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军中行路难 |
释义 | 《军中行路难》是初唐诗人骆宾王作品,诗中描写了作者从蜀地至姚州(今云南)行军的经历,通过对西南边地山高林暗,水汽多毒的险恶环境描写,表达了诗人重义轻生、丹心报主的情怀。 作品名称:《军中行路难》 创作年代:唐代 文学体裁:古体诗 作者:骆宾王(一作辛常伯) 作品原文军中行路难 君不见封狐雄虺自成群⑴,凭深负固结妖氛。 玉玺分兵征恶少⑵,金坛授律动将军。 将军拥麾宣庙略,战士横戈静夷落⑶。 长驱一息背铜梁,直指三危登剑阁。 阁道岧峣起戍楼⑷,剑门遥裔俯灵丘。 邛关九折无平路,江水双源有急流。 征役无期返,他乡岁月晚⑸。 杳杳丘陵出,苍苍林薄远。 途危紫盖峰,路涩青泥坂。 去去指哀牢⑹,行行入不毛。 绝壁千里险,连山四望高。 中外分区宇⑺,夷夏殊风土。 交趾枕南荒,昆弥临北户⑻。 川原饶毒雾,溪谷多霪雨。 行潦四时流,崩查千岁古。 漂梗飞蓬不暂安⑼,扪萝引葛陟危峦。 昔时闻道从军乐,今日方知行路难。 沧江绿水东流驶,炎州丹徼南中地⑽。 南中南斗映星河,秦关秦塞阻烟波。 三春边地风光少,五月泸中瘴疠多⑾。 朝驱疲斥候,夕息倦樵歌。 向月弯繁弱⑿,连星转太阿。 重义轻生怀一顾,东伐西征凡几度。 夜夜朝朝斑鬓新,年年岁岁戎衣故。 灞城隅,滇池水⒀。 天涯望转遥⒁,地际行无已。 徒觉炎凉节物非,不知关山千万里。 弃置勿重陈⒂,重陈多苦辛。 且悦清笳杨柳曲,讵忆芳园桃李人⒃。 绛节红旗分日羽⒄,丹心白刃酬明主。 但令一被君王知,谁惮三边征战苦。 行路难,歧路几千端。 无复归云凭短翰⒅,空馀望日想长安。 作品注释⑴封狐:一作“丰狐”,即大狐。雄虺:传说中的大毒蛇名。 ⑵征恶少:征召勇猛善战的青少年从军。 ⑶横戈:一作“横行”。静:指平定。 ⑷岧峣:高峻貌。 ⑸岁月:一作“岁华”。 ⑹哀牢:古代西南少数民族。 ⑺区宇:指疆域。 ⑻交趾:古国名,在今越南。昆弥:昆明附近古国名。 ⑼漂梗:即泛梗,漂流的木偶人,指远离家乡,典出《战国策·赵策》。 ⑽丹徼:古代称南方的边疆。 ⑾泸中:一作“泸川”,即泸水。 ⑿繁弱:也作“蕃弱”,古代良弓名。 ⒀灞城:即今陕西西安。滇池:昆明湖,在云南昆明西南。 ⒁遥:一作“积”。 ⒂弃置勿重陈:袭用曹丕《杂诗》句。 ⒃讵:岂,怎么会。 ⒄绛节:古代使者持作凭证的符节。日羽:指太阳的光芒。 ⒅短翰:即短羽,喻指才力浅弱。 作品鉴赏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篇名,原为民间歌谣,古辞不存,后经文人拟作,采入乐府。《乐府解题》云:“《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这首《军中行路难》为骆宾王所写的乐府诗之一(一说此诗为辛常伯所作)。据《旧唐书·高宗纪》所载:“(咸亨)三年春正月辛丑,发梁、益等一十八州兵,募五千三百人,遣右卫副率梁积寿往姚州击叛蛮。”骆宾王深入西南边塞参加了此次平叛,回到长安后写下此诗。诗中叙述了从蜀地至姚州(今云南)行军的经历,极力铺陈西南边地山高林暗,水汽多毒的险恶环境,反复描写行军的艰险,表达了重义轻生、不畏困苦,只求丹心报主的情志。 这首诗可以说是骆宾王西南军旅生活的回顾。全篇紧扣“行路难”三字着笔,反复咏叹环境的险恶、路途的艰辛,浓墨重彩的铺陈叙写,实是为了映衬自己丹心报主的坚贞情操。诗中五言与七言灵活转换,自然环境与情怀抱负交错写出,形式自由奔放,情感深沉丰富,洋洋洒洒,不愧大家手笔。明人周敬、周挺《唐诗选脉会通评林》称赞骆宾王《畴昔篇》、《帝京篇》两首长诗说:“不独富丽华藻,极擅天下之才,而开合曲折,尽神工之致。莫言中晚,即盛唐罕有与敌。歌行长篇绝技,舍两作更何格律可法?”此评亦适于此诗。 作者简介骆宾王 (约640—684以后)唐代诗人。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七岁能诗,号称“神童”。早年丧父,家境穷困。龙朔(唐高宗年号,公元661—663年)初,道王李元庆辟为府属。后拜奉礼郎,曾从军西域,又入蜀从征云南。返京后,任武功主簿,转明堂主簿,迁侍御史。被诬入狱,遇赦后出为临海丞。为徐敬业草讨武檄文,讨武兵败,逃亡不知所终。他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其为五律,精工整炼,不在沈、宋之下,尤擅七言长歌,排比铺陈,圆熟流转,或被誉为“绝唱”。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