚复、饶毓泰、叶企孙、吴有训、王淦昌物理奖在2001-2005期间供授奖三次,授予14项。 北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席振峰教授获2003-2004年度“中国化学会-巴斯夫青年知识创新奖”和2004年中国金属有机化学领域的最高奖--中国化学会第一届“黄耀增金属有机化学奖”。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学院何国琦和郑亚东教授分别获得2001年、2005年第七次、第九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教师奖”。北大校友叶连俊、杨起、石耀林院士分别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荣誉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是中国地质学领域的最高奖,其中荣誉奖在三次授奖中只授予了8人。 北京大学王劲松博士荣获2005年度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奖。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奖专门奖励在大气物理学、地球物理学、空间探测学和空间物理学领域从事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开发研究中做出贡献的45岁以下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 北大计算机研究所汤帜研究员荣获首届“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特等奖,同时授予“当代发明家”荣誉称号。“发明创业奖”由国家科技部批准,中国发明协会设立,是首个为发明家设立的国家最高奖项,也是今年以来国家奖励办批准的惟一一个奖项。今年共10人获得特等奖。 北大外国语学院教授黄燎宇和已故田德望教授分别获得2005年第三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奖。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鲁迅文学奖是国家级文学奖,黄燎宇教授(北京大学学士、硕士、博士)也是第八位获得鲁迅文学奖的该校毕业生。 北大校友刘国光(1946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经济系)获得2005年度首届中国经济学“杰出贡献奖”。中国经济学奖是由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共同发起设立的,旨在奖励在经济理论、政策及研究方法等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中国学者。首届中国经济学奖侧重于评选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把经济学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国家发展与改革开放政策制定中做出杰出贡献的经济学家。 北大法学院教授张守文、陈瑞华先后入选2002、2004年度两届中国十大中青年杰出法学家,同时当选的还包括吕忠梅(84届)、袁曙宏(法学博士)、蔡定剑(法学博士)、景汉朝(96届法学硕士)、马怀德(法律系88届)、莫纪宏(法律系86届)等六位校友。至此,在历届十大青年法学家评选中,已有12位校友获此称号。 国际 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院士2001年获得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大奖——“研究与探险委员会主席奖”。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金鼎汉(55届东语系)2001年获得印度总统纳拉亚南亲自颁发的代表印地语研究最高成就的奖项——乔治·格里森奖。金鼎汉教授还曾于1993年获印度总统夏尔玛颁发的世界印地语荣誉奖,印度中央印地语研究院称赞他为当今世界印地语研究界最有影响的学者之一。 北大医学院50届校友、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天坛医院名誉院长王忠诚院士获得2001年“第十二届世界神经外科联合学术会议”授予的“最高荣誉奖章”,这是世界神经外科最高奖,他是迄今中国惟一获此殊荣的神经外科医生。 北大化学系78届校友、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白春礼院士获得国际化学工业协会总部授予的2001年度“国际奖章”,以表彰他在纳米科学领域的杰出贡献和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所发挥的领袖作用。白春礼院士是继中国化学家侯德榜1943年获该学会“荣誉会员”后第二位获奖的中国科学家。 北大校友刘东生院士(地质系42届)获2002年度“泰勒环境”(Tayler Enmvironmental Prize),获颁金制奖牌和20万美元奖金。“泰勒环境奖”是环境科学领域的最高奖,有“环境科学的诺贝尔奖”之称。 北大校友李旸博士(经济学院90届)获欧盟经济学进步奖,表彰其在宏观经济学方面的成就;该奖是欧盟十七国共同设立的有关宏观经济政策研究的大奖。 选择北大中国最高学府 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中央政府设立的第一所大学,为中国近代正式设大学之始,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由此开创了中国的现代学制。北大成立之初即为中国最高学府,也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国家教育部的职能,统管全国教育事宜。北大传承着中华数千年国家最高学府——“太学”的学统,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在现代的延续,自建校以来一直享有崇高的声誉。“上承太学正统,下立新学祖庭”,这是对北大地位的精确评价。时至今日,北大依然是全国实力最强的综合性大学,并朝着世界一流大学前进。 最具学府气质 作为中国最具精神魅力的学府,百余年来,这里成长着中国几代最优秀的学者,他们从这里眺望世界,走向未来,以坚毅的、顽强的、几乎是前仆后继的精神,在这片辽阔的国土上传播文明的种子。它不是一种物质的遗传,而是灵魂的塑造和远播。“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传统在北大薪火相传,构成一种恒远而不具形的存在。“科学与民主”早已成为这圣地不朽的灵魂。在北大学会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感受更多的却是北大对一个人人格的熏陶,从这里走出的代代骄子无不都具备“北大”特有的精神气质。 最强的综合性大学 北京大学不仅是中国最早的综合性大学,更是中国实力最强的综合性大学。北大理科、文科和医科的国家重点学科数,均居全国第一。工科非常有特色,能源与资源工程、石油地质、核科学与技术、力学、测绘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景观设计与建筑学、环境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航空航天、先进技术研究、应用化学、生物医学工程、跨学科研究等都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全校共拥有国家重点学科81个,在全国高校中遥遥领先(比第二名多出32个),理学、医学、工学、法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门类齐全、分布平衡、协调发展。同时,北大的一级学科博士点数量亦居全国高校之首。北大有着最强的综合学科实力和多元化的校园氛围,最适合人才的成长。只有在北大这样的综合性大学,你才可能像其他北大人一样,轻松拥有那种诱人的资质。 中国理科最强的大学 北大是中国第一个建立理科的大学,中国第一个数学、物理、化学、地质、计算机、微电子、核物理、农学、医学等学科专业皆诞生于此,有着最为悠久的历史和最深厚的积淀。按照教育部最新评定的国家重点学科数目,无论是纯理科还是大理科(包括理工农医),北大均为全国第一。北大的科研总体实力在全国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全校共拥有各类研究所(中心)360个,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6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8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2个,国家基础人才培养基地20个,19个附属和教学医院,上述指标均居全国第一。北大的声誉由一连串令人自豪的科学成就赢得:世界上第一例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有北大参与完成;世界上直径最小的单壁碳纳米管在北大产生;中国第一台百万次电子数字计算机在北大设计;锑、铕、铈原子量的国际标准在北大测定。凭借其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卓越的科研水平,北大能够不断地推陈出新,把最前沿的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 北大堪称我国科学的圣地。 拥有最雄厚的师资力量 一流的大学最重要的是拥有一流的大师。而北大正可谓名师如林,目前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7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56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4名,院士总数在国内高校中高居第一。北大还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11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23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4人;博士生导师逾1000人,上述指标均居全国高校第一。全国1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仅有王选院士和徐光宪院士在高校任教,均任职于北大。 最为得天独厚的学习条件 北大为学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学习条件。全校共拥有20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数量居国内高校之首。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前身是始建于1898年的京师大学堂藏书楼,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型的国立图书馆,现为亚洲高校最大的图书馆,藏书已达1046万册,并以每年150万册的速度递增。电子图书及期刊藏书已达7亿册,并以每年9000万册的速度递增。北大作为中国教育网华北地区网络中心,校园网以专线连接到每一间宿舍,同时北大也是中国第一所实现校园无线上网的高校,学生可以自由的在信息的海洋里遨游。北大一贯重视教学的水平与质量,课程体系周密完备,重视学生素质的均衡发展。 拥有中国最优秀的学生 北大是全国中学生心目中的圣殿,北大辉煌的历史、深厚的底蕴、最强的师资、综合的学科、最好的学术条件以及诱人的毕业去向,一直以来就吸引着全国最优秀的学子报考。北大2009年招生工作成绩喜人,高考状元录取人数雄踞全国高校之首。近10年来北大录取高考状元385位,稳居高校第一位,比第2名到第12名11所高校录取状元人数总和还要多31位。同时国际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奥赛奖牌得主被北大囊括,常年位居各高校之首。北大在各地录取的总平均分,文科录取平均分平均高出重点线150分,理科录取平均分平均高出重点线180分,医学部录取平均分平均高出重点线160余分。同时,每年报考北大研究生的人数及分数线,一直以来为全国高校第一。 人才的摇篮 北大英才辈出,堪称大师之园。北大的毕业生和教师为中国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医学、工程技术及国防事业、文化事业的发展做了奠基性和开拓性的贡献。这些北大师长们的杰出成就激励着一代一代的青年学子们奋发图强。据不完全统计,在北大校友中已有586人当选院士(学部委员),总数雄踞全国高校之首。在23名“两弹一星”的元勋中,北大校友就达12位。在北大学子中,不仅涌现了李政道、邓稼先、杨振宁、钱三强、于敏、郭永怀、朱光亚、周光召、唐敖庆、裴文中、黄汲清、刘东生等一大批科学巨匠,也出现了冯友兰、徐志摩、茅盾、朱自清、俞平伯、罗常培、顾颉刚、傅斯年、范文澜、冼星海等一大批饮誉海内外的文科大师。尤其值得庆贺的是,截至2008年,14位国家最高科技奖中就有8位获得者是北大校友,人数雄踞全国高校之首,他们是吴文俊、王选、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王忠诚、徐光宪八位院士。北大人的身影活跃在各行各业之中。聪明的才智、坚实的培养、名牌的声誉、务实的风格……这些无不在为北大人铺就良好的出路。北大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稳居全国高校前列。另外,北大学子每年出国的人数和学校的档次都同样高居全国之首,比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在中国招收的留学生名额,很大部分都投放给北大学子。 国际知名度最高 北大自创立以来就一直是国际上知名度最高的中国大学,同时也是国内最具开放性的大学。置身于此,正可以放眼世界,胸怀天下。现有来自近百个国家的四千余名留学生在北大求学,留学生人数在全国高校中遥遥领先。历年来访问北大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学术大师、各国元首与政府首脑的人数在国内高校中均居第一。2004年,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巴黎高师、巴黎高科等国际著名大学负责人访问该校,9位诺贝尔奖得主登上该校讲台,8位外国政要莅临该校发表演讲。目前,北大已与世界上47个国家的221所著名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数目居全国高校之首。 最佳读书场所 北大校园又称燕园,包括淑春园、勺园、朗润园、镜春园、鸣鹤园、蔚秀园、畅春园、承泽园等,在明清两代是著名的皇家园林,数百年来,其基本格局与神韵依然存在。校园北与圆明园毗邻、西与颐和园相望。北大充分利用了这一难得的历史遗产,营建了风景如画的校园环境,使之既有皇家园林的宏伟气度,又有江南山水的秀丽特色。这里不仅有亭台楼阁等古典建筑,而且山环水抱,湖泊相连,堤岛穿插,风景宜人;校园内古木参天,绿树成荫,四季常青,鸟语花香,园林景色步移景异。优美典雅的环境内充满着丰富多彩、魅力无穷的校园生活,使学生可以同时感受到自然的风景和浓厚的人文气息。美丽的湖光塔影伴随着大师的背影,这正是燕园中最美的图画。著名的“一塔湖图”指的就是未名湖湖畔的景色。 从沙滩到燕园,从红楼到未名湖,百年北大伴随着风雨而前行。北大人那惊天动地的宏伟业绩与默默沉潜的学术思索,共同汇聚成一种可歌可泣的壮与美,凝铸一段梦魂牵绕的不灭的记忆。秉承着这圣地的精神魅力,每一位北大人都深深地知道,于今日之北大与中国,“北大人”这个名字不仅昭示着一种荣耀,更提醒着一种责任。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