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喀拉托别乡 |
释义 | 喀拉托别乡是哈萨克语,意为黑山堡。该乡位于县城东南面,乡政府驻喀拉托别村,距县城15公里。东与阿克塔斯牧场、农四师二牧场农业营、胡吉尔台乡接壤,西与尼勒克军马场毗连,喀什河从北面环抱,南与木斯乡相连。海拔高程802-3830米。全乡总面积161.28万亩,其中农田面积6.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4.3万亩,保灌面积2.33 万亩),草场面积102万亩。主要居住有哈萨克、汉、维吾尔、回等民族。 简介喀拉托别乡草原辽阔,草场总面积102万亩,已利用面积达90万亩。春秋草场少,载畜量过大,造成草场退化。 全乡以牧为主,以农为辅。矿产资源有煤、铁、铜、重晶石、石英、长石等。煤矿资源有无烟煤、有烟动力用煤两种。主要分布在铁木尔勒克、恰拉哈拉、布布拉克、加尔布拉克、阿什勒布一带,煤层多达17层,总厚度30余米。铁矿有与煤矿伴生的菱铁矿、黄铁矿,以及阿布勒山的磁铁矿等。 沿革喀拉托别地区从1644年至1936年为部落组织形式的蒙古族苏木领导。1936-1944年设博勒斯区。1951-1951年10月为巩哈县三区,区公所驻喀拉托别,区下设6乡。1956-1958年,该地区成立9个全作社,第一全作社为伯莫鲁合作社,第二合作社为萨三拜合格社,第三全作社为安鲁合作社,第七合作社为新生合作社,第八全作社为新光合作社,第九合作社为红旗合作社。1958年在合作社的基础上建立红十月人民公社。1982年,将红十月人民公社改为喀拉托别人民公社。1984年体制改革时,又改为喀拉托别乡,下设喀拉托别、喀尔沃依、依因托干、巴斯台、哈拉哈达、托铁等6村。 教育喀拉托别乡九年制学校简介 喀拉托别乡九年制学校位于尼勒克县城东南20公里的喀拉托别乡政府驻地,2005年,经县委、政府决定,把喀拉托别乡哈语中心小学、喀拉托别乡九年制汉校、县第五中学初中部三所学校合并成立喀拉托别乡九年制中心学校,是一所用汉、哈两种语言教学的农村寄宿制民汉合校。学校现有教学班38个,其中汉语班14个,哈语班24个,在校学生1300余人,有教职工113名。 近年来,学校先后被列为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项目学校,国家农村现代远程信息教育工程项目学校,国家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工程建设项目学校。2004年由国家“义教”二期工程投资108万元建成一栋建筑面积为1310平方米的教学楼,2005年由国家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工程建设项目138万元,县财政配套150万元,建成一栋建筑面积3604平方米的教学楼,原哈语中心小学被改建为学生寄宿制生活区,建有食堂、宿舍,现有住宿生200余人。目前学校拥有图书室、实验室、电子琴室、微机室等教学设施,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和小学英语教学已纳入学校的常规教学。 学校坚持深化教育改革,牢固树立质量求生存、特色求发展的全新理念。在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同时,主动探索校本课程,开设了器乐课,组建电子琴队、竖笛队、舞蹈队、田径队、书画兴趣小组,努力培养“合格+特长”的学生。近年来,先后有50余名学生在各类比赛中获县、州、自治区级奖励,其中3名学生参加自治区教学、物理竞赛,分别获得二、三等奖;教师获各类教学奖项达17人(次),其中州级3名,县级14名。学校曾先后获得州级“卫生红旗单位”、州级“花园式单位”、州级“绿色先进单位”、州级“五个好”先进单位、自治区级“体育先进单位”、自治区“精神文明单位”等称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