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浚县泥塑 |
释义 | 河南浚县地方民间泥塑艺术,其产地集中在城关镇杨屯。传说始于隋末。原料采用黄泥胶。分为泥咕咕派、泥猴派和泥玩派等三大流派。2006年,泥咕咕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产保护名录。 中文名:浚县泥塑 产生年代:隋末 原材料:黄泥胶 代表艺人:张希和、王蓝田、宋学海、宋庆春 特点: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粗犷憨厚 历史渊源豫北的浚县,古称黎阳,是历代兵家的必争之地。浚县捏泥玩泥的习俗相当悠久。据当地人说,隋末农民起义领袖李密,曾率领瓦岗军在此与请军大战,终于夺取了设在这里的朝廷大粮仓,并在此屯兵屯粮。当时,许多将士战死在沙场。将士和当地老百姓掩埋将士的遗体,并捏些泥人泥马作为陪葬物。后来,每当想起这次大战,想起在战斗中阵亡的起义军,人们不由自主地捏一些骑马打仗的兵将,来寄托自己的哀思。时间一久,捏泥人成了浚县的传统,泥人的题材也不再局限于战争。在农家小院里,老人捏,孩子捏,男人捏,女人也提。在继承传统模式的前提下,大家尽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即兴创作。形成了老人稳、孩子稚、男人刚、女人柔的特点。捏来捏去,平平常常的泥巴变成了古朴典雅的艺术品。特别是临近正月、七月庙会的时候,各村各家的泥塑艺人便早早地忙碌起来,买卖泥玩具成了浚县庙会的主要内容。各地的泥塑商贾也云集浚县,趁庙会期间钱买贵卖,远销外省各地。 原料浚县泥塑的原料就是俯拾皆是的黄胶泥。人们将黄泥晒干,碾碎过筛,加上棉花或纸浆,再掺水和匀,用木头捶打数通,使胶泥变得柔软细腻。然后,经过搓、拉、捏、掐小小的一块黄泥,玩笑之间就变成了一个憨态可掬的小动物。刚刚捏好的泥玩具容易变形,人们把它放在锅台上,待供热冒烟时,赶忙用黑或棕色颜料打底。之后,再在晾干的泥玩具上涂上各种鲜艳的色彩,使它与动物的造型协调一致。经过彩绘的泥塑,在阳光的照射下,五彩缤纷,煞是好看。红绿黄蓝等色彩把胶泥的本色完全覆盖了,不知道底细的人,还真不知道这栩栩如生的玩具竞取材于泥土。 特点题材广泛浚县泥玩具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粗犷憨厚。泥人多系历史人物如瓦岗寨英雄有:徐懋功、王伯当、秦琼、尉迟敬德、程咬金、罗成等。禽鸟有燕子、小鸡、凤凰,动物有小马、小猪、小猴,水族有小鱼、蛤蟆、乌龟等。 制作形式浚县泥咕咕一般有四种制作形式:一是模具制作,有扁头狮、小燕子、小丫鬟等;二是手工捏制,有小马、小猴、猪八戒;三是模子和手捏相结合,有骑马人等;四是在泥玩具身上加钢丝、弹簧,有活头马、活头狮子等。艺人们用的泥艺人们运用的材料和工具都很简单。 民间特色泥料就地取材,先将黄胶泥和成泥巴,用木棍捶打数十遍, 使其细柔如面团。工具是一根木棍,削成一头粗,一头尖二月以点画泥玩具的鼻、眼、嘴和周身的花纹。根据其形状,在不同的部位扎眼通孔,用嘴能吹出响声,有尖细的,有粗犷的,凉干后烧制上彩绘制色彩有的黑色铺底,简洁明快;有的大红大绿,色泽艳丽,色彩对比十分强烈。纹饰多以花草为主,在背部、胸部、颈部运用理想的装饰手法,概括简练,有的似花,有的似草,有的似花片,笔法简洁,生动有趣,装饰性很强,具有浓厚的民间特色。如:被誉为民间艺术家的王蓝田先生,已八十六岁高龄,他仍在民间艺术上不断探索,他手下的作品无论是人物,动物还是飞禽,样样生动有趣,造型概括简练,表现手法注重夸张,有的追求丰满朴厚,有的注重姿态雄健,施彩简洁明快,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运用简练概括的表现手法,表现形式上“有密有疏”,“有高有低”,有变化,有夸张,大中见小,注重形象特征,神势、情趣的塑造,深受人们的喜爱。动物泥玩简洁生动,题材表现极为广泛:“泥狮子”、“泥猴”、“泥马”、“泥狗”、“泥老虎”,还有民间传说中的“独角兽”、“麒麟”等。造型手法极为简练、风格淳朴、生动传神。在色彩上多以红、黄、绿、白为主,有的注重重彩描绘,给人以鲜艳明快之感。有的追求朴实的风格,不加渲染,保持着原始的泥土色泽,给人以简朴美感。 探索和创新在浚县众多民间艺人中,最具有代表性,当数著名民间艺术家张希和先生,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努力,在浚县传统泥玩具泥咕咕的基础上,不断大胆探索,另辟蹊径,以擅长捏泥猴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而名扬海内外。张希和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善于抓住对象的本质特征,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对象传神,他手下的泥猴千姿百态、形神兼备。他因为捏的泥猴无人能比,而被人们尊称为“泥猴张”。“猴儿精,头上功;不求形似,求神情”,这是泥猴张泥猴的风格体现。鉴于泥猴张的突出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他“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的光荣称号,他的作品被国内外许多著名博物馆收藏。 三大流派浚县泥塑发展至今,已分化出各具特色的三大流派:以王蓝田为代表的泥咕咕派;以“泥猴张”张希和为代表的泥猴派;以宋学海、宋庆春为代表的泥玩派。 王派采用传统手法捏制的泥咕咕可发出“咕咕”的声音,其造型古朴、活泼,色彩斑斓。作品被收藏于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馆,王蓝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民间工艺大师。王派传人王学峰在继承父辈传统捏制的基础上,不断创新。2007年,王学峰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被文化部授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作品“吉祥奥运”、“五福娃”、“狮子滚绣球”经奥组委评审,参加了“扬帆奥运·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精品巡展”首展”。 张派是以捏制泥猴而出名,故名为“泥猴张”,捏制的有杂技泥猴、顶缸泥猴、说唱猴、观月猴、舞蹈猴、抽烟猴、醉酒猴等等,这些猴子造型奇特、虚构合理、变形得当、引人发笑。“泥猴张”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一级工艺美术家”称号。 以宋学海为代表的宋派捏制吹可发声的泥人、泥马、十二生肖等,被人称为“泥人宋”。他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被河南省文联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作品先后被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博物馆院等单位收藏。三大流派的作品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庙会盛况豫北的浚县,古称黎阳,是历代兵家的必争之地。随着战争矿烟的消失,这里的人民在昔日的古战场七安居乐业。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和七月十五,是这里传统的奶奶庙会别小看了浚县大使山、浮丘山的古庙会,它可是当地群众的重人活动。每到会期,浚县车水马龙,香客云集。本县的、外县的、赶车的、步行的,熙熙攘攘,煞是热闹。有的是烧香拜祖,有的是游乐玩耍,有的是祈福求子,有的是买卖交易。所以,浚县古庙会声势之浩大,气氛之热烈,在河南是远近闻名的。 到浚县庙会来进行买卖交易的人很多,大大小小的摊点从城一直延伸到郊外的古庙前。在这些摊点上,最引人注目的是造型古朴、色彩艳丽的泥塑。泥塑的品种主要是动物,有鸡、狗、马、猴、狮、燕等,因浚县的泥塑都要涂上色彩,所以又叫泥彩塑。来赶庙会的人一般都要买上几个回去给孩子当玩具,故而当地人也称它为“泥玩具”。艺人在制作泥玩具时,习惯在泥玩具的不同部位礼上通孔,孩子们玩耍的时候还可以当哨子吹,“咕咕咕”的哨声伴着孩子们的笑声响遍村庄和田野,这种悦耳动听的音响效果,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所以,孩子们亲切地称它为“泥咕咕”或“咕咕哨儿”。 浚县泥塑的狮子,个头大,模样凶,它威武雄壮的体魄,使一切邪恶都不敢抬头。所以人们买它去朝拜神灵,祭奠祖宗。妇女婚后不孕,赶会时买上一篮泥玩具,回家的路上遇到小孩就给一个,图个吉利。孩子们看见赶会归来的妇女,就前簇后拥地尾随在后,一边嬉闹,一边吟唱:给个泥咕咕,回家抱孙孙。给个咕咕鸡儿,生子又生孙。 中原民间有一种崇尚童贞的心理,认为孩子嘴里说实话,当求子或求孙的妇女们听了孩子的话,心里十分高兴,她们会毫不吝惜地把大把大把的泥玩具撒给孩子。 政府保护浚县政府对泥塑艺术的保护传承、发展壮大非常重视,为此,引导其专门成立了“泥塑艺术研究会”,组建了杨玘屯泥塑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实行公司+农户运作模式。截止2009年,杨纪屯泥塑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拥有职工1000多人,中层管理人员30人,销售人员50人,策划人员10人,外地销售网点5个,年产泥塑产品80余万件,实现销售收入600万元。2007年,公司规划建设了泥塑原生态村项目。该项目位于距国家4A景区——大伾山1公里的杨玘屯村。以大伾山景区为依托,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咕咕”文化贯穿其中,形成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旅游休闲、动手参与等为一体的绿色时尚消费产业园。建设内容包括泥塑博物馆、泥塑艺术培训学校、生产车间、艺术烧制窑、生态园区等,总投资1470万元。项目建成后,可发展泥塑作坊200个,带动就业5000人,年实现销售收入5000万元,利税300万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